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通纳》:二十世纪被漏掉的经典,一副凡人的肖像

《斯通纳》:二十世纪被漏掉的经典,一副凡人的肖像

大家好,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书,是美国作家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约翰·威廉斯这位美国作家估计很多人都不熟悉,不怪我们,他在美国也是这几年才火起来的。

威廉斯一辈子只出版了三本小说,而且每本风格都不一样,第一本小说《屠夫十字镇》经常被当成西部小说,其实是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的成长经历;第二本小说就是《斯通纳》,这本小说最早出版于1965年,据说出版之前被7家出版社拒稿,出版后也销量惨淡,卖了不到2000册就绝版了;第三本是历史小说叫《奥古斯都》,讲述罗马帝国第一位元首的故事,这本小说帮助威廉斯拿到了1973年的国家图书奖,这也是威廉斯第一次得到大众的认可,按说也该出名了,结果小说还是没大卖,作家直至1994年去世,依然默默无闻。

2006年,已经绝版多年的《斯通纳》被出版人发掘了出来,在美国重新包装上架,在全球陆续引发了一阵阅读风暴,在多个国家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主流媒体都争先恐后地报道“斯通纳现象”,无数大牌作家都把这本小说作为自己的年度好书,纷纷撰文表达自己的赞誉。要知道,此时距离初次出版《斯通纳》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威廉斯终于获得了大众的认可。

《斯通纳》:二十世纪被漏掉的经典,一副凡人的肖像

《斯通纳》这本小说为什么最早出版的时候无人关注?五十多年为何又能畅销全球?《斯通纳》这本小说的故事到底有何不同寻常之处?让我们从头开始讲述,慢慢了解。

这本小说的开篇有点不同寻常。大多数小说的开篇都尽量写得不动声色,很少透露小说的主要信息,只有这样写才能引发我们的好奇心。但是《斯通纳》的开篇,第一段就把主人公威廉·斯通纳的一生写完了。斯通纳十九岁进入大学,读了八年,拿到了哲学博士学位。此后,就留在了大学教书,一直到去世。他的职称很低,连个教授都不是,上过他的课的学生也没几个人能记住这位老师,他也没留下什么有名的著作。他去世后,学院里的几个同事向图书馆捐献了一部手稿,纪念他。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人对这位教师感到好奇了。

斯通纳这个人物与大多数我们读过的小说中的人物都不一样,这个人物太普通了,普通到用几句话都能概括完他的一生。这样的人物,作为读者你会感兴趣吗?小说家这样写这个开篇有点欲扬先抑的意思,其实就是想告诉我们,如果你对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不感兴趣,趁早就放下它,去寻找你那些史诗和英雄小说来读,这样描述普通人的小说不适合你。要知道,小说家威廉斯创作这本小说的时候,美国文学正处在“垮掉的一代”鼎盛时期,文学中最盛行的是离经叛道的英雄和叛逆者,像威廉斯塑造的斯通纳,一个普通的大学老师,一生默默无闻,几乎没人关注。

《斯通纳》:二十世纪被漏掉的经典,一副凡人的肖像

约翰·威廉斯肖像

这本小说的创作手法也采用了最普通的编年体形式。要知道,这本小说出版时,文学界最流行的写作风格是后现代主义,就是各种繁复多变的小说技巧,让人读起来头晕目眩的感觉。但是威廉斯对炫技不感兴趣,他就采用最简单的写法,就是说,从一个人物的出生到死亡,按照时间顺序平铺直叙地讲述他的一生。这也是当年这部小说被人忽视的原因。

斯通纳出生在美国密苏里中部的一家小农场,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斯通纳很小就开始帮助家里做农活,挤牛奶、喂猪、收鸡蛋。这些简单的活儿,就算他后来去乡村学校读书也没放下过,父母的农活儿太忙了,家里只有他一个孩子。读完高中之后,斯通纳本来以为,父母会让他放弃学业,回到家,接替农场的活儿。没想到,父亲决定送他去距离家四十公里外的密苏里大学,读农学院。

小说一直都在强调斯通纳的出身。这种出身并非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无产阶级,而是想说明斯通纳年轻时候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生活的贫困已经把整个家庭压得喘不过气了。当生活都成为问题的时候,你当然不会思考更高层次的问题。所以,斯通纳年轻时候的选择都是被动的,都是被人推着向前走。父母让他去读大学,他就去上大学,让他高中毕业留在农场,估计他一辈子就是个小农场主。父母让他去大学学习农业知识,他就乖乖地注册了农学院。小说中说他在大学做功课完全像在农场干农活儿,全心全意,兢兢业业,既谈不上快乐,也谈不上多大的痛苦,成绩中等,这样混到毕业估计也没啥问题。

《斯通纳》:二十世纪被漏掉的经典,一副凡人的肖像

创作中的约翰·威廉斯

我们都知道,就算是普通人,人生里也会面临着许多重要的节点,比如高考,择业,结婚,生子,等等。对于斯通纳来说,他人生中的重要的第一个节点发生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大二的课堂上,他选修了一个学期的英国文学课,遇到了一位老师叫阿切尔·斯隆。斯通纳发现,他对文学课真是一窍不通,每次听老师上课都是云山雾罩,稀里糊涂。他虽然记住了很多作家和作品的名字,第一次考试还是差点不及格。有一次在课堂上,斯隆老师讲授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十四行诗,正好提问到斯通纳。斯通纳表现很糟糕,他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讲的十四行诗是什么意思。斯隆老师表现得很有耐心,他熟练地吟诵着莎士比亚的诗歌,对着斯通纳说了一句:莎士比亚先生穿越三百年在跟你讲话,斯通纳先生,你听到了吗?

这句话仿佛当头棒喝一样,敲醒了斯通纳浑浑噩噩的多年心智。斯通纳的自我意识开始懵懂地觉醒,他意识到了自己再也不是过去的自己。但是具体有什么不同,我们很难用语言来描述。这就体现了一个作家精湛地创作手法上。威廉斯写到这个部分的时候,用了很多细节来描述斯通纳看待事物再也不同以往,比如,他看到阳光照在同学身上,他看到自己的身体,感觉到血液的流动,他感受到天气的变化和风景的不同,他看到周围的同学,就好像以前没见过他们,好像距离他们很远又很近。这一切都预示着,斯通纳再也不是那个被别人推着向前的年轻人了,他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开始运用头脑提升和改变自己的生活。

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