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身为溥仪的父亲为什么不直接当皇帝,而愿意当一个摄政王?毕竟当时溥仪只有三岁?

小枫爱历史


溥仪当皇帝和他的父亲载沣当皇帝完全是两码事。

溥仪当皇帝,并不是载沣说了算

清朝后期,好几代都没有留下子嗣,只能到血脉亲近的宗室中挑选未来皇帝。

同治帝载淳是慈禧的儿子,19岁时去世,没有儿女。他一死,咸丰这一脉就断绝了。他去世两个时辰后,清朝最高紧急会议召开了,与会者是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及皇室重臣们,经过一番争执,慈禧如愿指定了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把他过续给咸丰帝承接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光绪帝。

(光绪帝)

慈禧之所以选择载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载湉的母亲是她亲妹妹。无论是从父系血统还是母系血统来说,载湉都是与她最亲近的,而且他才四岁,有利于她掌控朝政。

但载湉的父亲奕譞可半点不想把儿子过继出去,慈禧话音刚落,他就滚在地上痛哭不止。慈禧的妹妹也不愿意,但都无法改变慈禧的意愿。

载湉长大后不甘于当傀儡,也想通过变法革新振兴腐朽的清朝,和慈禧的分歧越来越大,慈禧对他很恼火,戊戌政变后把他囚禁于瀛台。载湉自此没有任何政治作为,据说专心研读世界各国的法律书籍,想通过法律为清朝找到出路。

(慈禧太后)

1908年11月15日未时(下午2时左右),慈禧病逝,在她去世前一天,也就是14日,光绪帝载湉驾崩,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是被慈禧害死的。

据说那一年光绪和慈禧都生病了,光绪在日记里写道:“我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觉得老佛爷一定会死在我之前。如果这样,我要下令斩杀袁世凯和李莲英。”慈禧知道后,表示绝不死在他的前面,她果然做到了。

在此之前,溥仪已经被养在宫中,载湉一死,慈禧立刻将他过继给自己的亲儿子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

溥仪和光绪的血缘关系也很近,同样出于醇亲王一脉,溥仪的父亲载沣是光绪同父异母的兄弟。

(溥仪)

载沣表面上有两次靠近皇位的机会,实际上根本不可能

表面看来,载沣有两次靠近皇位的机会。一次是同治帝去世时,一次是光绪帝去世时。

但仔细一想,就知道根本不可能。同治帝去世,慈禧挑中载湉,最主要是因为妹妹的缘故,载沣是二侧福晋刘佳氏所生,不在慈禧考虑的范围。

光绪去世时,其实最稳妥的是找一位年长之君执掌国政。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大清这艘巨轮要沉了,满清老贵族们,有的已经对朝廷死了心,慈禧想让谁当皇帝都无所谓,还有一部分,希望继位的是幼主,这样他们依然可以保有手中的权力,所以载沣没有继位的可能。

至于汉族重臣们,已经不想掺合爱新觉罗家的家务事了。天下大势已成,皇帝只是紫禁宫的皇帝,不是天下的皇帝。爱谁谁吧。

(溥仪和皇后)

总之,载沣在同治帝去世时没有被选中,后来就更不可能当皇帝了。能当摄政王,已经是托了儿子的福。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1908年,软禁中的光绪帝突然去世(从官方到民间。有很多人都怀疑是慈禧太后在她临死前,把光绪帝害死的)。就在他去世的当天,病床上已经病入膏肓的慈禧太后把醇亲王载沣叫到跟前,宣布立他的长子溥仪为皇帝。

第二天,慈禧太后就死了。没过多久溥仪正式即位,举行了登基大典。当时溥仪才3岁,只能载沣抱着他做在龙椅上。大典仪式复杂隆重,溥仪很快就被吓得大哭起来,载沣觉得这样隆重的典礼上皇帝却又哭又闹,实在有点不像话。他只好哄儿子:*就快完了,马上就可以回家了*。在场的大臣们听到这话后都惊呆了,在这种场合下说如此不吉利的话,大家都觉得不是好兆头。

当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早就在国内外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并发起了多次反清起义。虽然起义大都失败了,不过革命派并没有灰心丧气,他们坚信革命总有一天能成功。

驻守武昌的新军多数都深受革命党影响,早就准备起义了。1911年10月9日,革命党人孙武等人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时候不慎发生了爆炸,前来搜查的巡捕搜出了起义用的文告和起义者名单,起义被迫提前举行。10月10日晚上,武昌新军工程营班长熊秉坤带领士兵们冲进军火库夺取武器。炮兵和步兵也都参加了起义的队伍,先后占领了总督衙门,武昌。汉口和汉阳的新军也跟着起义,武汉三镇很快就落入了革命党的军队手中。第二天,新军成立了军政府,推选黎元洪为都督,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接着,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


隐者康司马


这是很多不懂中国古代宗法制度和历史的人心中经常会出现的疑问,醇亲王载沣作为宣统帝溥仪的亲生父亲,为什么不直接当皇帝,而是由他的亲生儿子溥仪当皇帝,他来当摄政王?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溥仪凭什么当皇帝

溥仪是醇亲王载沣的嫡长子,但溥仪的父亲载沣却不是醇贤亲王奕譞的嫡子,他是庶出、行五,上面有四个嫡出的哥哥。按照清制,如果没有意外,别说是皇帝、连醇亲王的爵位载沣都捞不着!可意外偏偏发生了,三个嫡出的哥哥夭折,唯一活下来的嫡出二哥载湉又被过继给了四大爷清文宗咸丰帝当嗣子、继承皇位去了,也就是后来的清德宗光绪帝。如此一来,载沣便成了奕譞的事实庶长子,这才承袭了铁帽子醇亲王爵位。除了清德宗之外,但凡有一个嫡出的哥哥活着,醇亲王爵位也就没有载沣的份儿了,他只能去参加“考封”。

可问题又来了,从清文宗即位开始,醇贤亲王奕譞便成了小宗,他这一支理论上是没有皇位继承权的。清德宗之所以能够继承皇位,是因为被过继给了四大爷清文宗为嗣子,而不是因为他是奕譞的儿子!载沣与清文宗又隔了一代,就更加是小宗旁支了。虽然他是清德宗同父异母的亲弟弟,但法理上他们只是“叔伯兄弟”!作为小宗醇亲王一脉之后,溥仪最初实际上也只能算作是小宗旁支,可他凭什么成了皇帝呢?

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清穆宗同治帝绝嗣,后来过继的清德宗也绝嗣了。换言之,清文宗一脉已经成了绝户。在清德宗驾崩之后,慈禧太后做主,将醇亲王载沣的嫡长子溥仪过继给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清穆宗为嗣子。为了照顾醇邸的感受、也为了让自己的亲侄女(隆裕太后)将来皇太后的身份更加名正言顺,慈禧太后又刻意加上了“兼祧德宗”。什么意思呢?理论上,溥仪算是清穆宗与清德宗共同的儿子!但有一点可以确认,从成为皇帝的那一天起,在宗法层面而言,溥仪已经不再是他亲爹载沣的儿子了,理论上载沣只是溥仪的堂叔。而这次过继,也是溥仪成为皇帝的唯一法理依据。

载沣凭什么当摄政王

自顺治八年清世祖顺治帝政治清算摄政王多尔衮之后,摄政王在清王朝便成了“敏感词”和宗室之中的禁忌。谁想当摄政王,谁就是想“谋逆”!多尔衮的胞兄英亲王阿济格就因为想“接班”、继续当摄政王而丢掉了性命。自顺治七年多尔衮去世直到光绪三十四年清德宗驾崩,清王朝再也没有出现摄政王。那么,载沣又凭什么能够成为清王朝第二位摄政王呢?

原因其实不难理解,摄政王之所以“敏感”,是因为他是合法代行皇权!面对无上权力,谁没有私心?像多尔衮一样架空皇帝几乎是必然的,谋朝篡位也不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但是,载沣不同,他是皇帝的亲爹!就算他谋朝篡位了,将来皇位同样是要传给儿子的,这样的“谋逆”毫无意义。再就是人性,为人父母的都有感受,只有子女坑父母、没有父母坑子女的。面对亲爹摄政王,将来溥仪亲政、收权的阻力要小很多。

除此之外,隆裕太后本身能力差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她根本做不了她姑姑“垂帘听政”、把控朝局的活儿!必须有人搭把手。如果选择其他人,一旦权欲上来,内乱几乎是必然的。在慈禧太后看来,载沣性格温和,不至于与隆裕太后闹得太僵、便于控制,事实也的确如此。退一万步讲,就算载沣斗倒了隆裕太后,皇帝是他亲生儿子,清王朝至少可以避免新的内乱发生。纵观彼时的清王朝,也只有这样的权力配置最为稳妥、将内乱发生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为何载沣不能直接当皇帝

很多人想必要说了,既然载沣可以当摄政王,为何慈禧太后不索性立他为皇帝?这就涉及到很多问题了。一旦载沣当皇帝,那就只能接续于清文宗,那就是接连三代平辈皇帝了,这对于清王朝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慈禧春秋鼎盛时出于抓权需要可以立清德宗,但人都要死了,再去“违规操作”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再者,如果载沣成为了皇帝,隆裕太后算什么?皇嫂吗?您听过皇嫂掌权的吗?如此一来,皇太后与摄政王相互制衡的权力格局势必要被打破,载沣已经成年,即位便可亲政,到时他就真的是一言九鼎的九五之尊了。真要到了那个时候,如果载沣为他亲哥哥清德宗出头、清算慈禧太后,恐怕整个清王朝也无人可以阻止了。这并不是不可能出现的问题,即便是现实权力布局下,载沣后来依然推倒了慈禧太后对珍妃死因的定性,公开珍妃是被谋杀。试想,如果他掌握了绝对权力,出于政治需要,清算慈禧太后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是慈禧太后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虽然未必会发生,但一定不能让它发生!

综上所述,之所以溥仪成为了皇帝,他的亲生父亲载沣却只能屈居摄政王并不是慈禧太后一时兴起,这里面涉及到宗法层面的问题,也涉及到政治领域的权力平衡。同时,慈禧太后也兼顾到了减少、避免内乱的问题。在彼时的形势下,选择溥仪即位、载沣摄政、皇太后-摄政王相互制衡是最佳选择。慈禧太后虽老但不糊涂,这里面虽然有私人因素在里面,但也不都是出于私心,还算有为公成分在其中的。只可惜,时势弄人,还没等到溥仪亲政,清王朝就没了……


农民工歪说历史


作为清朝光绪帝的弟弟、溥仪的父亲,载沣在清末的朝堂上有着超然的地位,他也是清朝宣统年间的“监国摄政王”。

由此可见,载沣不是个挂名王爷,而是手里有着实实在在的权力的,而当时的宣统皇帝年纪比较小,作为摄政王的载沣为何没有趁着大权在握而对皇帝之位取而代之呢?

关于这个事儿,可以根据下面几条因素来掰扯掰扯:

  • ① 载沣的辈分

载沣在当时的清朝皇室,是怎样一种辈分呢?我们来瞅瞅。 咸丰帝的弟弟醇亲王奕譞是载沣的父亲;光绪帝是载沣的哥哥;宣统帝溥仪是载沣的儿子。

由这些看呢,载沣是和光绪帝一个辈分的,按照皇位的传承规则,皇帝驾崩之后,一般都是从下一辈中选择新皇,虽然光绪帝和同治帝也是一个辈分,但那属于特殊情况,是利益驱使下的结果,而且新皇的选择,也不是说是个皇室的人,就能当上,是有着严格的顺位继承规则,就像溥仪继位为帝,是过继给了同治帝载淳,同时呢,又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

所以,载沣如果做皇帝,名义上说不过去。

  • ② 载沣的身份

上面说到了,载沣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后来承袭王爵成为醇亲王,有了正儿八经的爵位,他自个儿也不是庸人,挺受重用,光绪年间就是军机大臣,在儿子溥仪当了皇帝之后,载沣就成了摄政王。

儿子是皇帝,自己是摄政王,大权在载沣手里掌握着,载沣没有要取皇帝而代之的理由啊,坐龙椅的是他自己的儿子,传承的是他这一脉的人了,他自己又是监国的王爷,没必要去多此一举的做那个皇帝。


說与山鬼聽


随着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先后去世,让年仅三岁的溥仪继位,由他的父亲载沣做摄政王,负责朝廷大事。面对清王朝已经日薄西山的局面,载沣直接做皇帝不是更好吗?事实上,诸多原因导致载沣不能做清朝的皇帝。

首先,溥仪成为皇帝是慈禧太后指定。在溥仪之前成为的皇帝的分别是同治帝和光绪帝,他们按照辈分来讲是和载沣一辈的,他们都没有子嗣,他们的继承人都必须从爱新觉罗家族其他近支。光绪帝和载沣是亲兄弟,是溥仪的大伯。可以让溥仪出继光绪帝,继承大统。同时,兄终弟及也是皇位继承的一种方式,问题是当时因为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关系不好,想要让给人取而代之,慈禧太后不会选择正值壮年不好控制的载沣,害怕他会像光绪帝那样不服从管教。只能考虑年龄小便于控制的小孩子,同时必须是皇族近支。年仅2岁的溥仪就被慈禧相中并选入宫中,载沣无力改变慈禧太后的决定。

其次,光绪帝的经历让载沣厌倦做皇帝。光绪帝虽然贵为皇帝,但人生经历比较凄惨,属于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最后也黯然死去。作为他的亲生弟弟载沣是理解这种傀儡皇帝的心酸的,对成为皇帝充满了厌倦。加上当时清朝已经日薄西山,祖宗的基业眼看就不保了,载沣自然不愿意收拾乱摊子,做“未代皇帝”。

再者,清朝各方势力争斗不太愿意看到年富力强的皇帝。清朝还有很多皇室贵族存在,面对当时清朝逐步衰败的局面,他们内心还是希望维持自身利益。而载沣虽然不如其亲哥哥光绪皇帝那样支持维新变法,但其对变法是支持的。因为变法最后被慈禧太后和支持者镇压下流产。清廷的保守派包括袁世凯这些地方势力害怕载沣复仇。虽然载沣是摄政王,被称为宣统时期的时期掌权者,但因为有隆裕太后的存在的,他的权力还说受到制约。

最后,清朝受外国列强制约影响很大。八国联军进北京让清廷开始沦为列强在华统治的工具。变法图强已经威胁到了他们的统治。他们不会支持一个清廷的少壮派上台,更害怕一个强大的中国出现,威胁其利益。


行走在马班陈范间


清朝这个朝代很有意思,它是兴于摄政王多尔衮,亡于摄政王载沣;以孤儿寡母兴起,以孤儿寡母结束;入关是福建人洪承畴保着福临,出关是福建人郑孝胥保着溥仪,也不知道是冥冥中的天定轮回,还是历史再跟满清开的玩笑。

咱们回到题目上来,为什么载沣不直接当皇帝,而愿意当一个摄政王。

首先来说,谁当皇帝不是由载沣说了算的。当时选溥仪当皇帝是慈禧选的,在光绪皇帝死了以后,清朝能够决定皇位继承人的只有慈禧,当然即便光绪活着也只有慈禧,只不过光绪死了以后慈禧的权力更加一步巩固了。所以说由溥仪当皇帝是继承大统,他是法定的继承人,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来讲,溥仪就是正统,载沣如果取代溥仪就是篡位。

那么慈禧为什么选择溥仪当皇帝呢?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一个控制,即便慈禧在这个时候自己都命不久矣了,但对于权力欲望大于自己生命的慈禧来说,控制才是根本,她不会考虑未来的大清朝的走向。

慈禧之前选载湉当皇帝,是因为载湉的母亲是慈禧的亲妹妹,她们有这么一层亲缘关系。而选择溥仪当皇帝除了因为溥仪年龄小之外,也因为溥仪的母亲是慈禧的义女,也同样有这么一层亲缘关系。

如果从政治能力上来讲,当时选择载沣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载沣当时的思想已经成熟,而且他是坚定的变法支持者,由载沣来继承皇位,慈禧根本无法控制载沣,甚至还有可能与载沣形成正面冲突。所以为了自身利益,慈禧忽略了满清王朝未来的发展,选择了溥仪。

那么溥仪登基后,载沣为什么不篡权呢?

从亲缘关系上来说,载沣是溥仪的亲生父亲,而且高居摄政王,这是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即便载沣不当皇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清朝的实际控制人也是载沣而并非溥仪。既是自己的儿子,自己的权力又已经是清朝政府的顶点,他没有必要去做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

从做人个性上说,载沣为人宽厚仁和,他绝非鹰视狼顾,觊觎皇帝宝座之位的人。皇位对于载沣而言本身就不是很在乎。即便不是溥仪当皇帝,以他的个性而言,他也不想去做一个被人指责的奸佞。再说了,载沣关心的是清政府的走向,只要他的有利于清政府延续的政策能够得以执行,皇帝是谁无所谓。

即便把亲缘关系、做人个性都排除了,载沣依然当不了皇帝。因为以载沣当时的朝廷地位,虽然说高居摄政王,但并不意味着他是权臣。他的政治地位,朝臣威望,使他也根本不具备篡权的条件。他地位随高,却无兵可调,想要篡权首先要有部队支持,可载沣从头到尾就没有过部队支持他。


再言春秋


1908年对于清朝来说是不太平的一年。光绪和慈禧在24小时内先后去世,震惊了世人,好在慈禧在光绪死后就火速安排了皇位接班人,那就是溥仪,慈禧死后,溥仪的父亲载沣更是做了摄政王。有人就问了,当时慈禧已死,溥仪才三岁,作为摄政王的载沣为什么自己不做皇帝呢?

这就要从头开始说了。

慈禧和光绪帝之间的斗争,可以说从光绪亲政后就没有停止过,可结果我们都知道,都是慈禧完胜,光绪被囚禁。而且光绪帝的身体一直不好,也没有子嗣,这可是关乎到大清朝未来的大事。其实子嗣凋零问题,从道光开始就越发严重了,只是到了同治和光绪这里来了个总爆发。要怪就怪满族人喜欢近亲结婚,满族人才多少人,为了保证血统纯正和防止大权旁落,不和汉族联姻,当然满族人也和蒙古人结亲,不过这都解决不了问题。

到了晚年的慈禧对于皇位接班人的人选问题是越发重视。同治皇帝就是因为没有子嗣,所以没法才在皇亲中找了一个合适人选接了同治的班,他就是光绪。但是光绪在名义上接的还是咸丰的班,毕竟光绪和同治是平辈。可是合适的人选始终没有找到。

直到1906年溥仪出生,才被慈禧认定为是合适的皇位继承人,还把出生不久的溥仪抱到宫中抚养,足以看出慈禧的心思。溥仪后来被过继给光绪,同时一肩祧两房,也承继同治之子,继承大统。

那为什么慈禧就钟爱溥仪呢?

首先溥仪的生母是荣禄的女儿,也是慈禧的干女儿,而荣禄是慈禧最信任的大臣。

其次,溥仪的父亲载沣是光绪帝的兄弟,都是载字辈,论血缘也是非常近的。而且载沣和光绪不同,载沣这个人比较听话,没有野心,慈禧可以很好的控制。这点在以后就证明慈禧的眼光非常毒辣,看人很准。

溥仪出生后,慈禧也对载沣不错,刻意培养他,23岁的载沣就负责掌管健锐营,健锐营是负责京城守卫的,足见慈禧对载沣的信任;1907年又授予载沣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1908年正月正式担任军机大臣职务。这种火箭提拔的速度,在整个清朝都找不到第二个,载沣可以说是父以子贵了。

当初溥仪被慈禧选中作为皇位继承人,载沣一家就不情愿,可也是敢怒不敢言。或许有人问了,自己的儿子做皇帝怎么还不高兴呢?的确,要是太平年间,这肯定是一件好事,可是到慈禧晚年时期,大清朝什么样,大家还不清楚吗?有慈禧在,一切都还好说,就连袁世凯都不敢露出野心。要是慈禧也死了,谁还能镇得住那些臣子和治理这烫手的天下呢?

随着慈禧和光绪的先后去世,溥仪和载沣也正式登台,开始了他们最后三年的统治。载沣为什么不想自己做皇帝呢?

首先是自己不想也没有必要取代自己儿子做皇帝的,毕竟自己已经是摄政王了,最高权力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其次载沣这个人对于权力看的很清楚,也知道自己没有那个本事来治理天下,这点从处理袁世凯就可以看出来。后来面对袁世凯软硬兼施,载沣也不过多的讨价还价。清朝灭亡后,载沣索性就做他的寓公,不问世事,一直活到了1951年。这样的人其实还是很洒脱的,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如果一味的争权夺利,估计载沣也不会活多久吧。

最后就是溥仪做皇帝是慈禧钦点的,载沣不敢违背。即便慈禧死了,皇族中那些觊觎皇位的人也会盯着载沣出错。如果载沣敢自立为帝,那其他有野心的皇室成员肯定会借机对抗载沣,就算载沣笑到了最后,那对于皇族来说也是一次灾难,使本就危机四伏的清政权更加摇摇欲坠。这是载沣不想看到的。


风尘素人


第一:慈禧不可能让载沣当皇帝

当时选三岁的溥仪当皇帝,是慈禧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方面溥仪是光绪的侄子,也属于合法继承,另一方面慈禧太后没想到自己死这么快,她本来想找个小孩当皇帝,这样自己可以继续垂帘听政,而且小皇帝还听自己摆布,按照清朝皇宫选嗣规矩,皇帝如果没有儿子,就得从与他血脉关系最为近的人,来选择继承人,毫无疑问,溥字辈中和光绪最近的是溥仪,而不是载沣。

第二:载沣没资格当皇帝

载沣没有合法继承皇位的权力,没资格去继承皇位,溥仪的上一任皇帝是光绪,光绪是载沣的哥哥,光绪没儿子,那自然就轮到光绪的侄子们,溥仪是光绪弟弟载沣的儿子,也就是亲侄子,古代有一种过继方法,就是如果叔伯兄弟之间没有儿子的,是可以过继给另一方的,从宗法上,溥仪是被过继给了光绪皇帝,是光绪帝宗法上的儿子,而载沣只是生了溥仪,是生理上的父亲,所以载沣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因为他是老醇亲王的儿子,是摄政王,不是太上皇。

第三:摄政王载沣资质平庸

溥仪生父摄政王载沣,并没有太出色的政治才干,他胸无大志、平庸无能,遇到事情优柔寡断,他没有多少政治野心,这点从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的举动就可以看出来,当时,辛亥革命爆发后,隆裕太后面临是否要签退位诏书的决策,载沣不仅不提建议,也没有担当,竟然主动辞去了摄政王之位,回到家以后,一身轻松的对妻子说,从今以后可以在家抱孩子了。

这样性格的载沣,怎么能担当重任呢,估计自己连做梦也没有想过当皇帝,也就是因为被慈禧推到了火山口上,自己亲儿子当皇帝,自己才勉强当了一个摄政王。

以上是摄政王载沣当不了皇帝的原因


暖阳影视屋


大家好,我是老虫,今天来讲讲光宣之际的皇权之争。

光绪帝死后,但光绪帝载湉没有子嗣,载沣是载湉的亲弟弟,虽然他是与光绪血缘最近的人,但是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早就下过懿旨,继承光绪帝皇为的必须是“溥”字辈,所以载沣不可能继承皇位。

1、同光年间的子嗣之争

1874年,同治帝载淳去世,同治没有子嗣,两宫皇太后慈禧和慈安召集王公大臣商议立嗣之事。商议出结果之后,两宫太后下懿旨让醇亲王奕譞之子,4岁的载湉继位,就是光绪帝。光绪帝载湉是同治帝载淳的堂弟,当时清廷内部因为同治和光绪以及继任者的问题大有争论。两宫太后又下懿旨,“如果光绪诞下皇子,就让其继承同治的子嗣”。由于清朝祖制规定“不能预先立储”,所以“立嗣”和“立储”之间就有了冲突。

此事一直被慈禧压着,过了好几年都没有音信,直到光绪五年,同治帝的遗体放入惠陵,同治的老师吴可读又将此事提上议程。吴可读自杀以“尸谏”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再次要求为同治立嗣的问题。两宫太后只好再次下懿旨,“将来继承光绪帝皇位的人,就是同治帝的嗣子”。这样一来,以继统之人确立了继嗣之人,也就同时解决了“立嗣”和“立统”的问题,也间接的确定继统者只有从“溥”字辈中选取。

当时的皇族近亲,也就是康熙一脉的直系后代,辈分是按“......奕、载、溥、毓......”排下来的,而且是否是直系还要看“字辈”后面的名带不带“偏旁”。比如“奕字辈”的人,名字只有带“言字旁”的才是近亲,就像奕䜣、奕譞等。“载字辈”的名必须带“三点水”,就像载洵、载沣,“溥字辈”必须带“单人旁”,就像溥仪,是不是近亲一目了然。整个清朝,皇统的人选都是这最近的宗室中选取,无一例外。

2、载沣的优势

戊戌变法之后,光绪帝和慈禧的矛盾加深,慈禧和载漪等人就谋划废掉光绪,立载漪的儿子溥懏为帝,但是遭到大臣的反对。慈禧还是坚持,但庚子之乱之后,载漪作为义和团的祸首被斩首,溥懏自然也被排除在外。

这时,载沣就入了慈禧的法眼。载沣是也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是光绪帝同父异母的弟弟。醇亲王奕譞的正妻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有了这层关系,慈禧还想进一步李龙载沣,就将干女儿,也就是大学士荣禄的女儿,嫁给载沣,就是为以后立储做打算。

载沣的地位高,学识也高,为人谦逊,这也是慈禧能看中他的原因。其实慈禧也是没有办法,矮子里面拔高个,载沣在一干皇亲之中算是能力最好的。但他依旧没有让大清起死回生,反而直接导致了大清的灭亡。


老虫


并不是在风自己不愿意当,而是慈禧不让他当,其实很多人听到这个问题后便想着的是刺激皇太后之所以让溥仪上位,是因为害怕在封权力太大干扰到自己的地位。慈禧是一个统治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一个女性统治者,实为掌权人。

说到醇亲王载沣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提到溥仪,那么大家都能耳熟能详,醇亲王载沣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亲生父亲,很多人就会意识到当1907年刚刚吃过晚饭的慈禧就一下子昏了过去,再当他醒来时,就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马上让太紧出宫去崇文府把三岁的溥仪接进宫,准备机位当太监来到王府传达意旨后。听到消息的溥仪的母亲就突然跪地好嚎嚎大哭和醇亲王载沣也是100个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当皇帝。

当时他的哥哥在括,被慈禧一句话就弄进宫当了皇帝,这就是光绪皇帝,结果光绪皇帝一生过的那么相当辛苦悲催。在戊戌变法后,被囚禁在瀛台将近十年,最后还被老毒妇自己用砒霜毒死,而他的珍妃也被自己投入枯井。可见这个皇帝是烫手的山芋,爱谁做谁做,他是不想让自己的儿子不如光绪的后尘。再加上当时大庆已经日薄西山,还不知道能不能撑住一年还是两年,历代的亡国之君哪有好下场的。所以在疯狂不情愿自己儿子进攻,但是皇命难违,性格软弱的采风没法拒绝儿子当上皇帝,而自己也当上了摄政王。,三岁的小皇帝还有身为女人的荣誉皇太后啥都不会处理,所以1907年开始大清实际领导人是摄政王载沣。

这个时候南方的革命党愈演愈烈起义不断,朝廷根本没法镇压。直到辛亥革命爆发,亲弟退位,这个时候摄政王载沣终于舒了一口气说终于可以回家了,可见他是根本就是赶鸭子上架,一点都不想当这个摄政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