司马迁为何把霍去病、卫青写进《佞幸列传》?

史事春秋


以我的阅读理解来看司马迁是把卫青和霍去病当做正面教材来说的,整篇佞辛列传中只有最后提及这两位,你说的其它几位都是有介绍如何佞辛的内容,而卫青和霍去病并没有。

以下是佞辛列传的最后两段:

“国学自是之後,内宠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国学太史公曰:甚哉爱憎之时!弥子瑕之行,足以观後人佞幸矣。虽百世可知也。”

我认为司马迁是说卫霍两人虽然是外戚,但人家凭的是本事上位的和之前举例的那几位佞辛之人不一样。

而且佞辛两字虽然后来人渐渐把他变为男宠的代名词。

但我觉得在司马迁时佞辛也只不过是献媚之人也就是会拍马屁的人的意思。

所以现在有人因为卫和霍出现在佞辛列传中就把他们说成是汉武帝的男宠实属无稽之谈!



赤野离骚


司马迁并未将霍、卫写进《佞幸列传》,只是在该传中提到二人,霍、卫的传记是《卫将军骠骑列传》

一、《史记》有个人好恶,但仍相对公允

鲁迅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非常贴切,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的特点,文学性极高。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详细参考了许多史料,做到尽可能的详实,但与此同时,作为一位笔力超群的史官,司马迁也不能免俗地加入了个人好恶,对于他赞赏的人,不吝笔墨,甚至突破常规,提高规格。

比如在本纪中,他加入了《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尽管项羽、吕后都未正式称帝,但司马迁对这二人的历史定位是等同于帝王的,并且在本纪中大胆表露心声,留下对刘邦、刘砌等帝王的批评之辞。

而像世家中,他也加了入孔子世家、陈涉世家、外戚世家、留侯世家、萧曹两位相同世家等,而从前的史书中,世家的标准应是诸侯。

从以上情况来看,司马迁的《史记》在尊重史料的同时,更有大胆突破,他个人曾受腐刑,性格耿介,也不太在乎生死荣辱,硬是坚持个人写作风格,在每卷结尾通常还会来段"太史公曰",表达个人意见。



司马迁与李家交好,同情李广、李陵遭遇,而对于卫青、霍去病则没有那么友好,虽然认可二人的才干、功绩,但仍认为他们是靠裙带关系上位,更指责卫青柔和媚上。

不过,这种指责更像是恨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代名词,或许,在司马迁心目中,卫青身为外戚,更应该铁骨铮铮向皇帝进言,而不是独善其身、保家族富贵。

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卫、霍正是因为顺着汉武帝的毛撸,成为其心腹肱骨,这才有机会建立灭匈奴的不世功勋。

官场上,做人与做事,是二难选择,但真正高明的做法,不是将二者对立,而是融合。

既会做人,又能做事,才事半功倍。



二、《佞幸传》本意并非列入卫、霍,无须对号入座

在《佞幸传》中,司马迁指出"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对比同时代,韩嫣、李延年这两位标准佞幸,卫、霍加在一起也只有这一句话,实在不足以将他们打入佞幸之列。

什么是佞幸?

司马迁认为,所谓的佞幸,就是以色幸之。

"非独有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



换句话说,皇帝好色,臣属有色,二者一拍即合,臣属因此得到宠爱,这就是幸。

这有点类似于男色,而在《史记》当中也确实有类似的描述。

比如韩嫣的事迹:"嫣与上学书相爱"、"时嫣常与上卧起"、"嫣侍上,出入永巷不禁"。李延年的经历:"延年坐法腐"、"延年善承意,弦次初诗。其女弟亦幸,有子男"、"与上卧起,甚贵幸,埒如韩嫣也"。

两相比较,韩嫣、李延年都有跟武帝一起睡觉的经历,而且家中弟、妹"亦幸",这个幸,恐怕真的是男男感情的那种幸,而非信任之意。



而反观卫霍,给他们的定位是外戚,因为外戚身份而得到"幸",这个幸,更多指的是亲戚之间的信任、能够托以重任。

而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卫、霍二人的形象更定位在领军出征的大将,常胜不败的军人。

千言万语的好,难道还抵不过半句似是而非的"以外戚贵幸"?

结论:司马迁不喜卫霍,但卫霍并非佞幸,《史记》也未将二人列为佞幸,而是单独列传,定位是将军。


元二使安西



司马迁为什么要把汉武帝时期著名将领卫青、霍去病写进《佞幸列传》,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卫青与霍去病就是汉武帝的“男朋友”。

看到这,可能有朋友要炸了。

先别炸,接着往下看:

司马迁为什么要写《佞幸列传》?司马迁在“太史公自述”里说的很明白。

夫事人君能说主耳目,和主颜色,而获亲近,非独色爱,能亦各有所长。作《佞幸列传》。

朋友们,这可不是后人妄图揣摩司马迁的意图,是他自己说的,司马迁上面做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这些皇帝的‘男朋友’们,不仅是长得帅,而且每个人都各有所长,所以我写了《佞幸列传》。

那么,会不会司马迁只是把卫青与霍去病作为汉朝皇帝“男朋友”对比样本,而我们理解错了呢?

答案也是否定的。

因为一百多年后的东汉班固写《汉书》时,也有《佞幸列传》,也把卫青与霍去病写进了《汉书》的《佞幸列传》。

并且,班固在《汉书》的《佞幸列传》开头更是刻薄的写了《佞幸列传》里的人都是“男色”:

柔曼之倾意,非独女德,盖亦有男色焉。

那么会不会是班固偷懒照抄了司马迁的《史记》,结果把卫青与霍去病一块抄进去了呢?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因为距离班固又过了两百多年的南梁户部尚书萧子显编纂《南齐书》时,也专门写了一篇《幸臣传》,里面专门把霍去病与汉文帝的“男朋友”邓通、汉武帝“男朋友”韩嫣并列:

汉文幸邓通,虽钱遍天下,位止郎中。孝武韩嫣、霍去病,遂至侍中大司马——《南齐书》

一直到清朝,史学家们也都认为司马迁把卫青与霍去病写进《佞幸列传》就是司马迁在暗示卫青与霍去病就是汉武帝“男朋友“。

清高宗乾隆帝时期的礼部侍郎王鸣盛在其史学著作《十七史商榷》里说司马迁就是暗示卫霍是可以入《佞幸传》的,而司马迁说的很清楚《佞幸传》里的人都是皇帝的“男朋友“。

一若此二人本可入《佞幸传》者,子长措词如此。——《十七史商榷》

清代另一位史学大家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里就明确说卫霍是汉武帝的“嬖宠”:

漢武帝三大將,皆從嬖寵擢用……三大將皆出自淫賤苟合——《二十二史札记》

清末史学家李景星在《史记评议》里直接说司马迁在《佞幸列传》用卫青与霍去病结尾,实在是把卫青与霍去病鄙视到骨子里去了。

(《佞幸列传》)篇末以卫霍结,更是毒笔,史公之意,鄙薄卫霍极矣。——《史记评议》

综上所述,卫青与霍去病究竟和汉武帝有没有更亲密的关系,目前史料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只能说存疑;但是司马迁为什么要在《佞幸列传》里提到卫青与霍去病则是没有疑问的,司马迁就是在暗示卫青与霍去病都是汉武帝“男朋友”。

司马迁说得对不对姑且不论,也不是这个问题的核心,但是司马迁肯定是暗示卫青与霍去病都是汉武帝“男朋友”,则没有任何问题。

因为后世史学大家们没有一个理解错司马迁的用意,班固、萧子显、王鸣盛、赵翼、李景星都在自己史学著作里认可了司马迁的暗示。


兰台


霍去病率八百深入敌境而斩首数千,要不要玩命?要不要流血?孤军五万深人敌境于大漠中转战几千里,歼敌七万,封狼居胥,饮马瀚海,为后世名将景仰,要不要勇气与兵略?冠军侯实至名归,至今让人荡气回肠,你说他会佞吗?

霍去病和卫青都是战斗英雄无遗,这个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均有记载,司马迁和霍去病卫青则都是汉武帝的肱骨之臣,而他们之间也有没有什么过节,那么司马迁为啥把霍去病卫青写入《佞幸列传》了呢?

据查证和推测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司马迁因为李陵一事受了宫刑,于是对汉武帝心存怨言,但是人家是皇帝呀,没办法发泄,于是就奋力写《史记》,《史记》的编纂归他管呀,他就把这个怨言撒到那里了。

汉武帝当然也没法写,但他可以写汉武帝的得力干将呀,也就是说汉武帝你对谁好我就写谁,就挑他们的毛病,而霍去病和卫青出身卑微并且是大英雄,又深得汉武帝的宠信,所以自然这司马迁就把怨气撒在了他们身上。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司马迁与卫青和霍去病的政见不同,所以很难对其产生好感。第三,司马迁认为卫青霍去病品行有瑕疵

除了以上客观因素,司马迁对卫青和霍去病的品行也颇有微词。

司马迁在《史记》中如实记载了卫青和霍去病的战功的同时,也记载了他们如何狂妄自大、苛待下属。另外,司马迁还着重抨击了卫青和霍去病善于谄媚事主、虚伪作秀的性格特点,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句著名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是霍去病最著名的至理名言,也是后人推崇他的主要理由。岂不知,这句话其实还有后半句。

霍去病因为战功卓著备受汉武帝宠幸,为了奖励爱将斩俘匈奴10万,汉武帝特地下令给霍去病修建豪华府邸,但霍去病却断然拒绝道:“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等汉代著名的帝王,都有爱好男色的记载。其中,西汉哀帝与董贤之间的"断袖“之恋,更是成为流传后世的典故。

汉哀帝的荒淫无耻,突出的表现为宠幸董贤。这种变态的关系,使董贤得到了极大的宠幸。哀帝出与董贤同乘,入与董贤共榻。为了生生死死在一起,哀帝下令在自己的陵园旁专门为董贤修建了一座周长数里的陵冢,甚至荒唐到要把皇位禅让给董贤。一次大白天,董贤躺在哀帝的衣袖上睡着了,哀帝要起来,又怕抽动衣袖惊醒董贤,就拿起佩刀割断袖子,悄然而去,这就是后世说的“断袖之交“。

司马迁对飞将军李广有着深深的崇敬和同情,而李广父子的死是卫青和霍去病直接造成的,司马迁对此耿耿于怀。

在司马迁心中,李广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大汉武将,称赞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广戎马一生未能封侯,霍去病18岁却封了冠军侯,这一点司马迁也是非常不服的。

第三:

司马迁看不起卫青与霍去病的出身。卫青和霍去病虽然都是皇亲国戚,一个是卫子夫的弟弟,一个是卫子夫的外甥,但他们却也都是母亲与小吏私通所生。

司马迁认为,卫青和霍去病都是靠着外戚的身份爬上高位的。





灵玉一休


司马迁的《佞幸列传》里面有籍孺、闳孺、邓通、赵同、北宫伯子、周文仁、韩嫣、李延年、卫青、霍去病。

前面八个人,在历史上都是挺出名的靠君王宠幸而上位的人物,而著名的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抵抗匈奴的著名将领,为何也被司马迁写在这里面呢?

首先,卫青霍去病这舅甥俩无疑是从身份低微而一飞冲天的,当时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成了汉武帝的爱妾,卫青和霍去病变成了外戚,从而得到了一飞冲天的机会,再者,根正苗红的司马迁却被这两人轻松超越,自己没能被重用的同时,却看着两个外戚因为受宠而权倾朝野,这在他的心中是很不平衡的。

毕竟,司马迁也是人,哪怕《史记》作为正史书籍,他写的再正,也不可避免的会掺杂一些个人情绪在其中,伴随着对两人外戚身份的不屑以及与两人的政见不合,司马迁对卫青和霍去病肯定是没有好的印象的。





阳明山下青藤狗


卫青霍去病的传是《卫将军骠骑列传》,并不是《佞幸列传》,只不过是《佞幸列传》的结尾提到了卫青霍去病,而且是作为正面例子与前面几个反面作对比的。《史记》全书并没有污蔑卫霍的地方,相反司马迁对卫霍极为赞扬,我们今天了解的卫霍事迹也是以《史记》为第一手资料。诚然司马迁记载了卫霍一些缺点,但这正是司马迁的风格,忠实于其得到第一手资料,例如其尊崇项羽,却也记载了其暴虐好杀,一意孤行,至死不肯审视自身的缺陷。而且从私人角度看,司马迁与卫霍并没有任何仇恨,甚至没有太大交集,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李陵之事获罪,此时卫青已经去世9年,霍去病更是已去世18年,而导致李陵失败,间接致司马迁获罪的人是汉武帝小舅子主将李广利,司马迁真正可能仇恨的是李广利,但司马迁对其记载依然公正,这也是两千年来无数人推崇太史公的原因。现在有一群人,故意抹黑,博人眼球,到头来却不知刨的是自己祖坟,真的可悲。另外司马迁这一脉司马氏与司马懿的司马氏不是一脉,后来东晋时为了避祸,改姓为张。


庚申己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无论是史学价值,还是文学价值,司马迁的《史记》被公认为中国历代史书之最。

但是,纵然是最正的正史,那也是人写的,其中必然夹杂着个人情感倾向。比如在《史记》中,就可以明显感觉到司马迁不喜欢霍去病,这种不喜欢甚至达到了厌恶和鄙夷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直接的证据是,司马迁竟然把卫青和霍去病都写进了《佞幸列传》。何为“佞幸”?就是指以谄媚得到君主宠幸的人。

《佞幸列传》里一共写了10个人,分别是:籍孺、闳孺、邓通、赵同、北宫伯子、周文仁、韩嫣、李延年、卫青、霍去病。这里面除了卫青和霍去病舅甥二人,其余八人无一例外都是历代皇帝的“床伴”。

在世人心中,常胜将军霍去病是千载难遇的大英雄,那么,司马迁到底为什么这么不喜欢他,把他看成“男妃”一类的人佞幸之臣呢?

(注: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年,霍去病出生于公元前140年,他们属于同一时期的历史人物。)

第一:

西汉时“文主和武主战”,司马迁推崇的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主和思想,反对汉武帝的主战思想。司马迁认为,和平发展让百姓安居乐业才是硬道理,常年征战劳民伤财,是好大喜功的表现。而卫青和霍去病是最狂热的主战派,与司马迁的治国理念冲突。

第二:

司马迁对飞将军李广有着深深的崇敬和同情,而李广父子的死是卫青和霍去病直接造成的,司马迁对此耿耿于怀。

在司马迁心中,李广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大汉武将,称赞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广戎马一生未能封侯,霍去病18岁却封了冠军侯,这一点司马迁也是非常不服的。

第三:

司马迁看不起卫青与霍去病的出身。卫青和霍去病虽然都是皇亲国戚,一个是卫子夫的弟弟,一个是卫子夫的外甥,但他们却也都是母亲与小吏私通所生。

司马迁认为,卫青和霍去病都是靠着外戚的身份爬上高位的。

第四:

除却以上三点,司马迁不喜欢霍去病的最主要原因是认为他人品不好。

霍去病最备受推崇的一句名言就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但这句后面其实还有一句话,揭示了司马厌恶他的真正原因。

通过元狩二年与元狩四年的两场大战,霍去病共斩俘匈奴10万有余,汉武帝为奖励爱将,给他修建了豪华府邸,但霍去病却拒绝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后面的那句则是“由此上益重爱之”。

也就是说,因为霍去病说了这句话,汉武帝更加喜爱他了。司马迁认为霍去病是在作秀,在溜须拍马。

正是因为这句“由此上益重爱之”,司马迁将霍去病写进了《佞幸列传》。

另外,司马迁在《史记》中还批评了霍去病狂妄自大、苛待属下等缺陷。

人无完人,霍去病或许真的不完美,但他仍是那个鲜衣怒马的少年英雄。







幻化成蝶hzy


卫青霍去病曾是我小学时代的脑海中的英雄人物。这得要感谢那时的尊法批儒运動,从中认识到在西汉年代我们国家有这么二位正直为国奋斗的英雄人物。

至于说史公在《佞幸列传》中把卫青与霍去病拉上,那是因为卫青是汉武帝后任皇后的弟弟,而卫青自已又娶平阳公主为妻,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卫青对敌英勇无比,收复大好河山,是首屈一指的正面人物。至于霍去病那是因为他与卫青是舅甥关系,出道早,英勇善战,在国家的功劳薄上似乎还要胜舅舅一点。史公之所以把他也带上,那是指霍去病对“李广事件”处理方法就可以看出其手段出乎寻常,当然这也让史公有意见了。还有一点,李广后人在,可卫青霍去病无后人。

在《佞幸列传》中,我们要这样来看,十个人中有八个都是依靠皇帝宠幸为非作歹,败坏朝纲,结党营私,误国误民,是世人所痛斥对象,史公对这八个人评价是对,是劝后来人以此为戒,而对于另外两人即卫青和霍去病虽是外戚而宠幸,似乎有意见,但我们要看到正是他们俩的努力,都做出保家卫国的巨大功绩,而且都待兵如子,体贴民情,是值得赞扬的人物。当然如果他俩不是凭皇帝关系一步登天就带兵打仗建奇功,而是像一般人那样的话凭战功晋升话,怕早就死在沙场上了,对于历史问题眼光放远点。





LH42386


不记得提,查原文为:自是之后,内宠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提了邓通韩焉和李延年,说至那以后被皇帝宠幸的臣子大都是外戚,但都不值得一提。(意思就是没有前面的那几位受宠幸厉害。)卫青霍去病虽然也因为外戚的关系受到宠幸,但都是因为有才能才得到提拔的。可见这里是个对比,与前面的邓通之类的人对比的,突出了他们不能算是佞幸之臣。如果你古文功底不深,最好结合译文弄清楚意思,不要瞎猜。如果你比较了解古文,就不要用这种低级的哗众取宠的题目吸引流量了。


迈克尔赵赶驴


我来说一下吧,史记中的记载我看过好几遍了。其他的人都有事迹佐证,唯有这俩人没有。据我猜测1.卫青出身低贱,但得汉武帝赏识加之自己战功卓越得以位高权重,霍去病也连带飞黄腾达。在古代,门第出身很重要,尽管卫霍工作卓越,司马迁还是从心里有点看不起他们。

2.卫青位高权重,却不知道对于皇帝的过错给予指正,为受冤的同僚伸张,一味的事不关己,闭门自保。霍去病更是仗着皇帝宠爱,竟敢射杀李敢,司马迁的内心应该是痛恨他们的。

3.卫青为了自保,左右逢源,不分忠奸,谁也不得罪,这是忠直的司马迁所不耻的,尤其一个是好基友李陵叛变的事他还没有转过弯来,另一个就是同样劳苦功高的李广居然因为卫青自杀了,对卫霍的一朝飞黄腾达自己肯定是很不平衡的。从飞将军列传就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卫青的做法是痛恨的,对李广是十分同情的!

尽管司马迁看不起甚至痛恨他们,但还是很实事求是的写了卫霍,至少没黑他们,对他们的功劳还是很赞美的!这点可以看出司马迁还是个很实诚的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