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乐亭|第6期|「民风漫谈」故园回眸二则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会刊第6期

编者按:文章内容仅作文化交流用,不代表本自媒体观点

读乐亭|第6期|「民风漫谈」故园回眸二则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一、谈“吃会”追思先祖

近代以来,人口增加,一个大家族分家和迁居的事常有,活着的人分了家迁了居,也涉及到故去的人,往往墓地也要分开,也就有重置墓地、另立阴宅的事。

听父亲说,我的曾祖父兄弟二人是一百多年前由城南韩坨一带迁移到县城旁的莲花池村定居的。韩坨村南邻有个刘庄,我断定我的先祖当年在此居住。迁居后,曾祖父兄弟就在城西巩庄子村西购置了新墓地,太祖父及再前辈的先祖的遗骨仍埋在韩坨村旁的墓地里,在新墓地只给太祖父立了一个很大的假坟头,里边埋的是烧制的和砖一样的牌位,这样能久远不坏损。韩坨村旁的祖坟两侧还有数亩耕地,归大家族共有,这些土地除雇人耕种的费用和交租赋外还有节余,未迁出的本族中的德高望重者,每年主持一次“吃会”,即将这些节余办几桌酒席,已经迁了居迁了墓地的本家族的人,每家来一二人在一起聚会。当时不去饭店,而是在韩坨本族的家院中。主持的长者讲讲这些土地的收入和开支,并讲些追宗祭祖,让后辈人多联系常交往的话。我们祖上的“吃会”一直延续到上世纪的三十年代,父亲也多次参加过“吃会”。

当年凡有自家坟墓的人家,家业又能过得去者,都要在坟墓的两侧多购置一些田地,这样由墓地到道路,经过的是自家耕地,尤其是家中有人去世时,又是长着庄稼的季节,送葬时可以不踩踏别人家中的禾苗,也免得让人家有不吉利的想法。我家巩庄子村西的墓地,南北各有四五亩耕地与大道相接,墓地占地约一亩左右,是正方形,先祖们按辈份由东向西排列,同辈人按年龄由南向北排列。当年伯父、父亲带我们去扫墓祭祖,指着坟头告诉我们各是哪位先祖,我带着恐怯的心情观看和遐想,猜测和思量着百年之后自己的墓穴在哪里。斗转星移,世道变迁,后来又平坟,又推广火化,连父母的遗骨都未安葬在那里,以后我们更是他乡埋遗骨了。多年后,读到了唐伯虎的《一世歌》,其中云:

请君细看眼前人, 一年一年埋荒草。

草里高低多少坟, 一年一半无人扫。

一种历史沧桑、世态炎凉的感觉,油然而生。

我的祖父生卒年份为1878-1935年,曾祖父兄弟出生时间约为19世纪四五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他们二十岁左右,在韩坨以农耕为主,但乐亭经常洪水成灾,农业歉收,曾祖父兄弟有了迁居到城郭近处并经营商业的想法。当年县城旁的乐亭八大景之一的“瑞莲塘”遭到破坏,有人陆续来到这里购地盖房,逐渐形成一个村落,以张家为主,多为同宗同族。曾祖父兄弟便在莲花池东头路北购置了四五亩地,盖了房舍,并有宽敞的院落。

迁居莲花池村后,我家的谋生来源除农耕外,春秋跑海(经营渔业)、秋冬跑山(经营鲜果品),后来祖父辈继续这两项经营,他们都去过沿海城镇葫芦岛、营口、烟台、龙口等地,也去过北部山区的罗家屯,太平寨,建昌营等,我幼年时还经常听说这些地方,家中还有祖父从烟台买的座钟,从营口买的桅灯(提灯),也知道龙口的粉丝出名。到父伯辈就不经营渔业了,只经营干鲜果品货栈,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

我的先祖的故里,父亲知道的也不多,也很少谈到。今天想来,主要原因是:

当年乐亭人烟稀少,后来清朝跑马圈地,皇家雇佣附近的佃农,滦河又经常泛滥,还时有海啸,许多庄稼和村庄被淹,房倒屋塌,人们要经常迁居和外出逃荒,光绪年间的《永平府志》卷72记载了嘉庆16年(1811年)昌黎、滦县及乐亭洪水成灾的情景:“滦水大发,洪波迅湍,势不可遏……滦昌南界尽被水灾,乐邑四门皆被水困。登城四望,一片汪洋,车马路绝者数月,惟舟可以来往。”光绪年间的《乐亭县志》载:“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四月,海啸,上溢二十余里,鱼舍尽没。六月淫雨连旬,屋宇倾圮无算,滦河大溢。城西旧河复发,几出岸,沿海禾稼尽淹,岁大饥,民多乘船流亡关外。”在此情况下,凡在本县内迁居者,往往是兄弟二三人或要好的邻居三五户,选占或购买一块高地,盖房建屋,就叫什么“坨”,什么“岗”,还有的用什么“房子”、“家子”、“铺”给不大的新村命名。仅从乐亭地图上就能看到叫三家子的有三个,还有八家子、九间房、十家子等。在韩坨西北方向,十几里地的方园,带“铺”字的村庄竟达二十多个,还多以姓氏冠村名,张家铺、李家铺、王家铺……也有刘家铺,旁边还有大刘家铺、小刘家铺。正是因此,在乐亭,上百户的大村庄不多,百年古屋老宅更少。许多人家住的是草房土屋,三年五载一遇洪涝灾害,就要重新翻盖,有时还要东迁西移。甚至乐亭的许多寺庙也未保存下来,除了人为破坏,洪水成灾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一句讽刺性的谚语叫“大水冲了龙王庙”,这在乐亭确是多次发生的事情。

正是由于乐亭的百年老屋、世纪古宅很少,当时一些三四十岁人的先辈的故居早已不存在,甚至连自己出生的宅舍也翻盖了数次,所以乐亭人的家乡观念更多的是对这片倚山傍海,河川纵横的土地爱恋和使他们的生命得以存在并延续下来的列祖列宗的追思。

二、魁星楼

魁星楼修建在乐亭县城的东南角,因为城墙作基,是县里最高的名胜建筑。乐亭县城本来名胜古迹不多,魁星楼就更加显赫。大砖铺地的斜坡甬道有十余米宽,倚在东城墙根,可以多人并行。楼阁面南而建,四周还有宽阔的砖铺地面,人们可以在此眺望。在这里既可北行又可西通,据说在旧砖城保存完好时,能绕城一周。我童年时几次赶庙会去魁星楼,因魁星是立像,楼阁建的较高,塑像前有祭祀台和焚香炉。楼的四个飞檐,挂着铜铃,被风吹动,发出丁零丁零的响声。只记得楼阁内的塑像青面獠牙,甚是吓人,把它看成了一般的神鬼。

后来才知道魁星神是主宰文运掌管金榜题名的,它右手拿一枝笔,笔尖是红颜色,左手拿一个斗,有“人才用斗量”的说法。“魁”字是由“鬼”字和“斗”字组成,可能是由此演化而来。据知,凡建魁星楼的地方必须出过状元,而且此楼都建在城郭的东南角。我看到过一首魁赞诗,抄录于下:

维北有斗,光列七星

同旋帝座,独占魁名

方应璇玑,斜槽玉衡

勒图金石,取象文明

城隅竦峙,地德钟灵

伫看多士,奋迹云程

其中“取象文明”“城隅竦峙”句,可能是如上说法的一种佐证。

主宰开文运、点状元的魁星神,保佑一方学子金榜题名。在我国古代,“学而优则仕”是一种风尚和追求,优的标志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而金榜题名,然后才能被任命为各类官职。而用红笔点榜者即神话传说中的魁星神,其权力实在不小。想金榜题名的人很多,但是不会人人有此才华和机遇。所以在我国又流传着父母严教于子和学子刻苦攻读的故事,什么孟母三迁、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等,不外是让人们注意学习环境和个人刻苦攻读。尤其近代以来乐亭人闯关东走京津的人很多,他们在外边奔波中认识到了知识文化的重要,其中一些发迹而又善心者捐资在家乡办了学校,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县文化教育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