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到底有多聪明?

莱茵之缨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训名章铜,字少荃、子黻、渐甫,号仪叟、省心,谥文忠,人称李中堂、李傅相[注 2]。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赠太傅,追晋侯爵。

李鸿章历经讨伐太平军、平定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是清朝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并且为清朝建立了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

李鸿章被近代史学家唐德刚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有着灵巧的外交手腕,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1]。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宰相俾斯麦齐名。李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生平

早年经历

李鸿章的先祖本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今合肥市)。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父亲李文安(1801年-1855年)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磨店乡(今合肥市瑶海区东北部,磨店当地现在已重新修缮了李鸿章家庙。[2]同时磨店当地亦有以少荃为名的少荃湖)。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燕都,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首,以抒发胸怀。其二云:

“\t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他日燕台南望处,天涯须报李陵书。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恩科顺天乡试取中举人,但次年会试落第,在曾国藩府中补习受教[3];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致用之学。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编修。

建立淮军

李鸿章故居内的淮军与近代国防展览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广东花县塾师洪秀全自称“耶和华之次子、耶稣之弟”,利用一些基督教教义与《四福音》文句,以传播拜上帝教为途径在广西桂平紫荆山麓金田村聚众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曰太平军,经过两年多的战斗,从广西一隅经湖南攻克武昌,直入长江流域,奠都江宁(今江苏南京),建立了一个与清朝抗衡之政权,并开始北伐西征。

当时清朝武装八旗绿营腐朽不堪,于是咸丰帝一面用严刑重赏来阻止文武百官溃逃,驱使他们继续为国效力;另一面努力争取汉族士绅的支持,动员他们凭藉自己在本乡本地的的政治、经济和宗族势力,“结寨团练”,“搜查土匪”,配合清军与太平军作战。

咸丰三年(1853年),从武汉顺江东下的太平军占领安庆,杀死巡抚蒋文庆。咸丰帝诏谕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办理团练防剿事宜。吕贤基以李鸿章籍隶安徽,熟悉乡情,奏请随营帮办一切,遂受命回籍办团练。同年年底太平军攻破舒城,吕贤基自害殉国。次年一月,安徽巡抚江忠源因庐州城破自尽,李鸿章投入新任巡抚福济幕下,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官封道台。

咸丰八年(1858年)冬,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负责起草文书。鸿章生活颇无规律,晚睡懒起,曾国藩教训他:“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言讫拂袖而去,李鸿章“为之悚然”。其后安徽巡抚翁同书(同治帝、光绪帝之师翁同龢长兄)对太平天国战争时弃城逃跑,曾国藩起草《参翁同书片》时采用李鸿章之草稿:“臣职份所在,例应纠参,不敢以翁同龢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当时翁同龢之父翁心存正处高位),并因此更欣赏李鸿章的才华。但李鸿章也因此与翁同龢结怨,日后翁得势后处处刁难北洋水师,乃至甲午战争,一败涂地。

咸丰十年(1860年),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同治元年(1862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为“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以中立国名义通过太平军控制的江宁长江江面抵达上海,自成一军,是为淮军。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在掌握地方实权后,在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俨然乃新式陆军,使淮军在两年内由六千多人增至六万多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来的淮系军阀乃以此为基础)。李鸿章及淮军五虎将、援军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进攻太平军,与湘军一起包围太平天国。

李鸿章率领淮军和英国籍的外聘军官查理·戈登率领的常胜军协同,1863年1月,太平军常熟守将骆国忠投降后,清军接连攻陷太仓、昆山,包围了苏州。12月,劝服太平军郜永宽叛变,杀谭绍光投降,清兵攻克苏州。1864年5月,淮军在常州与陈坤书率领的太平军激战,11日攻克常州。后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接着李鸿章参与平定了捻军叛乱,因功加协办大学士,且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因此被誉为“中兴名臣”。

坐镇北洋

天津教案曾国藩处置失利,去职,被大量官民指责为“曾国贼”。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重臣。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洋务运动

海光寺和天津机器制造局西局子全景

江南制造局的创建和曾国藩有密切关系。1863年盘踞安庆的两江总督曾国藩“拟设立铁厂”,特派从美国留学归来、怀有用西方科技文明改造中国愿望的容闳赴美购买“制器之器”。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遵示拨款万两,“交令速往”,并复函曾国藩说:“西人制器之器,实为精巧。醇甫此行,当可购到。海疆自强,权舆于是。”

当时李鸿章与上海道道尹丁日昌彼此讲求御侮之策、制器之方。李鸿章认为,先前设立的炸弹三局,“机器仅值万余金,不全之器甚多”,急需“买制齐全”,若托洋商回国代购,路远价重,毫无把握;不如就近在上海“访有洋人出售铁厂机器,确实查验议价定买,可以立时兴造”。1865年,李鸿章让丁日昌访求数月,购得设在上海虹口的美商旗昌铁厂,合并原由丁日昌、韩殿甲主持的两个炮局,于9月奏准成立江南制造总局。容闳所购机器,‘亦于是时运到,归并一局。所有局务,责成丁日昌督察筹划,先造枪炮兼造制器之器。1867年该局迁至上海城南高昌庙,建造机器厂、洋枪楼、汽炉厂、木工厂、铸铜铁厂、熟铁厂、轮船厂等,开始制造兵轮。后来,该局于1868年至1870年间,陆续设立翻译馆、汽锤厂、枪厂,并在龙华镇建厂制造洋枪细药及铜帽炮引,使之逐渐成为一个以生产枪炮弹药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的综合性新式军用企业。

1865年,李鸿章升署两江总督后,将马格里主持的苏州洋炮局迁到南京,在雨花台设厂,改称金陵机器局。此后,逐渐扩充规模,改良设备,到1860年代末,已能制造多种口径的大炮、炮车、炮弹、枪子和各种军用品。

李鸿章故居内的李鸿章与招商局展览

1865年5月,清廷在飞谕李鸿章派兵北援的同时,命其派员赴天津在崇厚主持下开局铸造炮弹,以资应用。清廷此举,“隐寓防患固本之意”,企图建立由满洲贵族直接控制的军火工厂,打破汉族官僚对新式军工企业的垄断,借以扭转外重内轻的局面。李鸿章看穿了清廷的真实用心,采取了敷衍态度。

6月,他在复奏后第三天,致函率兵北援的潘鼎新说:“天津设局制造,奏中姑宕一笔。俟弟到直,如再有旨催,容与雨生商办。”“崇厚等如太外行,或多批斥,即作罢论。”8月他函询潘鼎新:“天津设局制造一事,崇公如何商议?彼太外行,或不甚究心,便可从缓。李鸿章:《等议天津机器局片》,《李文忠公全书》,“奏中姑宕一笔”、“便可从缓”、“即作罢论”云云表明,只要再无廷旨,就想一推了之。其实,崇厚并非“外行”,所以李鸿章不得不筹商定议。

9月20日他上疏表示:“前奉议饬以天津拱卫京畿,宜就厂中机器仿造一分,以备运津,俾京营员弁就近学习,以固根本。现拟督饬匠目随时仿制,一面由外购求添补,但器物繁重,非穷年累月,不能成就,尚须宽以时日,庶免潦草塞责。”他既答应为天津仿制和购求机器,又要求“宽以时日”,为缓办预留地步。崇厚秉承奕䜣等意旨,专函详询李鸿章“何时可以购齐”。李鸿章复信说须到“明年(按指同治五年)夏秋之间,得有眉目,可以筹运”。

1866年10月正式奏准在天津设局,专制外洋各种军火机器,由崇厚筹划办理。

清中叶以后,由于京杭运河淤塞,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由漕运改为海路。并且,李鸿章为了“自强”、“求富”,企图通过兴办民用企业,解决军事工业的原料、燃料供应、“调兵运饷”的交通运输困难和“练兵练器”的经费问题。

1872年内阁学士宋晋上疏,借口制造船舰糜费多而成船少,请旨饬令闽、沪两局暂行停止制造。李鸿章复奏指出,宋晋的主张代表了顽固守旧势力的迂腐之见,“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变局,扭于目前苟安而遂忘前二三十年之何以创巨而痛深,后千百年之何以安内而制外,此停止轮船之议所由起也。”[8]国家诸费皆可节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之费“万不可省”,否则“国无与立,终不得强矣。”他深知国家经费困难,要继续制造轮船,就“必须妥筹善后经久之方”。为此,提出两条具体办法:一是裁撤沿海沿江各省的旧式艇船而代之以兵轮,把修造艇船的费用拨归制造兵轮;二是闽、沪两局兼造商船,供华商领雇,华商为了同垄断中国航运业的洋商竞争,应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他还从“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出发,进而提出用西法开采煤铁以“与船器相为表里”的主张。他指出:“船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成,非煤不济,英国所以雄强于西土者,惟借此二端耳。”闽、沪各厂日需外国煤铁极多,一旦中外关系紧张,外国对华采取禁运措施,各铁厂就势必“废工坐困”,所有轮船也必将因无煤而寸步难行。中国煤铁矿藏丰富,外商垂涎三尺,处心积虑地攫取中国内地煤铁开采权。他认为中国“诚能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此等日用必需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榷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于富国强兵计,殊有关系。”他还警告说:若不“因时为变通”,而“徒墨守旧章,拘牵浮议,则为之而必不成,成之而必不久,坐让洋人专利于中土,后患将何所底止耶!”[8]经过李鸿章等的力争,清廷不仅否定了宋晋的停造轮船的主张,而且批准洋务派兴办轮船招商局和用西法采煤炼铁。

李鸿章与美国总统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1879年于天津。

1873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李鸿章给招商局的定位是:没有大事的时候,轮船可以运粮食和载客;有战事时输送军火。(“无事时可运官粮客货,有事时装载援兵军火,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他还希望在航运上可以和外国的船只抗衡。所以叫作招商局,是因为李鸿章采用招商集资的方式来解决经费问题。招商局是先由官商合办、后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

其余洋务企业,如电报局、唐胥铁路、开平矿务局等洋务运动,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均有程度不等的参与。

甲午战争

在开战之前,由于北洋水师的发展停滞数年,已经没有多少“大舰巨炮”优势可言,晚清用1600万两白银购德国军舰,李鸿章的亲信驻德公使李凤苞按例收回扣5%,即80万两银。事后有人指责李凤苞将此款私扣,李凤苞回辩说,这80万两都是给李鸿章及其家人用作国外旅资,自己没有私吞。

战争中,李鸿章重用了陆军统帅叶志超和水师提督丁汝昌。在陆地上,平壤一战,当时驻守的清军三十五营共一万七千人,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人数相当。左宝贵料知叶志超贪生怕死,故以下犯上,派人监督叶志超控制局面,但左宝贵战死后叶志超临阵脱逃,致使入朝清军溃败,而叶志超逃跑当时清军的伤亡小于日军。在海洋上,丁汝昌“只识弓马”,不懂海军建设和海战,致使北洋舰队丧师黄海,一败涂地。

1894年中日对比是20CM以上火炮:31/15,20CM以下火炮230/140,速射机关炮244/294,鱼雷管39/43,航速11.48/12.84,铁甲舰2/0,装甲巡洋舰3/1,防护巡洋舰3/8[11]。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两遇日本联合舰队,北洋舰队被击沉多艘大型舰艇,但未能击沉一艘日舰。传是丁汝昌“只识弓马”,一干管带也全用错了炮弹,不用海战时的开花爆破弹,用了穿甲弹甚至训练弹。丰岛海战中济远舰一枚150mm火炮击中海面被海水反弹后穿过吉野舷窗,击坏发电机,坠入机舱的防护钢板上,然后又转入机舱里。可是由于弹头里面未装炸药,所以击中而不爆炸,使吉野侥幸免于报废。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发射的炮弹有的弹药中“实有泥沙”,有的引信中“仅实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当时在镇远舰上协助作战的美国人麦吉芬(Philo Norton McGiffin,1860-1897,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毕业)认为,吉野号能逃脱,是因为所中炮弹只是固体弹头的穿甲弹。据统计,在定远和镇远发射的197枚12英寸(305毫米)口径炮弹中,半数是固体弹头的穿甲弹,而不是爆破弹头的开花弹。

从武器装备的角度来看,北洋水师当时原有军械普遍陈旧,购置新军械又苦于经费不足。担任天津军械局总办、负责军需供应的张士珩是李鸿章的外甥,被指责供给海军的弹药不合格。梁启超为此评论说:“枪或苦窳,弹或赝物,枪不对弹,药不随械,谓从前管军械之人皆廉明,谁能信之?”在黄海海战前半个月李鸿章上书光绪帝要求“保舰”的秘折上陈述中日军事实力时,写道:“查北洋海军可用者,‘仅定远、镇远两艘’……”,之后他致电驻英公使龚照瑗“急速抢购四千吨以上的大型巡洋舰”与“抢购智利铁甲舰两艘”,显示出了焦虑。9月23日李上折请求将1888年以建海军名义筹集来,实际一直由中央控制作修园基金的“海军巨款”260万两拨下,得到其中150万两。在黄海海战中战败后,他上奏前筹海军巨款分储各处情况:“汇丰银行存银一百零七万两千九百两;德华银行存银四十四万两;怡和洋行存银五十五万九千六百两;开平矿务局领存五十二万七千五百两;总计二百六十万两。”[注 5]。丁汝昌战前提出在主要舰船上配置速射炮以抵消日舰速射炮的优势,需银六十万两购买20门速射炮,但是没有资金,李鸿章只能从海军日常粮饷给养之中,挤出二十万两,聊购次等快炮十二尊,在甲午海战时还未安装到位。这时北洋舰队每年得款仅130万两,亏空70万两仅能勉强运营[14]。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李鸿章的政敌、当时的户部尚书翁同稣以慈禧太后大寿为由,克扣了海军衙门的军费去修缮颐和园。学者萧一山认为,“海军衙门所用于颐和园工程之款,大约为白银三千万两。系时人所周知者,必非捕风捉影之谈也。”[15]然而慈禧内侄称,修园的费用只是十年间花五百万两。

战争末期李也曾命令丁试着突围逃跑而丁此时连拼力挣脱漏网的意志都已失去,回电拒绝[17]。李鸿章曾对甲午之败作出这样的自我辩解:“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酿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糜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船,县为厉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复收。战绌而后言和,且值都城危急,事机万紧,更非寻常交际可比。兵事甫解,谤书又腾,知我罪我,付之千载……”。虽然存在着种种争议,但从整个甲午战争的进程来看,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确实将所有淮军主力部队派往前线,从主观希望上全力与日本一战,但双方实力悬殊,同时用人不当导致了战败。吴汝纶曾说:“平壤之败,李相国痛哭流涕,彻夜不寐……及旅顺失守,愤不欲生。”梁启超则说“李之失机之处多矣,然不失机亦绝无可胜之理”。

战败后在各方指责之下,原本红极一时,堪称疆臣首领的李鸿章,亦从此不再有以前的风光。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之日,破格赏予李鸿章汉人唯一的“三眼花翎”(原只有满族宗室贝子或以上贵族独有,曾国藩亦只获授双眼花翎)。甲午兵败后,李鸿章之三眼花翎被褫夺。不久,由于日本拒绝张荫桓和邵友濂为谈判代表,李氏不得不受命赴日本讲和,在赴马关前向朝廷要求,而再获三眼花翎。

遇刺

李鸿章,清光绪二十一年、日本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期间

1895年3月24日,李鸿章在日本商讨马关条约签定问题时,被刺客小山丰太郎开枪击中左面,血染官服,当场昏倒。一时间,现场大乱,行人四处逃窜,行刺者趁乱躲入人群溜之大吉,躲入路旁的一个店铺里。随行的医生马上替李鸿章急救,幸子弹未击中要害,李鸿章复原迅速。行刺事件发生后,日本警方很快抓到了小山丰太郎,据此人供认,他本人是日本“神刀馆”的成员。他不希望清日停战,更不愿意看到清日议和,一心希望战争继续,所以决定借刺杀李鸿章,挑起中日之间的进一步矛盾,破坏和谈。

马关交涉期间遇刺负伤,最后订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及辽东半岛并赔偿二万万两白银,因此背上卖国贼罪名。据梁启超记载李遇刺后说“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而稍愈后日本送来和约纲要,李“除第一朝鲜自主外,馀皆驳议”。最后一稿和约,日本方面毫不让步,于是只好被迫签约,而在条约上签字的时候,李鸿章故意把自己的名字以花押体连在一起,变得难以辨认,使其看起来像一个“肃”字;但事后由于条约过于苛刻以及损害了俄德法的在华利益,于是李鸿章设法交结三国,联手干预,逼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最终,中国以三千万两银赎回辽东半岛。

出使外国

1896年,李鸿章出访加拿大。

1896年,李鸿章与罗伯特·盖斯科因-塞西尔(左)、乔治·寇松(右)。

传说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后,立誓“终身不履日土”。后来1896年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头等出使大臣,环游诸国,出访俄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所到之处皆受当地元首接待,他在美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抨击了排华法案。返华途中,经横滨港换乘轮船,他命人在两船之间搭木板而行,终不违当日之誓。然因甲午战败签约,在舆论指责下,李鸿章调离直督要缺,改督两广。

1896年4月30日,李鸿章抵达圣彼得堡,受到俄国隆重接待。5月3日与谢尔盖·维特会面。4日与尼古拉二世会面。此行官方目的为参加帝俄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甲午战败,李鸿章力主拉拢俄国共同对付日本,6月3日,李鸿章与沙俄签署《中俄密约》,权衡之下于中国利权做出相当程度的牺牲。

时任沙俄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为此报请沙皇批准成立三百万卢布所谓“特别基金”,以抵补和授给中东铁路授让权有关费用,该基金又被称为“李鸿章基金”。但之后由于维特的阻扰李鸿章仅得到小部分款项,维特的回忆录否认在圣彼得堡谈判时行贿,但未说明之后是否行贿。直到1901年(中俄密约签订五年后)维特仍然在打电报给驻北京全权公使指示协定缔结后可再打五十万卢布给李鸿章。时任沙俄陆军大臣的库罗巴特金也在日记中说维特收买了李鸿章。马文忠则认为没有任何资料能够说明李、张为了实践对俄国人的“承诺”而劝说了哪些人,将旅大租借协议的签订完全归结于李、张的极力促成恐怕与事实有相当的距离。

1896年6月13日,李鸿章乘火车自俄国前往德国出访,居住于柏林的凯撒大旅馆。于14日与德皇威廉二世会面。15日李鸿章应德皇的邀请,参加德国国宴,随后参观了德国军队。

这时德国医生建议,李鸿章去医院使用问世仅7个月的伦琴射线(X光)拍照检查遇刺的伤口(此于1895年3月24日,李鸿章在日本马关参加中日谈判时,被日本的刺客小山丰太郎暗枪击中左脸所留)。李鸿章亲眼在一张胶片上看见了日本制造的铅弹以何种姿势镶嵌在他左眼下的骨头上,因此大感兴趣(手术因为风险高而没有进行),并为这项技术取名为“照骨术”。李鸿章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位照X光的中国“名人”。6月27日,李鸿章到德国汉堡拜访了已退休的俾斯麦。

访问德国后,李鸿章又前往荷兰、比利时及法国巴黎,同年8月抵达伦敦,与维多利亚女王会面。8月29日,抵达美国纽约。30日,李鸿章在纽约凭吊格兰特墓,并委托时任驻美公使杨儒在墓旁种一棵树。31日,与美国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会面。随后,李鸿章一行离开纽约前往费城。最后,李鸿章横渡太平洋返回中国,经过日本时未登岸停留。

戊戌变法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充武英殿总裁。二十四年(1898年),命往山东查勘黄河工程。疏称迁民筑堤,成工匪易,惟择要加修两岸堤埝,疏通海口尾闾,为救急治标之策。下其奏,核议施行。当年十月,出督两广。

庚子拳乱、八国联军之役

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在戊戌政变之后完全失和,试图废黜光绪,以光绪帝名义颁诏,称其不能诞育子嗣,乃收继端郡王载漪之子,15岁的溥俊为义子,称大阿哥,史称己亥立储,但遭到同情光绪的各国公使联合反对,太后对西方列强愤恨加重,信任义和团。

义和团是个民间宗教团体,宗旨是扶清灭洋,四处挑衅、杀害洋人、传教士、基督徒,爆发庚子拳乱,最后慈禧太后向世界各国宣战。[来源请求]八国联军进图北京之际,李鸿章与两江刘坤一、湖广张之洞等督抚协议东南互保,甚至与革命党人接触,预防光绪、慈禧两宫万一殉难之后,如果中国政局不稳定,策划实施共和制,并将由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维持大局。在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抵达西安的消息传出后,共和之议遂未成局。在西安方面多次敦促之下,原意不愿北上收拾残局的李鸿章方不得已而受命。李鸿章到北京,全无谈判筹码,在各国严厉要求之下,经多番请示行在,终于在1901年基本按照各国所提条件签订《辛丑和约》。

离世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李鸿章被清政府任为“钦差大臣便宜行事”,同各国谈判。这是李鸿章刚抵达英国驻华使馆的情景,迎接他的是英国远征军司令阿尔弗雷德·盖斯利。1900年。

经历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的协商,李鸿章心力交瘁,于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1901年11月7日)与世长辞,享寿七十八岁,安葬于安徽省合肥市大兴集,追赠太傅,谥号文忠。据传李鸿章重病弥留之际,沙俄公使尚自迫其在不利于清廷利益的条款之上签字。

李鸿章去世之前,曾写下绝命诗:

“\t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t







孤胆骑侠


小玥来回答:

不得不说:李鸿章的确是一个奇才。无论在经济、政治方面皆是如此。 在经济上,他创办的一些军事工业及民用工业,如,和开平煤矿,都管理有方,能和外国企业竞争,也维护民族的利益。此外在他的主持和参与下 ,创办了许多中国近代”第一”的东西,如铁路,海军等。李鸿章一直在帮助大清国富强,可以说他是个报效祖国的人。他同时也是一个思想进步的人,他主张与外国自由贸易,以强国,与改革相似。

在政治上,由于他签订了不少不平等条约,而招人唾骂,我认为这对他来说是极不公平的。这些人全是些盲目无知的人,难道他们不知道大清国如此虚弱的国力是不可能与欣欣向荣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抗的?他们只凭几个暂的胜利,就以为大清国能征服法国。

他们是被胜利冲昏了头,不顾将来事态的发展,完全没考虑若法国同其盟国卷土重来,大清国很可能会被逼上绝路,签订比《中法新约》更不平等的条约。李鸿章从长计议,主张求和。他是想让国家安定,趁此时努力富强国家,他的想法是没有错的。难道他是甘心求和?不!至于由他签约,是因为只有他有这种能力,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力,要知道他总是在尽力降低国家受到的损害。

如果签约的不是李鸿章,历史也不会改变,将会由另一个签约,那么我想这个人现在也一定是“卖国贼”了。


小玥历史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本名章铜,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世人多称“李中堂”,安徽省合肥县东乡(今瑶海区)磨店乡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李鸿章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历经讨伐太平军、平定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是清朝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并且为清朝建立了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

军事战略高明之处

太平天国失败后,在湘淮军的去留问题上,曾国藩与李鸿章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曾国藩在攻下天京后不到一个月,就将他统率的湘军大部分遣散,当时,北方的捻军起义正如火如荼,曾国藩不顾清廷责成他再顾皖省军务的命令而毅然裁军,固然是因为湘军“暮气已深”,更重要的是,曾国藩担心功高震主,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而李鸿章则认为:“吾师暨鸿章当与兵事相始终,留湘淮勇以防剿江南北,俟大局布稳,仍可远征他处”,他并进一步看到“目前之患在内寇,长远之患在西人”,因此他主张保留湘淮军的用意,不止于“靖内寇”,更在于“御外侮”,显然比曾氏高处一筹。

洋务运动中的高明之处

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清朝朝野上下无不惊慌失措,以为“电报之设,深入地下,横冲直撞,四通八达,地脉既绝……”李鸿章也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于是,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了。李鸿章能够完全不理会“地脉”,也能够完全不理会洋人,因为他知道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


山海经之悦


李鸿章自称裱糊匠!为清朝背锅,为清朝挡枪!

'价值一亿两白银的子弹,将李鸿章定格',定格历史定位!

李鸿章签名条约,仅签:肃!!!

足以证明其极其聪明!!!

肃:从渊,从聿!……聿:笔也!

李鸿章是清朝一枝笔!!!

李鸿章握笔签字……战战競競!

如临深渊!!!

如临薄冰!

仅一个:肃:字了得!!!


用户7518564910296朱


为什么李鸿章历史评价那么高

我来答

super木头人ok

LV.2 2019-10-24

李鸿章历时评价高的原因:

原因一:知大势,识大体,治理内政的能人,连著名的伊藤博文都认同;

日本人评价李鸿章,“如同日本幕末维新的英杰人物,在近代国家变革的阵痛中,一身痛感苦恼之人。他波折万丈的人生,犹如近代中国的动荡起伏。

李鸿章保持了 25 年最高实力的地位,是他支撑了大清帝国苟延残喘。诸外国对李鸿章的信赖远远超过紫禁城的皇帝,如果没有这样的有能之士,大清国早已被列强蚕食殆尽。”

原因二:几乎独力支撑庞大的中华帝国,能力得到国际信赖;

欧美人赞扬李鸿章,“不仅是东方大陆孕育的最伟大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亦是前世纪中世界最为独特的英杰人物。论其文,他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研其军,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有所作为;究其政,他为这个最古老、人口最繁盛的国家民众尽心竭力;作为外交家,他高瞻远瞩手段老辣,是国际外交中佼佼者。”

原因三:才华横溢,军事战略上有所作为,政治治理能力优异,外交手腕玩得转;

“清国和日本的战争实际上是李鸿章和日本的战争。李鸿章失败的大手笔非但没有伤及他的仕途,反而展示了他个人的才能和魅力,李鸿章是近代清国代表文明智慧的伟人。”


回首看不尽


我认为对一个政治人物,其实不能单纯用一个好或者坏来形容。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李鸿章的确非常聪明。

第一李鸿章将攻克太平军的首功,让给了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

太平天国起义成为了清朝末年最大的一颗重磅炸弹,这个时候的满清八旗子弟已经完全不能打仗,所能依靠的只有汉人军队。他之所以将这种滔天功劳让给曾国荃,其实完全是为了卖曾国藩一个面子。毕竟曾国藩是他的老师,又是他操练乡勇的指导者。如果淮军跟湘军抢夺这一头功的话,将来在官场上,李鸿章将寸步难行。

第二操练海军,以北洋水师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李鸿章自认为拥有北洋水师以后,清朝就再也离不开他这个洋务大臣了。可惜一场甲午战争,把李鸿章所有的家底都给打光了。清朝不仅要向日本赔偿巨额的白银,更是要割让土地给日本人。如果这些钱用在打造水师上,那该多好呢?

第三搞垮胡雪岩和左宗棠,李鸿章与盛宣怀志得意满。

不久之后左宗棠和胡雪岩双双去世,而李鸿章在原来的大秘书盛宣怀的帮助下,先后建立了轮船招商局、煤铁总局、电报局等等,盛宣怀被称之为实业之父。





Nancy南曦


清朝时,内宫太监李莲英仗着主子慈禧的宠爱,权倾朝野,飞扬跋扈。人人都像敬神似的,对他又敬又畏。而身居高位的李鸿章,却对这个阉人不感冒,时不时地还对李大总管冷嘲热讽一番。因此,虽然李总管和李中堂300年前是一家,但两人总是冷脸相向,各自为政。

李莲英是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人。他想:李鸿章这老小子,居然敢轻视我,真不知天高地厚,得给他点颜色瞧瞧。

那天,李莲英突然一改常态,笑嘻嘻地凑近李鸿章耳边低语,说老佛爷近年有意静居,想把清漪园修缮一下,颐养天年。只是银根紧缺,无以为计。李大人是朝廷重臣,若能体仰上意,玉成此事,以宽太后圣心,当立下不世之功。

李鸿章一听有巴结太后的机会,一时激动,遂不计前嫌,当即献计献策,同李公公商量,自己可以借办新式海军,责成各地县府筹款资助,然后从中提取七成作为太后装修清漪园的费用。

李莲英笑容可掬,当即竖起大拇指谄媚地说:“李大人高明!不愧是读书人,见多识广,再难的事,在你这儿也能迎刃而解。佩服,佩服。”看到李鸿章很受用的样子,李莲英心里憋了一肚子恶气。但他表面不动声色,继续说:“小的求李大人好事做到底,帮人帮到家。烦劳您辛苦一遭,去园内踏勘一回,看看哪里该拆该修,做到心中有数。老佛爷问起来,我们也好回话。”李鸿章见他想得周到,说得在理,当然点头赞成,压根儿没想到这个不男不女的家伙在玩心眼,斗阴招。就这样,到了约定的日子,李莲英借口不能奉陪,派了个心腹小太监领着李鸿章园前园后,园左园右,仔仔细细转悠了一天。

事隔几天,李莲英刻意赶着光绪帝大动肝火之际,像说闲话似的告诉光绪,听说李中堂那天带了小跟班,在清漪园足足玩了一天,好不痛快。

光绪4岁就进宫当皇帝,慑于慈禧的淫威,一直是个傀儡。虽身处皇宫内苑,却不敢多走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眼下,闻听李鸿章一个中堂,竟然大摇大摆地在他的御苑禁地游玩,觉得自己的皇权受到了极大的藐视和侵犯。于是盛怒之下,不问青红皂白,立即下诏,将李鸿章“交部议处”奉旨“申饬”。

所谓申饬,就是由皇帝、太后各派一名亲信太监,捧着圣旨,指着“罪臣”的鼻子,当众辱骂。被骂的人既不能申辩更不能回骂,必须伏在地上谢恩。因为这骂人的太监,代表的是最高权力呀!若是骂人的执行者用文明的骂法,尚可忍受。可多数太监狗仗人势,常常把全天下最不堪入耳、最恶毒下流的话,像泼水一样,劈头盖脸地朝你泼来。骂到最后还要跺着脚喝令“混账王八蛋滚下去”。这样的惩罚虽不伤皮肉,可对饱读诗书、深谙廉耻的官员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其时,因受骂不过,一气成病,呜呼哀哉的官员大有人在。比如御史张百熙,就因无钱贿赂“执法者”,遭受申饬而抑郁死去。

俗话说“破财免灾”。李鸿章是何等精明之人,什么样的大风大浪没见过?什么样的官场潜规则、潜交易不知道?他立刻着人送给李莲英5000两银票,并给两位执法太监各送400两雪花银。于是,太监在责骂时,嘴巴就短了一截,喷出来的骂词自然就“文雅”了许多。最后说了句“下去吧”,敷衍了事。而李莲英看到李鸿章俯首告饶,自己也出了心中那口恶气,既挣了面子又捞了银子,乐得“和气生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冷静下来的李鸿章,知道自己吃了李莲英的哑巴亏,尽管心里恨不能饮其血,啖其肉,但表面上,却对这位“九千岁”刮目相看,如同对慈禧一般恭敬,不敢轻慢~


历史回放机999


导语:

李鸿章在历史上的评价,其实是褒贬不一的。说他好的人,一般认为当时谁在他这个位置都比不上他,因为他的确不容易。说他不好的人,一般认为他签订了太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与富国强兵相比,他更加对争权夺利感兴趣。

不管评价好坏与否,我认为对一个政治人物,其实不能单纯用一个好或者坏来形容。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李鸿章的确非常聪明。

01李鸿章将攻克太平军的首功,让给了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

太平天国起义成为了清朝末年最大的一颗重磅炸弹,这个时候的满清八旗子弟已经完全不能打仗,所能依靠的只有汉人军队。

曾国藩主动申请回家操练乡勇之事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从此掀开了汉人执掌兵权的历史。可以说曾国藩是满清汉人掌兵的开端,他创立的湘军,全部都是由汉人充当主要军事将领,满人再也起不到任何掣肘的作用。

廷议江宁久未下,促鸿章会攻,鸿章以金陵破在旦夕,讬辞延师。六月,曾军克江宁,捷书至。鸿章遂分军令铭传、盛波由东坝取广德,鼎新、秉璋由松江攻湖州,松林、鼎勋由沪航海援闽。贼平,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清史稿》

过去虽然也有岳钟琪这些汉人将领掌兵,却一直受到满人的掣肘,无法真正掌握实权。这次不同了,满清政府必须要依靠曾国藩这些汉人才能挽救自己的腐朽朝廷。

而曾国藩带兵与太平天国对决的时候,他也鼓励自己的弟子李鸿章,尽快在他的家乡操练乡勇,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任何时代的任何人,给他们一点好处,或许是非观念就不那么重要了。显然这是一场汉人与汉人之间的对决,而满清政府躲在背后偷着乐。

  1. 可以说李鸿章是曾国藩一路带上来的,所以李鸿章处处都要以曾国藩马首是瞻。在进攻太平军的时候,李鸿章的淮军一直帮助湘军坐镇江北地区。
  2. 直到李鸿章的淮军拥有了攻占南京的机会时,李鸿章让手下人停下了脚步。谁也想不到李鸿章到底在考虑什么,这个时候打进南京城,那平定太平军的首功,可就是淮军的了。
  3. 一直等到曾国荃的人马杀了过来,李鸿章才松了口气。曾国荃倒是毫不客气,也不跟李鸿章打个招呼就带兵攻占了南京,灭亡了太平天国。

他之所以将这种滔天功劳让给曾国荃,其实完全是为了卖曾国藩一个面子。毕竟曾国藩是他的老师,又是他操练乡勇的指导者。如果淮军跟湘军抢夺这一头功的话,将来在官场上,李鸿章将寸步难行。

02操练海军,以北洋水师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

李鸿章的军事生涯,并没有因为平定太平天国而终结。虽然他的老师曾国藩,为了明哲保身,将湘军解散,可是李鸿章却认为当时大清国所要对付的敌人太多,军队比较要保留。

初,鸿章筹海防十馀年,练军简器,外人震其名,谓非用师逾十万,不能攻旅顺,取天津、威海。故俄、法之警,皆知有备而退。至是,中兴诸臣及湘淮军名将皆老死,鲜有存者。鸿章深知将士多不可恃,器械缺乏不应用,方设谋解纷难,而国人以为北洋海军信可恃,争起言战,廷议遂锐意用兵。---《清史稿》

所以淮军的控制权依旧在李鸿章手里,在与左宗棠合作,平定了捻军叛乱以后,李鸿章终于意识到了掌握军权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从此慈禧对李鸿章格外器重,各种总督几乎让他做了个遍,而且将兴办洋务的事情也交给了李鸿章。

  1. 在面对日本攻占琉球群岛以及法国攻占越南的事情上,李鸿章开始深谋远虑。他认为当时清朝所面临的对手,大多数都是来自海上。
  2. 可惜大清朝并没有什么像样的水师力量,跟现代化的炮舰相比,简直就是退化到了石器时代。所以李鸿章打算兴建北洋水师,这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
  3. 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不知道多少位,每年投入上千万两银子。清政府是比较心疼的,因为买回来这么多战舰跟铁疙瘩没什么差别,因为无仗可打。
  4. 而战舰每年都要修复保养,战舰上的军人都要粮饷,这是一笔短期内看不到任何好处的投资。为此以翁同龢为首的一干老臣们,开始极力反对再给北洋水师支付巨额款项。

尤其是在翁同龢成为财务大臣以后,北洋水师的开支,成了一道难题。从这儿开始,北洋水师就成了一个摆设。

李鸿章自认为拥有北洋水师以后,清朝就再也离不开他这个洋务大臣了。可惜一场甲午战争,把李鸿章所有的家底都给打光了。清朝不仅要向日本赔偿巨额的白银,更是要割让土地给日本人。如果这些钱用在打造水师上,那该多好呢?

03搞垮胡雪岩和左宗棠,李鸿章与盛宣怀志得意满。

南左北李时常被大家挂在口中,李鸿章最大的政治对手,那就是铁腕左宗棠。左宗棠是个大英雄,他几乎参与了晚清时期所有重大的战争。平定太平天国、平定捻军叛乱、平定西北叛乱、收复新疆、大败侵略越南的法军等等。

鸿章持国事,力排众议。在畿疆三十年,晏然无事。独究讨外国政学、法制、兵备、财用、工商、艺业。闻欧美出一新器,必百方营购以备不虞。尝设广方言馆、机器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磁州、开平煤铁矿、漠河金矿;广建铁路、电线及织布局、医学堂;购铁甲兵舰;筑大沽、旅顺、威海船炮台垒;遴武弁送德国学水陆军械技艺;筹通商日本,派员往驻;创设公司船赴英贸易。---《清史稿》

因为左宗棠在战场上屡屡得意,所以他在朝中的地位也很高。不过左宗棠的政治能力比不上李鸿章,所以他虽然也被称为左中堂,却无法像李鸿章那样游刃有余地治理天下。

  • 但是他跟李鸿章的政治观点还不一样,为此李鸿章一直与左宗棠针锋相对。
    左宗棠在外打仗需要很多钱,这些钱清政府铁定是给不起的,只能分批次拨付。而一时之间大量的钱财,其实是通过富商胡雪岩搞定的。
  • 胡雪岩在左宗棠和外国银行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从此左宗棠打仗就不缺钱了。在查探到这一点以后,李鸿章果断对胡雪岩下手,在胡雪岩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下,延迟拨付银两给胡雪岩还债,结果胡雪岩破产。

不久之后左宗棠和胡雪岩双双去世,而李鸿章在原来的大秘书盛宣怀的帮助下,先后建立了轮船招商局、湖北煤铁总局、中国电报局等等,盛宣怀被称之为中国实业之父。

他为李鸿章挣下的家产实在是数不胜数,而他本人也取代了胡雪岩,成为了名义上的中国首富。顺便提一句,盛宣怀也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始人。

李鸿章击败了左宗棠,成为了最后的大赢家。可惜他对当时的清朝,是充满愧疚的。至于什么原因,现在很多人都不让说。

总结:年老方知真中堂,我不知道说这话的人是不是在开玩笑。

李鸿章的确非常聪明,而且对清朝立下了旷世奇功。可是我们不能说李鸿章是值得崇拜的楷模,因为你学不来他的聪明和能力,却很容易学到他的习性。

一个人聪明,这有老天赐予的成分,可是一个人的正直,却需要后天的约束与自律。任何人坐在他那个位置,都很容易腐朽,他本人也不例外。可是这不是他腐朽的理由,试问左宗棠会那样吗?


江湖小晓生


在世人的眼中,李鸿章或许并不是一个好人,因为每次清政府战败的时候,签订协约的人之中,大概都会有他的身影。但是事实上,李鸿章虽然并不能够算得上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官员,但是却也是为国为民着想之人。至少在外交的过程中,他往往会将中国的利益放在首位。比如在和英国签订协议的时候,英国要租香港100年,李鸿章却坚持99年,这一年的时光虽然不长,但是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南京条约》中,有很多规定,清政府的代表李鸿章都同意了,唯独有一点,李鸿章分寸不让,那就是英国指定向清政府租借我国香港岛,租期为一百年这个要求。英国人看到了李鸿章态度的坚定,最终选择了退而求其次,只租了99年。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李鸿章坚持只能够租借99年呢?

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虽然只差了一年,但是在国际上的影响,却差了非常之多。按照当时的国际社会的惯例,一块土地如果被某一国家长期占有达到100年,那么这块土地会自然成为该国的领土。也就是说,倘若李鸿章接受了这样的条约,那么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几乎没有任何可能收回香港岛了,至少是不受国际认同的。

虽然李鸿章为中国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也让中国陷入了悲惨的未来之中。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他也是无奈的,毕竟战争失败的来源并不在于他,而在于统治者的目光短浅,在于闭关锁国的不良政策。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而李鸿章能够做的,只不过是充当一个被世人唾骂的角色,并在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缩小对国家的损失。而在这一方面,其实我们应当感谢他的努力。


热心市民马小乱讲历史


李鸿章的聪明在于,众人皆醉,我也醉,而且比谁都醉,洋务运动时,无论是招商,创办造船长,兵工厂,开煤矿,朝廷都有拨款,李鸿章自然可以拿到大头,但是李鸿章并不是吃独食,而是将这笔钱分给下面,见者有份,连看门的小兵都有钱拿,这比只吃不出的和珅,好上百倍,这么好的上级,自然没有人去高发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