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清另一支水师南洋舰队参战,能打赢甲午战争吗?

carleo


南洋水师与北洋水师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北洋水师最起码是大清王朝洋务运动后最为出色的舰队,不然不会被派遣到甲午战场上,加上当时大清王朝的国力,南洋舰队每年能拿到保养战舰的俸禄少的可怜,因此我断言即使甲午战争中南洋、北洋两支舰队全部参战也不能打败日军,只会败的更快!

甲午海战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由: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此间进行了丰岛海战及黄海海战;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北洋水师没有参与海战;第三阶段从1895年1月17日至3月9日,主要有清军收复海城之战及威海卫之战。威海卫之战也是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战,以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而结束。

此三阶段中即使有南洋舰队,也不会胜利,原因很简单清军人数虽多,不过战舰的排水吨位、速度、火炮配比完全不占优,即使南洋舰队的创始人沈葆桢将其的创立的南阳舰队拉到甲午海战上,相信也只是在为清军徒增伤亡。

南洋舰队的建立以及炮火配比

南洋舰队的成立时间是在1875年,创始人便是前文已经提及过的沈葆桢,南洋舰队的发展速度不算慢,在中法战争前已经有了大大小小战舰十七艘,舰队吨位大概在二万吨左右。南洋舰队大部分的战舰都是属于小吨位的,制造商大多是由江南制造局或福州船政局自行制造的,舰艇甚至是木质结构,技术水平和北洋舰队进口的铁甲舰差距不小。

试问北洋舰队钢铁铸成的舰队,都会被日军打败,让钢铁与木质舰队的南洋舰队一同去,相信结果还是一样的。必败无疑。对于题主的问题,我的解释并不是很单一,相信题主是想说当时日本国情严重,只要甲午海战能够多拖延一个月,日军将会面临全面断粮,紧接着便是甲午海战的失利,清政府会打赢这一次来自跳梁小丑的挑衅。但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发生的事情。

论日本国情对甲午海战的影响

日本当时面临着很严重的内部矛盾,一方面认为一定要挑起战争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获得更多的权益,才能使日本真正的强大起来。另一方面认为日本现在内政存在的很大的问题,一旦战争挑起后果不堪设想,甚至日本可能会被灭国,这是非常有可能的。日本在没有发动明治维新之前与清政府的国情是一样的。

日本通过图强后,武器装备法制相较于之前的确有了很大的改观,不过当时日本面临着一个问题,那便是缺钱。养军队要钱,没有大笔的钱是不可能将战舰保养好,官兵也不会去卖力上战场的。最终天皇无奈同意主动进攻朝鲜,大清强行支援,这才有了甲午海战的失利,与不久后的《马关条约》签订。

此时便能将南洋舰队参战能否战胜日本的论点仔细分析。谁都不能保证南洋舰队的创始人沈葆桢是不是与邓世昌一样对这次战争有着宁死不降的决心。当时大清的军队中有很多的大烟鬼,也就是清末时期常说了一句话:士兵上战场要背两杆枪,一把的红缨枪,另一把是烟枪。

在邓世昌的带领下,北洋舰队全军上下有着视死如归的情怀,在这一点上从沈葆桢日后的表现来看,他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甚至有着主动向清政府请求投降的可能性。另一个问题两支舰队同属清政府,统帅是用邓世昌还是沈葆桢呢?不论用谁都会导致另一支舰队没有建功杀敌的积极性。因此我断言甲午海战即使南洋舰队参战,大清也是失败。

总结:大清当时衰弱的国力,只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当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军队实力已经不是当初任清政府欺凌的跳梁小丑的,反之是列强行列的一员。甲午海战的实力远远不是缺乏人,而是缺乏一个完整的制度,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大国布衣


即便南洋舰队参战,对于甲午战争几乎起不了任何作用,不会改变战役的结局。

甲午战争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开始,到1895年3月9日清朝六万多大军从辽河东岸全线溃败,战役持续近八个月结束。整个战役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海战共发生了三次,主要是在第一阶段进行的。

第一阶段从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此间进行了丰岛海战及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此阶段,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北洋水师没有参与海战;

第三阶段从1895年1月17日至3月9日,主要有清军收复海城之战及威海卫之战。威海卫之战也是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战,以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而结束。

从甲午战争整个战役过程来看,即便是南洋舰队参与,也不会改变甲午战争的结果,也不会改变北洋舰队的命运。

01

第一阶段中的丰岛海战

光绪二十年(1894年)6月3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清政府协助镇压东学党起义。清政府派兵进驻朝鲜牙山,日本也借机出兵朝鲜。起义被镇压后,日本拒不同意与清军一起撤军,随之挑起武装冲突,企图武力控制朝鲜。

清政府为增援牙山孤军,派北洋海军巡洋舰“济远”、“广乙”,练船“威远”、炮船“操江”,护送三艘雇佣英国的商船运输援兵。

日本军方得到情报,就在第一艘英船“高升”号起锚的当天,日本大本营就下达了袭击中国护航舰的密令。

6月23日,“济远”、“广乙”两舰从牙山返航,接应正向牙山驶来的“高升”、“操江”。在牙山湾丰岛西南海域,突然遭到日本联合舰队巡洋舰“吉野”、“浪速”、“秋津洲”的截击。

双方激战一小时,“济远”、“广乙”负伤败退。“广乙”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焚毁,“高升”被击沉,船上官兵宁死不降,清军950人除200余人生还,其余均殉难。

此战,“济远”舰水手王国成、李仕茂用尾炮将日军旗舰“吉野”击伤。

8月1日,中日两国政府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丰岛海战,由于是日本蓄谋已久,清政府没有充分准备,突然遭到日本军舰袭击,清军损失很大。

日本军舰在吨位、火炮、时速方面,比中国军舰占有较大优势。

“广乙”舰是福建船政局自制炮舰,一开始就受到重创,无法发射鱼雷,最终搁浅自焚;“济远”舰初战就有伤亡,管带方伯谦没有任何实战经验,临战怯阵,没有取得较大战果就开始逃跑,最终导致了此次海战的惨败。

但最为可恨的是,“济远”舰逃回威海,在《航海日志》中却捏造战果:

「击死倭提督并官兵数十人,彼知难以抵御,故挂我国龙旗而奔」。

此后,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误报“济远”击沉“吉野。事实上,“吉野”几乎丝毫无损。而真正的惨局是“高升”被击沉,殉难者七百余人,“广乙”被重创,退出战斗后,搁浅自焚,“操江”舰被俘虏。

02

第一阶段中的黄海海战,也是中日海军真正意义上的主力对决。

9月15日,北洋水师护送4000余名入朝援军到达朝鲜。返航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东港市)遭遇日军阻截,战斗由此爆发。

北洋舰队的主力,共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日本投入军舰12艘,包括其全部精华。

此战,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等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叡”、“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创,死伤六百多人。

尽管北洋水师损失较大,但未完全战败,最终还是因为日本舰队撤退,战役才结束。

然而,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日本完全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黄海海战历时五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远东战区所罕见。

就实力而言,日本舰队远在北洋舰队之上,但北洋舰队勇猛作战、视死如归的斗志,可敬可叹。

此战,旗舰“定远”号,一开始就主桅中弹,信号索具被炮火所毁。也有说法是,战船老朽,自己发炮时震塌了飞桥,在飞桥上指挥作战的丁汝昌被烧成重伤。

“定远”舰下水12年,七年未修。丁汝昌负伤后拒绝随从把他抬入内舱,坚持在甲板上督战。

在丁汝昌的激励下,北洋舰队将士,浴血奋战,尽管损失很大,但还是维护了大清朝北洋水师的颜面。

03

第三阶段的威海卫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

随着第二阶段战役的结束,在辽东半岛进行的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均告失败,清军节节败退,清廷内部,主和派已经占据了上风,开始进行大肆的投降活动。

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就获得了重要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在威海卫港内,局势更是急转直下。

日本对山东半岛作出了“海陆夹击”北洋舰队的部署。

李鸿章在威海卫建完各炮台之后,随即调遣军队分别驻守南北帮炮台。同时在刘公岛上驻扎北洋护军,并在海港东西布置防御设施。此时,威海卫港内,还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

1895年1月20日,日军两万五千人在军舰的掩护下,从荣成龙须岛登陆。山东巡抚李秉衡由于搞不清日军从哪里登陆,只好分兵把守。

日军没有受到多大的阻击,就顺利登陆,很快就占据了威海卫南帮、北帮炮台,进而占领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数被日军占据。

此时,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了孤岛。

日军致书丁汝昌劝降,遭到拒绝。2月5日,旗舰定远舰中雷搁浅,但仍做“水炮台”使用。

10日,定远舰弹药告罄,刘步蟾自杀。

11日,丁汝昌在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

14日,牛昶昞伪托丁汝昌的名义,向日本递交投降书,签署了《威海降约》。

3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04

北洋舰队覆灭的原因

中日海军真正的对决是在黄海海战,尽管北洋舰队损失很大,但也重创了日本舰队。最后的威海卫防御之战,不是一场面对面的较量,北洋舰队的覆灭实在是窝囊。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大清朝腐败的政治。

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拨款400万两白银,建立了北洋海军。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增添任何舰船,船龄逐渐老化。旗舰“定远”舰下水12年,七年未修。旗舰如此,其他舰船的情况可想而知。

每年朝廷拨付海军的经费大约保持在400万两白银的规模上,这点钱哪里够用,从今天海军建设上,就可以看出,海军那可是烧钱的买卖。

即便如此,这个钱还不能够保证全部用于海军建设。

1894年,也就是甲午战争爆发这一年,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管理海军衙门、总理节制沿海水师的醇亲王,为了讨好老佛爷,居然挪用海军经费修缮颐和园,为慈禧太后庆贺六十大寿。

从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北洋水师共有25艘军舰,官兵4000人。陆海军总兵力虽然多达80多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松弛,战斗力低下。

北洋水师如此,南洋舰队的情况更惨。

南洋舰队正式建立是在1875年,比北洋舰队早了十多年。到了1884年中法战争前已颇具规模,有巡洋舰、炮舰等十七艘,约二万吨。

中法战争损失两舰,又因意外沉没一舰。而且南洋水师多为江南制造局及福建船政局所制造,只有少量购自英、德。

而且清朝廷的政策是先集中力量发展北洋水师,因此,南洋水师无论吨位、装备、人员及财力支持都远远落后于北洋水师,舰船更为陈旧,战斗力更差。

日本发动对清朝战争蓄谋已久,部分大臣纷纷请求清朝廷增兵备战。但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干扰,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的嫡系淮军和北洋水师,也不愿开战,企图与日本议和。

在议和失败后,清政府仓促与日本开战,最终以彻底失败而结束。

1895年4月17日,在北洋水师覆灭后,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因此,从整个甲午战争的过程来看,清政府的失败,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政治的腐败。军事实力的差距是一个原因,但北洋水师并非不可一战。

从北洋水师几次海战来看,纵然很难战胜日本,但绝不至于败得如此之惨。

在豹眼看来,甲午之战不是势力的差距,还是人的问题,制度的问题。因此,就算是南洋水师全部参与甲午海战,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不会改变北洋水师覆灭的命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北洋水师覆灭留给后世沉痛的教训。


豹眼看历史


尽管甲午战争前夕,南洋水师的实力在清朝各水师中是仅次于北洋水师的,但纵使南洋水师北上增援也不能扭转战争局面,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毕竟南洋水师建设在中法战争后相对北洋水师缓慢,大量舰只已不能适应新的海战环境。其舰船水平大致处于木制帆船与铁甲舰的过渡水平。南洋水师的主力舰只也不例外,主力舰中甚至还有好几艘木壳船。舰船的防御力和机动性已经落后。而且南洋水师论船员水平也不如北洋水师。南洋水师要负责的范围大。抽调几艘船也是杯水车薪。

与此同时,日本的海军在1880年代大幅发展,无论是人员训练、战斗意志、舰船性能皆在1890年代大幅赶超北洋水师,更不用说南洋水师。



即便南洋水师倾巢出动,北上增援。南洋舰队的结局可能比北洋舰队还要惨。虽然南洋水师的参与可以增加对抗日本海军的实力。但以木制舰船为大头的南洋水师根本无法挡住日本舰队的接连不断的速射炮轰击。更何况舰员员训练也远不如日本。



另外像,历史上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之间的关系也很不融洽。不仅在于南洋水师与北洋水师派系不同,也在于围绕军费问题上的不均。1880年代,当时清朝的海军建设,大部分都给了北洋,而南洋的军费远不及北洋。清庭为了平衡和制衡各方势力,也乐于看到南洋水师与北洋水师的矛盾。

不过甲午战争之初,南洋的刘坤一曾表示愿意派南洋水师北上增援,但李鸿章并未看上南洋舰队,毕竟实力太弱。而随着大东沟海战北洋水师遭到惨烈失败后,李鸿章无奈的希望南洋水师救援时已经晚了。


黎塞留的野望


不能,就算把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水师全部加起来,都无法打赢甲午战争。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在甲午战争时期,南洋舰队是什么个情况。

▲沈葆桢

南洋舰队正式成立是在1875年,由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沈葆桢建立。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南洋舰队至1884年中法战争前已颇有规模,有巡洋舰、炮舰等十七艘,总吨位约二万吨。

南洋舰队中大部分都是小吨位的舰艇,而且基本上都是江南制造局及福州船政局自行制造的,舰艇甚至是木质结构,技术水平和北洋舰队进口的铁甲舰差距不小。

▲南洋舰队龙骧号

南洋舰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巩固江浙地区的海防,而清政府的政策是优先发展北洋舰队,拱卫京师。就连实力最强的北洋舰队都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南洋舰队何来与日舰一战之力?

不仅如此,其实在1895年甲午战争前,南洋舰队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在1884年中法战争中,南洋舰队损失了两舰主力舰艇,后来又因意外沉没一舰。这对于本来就实力不强的南洋舰队大打折扣。

▲南洋舰队开济号

所以,清朝基本上是放弃了经营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前夕,为了节省军费开支,南洋舰队甚至还被裁撤了四艘‘蚊子船’,其他军舰也酌情削减人数。

这样一支舰队,想要对付日本舰队,那简直难于上青天了。


历史评说


甲午战争时南洋水师即使参战,也对战争结果没太大的影响。

在甲午战争期间,作为清政府所筹建两大水师之一的南洋水师确实始终没有派军舰北上作战。即使在清政府下旨命南洋水师北上的时候,南洋大臣也是百般推诿,拒绝从命。所以直到甲午战争结束,南洋水师也是没有参战。不过南洋水师即使参战的话,对甲午战争也没什么太多的影响。

虽然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筹建的两大水师之一,不过和清政府把北洋水师视为直属武力大力扶持不同,南洋水师的经费要少的多,加上历任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如左宗棠、刘坤一等人比较守旧,认为铁甲舰无用,所以南洋水师的主力只有6艘旧式无防护巡洋舰。

在这6艘巡洋舰中,5艘属于“开济”级和其改型,分别是“开济”、“南琛”、“南瑞”、“镜清”、“寰泰”,排水量都是2200吨,不过武器各舰有所不同。“开济”装备有2门210毫米克虏伯炮和8门120毫米克虏伯炮。“南琛”、“南瑞”装备有2门8英寸阿姆斯特朗炮和8门120毫米阿姆斯特朗炮。“镜清”、“寰泰”装备3门7英寸阿姆斯特朗炮和8门120毫米阿姆斯特朗炮。

而另1艘“保民”属于“开济”级的小型化,排水量1480吨。“保民”装备有2门150毫米克虏伯炮和6门120毫米克虏伯炮。

南洋水师的这6艘主力舰其水平不过和北洋水师最弱的“超勇”、“扬威”相当,对应日本的话,则是和“筑紫”、“葛城”、“大和”、“武藏”、“高雄”等相当。这些军舰在日本海军内属于二线军舰,不参加海上决战,只是承担警戒巡逻任务,可见其性能水平之低下。

而更糟糕的是由于南洋水师经费紧张,长期缺乏资金购买新舰,因此1892年以后,南洋水师就裁撤水兵,以节省军饷购买军舰。

将现有兵轮暂减人数,以为节饷添船之计,仍俟等有款项购办铁甲等舰

在这种情况下,南洋水师水兵不足,训练有限,其作战能力更是大打折扣。

所以即使南洋水师参加甲午战争,能起的作用也就是牵制一下日本的二线军舰,对于海战结果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不沉的经远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其实南洋舰队和北洋舰队是很不愉快的,清朝人的内斗是很厉害,他们其实根本就不是一条心,说实话,南洋舰队还巴不得北洋舰队败了。这样自己反而能得到重用,只是没想到北洋舰队败的这么惨,最后结果,不得已北洋和南洋合并。双方矛盾不次于剑拔弩张。


南洋舰队的实力

其实南洋舰队的实力不次于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的船只都是来自于江南制造总局,以及欧美列强购买的船只。实力也是非常的强大的。南洋水师负责海域为江浙一带,停泊地则主要为上海、南京。不过人可是不咋地,素质算是十分低差,好武器配不上好人啊!所以军舰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可惜人不行。


北洋舰队失败的原因

1.军纪散漫

2.内部极为不团结

3.心不齐 战斗力一盘散沙

4.海军观念落后 战术落后

5.并未中央化 高不成 低不就


南洋舰队为何不救援北洋?

首先,北洋和南洋派系不同,双方有激烈矛盾,巴不得北洋惨败,南洋舰队主要目标是防御沿海,当时的清廷腐败不堪,各个水师的领导者勾心斗角,更有官员想借这次机会铲除北洋舰队,所以也更不用说会派出军舰支援了。还有一点是,甲午海战算是伏击战,就算南洋舰队前来支援,北洋舰队死战的话,早就全军覆没,等南洋舰队过来,早就为时已晚。

我是鹏正!如果喜欢我的问答就请给我点个赞吧!

我超级宠粉的~


鹏正


南洋水师有五艘主力巡洋舰,但水平都太差,唯一优点是速度比较快。


这五艘主力舰分别是开济、寰泰、镜清、南琛、南瑞(1883-1886年下水,均为2200吨)。南洋五舰均为无装甲的铁胁木壳巡洋舰,防护能力很差,但速度较快,均达到15-16节(唯独“南瑞”为13节)。火力在1890年前还算凑合(以老式203毫米炮和120毫米炮为主),但到了甲午战争就显得非常过时了。

相比之下,日本的“金刚”号、“比睿”号巡洋舰(1877年下水,2200吨)和南洋五舰比较接近,但日舰有一定装甲防护(水线部位有76-114毫米装甲),而且速度较慢(9-13节)。


日本“比睿”号参战了大东沟海战,但在战斗中被列为日本舰队最差的三艘舰,另两艘是本不该上阵的“赤城”号炮舰和“西京丸”号武装商船。所以,“比睿”号实际上是日本联合舰队主力里最弱的一艘。



可见,如果南洋水师上阵,等于北洋水师多了五艘弱舰,作为吸引敌方火力还是有用的。考虑到日本海军还有“筑紫”号、“金刚”号、“八重山”、“高雄”等二流军舰可以上阵,所以日本在数量上不会变成劣势。


最好的战法,应该是让南洋五舰利用航速优势,展开破交战和游击战,袭击日本交通线或近海商船。不过,以清政府的军事思维方式,基本学不会这么高级的战法。


陶式防务评论


“我大清”的南洋舰队……

不好意思,一时情不自禁,没能忍住……

没落的南洋舰队

光绪十七年,有官员建议,将南洋海军开济等六艘主力舰裁撤,每年可节省50万两维护费用,积累10年以500万两另造铁甲坚船。作为“我大清”的南洋大臣刘坤一当然极力反对。

不过,刘坤一此人虽然“懂”洋务,可不知道为什么很讨厌铁甲战舰,当年李鸿章说要买战舰,他说出经典神语“金甲银甲亦属无济”。

所以当朝廷说要裁军时,为了保住这个烧钱的银袋子,刘坤是坚决反对的。但也出现了"十分喜感“的局面。

1、开济等舰虽然战斗力远不如定远、镇远,但似乎还可与北洋的超勇、扬威相当(这两艘是北洋舰队战斗力最差的)(拿自己最强的跟人家最弱的比,田忌赛马吗?);

2、南洋军舰虽不能与敌船角逐海上,依附炮台守卫海口也未尝不可;

3、南洋兵轮还可以弹压民乱、巡逻、缉私、保护漕运等。

4、最后在各派妥协之下,南洋海军裁撤了四艘‘蚊子船’,其他军舰也酌情削减人数,每年节省出18万两购舰专款。在轻视铁甲舰的指导思想下,南洋海军向德国订购了四艘鱼雷快艇

5、北洋舰队拥有定远、镇远两艘明星铁甲舰时,南洋海军质量最好的开济、寰泰等舰都是铁胁双木壳船,一度排水量最大的驭远,仅为木质兵轮。

也就是现在海军发烧友嘴里说的——南洋木头战舰。

所以当战争爆发时,李鸿章眼睛向上翻了一下,回了句:“南省兵轮不中用,岂能吓倭”,拒绝了南洋海军援助。

其实“大清”最早发展海军的就是南洋舰队,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一个词——派系;一句话——“我大清”乐于见到淮系和湘系闹矛盾

当年洋鬼子攻入北京时,南方蛮子竟然以剿灭“长毛”为由,宣布五省中立自保,导致“雍正爷”修的圆明园被洋鬼子一把火烧了。尤其是那个曾剃头,就是五省的领头的,不识尊卑、不懂大局……

所以当洋鬼子前脚刚离开北京城,朝廷就很识大体让李鸿章到上海组建淮军,“好分担”曾大帅的辛劳;又准许张之洞开办洋务,还派遣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任两江总督和南洋大臣,负责督办南洋水师。

当然这是好事,于国有利。可问题是后来的发展不对劲了,李鸿章为了吃独食,经常给其他汉臣们挖坑下绊子,虽然让淮军成为“大清国“最强的军队,可也让其他派系愤恨不已。

1885年清廷成立海军衙门,以李鸿章为会办,“大清国”开始全力发展北洋海军。按照原来的海军建设计划,南北洋都应购入铁甲舰。可是,李鸿章打着‘先成一军’的名义,将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全部归入北洋属下。

然后挖坑给南洋,跟朝廷说“蚊子船”有优势,炮口径大,打敌人不费劲;船小,敌人打不到,又灵活。然后北洋外购四艘“蚊子船”:‘龙骧’‘虎威’‘飞霆’‘策电’,南洋一看眼馋,也就闹着要,说之前本来一人一艘大铁甲船的,后来中堂大人全吃了,这次南洋也要。

行了,南洋从朝廷那拿到银子转手给了李鸿章,李鸿章买回“蚊子船”后,并没有给南洋,反而把北洋的用旧了的‘龙骧’‘虎威’‘飞霆’‘策电’给了南洋……

所以后来甲午战争结束后。“我大清”又出现了一件匪夷所思的、让人啼笑皆非的、也让中国人丢脸的事。

当时北洋舰队与南洋舰队搞演习,结果日本不宣而战,南洋舰队因此被击沉一艘,重伤一艘,然后有一艘被日本缴获了。

战争结束后,南洋舰队派人去跟日本人谈判,说战争是北洋跟日本打的,不关南洋鸟事,请求把船还给南洋……


史之为用


甲午战争,如果南洋海军参战确实能增加中国海军的实力,但是只能让日本联合舰队损失更大一些,对战争的结局起不了大的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一开始就没有积极备战,慈禧太后忙着过自己的六十大寿,李鸿章只想保存自己的政治资本,寄希望于英美等国的调停。从军事上来说,日本联合舰队有的武器装备,北洋海军也有,双方的差距在于操纵武器装备的人。陆战也是一样,湘淮军的武器装备并不比日本陆军差,有些甚至还更先进一些,结果外战外行,一败涂地。


历史军魂


谢谢要求,只言片语拙见与君分享。


南洋水师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人的贡献,他就是沈葆桢。

1874年日本,刚刚明治维新不久的日本自觉羽翼丰满,便开始显露出它对外扩张的獠牙,借口琉球渔民被杀,明治维新九元老之一的西乡从道率领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日军登陆并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我方伤亡很大。


虽然后来福州船政舰队在沈葆桢的带领下驰援台海增添防务,中日两国最终达成条约,日本撤军,但一直被视为蕞尔小国的日本都居然敢侵犯天朝上国,在加上一鸦和二鸦两次战争洋人都是来自海上,特别是二鸦,洋人不仅打进了帝国的首都,还焚烧了皇帝的宫殿。一时间,清廷内部召开了著名的海防大讨论,由此引出了著名的《筹议海防折》。在此情况下,时任台湾等处海防钦差的沈葆桢已就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上任之后,南洋水师得到迅速发展,增添了不少军舰,其麾下的“开济级巡洋舰”是福州船政造的最好的舰艇之一,“南瑞”级巡洋舰,是和北洋“定远”、“镇远”一样具有德国血统的纯正德国造军舰,为南洋水师中间,其地位不亚于北洋“定远”、“镇远”两舰,此外,威远级巡洋舰,眉云级炮舰、元凯级战舰等在当时都代表了国造舰艇的最高水平。相对于北洋几乎全部外购的舰艇来说,南洋水师的舰艇除了“南瑞”级和“蚊子”船是外购的之外,其他主力舰艇都是国造的,特别是南洋的“金瓯”号蚊子船,虽然个小,但是金瓯是装甲船,舰首还有撞角,它的出现甚至影响了德国海军的装甲舰设计风格。

到1884年中法开战的时候,此时的南洋水师也算是兵强马壮。抽调五艘主力舰艇和北洋的超勇、扬威一起南下台海支援福州船政舰队。可惜的是北洋水师“超勇”、“扬威”两舰被抽调朝鲜平叛(当时北洋的手里也确实没什么大船,定、镇在德国,洋人不让回来,致远、靖远它们还没造呢,北洋手里剩下的不是小个炮艇蚊子船,就是木壳的炮舰,实在不堪大用),剩下的五艘南洋水师军舰“澄庆”、“驭远”躲进了石浦湾,最后都自沉了,“开济”、“南琛”、“南瑞”三舰跑进了镇海,后来是在与陆地炮台以及守城清军奋勇作战下,取得了镇海保卫战的胜利,保存了南洋的这三条主力舰。


从南洋水师在中法战争中的表现来看,南洋水师无论是战斗精神、个人的技术素养均不能和北洋海军相比。甲午年间,北洋希望南洋能够增援,甚至出现了“请北洋自己派人把船开走,南洋人员均不堪用”的丑态。

南洋水师的落寞和衰败,并不是南洋水师军费被挪用而造成的,将无贪生之念,士有必死之心。南洋水师过早的被清朝旧式军队的习气所侵蚀,原本一支生机勃勃的近代海军,就这样落寞了。


反观日本海军,明治维新后开办江田岛海军兵学校,学员在那里不仅学习文化知识,专业课程,还要参加剑术、柔道等体能练习。记得央视一部电视片曾经提到过,英国人在看了中日两国的海军学校之后说到,中国学生下课,要么是发呆,要么是写作业,几乎没有去运动的,而日本学生下课之后和中国学生形成的鲜明的对比。这也是后来两国海军发展的一个缩影。

至甲午开战之前,日本编成联合舰队,其主力舰第一游击队的吉野、浪速、秋津洲、高千穗等军舰,无论舰艇的年龄还是速度,都比北洋有很大的优势,南洋那些木壳的军舰能否承受日军一波次速射炮齐射都是个问题。即使刘公岛被围,南洋水师全部主力舰舍命来救援,对日本的损失顶多就是消耗一批炮弹,而对战局不会起到任何的作用。

相反,北洋水师第一代覆灭后,京畿海防门户洞开,是南洋的那些老爷舰,在第一时间北上黄渤,接过牺牲的北洋水师兄弟的枪,继续坚守在中国的海防第一线上。强撑着自己老旧的身躯等来了,“飞鹰”、“飞庭”、“海天”、“海圻”、“海容”、“海筹”、“海琛”、“海清”、“海华”、“海龙”、“海犀”等舰艇,见证了新北洋水师的建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