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忠似奸,大偽似真,大智若愚——劉備

說起三國,大家第一個想起的會是誰呢?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戰神呂布,還是“寧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的奸雄曹操,亦或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臥龍諸葛亮。下面我想說一下劉備“劉皇叔”,他是如何從一個織蓆販履之輩,成長為一代帝王。

大忠似奸,大偽似真,大智若愚——劉備

大忠似奸

東漢中平六年,少帝劉辯繼位,外戚宦官專權,各地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壯大,董卓率兵入洛陽,盡攬朝政。他廢黜少帝,另立劉協為帝,即漢獻帝。董卓的專橫殘暴激起了東漢朝臣和地方諸侯的反對,釀成大規模的內戰。所謂亂世出英雄,劉備一個號稱流淌著大漢血液以織蓆販履為生的英雄“橫空出世”。劉備從圍剿黃巾起義開始,就是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從黃巾到董卓,從董卓到曹操,劉備一直是以拯救漢室為奮鬥目標。劉備從招募張飛關羽到後面的進位漢中王,劉備都是以心繫國家安危、百姓之苦,一心想匡扶漢室,救黎民於水火的形象深深的印在人們的心裡。就連當時被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的天子劉協也是深信劉備的扶漢之心,並以劉皇叔稱之。但是劉備藉著劉皇叔之名“拿徐州”,“圖荊州”,藉著都是大漢宗親之名,以援助劉璋的名義取了“自家兄弟”的益州。大家可能會說劉備不取曹操就會取,劉備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從與諸葛亮的《隆中對》中可以看出,劉備稱帝之心,是早就有的。所以劉備是以扶漢為名,行篡漢之實,此乃大忠似奸。

大偽似真

陶謙三讓徐州:曹操以為父報仇為名,發兵攻徐州。陶謙請孔融、田楷等相救。劉備受邀帶數千人馬奔赴徐州。後劉備解除徐州危機。陶謙遂將徐州託付給劉備,劉備固辭不受。不久,陶謙臨終前託付徐州,劉備接受。從劉備“三辭徐州”中可以看出,劉備的虛偽與野心,他以解救徐州之名,暗圖徐州。劉備解救完徐州後為何不離開而暫居小沛?陶謙死後“三辭徐州”的劉備為何沒有繼續堅持?劉備之所以“三辭徐州”是因為劉備不能把自己辛辛苦苦樹立的“仁義忠厚”之名丟棄,他還要靠著這些“仁厚”收買人心。

劉備取益州:《隆中對》中,諸葛亮:“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意思就是益州是塊“大肥肉”,要想統一天下,益州是必須要拿下的地方。這一次劉備又是藉著援助“自家兄弟”劉璋的名義,大張旗鼓的進取益州,逼劉璋投降。這次劉備沒有“三辭徐州”的“仁義”,但是其虛偽程度不相上下。劉備從一開始就是奔著拿下益州去的,因為劉備知道,得了益州,才有機會一統天下的資本。所以劉備把大偽似真體現的淋漓盡致。

大智若愚

可能看《三國演義》的人會覺得劉備沒有智慧,都是靠著諸葛亮才能稱王稱帝的。其實不然,劉備的智慧用大智若愚體現再恰當不過。在沒有遇到諸葛亮之前,可以很好的體現出劉備的智慧。劉備在二十出頭的年紀遇上了張飛關羽,從此就過上了戰亂的生活,劉備是在40多歲的時候遇到諸葛亮的,在這20多年的戰亂中,在十八路諸侯陸續滅亡中,劉備能夠存活下來就說明了劉備的大智。劉備“三辭徐州”中可以看出劉備的虛偽,但是也能從中看出劉備的智慧,當時的徐州正處於四戰之地,野心勃勃的曹操正虎視眈眈、兵鋒相向,自不待言。此外,鄰近的軍閥如袁術、呂布、袁紹之輩都在凱艦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徐州,懷有兼併野心。這些都是潛在的危險。劉備可不想在自己立足未穩之前而丟了性命,所以之後又把徐州讓給了呂布。劉備先後依靠過公孫瓚,後跟盧植,再跟陶謙,接著跟呂布,叛變呂布跟曹阿蠻,被曹阿蠻滅了又跟劉表,劉表被滅又跟孫權。劉備可謂是步步艱難,但是劉備最後都存活了下來,有一部分靠的是運氣,但是真正讓劉備存活下來的是他的智慧。看著劉備寡言少語,喜怒不形於色,謙恭待人,但是其城府極深,大智若愚體現的淋漓盡致。

大忠似奸,大偽似真,大智若愚——劉備


在戰爭年代,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三國演義》演繹的是“義”,兄弟情義、君臣大義、民族大義、國家大義!拘泥於“尊劉貶曹”還是“尊曹貶劉”,不是三國演義的真義,所謂的“尊劉貶曹”只是尊仁義道德等美好的人性美德,貶的是奸逆殘暴等醜惡。

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成王敗寇,歷史上劉備是成功的,能從一個織蓆販履的小人物,成長為一代帝王,不管他是否虛偽,是否奸惡,不管他是英雄亦是梟雄,都可以把它歸咎於時代所迫。

(本文純屬個人見解,不喜勿噴,歡迎討論,謝謝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