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黄牛”成稀罕物,城里人争着合影,“牛把式”笑着配合


每年的春节期间,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最活跃的时候。舞狮、舞龙、庙会等丰富多彩,热闹而喜庆。然而这一切因为一场“疫情”戛然而止。再过十几天,就是农历的“二月二”了,在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双疃社区上双疃村,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组织“闹春牛”活动,不知道今年还能不能按时组织了,现在就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前几年的热闹场面吧。图为2015年3月21日,上双疃村,一农户获得“闹春牛”耕地比赛一等奖。

二月二“闹春牛”这一民俗活动,最早的起始时间已无法考证。但是从民间流传的“二月二,龙抬头,万岁皇爷使金牛。正宫娘娘来送饭,黎民百姓五谷收。”这一俗语来看,“闹春牛”活动早已经是民间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了。图为2015年3月6日,上双疃村,一头水牛头戴大红花,在田间参加“闹春牛”活动。

岚山区黄墩镇地处山区,农田很少有成片的平整地,山岭地较多,大型农业机械在这里没有多少“用武之地”。所以,在当地农村,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七、八、九十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着耕牛。图为2015年3月6日,上双疃村,几位村民参加“闹春牛”活动前,在社区门口展示牛耕地用的农具。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微型农业机械开始出现,比如手扶拖拉机、微耕机等农用机械,不仅省时省力,效率也高,用处也多,耕地、拉货、甚至抽水浇地等等,极大地方便了农民。以至于这些年来,当地农户养殖耕牛的数量逐渐减少。图为2016年3月10日,上双疃村,一位村民在农田里用水牛“打囤子”,吸引了不少城里人围观。

虽然农业的机械化,逐渐代替了耕牛,但是,由于山区地域特点,如今在当地农村,仍然有不少农户一直坚持养着耕牛,他们多数都是一些老“牛把式”,对耕牛有着很深的感情,把牛当成了自己家里的一位“成员”,好生伺候着。图为2016年3月10日,上双疃村,一头黄牛头戴红花,参加耕地比赛。

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上双疃村的“老牛”成了“明星”。2010年,在《日照日报》摄影记者陈为峰的建议下,上双疃村把过去村民自发零散“闹春牛”,有组织的引导村民集体“闹春牛”,让这一民俗活动得以延续至今。 图为2017年2月6日,双疃社区服务中心大院里,参加“闹春牛”活动的村民进行文艺表演,吸引上千人围观。


每年的“闹春牛”活动之前,耕牛养殖户会把参加比赛的牛打扮得就像出嫁的新娘,把牛身上擦得干干净净,头戴大红花,喂得饱饱的,好有力气比赛。这种“闹春牛”的活动形式, 从开始的无人围观,到现在每年吸引上千人围观,已经成为当地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图为2017年2月26日,上双疃村,人们站在农田边上,就像看“稀罕物”一样,围观老牛耕地。

作为一项民俗活动,“闹春牛”从最初的本村养殖户参加,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周边十几个村庄的养殖户参加,参加耕地比赛的耕牛也从最初的五六头,发展到了现在二十多头牛,农户参加“闹春牛”活动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图为2019年3月9日,上双疃村,一名打扮成“万岁皇爷”的农民正在使牛。

如今,每年一到了“二月二”这天,双疃社区广场上就会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村民们相聚在一起,跳起秧歌、广场舞、跑旱船,用热闹而喜庆的方式,迎接“闹春牛”耕地比赛活动。图为2016年3月10日,上双疃村,参加活动的村民跳起大秧歌。


随着每年“闹春牛”活动的连续开展,这一民俗活动也从单一的耕地比赛,发展到了独轮车推化肥比赛、扒花生比赛、扒玉米比赛等,极大地的丰富了活动内容,吸引了更多的村民参加活动,使民俗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图为2015年3月21日,上双疃村,“闹春牛”民俗活动中,村民们在参加独轮车推化肥比赛。

上双疃村,一个山东农村名不见经传小山村 ,因为二月“闹春牛”民俗活动而成为当地的乡村旅游“名村”。2016年,“黄墩闹春牛”还被列入日照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的“二月二”,上双疃村狭窄的乡村小道上人山人海,城里人前往体验牛耕地,吃农家饭,一派热闹景象。图为2017年2月16日,上双疃村,游客参加完“闹春牛”活动后,吃农饭,喝大锅羊肉汤。

在“闹春牛”活动中,一些培训学校也组织小学生前往参加这一民俗活动,体验坐牛车、骑牛背的感受。如今,上双疃村的乡村旅游,以“闹春牛”民俗活动为载体,才得以发展,使广大村民受益,他们的经验,也许会为其它的乡村旅游带来一点启示。欢迎关注《新图视野》,打开温暖世界,感受百味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