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李自成患上了“恐清症”,所以被清军吊打,他的百万大军真的是纸糊的吗?

大侃历史


李自成建立大顺,攻克北京,从一个驿卒成长为闯王,最后推翻大明。如此传奇的人物在遇到清军的时候竟一路败北,是因为李自成患上了“恐清症”,还是手下的士兵都是纸糊的?

先来聊一聊这个“恐清症”,其实这个是不存在的。作为两方对垒其中一方的首领,怕是没有用的,打不过才是真的。人多,得民心是李自成的优势,战斗力并不是。在西北,华北这些难民较多的地方,李自成的部队可能会所向披靡,但到了山海关前线李自成的优势就剩下“人多”了。<strong>

李自成之前所到之处是一呼百应,到了山海关这里是明清对峙的最前沿,该跑的难民都已经跑了。留在这里的人已经适应了这种兵荒马乱的环境,不会给予李自成任何帮助,所以李自成之前的战术和思维就无处施展了。剩下的就是兵对兵,将对将硬碰硬打呗。清朝的部队都是经过长时间训练的,反观李自成这边,多数都是跟着李自成起义的农民。从战术到指挥,再到部队的战斗力、纪律乃至于战斗决心都远不及多尔衮的部队。

之前笔者提到一点李自成的优势在于人数,其实李自成的兵力远没有题目中的一百万。李自成建立大顺后就开始东征大明,当时李自成能调动的军队其实也不过20万左右。李自成一路攻城略地,这些地方在大明的统治下这么多年,每当占领一个地方,李自成一定要留下相当一部分军队进行当地的安抚。一来二去到了北京李自成差不多就剩八九万人了,这时候这八万多人的士气是最高的,攻入北京多大的诱惑啊。

占领北京之后,起义军对其他地方的占领就略显乏力了,对于山海关这样的要塞,最初只派了几千人防卫。题目中的一百多万估计把跟着李自成走的所有人都算在内了,本身就是成家,成村的跟随李自成起义,除能打的士兵外,家属必然不在少数。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通过在京城内“肃贪追赃”搞到七千多万两白银,相当于明朝十年的税收总和。有这笔军费的加持,李自成甚至可以继续不收税,继续招兵。保持军队规模,在北京坚持几年也不是不可能的,李自成为什么会跑的这么快呢?

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是否真的是李自成败逃的主要原因现在已经无从查证,笔者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有研究表明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前后,北京周边正在流行鼠疫。由于在当时鼠疫在士兵之间传播的速度很快,致死率又很高,崇祯的御林军极有可能也受到了鼠疫的影响。李自成的大顺军也没能幸免,由于鼠疫出现了大量减员。由于传播鼠疫的跳蚤讨厌马的气味,所以清军的骑兵得以幸免。

综上所述,李自成没有百万大军,也不是因为惧怕清军而不战而退。事实是,经过山海关大战,李自成的精锐部队已经被打残。而清军经过数年的准备,后备力量充足,李自成已经没有实力抵挡清军的脚步了。


邓海春


首先说,大顺军的百万之数是吹出来的。李自成出西安的时候,实际兵力不足十万,号称50万,还分兵两路。这么少的兵力挺进北京,怎么看都有点像是打秋风的流寇。事实也确实如此,一路掠劫没有遇到抵抗,直到山西代州,败山西副总兵周遇吉,一路追击到武宁关。经数十日激战,擒杀周。这场两败俱伤的战斗,让闯王萌生怯意。这一路尚有大同,宣府以及居庸关等明军几十万。不曾想的是,大同宣府没等闯王到,就投降了。天上掉馅饼啊,闯王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往北京走,过宣大之后,居庸及各镇明军闻风而降,就这么一直走到西直门外。曹化淳开广安门,北京陷落。这么算,李自成自有10万人,收编几十万明军。但是真正有战斗力的还是本部人马。这个数量正好对的上李自成出击山海关,大战吴三桂的兵力。这么多的降兵,不可能放心带去打仗。留守各地是很有可能。

再比较大顺军与清军战斗力。这两支军队都是与明军十几年作战。但还是有区别的,大顺军主要是高机动的劫掠,作战对象为明军留守或二线部队,战斗力一般。遇到明军狠角色,农民军马上变流寇。比如左良玉在河南曾经以8千人,打的李自成7万兵马损失了5万。卢象升几千人在开封杀的号称30万大军的李自成损失过半。当然,农民军里面裹挟的绝大部分是逃难的农名,战斗力低下可见一斑。在关键的军备上,大顺军也无法与明军相比,更不如骑射出众的八旗兵。再说清军。长期对垒的是装备精良的明军精锐部队。打怪都要比大顺军高几个等级。

在一片石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战斗中,大顺军主力倾出,5万关宁铁骑逐渐不支之际,八旗兵杀入战场。李自成大败。这场战斗,大顺军精锐主力损失殆尽,此后更不是清军对手。可以说,清初八旗的野战能力,远高于明军与大顺军。多说一句,南明抗清运动中的部分主力,来自大顺军余部。


拉巴次仁


李岩斟了一杯酒,笑道:“人生数十年,宛如春梦一场。”

将酒一干而尽,左手拍桌,忽然大声唱起歌来:“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管教大小都……”那正是他当年所作的歌谣,流传天下,大助李自成取得民心归顺。只听他唱到那“都”字时,突然无声,身子缓缓俯在桌上,再也不动了。

————致敬金大师

少年时代看到这段,总是血气升腾,恨意冲霄。而现实是,李自成听了牛金星的佞语,冤杀了李岩。李寇在被打出北京城之后与乱民抢粮中被锄头等乡野农具打死,他的憋屈可以和221年后一个叫僧格林沁的蒙古亲王一诉。

大顺军因乱而起,加入的全是各地的饥民,因为吃不饱饭揭竿而起,手中的武器也大多是锄头,镰刀之类的农具,而当时的对手则是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及正在创业阶段的满清八旗,战力凶横绝伦,农民军就像太阳下的冰雪,瞬间溶化。加上李逆部对大小地主及前朝权贵阶级的横征暴敛,失去了所有的民心和庇护,所有人对李逆部只剩下了绝望和崩溃。



云亦岚1986


李自成的军队还真是纸糊的。

李自成的军队组成非常复杂,他的核心力量主要是他的西征军老西营、陆续收编的各种农民军部队如袁时中小袁营的部队等,最主要的部分其实是陆续收编的投降的明军。

其中投降李自成的明军大都是明的二三流部队,而且基本上都是饿晕了的军队。当时的明朝廷受困于财政危机,明宗室消耗了大量的财政资源,而关外又在和八旗恶战,这时候是真正的捉襟见肘,拖欠军饷更成了家常便饭。

所以这个时候的明军已经完全没有斗志,一打就降,不打也降,使得李自成的军队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据说最高达到百万之多。

说是军队,其实更像是乌合之众。乌合之众,和纸糊的也差不多。

并且,军队内部还矛盾重重。

李自成的军队内部是一团乱麻,他对付内部的竞争对手如“曹操”、袁时中等人,都是靠“杀”解决问题的。这使得罗汝才袁时中等人的部队根本就与李自成离心离德,顺的时候还好,一旦遇到问题,立刻就会崩溃。

这样的军队,能有什么战斗力?

而且这百万军队不是机器,是人,是张口要吃饭的人。吃饭就要钱。以前找崇祯要钱吃饭,崇祯不给,那你李自成得给吧?这个包袱就丢给了李自成。现在该李自成头大了。

钱从哪来?由于李自成一直没有稳固的基地,流窜作战,没有稳定的税收来源,靠抢劫明宗室和官僚士绅为生。

到处抢劫,使得李自成彻底得罪了官僚士绅,这些人拒绝与他合作,他政权基础其实很不稳固。

后来李自成在北京城搞得那次“名垂史册”的“助饷”,将京城的无数达官显贵抓起来的“助饷”行动,其实真不完全是李自成的军队军纪散乱,也不完全是因为“贪”,而是因为李自成欠饷的程度可能也就比崇祯好一点而已。

打惯了战斗力低下、为欠饷所苦的关内二三流明军的李自成,遇到明军精锐关宁铁骑、正在战斗力巅峰的八旗军队,显然是慌了手脚。而且在撤退时也缺乏策略,直接跑回陕西,从北京到陕西中间的山西、河北等地全交给了投降的明军和罗汝才等人的部队。

这些军队尤其是原来的明军,本来在李自成军中就受到歧视,李自成一败,干脆就直接降了老上司老伙计,比如、洪承畴等人。

所以,这是恐清的问题么?完全就是李自成自己乱七八糟给人留了机会罢了


江上一峰青


开啥玩笑,南明抗清,主力就是闯贼和西贼。李自成死后,虁东四家闯贼家抵死不降。没有闯贼和西贼,南明早灭了。你说他们怕不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