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为何急于亲手除掉太平公主?

成泰逸


李唐王朝自李渊在位时,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明争暗斗,到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兄弟威迫李渊,李渊不久退位,此事之后,长安多次发生类似政变,前车之鉴后车覆辙,有李承乾谋反,后有神龙政变、韦后之乱、唐隆政变等系列乱事,大乱成为主流,不乱倒不正常,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在唐隆政变中诛杀韦后推李旦上位,是为唐睿宗。曾经的盟友却因权力分配而反目水火不容。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生性与其母相似,极喜权力,能断大事,从武则天到李显到李旦,多少政事有她主裁。(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到了睿宗时期,更是位高权重,实封万户,三位儿子封王,上朝时都会与李旦坐在一起商议大事,有时不在朝百官奏事时,李旦会问有没有先禀告公主,然后才议事施行。凡是太平公主要做的事李旦没有不同意的,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升迁或降免,全在她的一句话,经过她的举荐而平步青云担任要职的士子更是多如牛毛。


而作为李旦三子的李隆基,本来太子位论嫡长也轮不到他,是李成器固辞才得以登上太子位,在清除韦后之乱和唐隆政变中立有大功,英明神武,是李唐王室不可多得的人物,未来的皇帝面对权倾天下的姑母,二人都锋芒毕露,明争暗斗,逐渐势成水火。李旦心知肚明,多次调和不得,李隆基可不想学他当个任人摆布的皇帝,皇权之尊不容他人插手。太平公主心知这位侄子不好相与,也暗中进行倒储行动,多次中伤打击,直到有一次以天象有变为由,欲挑动李旦废或杀李降基。(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作为二次登上帝位,见惯宫廷风波的李旦,见状心知大乱欲起,便顺水推舟,把皇位禅让给李隆基,加重他的砝码,但还是管理政事,每五日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仍自称为朕。皇帝李隆基则只能自称为“予”。公主党与皇帝党的实力得到很好的平衡。这也是李旦煞费苦心的表现,以为这样一样就可以避免骨肉相残,可惜局面只持续了一年,就发生巨变。(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713年,李隆基为夺回皇帝应有的权力,抢先发动先天政变,率羽林军袭杀窦怀贞、萧至忠等太平公主党羽,随后赐死太平公主。李旦猝不及防,得知消息,已知玄武门一事又已重演,急忙自动宣布还权给皇帝李隆基,安居太上皇不再过问朝政。李隆基经过缜密策划,对太平公主发动雷霆一击,既击倒权臣,又威压其父,达到夺回至尊皇权的目的。


南方鹏


李隆基为何急于亲手除掉太平公主?(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太平公主可以说是唐朝最尊贵的公主了,父亲和母亲都是皇帝,还有几个当皇帝的哥哥。李隆基是太平公主的亲侄子,那么他又为何要亲手除掉自己的姑母呢?事情还要从这里说起。

1、权倾朝野的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最小的一个公主,而她的母亲则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太平公主从小极尽恩宠,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太平公主的名字在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是有一种说法,说叫“李令月”。

“太平”其实是道号,是当初太平公主替祖母祈福,在名义上出家当道姑了。后来吐蕃使者前来唐朝和亲,并且明确要让唐高宗的小女儿太平公主来和亲。

可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对小女儿疼爱有加,根本不舍得让她远嫁他乡。于是就想了个折中的办法,让她真的出家了,还为此专门修建了一个太平观,以此来躲避和亲。

过了几年当初的小公主已经长大成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于是太平公主瞅准时机,在一次宴会上,“衣紫袍玉带,折上巾,具纷砺,歌舞帝前。”太平公主穿了一身武官制服在父母面前跳了一场舞,委婉的表达了自己想嫁人的想法。

于是唐高宗给自己的女儿,找了一个门当户对的亲事。驸马是薛绍,是高宗亲妹妹城阳公主的儿子。这就是太平公主的第一任丈夫。

后来薛绍因为大哥薛顗(yǐ)谋反,被牵连其中,在牢里活活的饿死了,太平公主和薛绍的这段婚姻只持续了七年。

随后太平公主又在武则天的授意下,嫁给武氏一族的武攸暨(jì)。但这时的太平公主,已经不是当初那个一心渴望爱情婚姻的小女孩儿了,她这时一心想要权势,于是就一心的搞政治了。

2、参与三次政变的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一生共参与了三次大的政治斗争,正是这三次政治斗争,让她尝到了权倾朝野只手遮天的快感,也让她体验了沦为阶下囚性命不保的惶恐。

◆“神龙政变”

这是太平公主参加的第一次政变,而她推翻的正是自己的母亲武则天。

是在武周王朝晚期,武则天极为宠爱张易之兄弟,这两个男宠大权在握,结党营私,丝毫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甚至将私自议论他们的王公大臣下狱逼死。太平公主身为李家子孙,自然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家的江山,落入不相干的人手里。

于是在神龙元年,太平公主与宰相张柬之等人,合谋发动了兵变,诛杀了不可一世的张氏兄弟。并且逼迫自己的母亲武则天退位,让三哥李显复位,即唐中宗。

这就是"神龙政变",在这次政变中太平公主斗倒了自己的母亲,也因此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食封五千户。这时的太平公主在朝中已经是名望颇高、手握重权了。

◆“唐隆政变”

这场政变使太平公主的权利达到了顶峰,是太平公主人生最辉煌的时刻,成为了“几乎拥有天下的公主”。

在唐中宗李显再次继位之后,皇后韦氏的女儿安乐公主,想要效仿女皇武则天掌握天下,于是母女俩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在景龙四年,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了唐中宗李显。并且立了温王李重茂为皇帝,可这位皇帝年龄尚小,很明显是一个傀儡皇帝,是韦氏阴谋篡权的计策。韦氏为了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想要除掉相王和太平公主。

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公主和自己的哥哥及侄子,联合发动了一场政变,粉碎了韦后和安乐公主的计策。太平公主出面处理了小皇帝的事情,迎自己的哥哥李旦即位,即唐睿宗,自此平息了韦氏之乱。

之后太平公主的权势丝毫不逊色于自己的母亲武则天,并封万户侯,成为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公主。

她掌握朝臣的生杀大权,就算是群臣进谏,唐睿宗也要经过太平公主的同意才行。当时朝中共七位宰相,但有五位都是太平公主所任命,可见太平公主权势滔天。

◆“先天政变”

这次政变,让高高在上的公主,跌下了云端沦为了阶下囚。

太平公主在享受过权欲之后,野心膨胀,最终还是走上了韦后的老路,想要另立软弱无能的人当太子。后来太平公主还买通了御厨,想要毒杀颇有才华的李隆基,另立软弱无能的人当太子,好在李隆基命不该绝,太平公主的计策失败了,最后李隆基选择先发制人。在公元前713年,太平公主因涉嫌谋反,被唐玄宗李隆基擒获,并赐死于家中,这就是“先天政变”。就此传奇女子的一生落幕了。

3、李隆基为何急于亲手除掉太平公主?

一是太平公主权倾朝野并且野心勃勃,很可能让好不容易安稳下来的李唐王朝,再次动荡不安,而当时的唐朝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唐朝只有一位女皇就够了,所以太平公主对权势的执着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二是太平公主不曾念及姑侄情分,一心想让李隆基去死,自己掌握朝政,做唐朝第二个女皇。所以就算是为了自己的性命着想,李隆基也必须除掉太平公主。

三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固,也是对黎民百姓负责,李隆基有非杀她不可的理由。

可怜太平公主,一生算计终究为空,作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胞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被称为“几乎拥有天下的公主”,但最终被权欲迷失了双眼,算计一生算计,徒为他人作嫁衣,成全了侄子李隆基。






葛大小姐


李隆基,唐睿宗李旦第三子,也是唐王朝的第七代皇帝。据史料记载,李隆基性格果决,仪表堂堂,且多才多艺,尤其擅长音律。他最初被封为楚王,后改封临淄王。

《唐书》载,李隆基于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联合姑母太平公主一起发动政变,率禁军豪士持械闯入宫中,将擅权揽政、想当第二个武则天的韦后诛杀,并将其党羽安乐公主、韦温、武延秀、宗楚客、上官婉儿等人一网打尽,拥立其父、相王李旦即帝位。李旦是为唐睿宗。

李隆基英武果敢,剿除韦后有功,被老爹唐睿宗李旦破格立为太子。唐睿宗也是性格软弱,于是朝中大权实际上已经旁落到生性强势的太平公主的手中。

在解决了太平公主和韦后的姑嫂之争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姑侄矛盾又成为唐廷统治阶层争权夺利的斗争焦点。

史载,太平公主是女皇武则天最喜欢的一个女儿,在史书中没有留下名字,据说她长得方额宽颐,聪慧能干,武则天常说此女最像自己。唐中宗即位后,对妹妹太平很是敬畏,允许她开府设官。太平公主得武则天亲传,深谙权谋,尤善收买人心,经常拿钱接济生活困难的士大夫,并和中宗之弟、相王李旦往来密切,逐渐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股很强的政治势力。

相王李旦和哥哥一样性格仁懦。当了皇帝后,对自己精明强干的妹妹太平公主异常敬畏,特封其食邑万户。

太平公主在武则天的熏陶下养成了一套炉火纯青的权术手段,他见弟弟对自己言听计从,也就毫不客气,大权独揽 。朝廷官员的任命、攫拔,也要她点头,于是士大夫们纷纷趋附在她的门下,生怕落后。这样一来,太平公主势力越来越大,已经尾大不掉了。

唐睿宗登基时李隆基才25岁,不久被立为太子。太平公主权势煊赫,对自己这位“同盟”侄儿本不太在意,后来发现李隆基身旁聚集了一帮有能力的亲信党羽,而且他精明干练,雄心勃勃,比他那性格暗弱、没有主见的父皇李旦厉害能干的多。

唐睿宗在朝政大事上除了依赖太平公主,另一个得力助手就是太子李隆基。这时,自负的太平公主才隐隐感受到来自侄儿的威胁。

按照儒家礼制传统“立嫡以长不以贤”的规矩,李隆基本非嫡长子,他的太子之位得来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太平公主狡黠多智,于是瞅准这一点下手,命党羽四处散布流言,说“太子非长子,不应该立”。

李隆基的长兄宋王李成器却宅心仁厚,不愿和弟弟争夺太子之位,他真心实意的多次声明不愿当储君。

太平公主岂是善罢甘休之人。她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派人严密监视李隆基的动向,一发现他有何不法之事就报告睿宗。《唐书》载,延和元年(712)七月,西方现彗星,古人认为此乃不祥之兆,太平公主乘机遣方士向唐睿宗进言:“彗星乃除旧布新的象征;如今彗星经轩辕入太微至大角,表示帝座也随之变位,预示着太子即将为天子了” 。

太平的意思是李隆基即将发动宫廷政变,弑父篡位,撺掇李旦赶紧将其除掉。

唐睿宗也听说过太子在朝中拉帮结派,也有些怀疑他的企图,见方士如此说,于是密召太子少保韦安石让他暗中调查,可韦安石是李隆基死党,因此对睿宗说:“陛下哪里听来这亡国之言!肯定是太平公主在背后使坏。太子有功于社稷,仁孝谦恭,天下谁个不知。请陛下勿听信谗言”。太平公主又把丞相都召集到自己府中,暗示李隆基嗣位不合祖制,建议换太子。一直支持李隆基的宋璟立即反驳道:“太子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公主何出此言” ?

几日后,太平公主的党羽借方士之口,预言说五日之内宫中必发生兵变,唐睿宗听后惊慌失措,坐立不安。

太子一党的张说、姚崇、宋璟等人乘机上奏,说为了防止流言四起,应该让太子监国。

唐睿宗本无主见,终于接受了他们的建议,把几位对太子有威胁的亲王派到外地,命太平公主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令太子监国,凡六品以下官员的任免都由太子定夺,一般刑狱之案也由太子审理。

太平公主迅速发起反击。她知道这些主意都是姚、宋等人出的,于是闯入太子东宫将李隆基劈头盖脸一顿痛骂,李隆基只得退让,忍痛暂时牺牲姚崇、宋璟,上奏弹劾他俩“离间姑侄”。结果两人被贬往遥远蛮荒之所,太平公主乘机安插自己的亲信做宰相。不久,李隆基又主动请求太平公主回长安。

唐睿宗延和元年(712)七月,睿宗听信方士之言,认为自己主动禅位给太子可趋吉避凶,居然正式宣布让位给太子隆基,自己去当太上皇。他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唐玄宗。

唐睿宗主动让位,倒让太平公主始料未及,她原本是想借彗星传说怂恿李旦除掉忤逆太子,不想李旦顺水推舟,让位于太子,打得她有些措手不及。

唐玄宗即位后,七个宰相中有五个是太平公主的党羽,因此大权还没有在握,只得静待时机。

次年,双方的斗争日趋白热化。太平公主唆使近侍在李隆基服食的汤药中下毒,不成后又聚合死党准备铤而走险,发动宫廷政变,举兵造反。唐玄宗则早已派人潜伏到太平公主的身边,搞清楚了太平公主发动政变的计划与具体时间,于是抢先一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派禁军捕杀太平公主及其死党。太平公主见势不妙,只身逃到一家寺庙藏匿了三天,后来被发现并捕获,随即被玄宗“赐死(自缢)于家” 。唐玄宗命官员率军抄没其家,发现她府里“财货山积”,富可敌国。

唐玄宗李隆基亲手赐死自己的亲姑姑、曾经的盟友太平公主,说白了就是权位与利益之争 。没有对错,更无关正义。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在权力与利益面前,没有谁是君子。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8月1日),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最终因涉嫌谋反被唐玄宗擒获并赐死于家中。



有其母必有其女,其母武则天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女亦不是软茬儿,看遍历史长河中公主级别的能与太平公主相提并论的怕是很难找到了。

武则天看着这个小女儿长相、性格跟自己颇为相似就经常和她商议政事。但终究是封建思想作祟,武则天不让太平公主将参与政事的事说出去,她碍于武则天的强势,言行很是收敛,前期的内斗并没有她过多的参与。长期的受到武则天与之商议政事的熏陶,太平公主的政治思想已经颇为成熟,她不再像传统女性那样安分守己了。

武则天统治后期,太平公主开始努力走向政治舞台了,为了取悦母亲,自己中意的男宠进献给母亲武则天(即莲花六郎张昌宗,张宗昌后又将自己的哥哥张易之介绍给武则天)。在武则天执政末年,为了能消除未来的政治斗争,武则天通过一系列联姻将武李两家联系起来。同时,她也开始让太平公主掌权。



武则天的两个男宠(张宗昌、张易之)进谗言挑拨武李两家的关系。公元705年,李家的拥护者、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诛杀二张,逼武则天逊位给太子李显。太平公主由于参与诛杀二张兄弟有功,而受封“镇国太平公主”, 李显复位之后,太平公主在政治上就更加积极了,而李显也并没有对她有什么顾虑,反而对她格外的尊重。当时韦后与安乐公主乱权,唯惧太平公主。可见太平公主在朝廷上已经有了十足的政治资本。

权术下的野心

公元710年,太平公主派其子薛崇简与刘幽求一起参与了李隆基诛杀韦后的行动,清除了韦氏党羽,并亲手将李重茂拉下皇位,拥立相王李旦即位。太平公主因此番功劳而晋封万户,她的权势也到了顶峰。

当时的朝廷出现了这样一种情景:每当宰相们奏事的时候,李旦就要询问:“这件事曾经与太平公主商量过吗?”接下来还要问道:“与三郎商量过吗?”在得到宰相们肯定的答复之后,李旦才会对宰相们的意见表示同意。可见李旦对太平公主是言听计从。


权倾朝野的太平公主开始更加不安分了,开始在朝廷笼络人心,培植党羽,大有向其母武则天学习的意思,取李唐的天下的态势。起初太平公主并没有把年轻的侄儿李隆基放在眼里,但是不久之后发现这个侄儿不像他的叔伯辈那样的软弱,为了长期保住自己的权势地位,就开始散布谣言,声称“太子并非皇帝的嫡长子,因此不应当被立为太子。”

公元712年,虽然太平公主和她的同伙们都极力谏阻,但是李旦意识到自己的软弱无能,毅然决然的将帝位传给了李隆基。自己退位为太上皇。公元713年太平公主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以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寺卿唐和胡僧慧范等一起图谋废掉唐玄宗,此外,太平公主又与宫女元氏合谋,准备在进献给李隆基服用的天麻粉中投毒。与此同时太平公主还积极的暗中组织叛乱。魏知古告发太平公主即将发动叛乱,于是李隆基先下手为强,一举铲除了太平公主叛乱集团,并将其赐死家中。



太平公主走到这一步跟她的母亲武则天有很大的关系,是武则天让她明白皇帝不一定是男的,是她一步步让她参与政事,有了权利,感受到了拥有权利事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多行不义必自毙,太平公主完全是被权利欲望冲昏了头脑,篡权夺位自古以来都是不可饶恕的大罪,因此李隆基即位之后除掉这位觊觎皇位的姑姑的是势在必行的。


棍哥观史


李隆基如果不迅速除掉太平公主的话,他自己的皇帝地位就要被她的姑姑废掉了。他和太平公主从来没成为过盟友,做盟友的时候也是一手拿剑一首拿刀,剑用来对付眼前敌人,刀用来防备太平公主背后小刀子儿对付未来的敌人!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关系。

(1)中宗、睿宗兄弟两人已经被其母亲管废了,同样太平公主在哥哥面前不仅仅受宠,更有“母亲余威”所在,因此,李隆基被废是迟早的事儿

众所周知,中宗李显、睿宗李旦都是两次当皇帝。两个人第一次当皇帝、被废都是母亲武则天所为。在武则天及其武氏皇族(武则天当皇帝了,武家自然就是皇族了,李家反而成了外戚)挤压下,李氏皇族几乎被残杀殆尽,李显、李旦也是生活在恐惧中。做武则天的儿子很悲哀。从小没有母爱,只是武则天掌握权力的棋子而已。

我很怀疑,李显、李旦二人已经被武则天管得某些“病态心理”。像李显被韦后、安乐公主欺负并被毒杀。李旦更是对太平公主唯唯诺诺。

太平公主作为武则天最小的女儿,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都被其母直接或间接地害死,三哥四哥也像是“待宰的羔羊”。太平公主则不一样,武则天的“母性”全都给了她,因此,太平公主最像自己的母亲。在李旦“病态心理”下,这个妹妹甚至可能是“母亲的化身”。当然,我这里有些“心理分析”了,但个人觉得还是靠谱的。

(2)太平公主实力巨大,且已经动手,李隆基虽然是皇帝但没有实权且“被废危险”非常高,必须要迅速出击

虽然自705年到712年,经过神龙政变705年、景龙政变707年、唐隆政变710年三起政变,武则天退位、武三思被杀、韦后和安乐公主被杀,李隆基和李旦的权力越来越大。

但是,太平公主作为武则天的女儿、武家的儿媳的双重身份,继承了“武氏家族”的一切败兵残将。

影视剧中太平公主形象

那一时期的文臣武将们没有“忠诚”心,都是抱粗腿。虽然712年李隆基继位为皇帝,李旦做了太上皇。但太平公主的实力最为雄厚,七位宰相中五位是他的人,李隆基一方面受到受太平公主挑唆的父亲李旦地挤压,一方面受到太平公主手下人的挤压。

李隆基作为太子后,太平公主就明目张胆地要求替换太子。

李隆基率先对太平公主发动攻击,也主要是因为魏知古向其告发太平公主联合军队、行政官员准备发动军事政变下先发制人而为。

在政变中,李隆基亲自领人动手,要知道轮到皇帝亲自动手的政变并不多见。

由此可见,李隆基所在位置之凶险。正是这次政变,李隆基彻底拒绝了父亲宽恕太平公主地命令,正如当年他发动“唐隆政变”时,毅然决然地杀死上官婉儿一样。

其具备曾祖太宗的勇气和智谋可见一斑。靠着这种智谋和胆略,他将唐朝推向巅峰。


坐古谈今


他们确实曾经是盟友,但是那是在有共同危难之时,他们联手对抗韦后一党,一旦危机过去,至高无上的权力是不能与人分享的,李隆基、太平公主这对强人,势必只能搏一个你死我活。


神龙政变后,李唐王朝复辟,中宗李显复位,但他没有任何革新弊政的意思,反而对皇后韦氏百般纵容,准许她垂帘听政,他们的女儿安乐公主更是妄图做皇太女。韦后与安乐公主在朝野肆意卖官鬻爵,扩张势力,收拢了包括武三思、上官婉儿在内的武周时期重要人物,意图独霸朝纲,韦后更想着学婆婆武则天成为第二个女皇。但在他们的权力之路上,有两人不可避免的挡在前面,那就是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最宠爱的小女儿,也是唐朝和武周政坛不倒翁。武则天在位时一直与太平公主讨论国家大事,让她参与政务,故而让她逐步历练成长,拥有高明的政治手段和遍布朝野的势力。李旦更是曾经的皇帝,并且是因他主动避位,才有中宗回朝成为武则天的太子。更重要的是神龙政变后,李旦加号安国相王,太平公主加号镇国太平公主,封地达到前无古人的鼎盛,李旦五子、太平公主的丈夫和三子都是王爵,更有无数遍布朝中的亲信。

韦后和安乐公主对李旦和太平公主自然是恨不得除之而后快,但太平公主也不是省油的灯,故而一直未成。结果,中宗李显却被二人毒杀。韦后立李显幼子李重茂为傀儡皇帝,大权独揽,将韦氏亲族安置在重要岗位,把握军权。眼见韦后距离女皇桂冠只有一步之遥,李隆基出手了。因为如果不再及时插手,李氏宗族势必遭到灭顶之灾。


李隆基时为临淄王,少年即有谋略。他利用无官职的空闲,笼络了禁军“万骑”(皇帝亲兵卫队)中对韦氏不满的武将,又得到姑母太平公主的准许,和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训一同设计兵变。在禁宫埋伏,发动唐隆政变,斩杀韦氏禁军将领,统摄御林军,杀入宫中,尽诛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和一干主要宰相亲信。事后,次日早朝太平公主在朝堂将小皇帝李重茂从御座中一把扯下,拥护哥哥李旦重登皇位。李旦复位,因李隆基之功,其长兄李成器主动让位,李隆基成为太子。


于是,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不可避免的爆发了。因为太平公主太厉害了,她在韦后伏诛之后立刻收揽了原本依附韦后的一干大臣,加上原本在朝中的势力,地位已然不能撼动。而李隆基自然心有抱负,李旦一向对权力淡漠,于是国家大事先问太平公主,再问李隆基。长此以往,二人自然出现摩擦。李旦在其中不胜其烦,最后干脆退位,但仍保留了三品以上官员任免权和重要的生杀大权。而这样的举动非但不能削减矛盾,反而使矛盾激化。李隆基虽然登基却无法大展拳脚。李旦对太平公主的要求基本全都允诺,最后“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李隆基这个皇帝基本被架空。


至此,姑侄二人已经势不两立。太平公主联络两个御林军将领,联合诸多党羽,意图于先天二年七月初四发动兵变,推翻李隆基,另立傀儡天子。谁知秘密泄露,原本中立的宰相魏知古将消息通报李隆基。李隆基提前下手,于七月初三发动政变,将太平公主笼络的两个御林军将领诛杀,亲率亲信杀入宫中,尽诛依附太平公主的一众宰执大臣,兵部尚书郭元振率军控制太上皇李旦,下诏诛杀太平公主一党,并于次日彻底还政李隆基,再不敢于朝政。太平公主逃亡终南山,几天后走投无路黯然返回长安,被李隆基下诏赐死。

李隆基杀太平公主,是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所谓天无二日,两个强势政治人物互不相让,必然要拼个鱼死网破。太平公主之死也结束了武则天垂帘听政以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牝鸡司晨”状态,李隆基大权独揽,开创开元盛世。


伊耆角木


李隆基杀太平公主根本原因还是权力之争。

由于唐朝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较高,所以唐朝的时候很多女性都登上了政治舞台。比如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后来的韦氏。所以后来太平公主登上政治舞台就非常正常了。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父亲是唐高宗,所以身份是非常尊贵的。由于太平公主是武则天唯一的女儿,所以深得父母的恩宠。

唐朝的时候,亲王的封地一般也就八百户,最多不超过一千,而公主出嫁时,封地则为三百户。太平公主的封地是多少?一千二百户,可想而知她是多么受宠!!!后来,她的封地更是增加到三千户,比亲王都要尊贵。

当时的吐蕃请求以太平公主和亲,武则天果断的拒绝了这个请求。

太平公主本身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和武则天非常的像。早在武则天时期,她的地位和权势就不断的增加,常常和武则天一起谋划政事。

武则天晚期的时候,李氏皇族和武家的冲突愈演愈烈。此时,太平公主则是最好的调停人。因为太平公主是太子李显、相王李旦的亲妹妹,而太平公主又是武家的媳妇,她的丈夫是武攸嗣。所以太平公主成了后期举足轻重的人物。

不过,太平公主本人还是偏向李氏皇族的。所以早期的时候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是坚定的盟友,因为他们共同捍卫李唐政权。

太平公主与宰相张柬之等人联合起来,利用禁军发动了政变,一起诛杀了二张,成功让中宗复辟,恢复了李唐。

太平公主因此也被封为镇国公主,封地增加到五千户,赏赐不计其数,权势又得到增强。

中宗李显复辟以后,他的皇后韦氏和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大权在握,使得朝廷混乱不堪。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合起来,发动了政变,诛杀掉了韦氏和安乐公主。

他们两个人成功了拥立了相王李旦做了皇帝。由于太平公主又一次立下了大功,所以她的封地增加到一万户,这是大唐以来前所未有的。

同时,李旦还让太平公主辅佐朝政,军国大事都与太平公主商议。这个时候太平公主真的是权势熏天,朝廷七个宰相,其中五个便是出自太平公主门下。可以说那个时候的太平公主才是大唐真正的当家人。

太平公主权力这么大,自然引起了太子李隆基的猜忌。他们两个人为了权力经常有冲突。其实,唐睿宗李旦真的不容易。自己原本是个皇帝,可是无奈儿子和自己的妹妹都是权力欲望非常强的人。他只能两边调停,希望他们两个人不要撕破了脸。

当然政治是无情的,最终李隆基击败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最终被杀。


历史是什么


太平公主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引一段百度文献资料介绍一下,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8月1日),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

先天二年(713年)因涉嫌谋反,被唐玄宗发兵擒获,赐死于家中。太平公主死后,唐玄宗的政权宣告稳定,开启了开元之治,也结束了从626年玄武门之变九十年以来,首都多次兵变的现象。

她以母亲武则天为偶像,自然内心也回想做皇帝,而李隆基若想保住其父保住自己的皇位,就不得不与他这位好姑姑针锋相对,不杀太平公主,李家皇位就坐不稳。

于是在太平公主没反应过来之前,他先下手为强,杀死自己的姑姑,保住其父的皇位。假如李隆基不先下手,对他不满很久的这位好姑姑太平公主未必不会下手除掉他。

这就叫先下手为强,我们以史为鉴,做事要夺得先手,切不可犹豫不决,落入他人手中。


历史游戏影视评论


这个问题描述不准确,太平公主是自杀死的,虽然让太平公主自杀的命令是李隆基下的。至于双方的冲突,是多年来矛盾的积累,最后的结果只能证明李隆基技高一筹。

分赃不均,双方盟约破裂,开始产生矛盾

在联合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的过程中,双方是同盟。太平公主提供情报,李隆基负责具体实施。之后太平公主权势更盛,却不想给李隆基分润权力,试图阻止李隆基当太子,双方的矛盾从此产生。

双方都在暗地里做文章,矛盾逐渐激化

太平公主能够一定程度影响懦弱无能的唐睿宗李旦,虽然李旦不是个傻子,有一定的政治智慧,但无力改变局势。于是,太平公主在朝政、高官任命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决定权。并借机不断向李隆基发动进攻,准备废掉李隆基,换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皇太子;

但李隆基经过唐隆政变之后,已经在忠于唐朝的一批官员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李隆基对太平公主的攻击行为,甚至有意将李隆基塑造成一个孝顺儿子、孝顺侄子的形象,这无非是为尊者讳而已,李隆基占据皇太子位置,唐隆政变大功,已经积攒了一批人脉,并非像想象中的毫无还手之力。

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来自于政见的不合,李隆基及支持他的姚崇、宋璟、张说等人应该是改革派或者叫建制派,有一套治国方法,属于正统的知识分子。而太平公主一派大多是幸进小人,是为了依附权力而围拢在太平公主周围。实事求是说,太平公主掌权期间并没有做什么有利于国家的大事,只知道敛财,并且阻止了姚崇、宋璟等人对韦后、安乐公主时期乱政进行拨乱反正,并把他们罢相后贬离长安。

太平公主的胡作非为,把一大批忠于唐朝、想要有所作为的官员推到了李隆基一边。

到了这时矛盾白热化,唐睿宗已经无力控制

这时是太平公主权势最盛的时候,朝中七位宰相,依附太平公主的有五人。好在李旦并不彻底糊涂,保留了一直对抗太平公主的韦安石任宰相,并继续给李隆基加大权限,从太子监国直到传位给李隆基,自己退回去当太上皇。

这时太平公主仍然不死心,说服太上皇李旦仍然保留一部分权力,包括三品以上高官的任免权和重大国事的决定权。这才是李隆基要对太平公主下死手的原因。

继位初期的李隆基地位并不稳固,无论是太上皇李旦还是太平公主都有能力废掉他。李隆基在继位初期就开始了对太平公主的谋划,让宰相刘幽求暗杀太平公主,但事情泄露,只得把刘幽求贬官到岭南(先天政变后又把刘幽求召回来重新任宰相)。

之后李隆基整整筹备了一年,在继位刚满一周年时发动了先天政变,只用了三百精锐就抓捕杀掉了大多数太平公主党羽,太平公主逃到寺庙中躲了三天,出来投降后被李隆基要求自杀。第二天,太上皇李旦彻底放弃所有权力,李隆基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皇帝。

总之,表面上看李隆基一直在退让,但只要太平公主不放弃权力,这一天早晚会发生,双方的矛盾无可调和。如果太平公主赢了,可能会是第二个武则天。幸好李隆基赢了,用这种流血最少的方式掌握了权力,不得不说,大唐是幸运的。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是在平定韦后之乱的过程中结盟的。韦后与其女安乐公主鸩杀中宗李显之后,越来越表现出篡位之心。身为武则天之女的太平公主深感危机,她决定寻找一个强有力的外援,谁是最合适的人选呢?很快,临淄王李隆基进入她的视野,李隆基是相王李旦第三子,太平公主看中他的,不仅是因其风神俊朗、沉稳果绝,还有这个年轻小王暗中积蓄的人脉。李隆基很早就和皇帝卫队——万骑的成员们交好,这支队伍虽然人数不多,却可以一当十骁勇无比,必要时绝对是一支奇兵。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诛杀韦党的行动史称“唐隆政变”,唐少帝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日,李隆基亲率一哨人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进羽林兵营,并一路杀向宫中,将仓惶失措的韦后和安乐公主斩于宫墙之下,并将韦氏家族的聚集区彻底夷平。此后,他和姑母太平公主一起请出了相王李旦——自己的父亲,将其拥立为帝,也就在这场政变发生之后第七天,李隆基被正式立为皇太子。

实际上,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并非一帆风顺,他遇到的最大阻力,正是唐隆政变的另一位主谋——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深知,这个年轻小侄太过聪明果绝,她必须对李隆基的权力加以扼制,才会赢得在朝中的主动。正因如此,在将睿宗推上皇位的第一时间,她向这位皇兄推荐的太子人选,并不是有着拥立之功的李隆基,而是以立嫡立长的堂皇理由推举了睿宗的长子李成器。好在李成器有自知之明,主动辞让了太子之位,李隆基这才被立为太子。

而此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日趋白热化。从神龙政变到唐隆政变,太平公主的野心在急遽膨胀,对于仁弱的睿宗,她表现出强劲的控制力,很多政令未经太平公主发话,睿宗都不能做出决断,而朝中七人的宰相之位,太平公主的势力就占了五席,与此同时,羽林军将领及一大批官员也顺风而倒,进一步壮大了太平公主的势力。当朝中文武仅有姚崇、宋璟等少数几人坚定地站在太子李隆基一边,李隆基深知自己处境危险,他必须采取非常手段了。

很快,一个历史转折出现了,公元713年,睿宗将皇位禅让给了太子李隆基!而对于这个转折点,我们似乎有理由做出这样的推测:迫于姑母太平公主的步步紧逼,李隆基用自己的政治智慧,与父皇达成了默契,迅速促成了这场禅让大典!

新君的继位,迅速分化了太平公主的阵营,一些大臣开始转投李隆基这一边,另一些不肯依附的大臣则被李隆基罢黜流放;而太平公主也不甘示弱,她甚至买通御厨,企图毒杀李隆基,好在李隆基防范甚严,才未得逞。

而李隆基对姑母的反攻却如急风骤雨。就在成功躲过那场投毒事件之后,李隆基率先出击了,在太平公主反迹未露之时,她的骨干集团中数十人来不及抵抗,就被军士们悉数剿杀,其余党羽也一个不留,一一翦除。当双方势力在一片刀光剑影中发生惊天逆转,最后身处孤独绝望之中的太平公主,迎来的是一把冰冷的长剑。

而意气风发的唐玄宗李隆基在迈过太平公主的尸身之后,已经信心满满地俯视率土之滨。这个大唐帝国的新主人,将年号命名为“开元”,他相信,大唐江山经他的指点,必将开启一个崭新的纪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