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國學經典中推崇的十種修行

▌1、讀孔子修行處事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做人要本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做人要誠實,誠信乃做人之本也。

做人要自重,嚴以律己寬於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樂也!以上就是為人之道,每個人都要努力做到!

中華國學經典中推崇的十種修行


▌2、讀老子修行處事之道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

「道者,萬物之奧。」「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寬容是處事第一法。

寡慾是養心第一法,勿言無益身心之語,勿為無益身心之事。

勿進無益身心之人,勿入無益身心之境,勿展無益身心之書。

中華國學經典中推崇的十種修行

河南洛陽老君山


▌3、讀莊子修行養性之道

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以喜悅之身,養喜悅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義準則。所謂快樂,不是財富多,而是慾望少。做人,人品為先,才能為次;做事,明理為先,勤奮為次。

人生要學會平和心,喜樂心,慈悲心。

中華國學經典中推崇的十種修行


▌4、讀荀子修行學習之道

一是蛻:學習不能滿足於已有的成就,應該不斷地有所發明,有所進展,日漸而月進,並且使之產生質變。

二是虛:虛指的是學習態度。虛者,虛心、謙虛也。

三是一:「一」是專一、專心致志地學習,「學之道,貴以專」。

四是靜:「靜」,指的是心要靜,而摒棄一切雜念。

五是積: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六是師:「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有了好的老師,便可以好學,「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

七是友:學者應「親友」,以求得在治學上的「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即不斷地得到批評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中華國學經典中推崇的十種修行


5、讀孫子 修行 韜略之道

意指文韜武略。中國的韜略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實為傳統文化之瑰寶,歷史遺產之精華。韜略猶如雙刃古劍。輕用其芒,動即有傷,是為兇器;深若藏拙,臨機取決,是為利器。願學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發揚古道,利國利民。

中華國學經典中推崇的十種修行


▌6、讀管子 修行 教練之道

教練不是知識訓練或者技巧訓練,而是一種拓展信念與視野的能力和習慣的培養。教練猶如一面鏡子,反映當事人的真實現狀和侷限,同時引發對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給對方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教練的使命就是:因成就他人而成功。


中華國學經典中推崇的十種修行

▌7、讀鬼谷子修行權謀之道

權謀,是指在爭奪、鞏固、發展權力的過程中使用的一切靈活應變的手段。權力,是指能夠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的力量。權力帶來財富、地位、榮耀。權謀天然地不受一切仁義道德、公平正義的約束。它甚至沒有任何原則可言,唯一的原則就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權謀的合理性取決於權謀的結果,即所謂「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是也。

中華國學經典中推崇的十種修行


▌8、讀大學 修行 修身之道

修身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過程。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發展之道;致知就是獲取知識,誠意就是赤誠、真誠、忠誠之心對待一切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是自己成為一個道德高尚,修為高深的人。因此,修身的過程,就是探究事物發展規律的過程,就是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真誠地對待一切的過程,就是嚴個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變成一個道德高尚的人的過程。

▌9、讀易經知曉天地之道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所謂天地之道,也不過是自然法則。你若遵從了,便能遺世獨立,飄飄欲仙;反之,則萬劫不復,永世不得超生。想那輪迴之苦,卻非人力所為也!故而道是:冥冥中早已註定,天意實屬難違。仔細想想,可也不就是這樣的麼?故,天地之道在於人心。

中華國學經典中推崇的十種修行


▌10、讀禪宗 知曉 死生之道

死生間觀節,細微處品德。死亦生,生亦死,死是另一個生的開始,生亦是另一個死的結束。故,生則生、死則死,豈能賴著不死或就是不生?故來之則應,去留無意,隨緣而行,不糾結、不著相。

中華國學經典中推崇的十種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