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樂亭|第6期|「民風漫談」故園回眸二則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會刊第6期

編者按:文章內容僅作文化交流用,不代表本自媒體觀點

讀樂亭|第6期|「民風漫談」故園回眸二則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一、談“吃會”追思先祖

近代以來,人口增加,一個大家族分家和遷居的事常有,活著的人分了家遷了居,也涉及到故去的人,往往墓地也要分開,也就有重置墓地、另立陰宅的事。

聽父親說,我的曾祖父兄弟二人是一百多年前由城南韓坨一帶遷移到縣城旁的蓮花池村定居的。韓坨村南鄰有個劉莊,我斷定我的先祖當年在此居住。遷居後,曾祖父兄弟就在城西鞏莊子村西購置了新墓地,太祖父及再前輩的先祖的遺骨仍埋在韓坨村旁的墓地裡,在新墓地只給太祖父立了一個很大的假墳頭,裡邊埋的是燒製的和磚一樣的牌位,這樣能久遠不壞損。韓坨村旁的祖墳兩側還有數畝耕地,歸大家族共有,這些土地除僱人耕種的費用和交租賦外還有節餘,未遷出的本族中的德高望重者,每年主持一次“吃會”,即將這些節餘辦幾桌酒席,已經遷了居遷了墓地的本家族的人,每家來一二人在一起聚會。當時不去飯店,而是在韓坨本族的家院中。主持的長者講講這些土地的收入和開支,並講些追宗祭祖,讓後輩人多聯繫常交往的話。我們祖上的“吃會”一直延續到上世紀的三十年代,父親也多次參加過“吃會”。

當年凡有自家墳墓的人家,家業又能過得去者,都要在墳墓的兩側多購置一些田地,這樣由墓地到道路,經過的是自家耕地,尤其是家中有人去世時,又是長著莊稼的季節,送葬時可以不踩踏別人家中的禾苗,也免得讓人家有不吉利的想法。我家鞏莊子村西的墓地,南北各有四五畝耕地與大道相接,墓地佔地約一畝左右,是正方形,先祖們按輩份由東向西排列,同輩人按年齡由南向北排列。當年伯父、父親帶我們去掃墓祭祖,指著墳頭告訴我們各是哪位先祖,我帶著恐怯的心情觀看和遐想,猜測和思量著百年之後自己的墓穴在哪裡。斗轉星移,世道變遷,後來又平墳,又推廣火化,連父母的遺骨都未安葬在那裡,以後我們更是他鄉埋遺骨了。多年後,讀到了唐伯虎的《一世歌》,其中雲:

請君細看眼前人, 一年一年埋荒草。

草裡高低多少墳, 一年一半無人掃。

一種歷史滄桑、世態炎涼的感覺,油然而生。

我的祖父生卒年份為1878-1935年,曾祖父兄弟出生時間約為19世紀四五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他們二十歲左右,在韓坨以農耕為主,但樂亭經常洪水成災,農業歉收,曾祖父兄弟有了遷居到城郭近處並經營商業的想法。當年縣城旁的樂亭八大景之一的“瑞蓮塘”遭到破壞,有人陸續來到這裡購地蓋房,逐漸形成一個村落,以張家為主,多為同宗同族。曾祖父兄弟便在蓮花池東頭路北購置了四五畝地,蓋了房舍,並有寬敞的院落。

遷居蓮花池村後,我家的謀生來源除農耕外,春秋跑海(經營漁業)、秋冬跑山(經營鮮果品),後來祖父輩繼續這兩項經營,他們都去過沿海城鎮葫蘆島、營口、煙臺、龍口等地,也去過北部山區的羅家屯,太平寨,建昌營等,我幼年時還經常聽說這些地方,家中還有祖父從煙臺買的座鐘,從營口買的桅燈(提燈),也知道龍口的粉絲出名。到父伯輩就不經營漁業了,只經營幹鮮果品貨棧,直到1956年公私合營。

我的先祖的故里,父親知道的也不多,也很少談到。今天想來,主要原因是:

當年樂亭人煙稀少,後來清朝跑馬圈地,皇家僱傭附近的佃農,灤河又經常氾濫,還時有海嘯,許多莊稼和村莊被淹,房倒屋塌,人們要經常遷居和外出逃荒,光緒年間的《永平府志》卷72記載了嘉慶16年(1811年)昌黎、灤縣及樂亭洪水成災的情景:“灤水大發,洪波迅湍,勢不可遏……灤昌南界盡被水災,樂邑四門皆被水困。登城四望,一片汪洋,車馬路絕者數月,惟舟可以來往。”光緒年間的《樂亭縣誌》載:“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四月,海嘯,上溢二十餘里,魚舍盡沒。六月淫雨連旬,屋宇傾圮無算,灤河大溢。城西舊河復發,幾齣岸,沿海禾稼盡淹,歲大飢,民多乘船流亡關外。”在此情況下,凡在本縣內遷居者,往往是兄弟二三人或要好的鄰居三五戶,選佔或購買一塊高地,蓋房建屋,就叫什麼“坨”,什麼“崗”,還有的用什麼“房子”、“家子”、“鋪”給不大的新村命名。僅從樂亭地圖上就能看到叫三家子的有三個,還有八家子、九間房、十家子等。在韓坨西北方向,十幾裡地的方園,帶“鋪”字的村莊竟達二十多個,還多以姓氏冠村名,張家鋪、李家鋪、王家鋪……也有劉家鋪,旁邊還有大劉家鋪、小劉家鋪。正是因此,在樂亭,上百戶的大村莊不多,百年古屋老宅更少。許多人家住的是草房土屋,三年五載一遇洪澇災害,就要重新翻蓋,有時還要東遷西移。甚至樂亭的許多寺廟也未保存下來,除了人為破壞,洪水成災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一句諷刺性的諺語叫“大水衝了龍王廟”,這在樂亭確是多次發生的事情。

正是由於樂亭的百年老屋、世紀古宅很少,當時一些三四十歲人的先輩的故居早已不存在,甚至連自己出生的宅舍也翻蓋了數次,所以樂亭人的家鄉觀念更多的是對這片倚山傍海,河川縱橫的土地愛戀和使他們的生命得以存在並延續下來的列祖列宗的追思。

二、魁星樓

魁星樓修建在樂亭縣城的東南角,因為城牆作基,是縣裡最高的名勝建築。樂亭縣城本來名勝古蹟不多,魁星樓就更加顯赫。大磚鋪地的斜坡甬道有十餘米寬,倚在東城牆根,可以多人並行。樓閣面南而建,四周還有寬闊的磚鋪地面,人們可以在此眺望。在這裡既可北行又可西通,據說在舊磚城保存完好時,能繞城一週。我童年時幾次趕廟會去魁星樓,因魁星是立像,樓閣建的較高,塑像前有祭祀臺和焚香爐。樓的四個飛簷,掛著銅鈴,被風吹動,發出丁零丁零的響聲。只記得樓閣內的塑像青面獠牙,甚是嚇人,把它看成了一般的神鬼。

後來才知道魁星神是主宰文運掌管金榜題名的,它右手拿一枝筆,筆尖是紅顏色,左手拿一個鬥,有“人才用斗量”的說法。“魁”字是由“鬼”字和“鬥”字組成,可能是由此演化而來。據知,凡建魁星樓的地方必須出過狀元,而且此樓都建在城郭的東南角。我看到過一首魁贊詩,抄錄於下:

維北有鬥,光列七星

同旋帝座,獨佔魁名

方應璇璣,斜槽玉衡

勒圖金石,取象文明

城隅竦峙,地德鍾靈

佇看多士,奮跡雲程

其中“取象文明”“城隅竦峙”句,可能是如上說法的一種佐證。

主宰開文運、點狀元的魁星神,保佑一方學子金榜題名。在我國古代,“學而優則仕”是一種風尚和追求,優的標誌就是通過科舉考試而金榜題名,然後才能被任命為各類官職。而用紅筆點榜者即神話傳說中的魁星神,其權力實在不小。想金榜題名的人很多,但是不會人人有此才華和機遇。所以在我國又流傳著父母嚴教於子和學子刻苦攻讀的故事,什麼孟母三遷、鑿壁借光、頭懸梁錐刺股等,不外是讓人們注意學習環境和個人刻苦攻讀。尤其近代以來樂亭人闖關東走京津的人很多,他們在外邊奔波中認識到了知識文化的重要,其中一些發跡而又善心者捐資在家鄉辦了學校,又進一步促進了我縣文化教育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