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覺得三國謀士排名前五的是哪五位?為什麼?

超驢哥看影視


拋開演義不談,單論正史記載而言,筆者認為三國時代排名前五的謀士分別為:諸葛亮、司馬懿、荀彧、龐統和魯肅。排名不分先後,單以對國家的功績而論。

先來看蜀國。諸葛亮,是劉備得天下的一大臂助。誠然,儘管在劉備的早期軍事行動中,諸葛亮鮮少出現,甚至只是負責一些後勤任務。但正因如此,劉備才沒有後顧之憂。《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也是因為這段經歷,諸葛亮在掌權之後,極其注重蜀國的糧草問題。他在漢中推行屯田,將此地打造成了蜀國前線最堅實的一道壁壘,可見其出色眼光。

龐統之才,在於其眼光,亦在於其謀略。早在入蜀前,龐統便建議劉備以益州為根據地,伺機圖謀天下;怎奈劉備心繫荊州,最後在這上面吃了大虧。由此可見,龐統的戰略眼光不輸於諸葛亮。劉備入蜀,龐統即刻便獻出上中下三計,可見其才思敏捷。後來劉備只是了採取中計,便輕易取得益州,也可知龐統智謀遠超常人。

再來看魏國。荀彧,是曹操的王佐之才,也是他幫助曹操定下了北方霸業的藍圖。兗州之戰期間,曹操一度打算放棄兗州,荀彧力諫之,認為兗州是曹操不可或缺的根據地。除了有遠略以外,荀彧還擅長奇謀,並且頗有眼光。曹操崛起於中原的過程中,荀彧在數次大戰中都給了他極佳的決策。而諸如郭嘉、陳群、戲志才等一流謀士,也是荀彧向曹操舉薦的。故而曹操由衷感嘆他是自己的張良,世人亦將其評為曹魏五大謀臣之首。

司馬懿善於隱忍,做事滴水不漏,他對於國家的貢獻,其實在後來的司馬氏政權身上。到了三國後期,司馬懿是當世唯一能與諸葛亮抗衡之人。憑藉禦敵有功,司馬懿逐漸掌握軍中大權,隨後又發動高平陵之變,將朝局完全控制在手中,司馬氏基業由此奠定。後來晉武帝司馬炎即位,便追封自己的爺爺司馬懿為晉宣帝。

最後是東吳的魯肅,他被世人遠遠低估。事實上,早在諸葛亮之前,魯肅便已經向孫權提出了“二分天下”的戰略。單憑這一點,魯肅便是當時最有眼光的戰略家。後來曹操取荊州,魯肅急中生智,將劉備拉來與孫權結盟。因為他早已經看出,曹操的野心不僅如此。這一點,他與諸葛亮亦存在著共同點。在兩人努力之下,孫劉聯盟達成,並於赤壁一戰中重創曹操,就此奠定了三國格局。


憑欄軒


第五,荀彧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荀彧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只可惜,荀彧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終年五十。

第四,司馬懿

司馬懿善於制定奇怪的計劃,在征服方面取得了許多勝利。其中最顯著的成就是他兩次率領軍隊,成功抵抗了諸葛亮的北伐和平定遼東的遠征。他幫助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來成為了一名掌管魏政府的有權勢的權臣。

第三,諸葛亮

劉備從一個賣草鞋的到可以與曹操孫權,這樣的官二代一分天下的人物。多半的明勞應該是諸離孔明的,蜀漢建立後,諸葛亮被封為丞相。對內撫百姓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曾數次北伐。但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最後病逝於五丈原。

第二,郭嘉

郭嘉少年時已有遠見,後來郭嘉為曹擦所重用。在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顯著功勳,曹操對郭嘉的厚愛,是其他謀士所沒有的待遇。郭嘉算無遺策,從沒有一次失誤。被後人贊為“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可惜天妒英才,他37歲就病逝了。

第一,賈詡

賈詡,被人稱之為“毒士”。奇謀百出,算無遺策。官渡之戰時,賈詡主與袁紹決戰。赤壁之戰前,認為應安撫百姓。而不應勞師動眾討江東,曹操不聽,結果受到嚴重的挫敗。賈詡認為自己非曹操舊臣,卻策謀深長。所以怕曹操猜嫌,於是採取自保策略。閉門自守,不與別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結權貴,死時七十七歲,諡日肅候。幹古風流人物,如今也只剩一捧黃土。


三國赤壁古戰場景區


在排名之前,要明確好謀士的定義,所謂謀士,即出單純的謀劃策之人。為將為相者不得入選,諸葛亮出將入相,司馬懿,周瑜,陸遜,皆為都督,乃為帥者,統領三軍,皆不能入選。



作為一名合格的謀士,要做到“謀人,謀己,謀天下” ,謀人指為他人出謀劃策,謀己指能獨善其身,謀天下指能洞悉時局,左右天下大勢。

在上述標準下,我認為三國的頂級謀士只有以下幾位:

賈詡



賈詡號稱毒士,重點在一個毒字,那麼他到底毒在哪裡? 來看看他的主要“貢獻”:

  1. 計亂天下:鼓動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搞得腥風血雨,朝野動亂;
  2. 獻計張繡:這個大家都知道,害死了曹老闆的兒子和愛將,差點把曹老闆弄死,而後勸張繡降曹;
  3. 巧施離間:離間馬韓,平定馬超之亂;
  4. 支持曹丕:(電視劇司馬懿裡面,司馬的很多戲份其實都是賈詡的),這也是賈詡自保的手段。
賈詡把謀己做到了極致,歷仕三主,仍能以高齡善終,謀人也可以說是算無遺策,謀天下賈詡也做到了,謀亂了天下(李郭),也謀定了天下(曹丕)。

郭嘉

天生鬼才郭奉孝,主要功績有:協助曹操滅掉呂布,平定河北,剿滅烏桓。主要計謀有:十勝十敗論,進言軟禁劉備,推動水淹下邳,預測孫策之死以及著名的遺計定遼東。



仔細品味就能發現,郭嘉的厲害之處在於識人和揣摩他人心思,而且一識一個準,把袁紹,劉備,呂布,孫策看了個底朝天,善於抓住對方人性的弱點就能及時做出對策。

因此,郭嘉在謀人上做到了極致,謀己的層面因為郭嘉英年早逝,所以先不置評論,但是謀天下層面,我覺得郭嘉其實還是欠缺的,郭嘉的計謀更多的是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法正

劉備的謀主——法正,雖然出場不是很多,但是卻大放異彩。



  1. 迎劉入蜀,法正覺得自己的主子沒希望,就設計把劉備搞來了,結果劉備入主益州;
  2. 協助劉備拉攏益州士族,不多說;
  3. 定軍山待伏斬妙才,逼得曹操親征,算是漢中之戰最出彩的一戰了;
  4. “漢中略”這是網友們的一種叫法,坐擁漢中,徐圖雍涼,以出關中,天下可興。
法正其實謀人謀己謀天下都有做到,迎劉備謀己,定軍山謀人,漢中略謀天下,但是除了定軍山,其他都不甚出彩,缺乏極致。

荀彧

曹操之子房——荀彧,曹魏五大謀士之首。



荀彧更多的是作為一名政治家和戰略家的身份去輔佐曹操的,他對於曹操最大的功績在於:

  1. 舉薦了相當多的人才,如郭嘉、鍾繇、戲志才等人;
  2. 力薦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墊定曹操爭奪天下的基礎;
  3. 戰術上保兗州,扼袁紹,險出宛;
荀彧最強的在於他的戰略眼光,即謀天下,一手繪製出曹操統一北方的藍圖,不愧於曹操的首席謀士。

魯肅

魯肅雖說也曾擔任過東吳的都督,但是沒有什麼表現其統帥的戰役,姑且把他放在謀士行列。



魯肅可以說是三國裡最被低視的人物了:

  1. 榻上策,提出二分天下的設想;
  2. 聯劉抗曹,為赤壁之戰打下政治基礎;
魯肅的定位和荀彧一樣,同樣是極具戰略眼光的政治家,都把謀天下做到了極致。

總結

通過對謀人、謀己、謀天下的考量,以上便是我心目中最強的三國五大謀士——賈詡、郭嘉、荀彧、法正、魯肅。

我是李沐茗,為你解讀歷史!


李沐茗


1.諸葛孔明

臥龍先生諸葛孔明。 在民間,諸葛亮享有很高的聲譽,是智慧的化身,天下第一的軍師。 但歷史上的孔明卻並非如此,陳壽曾評價諸葛“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諸葛的軍事才能真的不如想象中的那樣強,六出祁山便是例證。

不過,諸葛不善於帶兵,可他善於治國。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充分利用了漢中優厚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 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 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是顯著的。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在三國這個亂世,諸葛亮的才能是得不到充分發揮的。 戰火紛飛的時代不具有休養生息勸課農桑的和平穩定的外部條件。安內必先攘外,北伐中原始終是諸葛亮一生奮鬥的目標。對於蜀國,戰爭不僅是為了恢復漢室的宏偉藍圖,也是穩定人心團結人民的一種手段,諸葛亮很明白,他已經別無選擇,即便是屢戰屢敗,也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所以在他病逝五丈原後,蜀國大廈轟然倒塌。

2.郭嘉郭奉孝

郭嘉,東漢末年傑出的謀士。他先在實力較強的袁紹軍中出謀劃策,後來發現袁紹難成大業,遂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而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他在曹操帳下出謀劃策,先是打敗呂布,又在建安四年提出建議攻打劉備,擒其大將關羽,奪會了下邳;在官渡之戰幫助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郭嘉染病去世,曹操兵敗赤壁時,嘆曰:“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

3.周瑜周公瑾

周瑜是三國時代的傑出人物之一。孫權曾說:“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 裴引《江表傳》 ) 。 他評論周瑜:“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 ( 遠之意 ) 焉難繼” ( 見《呂蒙傳》 ) 。 陳壽認為:“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周瑜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周瑜早年與孫策交好,二人聯手擊敗江東各處割據勢力,奠定了江東基業,只可惜孫策英年早逝,遭刺身亡。周瑜後又輔佐孫權,在赤壁大戰中用反間計,苦肉計,打得曹操落花流水,再不敢圖謀江東。周瑜建議孫權“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 ”所以想趕回江陵,做出徵的準備工作。 可公瑾半途染病,死於巴丘,一代將星就此隕落。

4.魯肅魯子敬

魯肅字子敬,東漢末年東吳的著名軍事統帥。早年袁術聞其名,請為東城長,魯肅看袁術定不能成就霸業,便經周瑜的推薦,成為孫權的參謀,很早就為孫權謀劃了成就帝業的戰略計劃,制訂了爭奪荊、襄,據江而守 . 伺機進取中原的戰略藍圖,並從始至終為這個目標努力。對於孫劉聯合,魯肅的戰略眼光不可不謂之長遠。

5.荀彧荀文若

荀彧自小被世人稱作“王佐之才”。 作為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荀彧在戰略上為曹操制定並規劃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 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司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

關於荀彧撼古震今的一次謀略便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採納荀彧的意見,遂應安集將軍董承的秘密召請,親率大軍進抵洛陽,被任命為司隸校尉,奉迎獻帝遷都許縣。 曹操被封為大將軍、武平侯,荀彧也升為漢侍中,守尚書令。 曹操正因為奉天子,才一舉成為東漢末年最有實力的軍閥, 為以後所有戰爭打下了牢不可破的基礎。


碩風雜談


這自然要歸功於各種戲曲、評書、《三國志平話》和《三國演義》等藝術載體,使得這段歷史活靈活現、經久不衰的傳承至今。在藝術氛圍中,三國中有三類人最受歡迎,分別是主公、謀士和武將,與之相關的各類排名也是層出不窮,比如“五大謀士”“五虎上將”“五子良將”“四大都督”……

往事越千年,也許當事人自己都沒曾想到,自己會被後世如此熱議,有的會覺得冤枉,有的會樂於被神話,然而這些都已經由不得他們了,話語權永遠都掌握在當下和未來。尹禾本人對歷史話題一直持開放性態度,尤其是能力排名問題,一千個人會有一千種看法,只要自己言之有據即可。況且“三國”類話題,一直都是雙重標準,有史實的一面,又有昇華的一面,在此尹禾試圖給出兩套排名,一種儘量“實論”,一種不惜“神話論”,也好讓我們一起看看,歷史與藝術是否存在差距:

神吹版:郭嘉、諸葛亮、賈詡、龐統、楊修

非常遺憾,在這份榜單中看不到東吳謀臣的身影。畢竟代表人物周瑜和魯肅,一個氣量狹小,一個呆若木雞,實在是無法和其他天才相提並論,我們也無需多論,下一節自見分曉。

  • 郭嘉

如果排“吹版”的TOP 5,郭嘉必然是要排在第一位的,畢竟不知從何時起,坊間傳出一句神話:”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意思是連諸葛亮都怕郭嘉,足見其智謀與氣場。至於其功績,有擒呂布在前,”十勝十敗“在後,臨終又有遺策,若非早夭,恐怕是要協助曹操,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

  • 諸葛亮

諸葛亮的”智聖“形象有被神話的嫌疑,人言其: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明陰陽,懂八卦,曉奇門,知遁甲,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自比管仲樂毅之賢,抱膝危坐,笑傲風月,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

是與姜尚、張良等齊名的千古謀士典範,其實原本該排在第一位,但是近年來也不知是什麼風氣,將郭嘉吹捧的如此厲害,所以”臥龍“只能屈居第二了。

  • 賈詡

賈詡一直都是很另類的存在,被譽為三國第一”毒士“,其一言足以亂漢室,佐張繡大敗曹操,保曹丕成功上位……若不是身負”亂漢之罪“以及”殺曹昂、典韋、曹安民“之嫌隙,賈詡在曹營一定會有更大的作為。

  • 龐統

”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龐統與諸葛亮齊名。這樣的來頭雖然不小,只可惜未及建業,就身死”落鳳坡“,可以腦補一下,如果龐統有奪取西川之功,那麼其在蜀漢的地位恐怕要和諸葛亮不相上下了。

  • 楊修

第五個人選其實想了很久,不是荀彧,畢竟荀令公沒有被神話,表現得中規中矩;也不是徐庶,雖然出道時很”巔峰“,但可惜曇花一現;也不是”冢虎“司馬懿、”幼麟“姜維,我覺得這兩位後期的頂級謀士都沒有楊修那樣傳奇。畢竟縱觀整個三國,能讓曹操另眼相看的沒有幾個,又讓曹操感到忌憚的,也就楊修一個了。

這裡只論”神話“,不要講”其實真正的歷史上balabala……“一類的話,因為這是我們下一節要討論的內容。

現實版:荀彧、諸葛亮、魯肅、沮授、賈詡

現實不同於演義,就像武將不會陣前單挑一樣,單純的謀士對一方諸侯的作用並沒有那麼突出。三國中比較有影響力的文臣,一般都是優秀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家。如此我們再回到上一節的內容,郭嘉官拜”軍師祭酒“,實際上就是曹操的幕僚兼秘書,處理文書、出謀劃策。郭嘉確實很優秀,又善於揣測人心,因此他曾經出過強攻呂布、無視孫策、分化二袁等計策,都是出於對人性的把握。

除此之外,曹魏第一”謀主“是荀攸而絕非他人,”十勝十敗“論來源於荀彧和賈詡,非郭嘉之功,擊敗袁紹最主要的功臣依次是荀攸、劉燁、荀彧和許攸。至於網傳曹操說”孤本欲將後世託福奉孝“,也是斷章取義,《三國志》原文記載:

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郭嘉確實很有潛力,但是潛力這種東西,往往需要時間來驗證,可惜郭嘉沒有這個機會。

舉例完畢,言歸正傳。

  • 荀彧

荀彧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其在曹營中的地位也十分超然,與夏侯惇合為曹操的左膀右臂。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在戰術上,在呂布叛亂之時挺身而出,保全兗州三城,才使曹操有了反攻的機會,官渡之戰中,奇謀扼袁紹於官渡,建樹頗豐;政治上,為曹操制定了舉薦人才的制度,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之所以將荀彧排在第一位,是因為其出身、功績、智謀、品行皆為上上之等,除了後期與曹操鬧掰,不得善終,幾乎毫無槽點,令人敬服。

  • 諸葛亮

依舊是網絡文學引發的怪圈,近些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諸葛亮的能力,中肯的評論不過就是其政治能力遠超軍事能力。

尹禾看來,諸葛亮實在是百年難遇的全才。蜀國的敗亡自有其地理因素作怪,遠非一二奇才可以逆天改命的,況且蜀漢人才的傳續和培養並不算出色,時也命也,不該歸咎於諸葛亮。

網絡文學對諸葛亮最大的抨擊莫過於“六出祁山”均已失敗告終,窮兵黷武,空耗國力。實際上諸葛亮的五次北伐還是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只是每次都受困於糧草不足,無法擴大戰果。西北地區以無人區居多,除非攻克長安,否則都沒有太大鎮守的價值,因此不進則只能退回漢中。

關於對諸葛亮的褒獎,並非是自己吹出來的,陳壽、司馬懿、周瑜、鍾會等都對其十分敬佩,眾看官以為現在我們對諸葛亮的吹噓有些過頭,實際上在兩晉、隋唐、宋元明代,諸葛亮一直都是三國第一神人,無人可出其右,只是在清朝,滿清政府為了塑造信仰,才將關羽推到前臺,逐漸蓋過了諸葛亮的風頭。

我等在此憑藉一些殘書碎片就可以大言不慚,詆譭“智聖”,難道古人全都是傻子、瞎子,崇拜一個並不十分厲害的人?

  • 魯肅

如果論東吳第一謀士,周瑜、陸遜皆可上榜,論名氣周瑜更佳,論功績陸遜最大,然而尹禾卻獨尊魯肅。因為正是此人翻雲覆雨,一舉奠定了三國鼎立之勢。

遠不提“榻上策”,比“隆中對”更早、更系統的北上戰略,因為孫權的保守而化作泡影。好在魯肅還有後招,他已然將戰略目標鎖定為曹魏,那麼就不能坐視其南下佔據荊益和漢中。在東吳自身實力不足的情況下,他選擇與劉備聯合,將荊州借給其發展,作為戰略緩衝,形成兩弱抗一強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東吳是有很大優勢的,因為孫權比另外兩位一代主公都年輕,可以延緩因為易主帶來的政治動盪。只可惜,孫權最終自毀長城,怨不得魯肅的謀劃。

  • 沮授

若論戰略眼光,沮授絕對不輸任何人。他給袁紹提供的建議,哪怕袁紹聽從一條,也不至於敗給曹操。沮授統御三軍、威鎮河北,幫助袁紹奪取青州、幷州、幽州而統一河北。他比荀彧更早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不聽;他反對諸子並立,袁紹不聽;他提出“三年疲曹”戰略,袁紹依舊不聽。否則,袁紹就是曹操、沮授就是荀彧。

  • 賈詡

無論正史還是神話,尹禾都想將賈詡列入榜單。因為正史與演義無甚不同,這是一位足以影響天下局勢的頂級戰略家和謀臣,只是深通保命之法,過於低調行事,光芒內斂,不為外人所知。

賈詡和陳平是一類人,格局遠在戰局之外,所謂勝敗不過是順手的事情,明哲保身才是最強的能力。如果賈詡能夠鋒芒畢露,那麼天下何等局勢還未可知。

一些偏執

實際上,三國優秀的文臣還有很多,但是在此我想排除幾個人,以免評論區陷入無謂的口水陣仗。

首先說陳宮,網絡上總有人認為他是頂級謀臣,實則不然,他與陳登類似,只是想給兗州找一位自己滿意的主公,他因為最初將兗州獻給曹操而得到曹操的信賴,並非能力超然。隨後因為曹操對待氏族的態度,使其產生不滿,因此才趁機挑撥張邈,又引呂布入兗州,自始至終沒有什麼過於高明的計策。

其次想說司馬懿,不可否認,他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政治上成功竊國,軍事上和諸葛亮互有來回。然而畢竟時期不同,人才凋零,曹魏又恰巧趕上君主連續短命,才給他創造了反客為主的機會。他的成功並不一定是有所預謀,最初司馬懿可能只是想活著、報恩,是命運將他一步一步推到了那一步。

還有姜維、法正、楊修、荀攸、田豐等人,皆是一時之人傑,但是都沒有達到上述諸位的高度。

還是那句話,歷史人物能力排名,絕無定論,言之有據即可,歡迎諸君共同品論。


尹禾


我覺得前五名謀士是:

1.諸葛亮
2.


龐統3.郭嘉4.司馬懿


5.周瑜


人生一場聚散


對於三國謀士,大家都有自己的排行榜,我就來說說自己心中排名前五的謀士:

1.郭嘉

官至軍師祭酒。具有不凡的戰略眼光,觀察力過人。因為他有大局觀,對作戰的目標和時間,眼光獨到,把握精準,建議可行。在曹操徹底粉碎袁紹、呂布,成就霸業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

2.賈詡

原為董卓部下,董卓死後,獻計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李傕失敗後,轉投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打敗曹操。

在官渡之戰,還有馬超、韓遂之戰中,曹操多用其計。曹丕當上皇帝后,將他提為太尉。

3.諸葛亮

建安十二年出任劉備軍師,助劉備攻下荊州、益州、漢中,在赤壁大戰中負責指揮。劉備當上皇帝后,他理所當然做了丞相,劉禪繼位後封為武鄉侯,任益州牧。建興12年,與司馬懿軍對抗,病死在五丈原軍中。留下傳頌千古的《出師表》。

4.司馬懿

熟讀兵法,足智多謀,多次征伐,屢立戰功。他最大的功勞,是反擊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曹芳做皇帝時,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遺詔輔政,有一次曹爽外出遊獵,他伺機殺了曹爽,司馬懿代為丞相,封晉王,執掌國政。

5.荀彧

曹操統一北方,荀彧是最大的功臣。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投奔曹操後,憑實力贏得曹操器重。他相當於總理,數十年來,處理軍國大小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忠於皇室,反對曹操稱王,引得曹操不滿,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還有一說,是被曹操賜死。


陌陌絲語


大家好,我是淵源歷史小課堂,我來答在古代以謀士這個職業來謀生,他們一方面是各為其主,另一方面是為了發展自己的謀略、智慧,在亂世中謀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後人模拜的對象,故謀士的歷史標籤為:謀士乃足智多謀的高尚之士。謀士在歷史上還有過其他稱呼,例如軍師、智囊、幕賓、參謀、門客等等。


小編認為三國時期的最強的謀士排名前五位的當屬下面的五位。


第五名:東漢末年劉備帳下的謀士—龐統

有言到“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可見此二人的能力。

龐統的軍銜是中郎將,他的才智與謀略可以與諸葛亮齊名,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是足智多謀、神機妙算、智慧超群,功蓋三分國,能與他齊名的人非同一般,但是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龐統為人非常之狂傲不羈,狂妄自大,長相又極其醜陋,在赤壁之戰時避亂於江東,後來被魯肅推薦給了周瑜,並獻“連環計”致使周瑜火攻成功,立了大功,但好久不長周瑜因病去世後,諸葛亮借弔孝的時機有意拉攏龐統,於此同時魯肅也將龐統推薦給孫權,但因龐統相貌醜陋,且態度傲慢至極並沒有重用他,無奈之下龐統只好赴往荊州來投靠劉備,剛上任縣令,他就不理政事,整日遊手好閒,不是看戲就是聽曲,劉備知道情況後委派張飛前往責罰,這時才發現了龐統的才華,可謂是千里馬遇到伯樂,然後龐統任命為副軍師中郎將,與諸葛亮共贊方略,教練軍士,遂後龐統隨劉備攻打楚國,設計斬殺高沛,得涪水關即江油關,是位於現代的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南壩鎮,龐統因攻城之際懷疑諸葛亮是想爭奪功績,不聽其書信勸阻,冒然進入落鳳坡,中了張任的埋伏,被亂箭射死,此時的他僅為而立之年,劉備極為痛苦,痛失良才。

第四名:東漢末年孫權帳下的謀士—周瑜

有言道:“交兵不假揮長劍,已破英雄百萬師”。

東漢末年,東漢將領周瑜是三國中的名將,他不僅是軍事家而且精通音律,有姿貌,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他雖然出身士卒卻替孫家打下一片江山,創立了“北拒操,西聯蜀的正確方針策略”,立下不可磨滅的汗馬功勞,他多謀善斷、忠君愛國、心胸開闊,他審時度勢是東吳立足江南,兵少將寡,卻支持最久的最主要原因。周瑜小時候與孫策交好,孫策對他也是視為己出,幫他迎娶喻有國色天香的二喬,成為親戚,同時帶著他一起為國效力,孫策遇刺後臨終囑咐孫權“外事不決,可問周瑜”,赤壁大戰之前自潘陽趕回力主拒曹,後與群英會戲蔣幹,怒打黃蓋行使離間計,最後指揮全軍在赤壁襲擊曹軍取得勝利,功不可沒。

第三名:東漢末年曹操帳下的謀士—司馬懿

有言道:“三國英雄士,四朝經濟臣”。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聰明多大略,學問廣博,見識豐富是少有的奇才,他善於用兵,變幻多端、出神入化、所向無前,是輔佐魏國三代的重臣,元老級人物,後期成為全權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

司馬懿善謀奇策,曾經多次征伐有功,平生最大的功績是多次率領大軍對抗諸葛亮北伐,遠征平定遼東,曹操稱魏王后,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輔佐曹丕與陳群等同列“四友”,是曹丕智囊團的重要人物之一,司馬懿被後代追封為晉朝皇帝。

第二名:東漢末年曹操帳下的謀士—郭嘉

有言道:“運籌如范蠡,決策似陳平”。

郭嘉是三國時期傑出的謀略家、戰術家、他當機立斷、出奇制勝、料事如神是非常難得的謀士。曹操經常召見郭嘉共論天下大事,在大喜中言道:“能幫我成就大業的人非他莫屬”,由此可見曹操對郭嘉的讚賞極高,討伐張繡的時候,郭嘉全面的剖析曹操與袁紹的戰略狀況對比、對當前局勢的對比,通過縝密的分析和極強的說服力,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勸說曹操調整戰略征討盧布,不僅重新振作曹軍的鬥志,並且還幫助曹操制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提出“有勇無謀者若之氣衰力竭之時,便於不久敗亡”的觀點,勸說曹操急攻,一鼓作氣取得了大勝,可謂是算無遺策,從來沒有失手的時候,真是算無遺策、曠世奇士,曹操也極力稱讚他 “平定天下,謀功為高” 。

第一名:東漢末年劉備帳下的謀士—諸葛亮

有言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發明家被譽為“千古良相的典範”,在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奠定了三國鼎力的基礎,是曹操、孫權的剋星。

每次劉備出征的時候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併為劉備提供資援(足食足兵),獻帝被害群臣勸劉備登基,劉備萬般推辭,無奈之下,諸葛亮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說劉備,其後才答應,可見諸葛亮的赤膽忠心。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路上被打敗,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政逝去,否則定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劉備病重的時候召見諸葛亮、李嚴託付後事,對諸葛亮說:“軍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意思是“你的才華是曹丕(公認的才子)的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國,成就大事”,這句話不單單是對諸葛亮的賞識也是對他的認可,中國有句老話“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能說住這樣的話,是真的發自內心,自此在朝中的政務大小事都依賴於諸葛亮,如討伐庸闓諸葛亮採取以攻心為主,先打敗庸闓軍隊,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北伐六出祁山,斬魏將王雙,擊退郭淮退得二郡,因此後人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小編眼中的諸葛亮可謂是男神級別,不僅心繫天下國士、審時度勢、鞠躬盡瘁、更有著公正廉明的法治精神,被世人所敬。


淵源歷史小課堂


在《三國演義中》說道: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但我認為所謂的鳳雛才剛出山就領盒飯了,所以實在看不出天鳳雛龐士元有多少謀略。但可以看出大部分天下謀士基本都集中在曹操陣營,正是曹操陣營的智囊團很多,才使曹操的魏國成為三國最強大的國家,下面我就列一下我認為的三國謀士排名:

第一名、諸葛亮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謀士第一當之無愧,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赤壁之戰草船借劍、借東風,大敗曹軍、三氣周瑜,以致於周瑜發出最後一嘆:“既生瑜,何生亮”。

第二名、周瑜

周瑜在東吳身居要職,在赤壁之戰準備工作中,使用離間計使曹操殺了水軍將領,又演出”周瑜打黃蓋“的好戲,使黃蓋佯裝叛離,周瑜的這些計謀是赤壁之戰取得勝利的關鍵,可謂是年輕有為。

第三名、荀彧

荀彧為曹操第一謀士,在與袁紹的官渡之戰中,荀彧獻計大破袁軍,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功臣,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也“。

第四名、司馬懿

在諸葛亮多次北伐當中,司馬懿總能抵擋,一直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司馬懿可謂是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敵手,諸葛亮到死都沒有打敗司馬懿。

第五名、郭嘉

曹操在與袁紹抗衡時,郭嘉提出了著名”十勝十敗“說,是曹軍鼓舞了士氣,成為了曹操智囊團核心之一。


醉月清風


要說謀事,我認為要看他謀了多大的事,不光我們怎講,各主公的親身體會是主要的。某賈公的謀略常半途而廢,勞軍傷財不如一事不作。赤壁大仗本應一股作氣,消滅劉備,不給喘息恢復之機,可曹操偏又去打孫權了,結果被燒得一敗塗地。所以曹操回去後想起了郭嘉,實際怨眾謀士沒有郭嘉一人的能量,三國志中都飄飄然忘了潛在的問題,沒力薦的,不像郭嘉在曹操統一北方時拿捏的準,所以郭嘉死後曹幾乎再難進展,尤其曹本人說的關鍵一仗,"赤壁三雄搏"悲嘆沒郭嘉。所以有郭嘉,慌亂之孫權陣營,喘息的劉備陣營再難起事。第二魯肅,魯肅之謀奠定了三國的局勢,使三方勢力有保持平衡之機,也使孫劉有了用武之地,擴展之地,孫得了荊鄉,劉得到西川。三是諸葛亮,他為劉備分清了形勢,使劉備看的更清,信心更足,如魚得水,為劉的事業也盡心竭力了。除了前三還有龐統,法正,荀彧等都不錯,龐統力主奪西川,為此還犧牲了自已,作了“鋪路石",主公劉備是感念的。法正呢?為劉備奪西川出了力,使曹方主將被殺,進而曹兵一時亂了營,最後戰敗,(奪西川,奪漢中戰略上我認為比孫權奪三郡重要,又是呂蒙等武將乾的)評五位我評以上五位,荀彧終身只.有一次戰略可嘉,勸曹操不要回京,回京城就沒退路了,奪地麼還要靠郭嘉。司馬仲達是個守成將,擴展不見。。另外司馬懿,賈詡,郭嘉都是″鬼才"但鬼的意義各有不同。司馬懿淨往自家家裡"鬼"賈詡是個"調皮的小鬼"郭嘉才是安邦定國的″大鬼"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