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興安嶺的山野菜――大耳毛,巴掌葉,苦苣菜

昨天拖不過去了去區裡採購了一趟,補充下老人的常備藥品,又屯了點吃的,準備繼續冬眠。路上人很少很少,出入小區被盯住,到主街各種大喇叭宣傳,警車滿街跑,比戒嚴還嚴,搞得心裡好緊張。都說伊春沒有疫情,這麼多人在嚴防死守,再有疫情就怪了。

言歸正傳,繼續說山野菜。山野菜其實挺麻煩的,很多長的像,各地叫法又不一樣。不過也真是長知識,因為發這些帖子,知道了好多山野菜稀奇古怪的叫法,對野菜的認識也有了不小的提高,在這裡謝謝條友們的積極參與。

先說大耳毛

大耳毛學名東風菜,地方名也有叫山白菊等等很多名稱。大耳毛長大了有點像驢夾板,但是花是白的,葉子是有點長的心形。驢夾板是長橢圓形帶尖,細部區別其實還是清楚的。

小時候的大耳毛跟驢夾板區分就比較容易,因為葉子差別挺大的。我手裡的資料書,有一本大耳毛圖片也是錯的,這也正常,百密一疏,電腦都能出錯,人的認識能力,哪個能不出錯?

大耳毛色鮮味美,營養豐富,在春季野菜中也算上品,適合涼拌,也適合炒肉。

作為一種野菜,大耳毛也是一種藥材,主要對腸炎,骨痛,毒舌咬傷有效,有消炎排毒的作用。

小興安嶺的山野菜――大耳毛,巴掌葉,苦苣菜


小興安嶺的山野菜――大耳毛,巴掌葉,苦苣菜


小興安嶺的山野菜――大耳毛,巴掌葉,苦苣菜


小興安嶺的山野菜――大耳毛,巴掌葉,苦苣菜

巴掌葉

巴掌葉學名掌葉蜂鬥菜,俗名就沒法說了,我們附近三個區,名稱都不一樣,什麼大荷葉,黃瓜香,筆管子,伏季菜……亂七八糟的一大堆。前幾年跟採菜的說起,基本上雞同鴨講,拿來東西就都認識,一人叫一個名。

因為是我們這和鶴北地區特有的一種範圍極小的特有品種,除了國內這一小片,國外就俄羅斯對應我們這片的地方有。這種野菜除了日本人知道而且特別重視,國內基本上沒啥名氣。

也是這個原因吧!這菜下來的時候那個便宜,比家裡種的化肥菜都便宜,塊八毛錢一斤,讓人幾乎無法理解。

巴掌葉是吃杆子,就是葉柄那段,長的有點像南瓜的葉柄,很大很粗。巴掌葉作為山野菜鮮品應該說比芹菜更符合大眾口味,脆嫩清香,營養豐富,不論包餡還是炒菜,口感都優於芹菜,又沒有芹菜那個特有香氣,而是一種很清香純正的香氣,特別好吃。維一缺點就是得扒皮,處理起來稍微費點勁。

巴掌葉長在林邊水溼地,喜肥,過去大的能長到一人來高,現在氣候和水資源環境破壞,加上人為因素,大個的少多了,大多都只有一米以下高度。而且因為開荒,很多水溼地變成了農田,總的數量也下降的很厲害。

小興安嶺的山野菜――大耳毛,巴掌葉,苦苣菜


小興安嶺的山野菜――大耳毛,巴掌葉,苦苣菜


小興安嶺的山野菜――大耳毛,巴掌葉,苦苣菜

苦苣

之所以把苦苣拿出來講,是因為它的俗名在有些地方也叫苦麻菜,跟前面我介紹過的苦麻菜重名,所以造成了些混亂。實際上它們是一個屬的親戚關係,索性先把苦苣拿來講一講,方便對比。苦苣小時候葉子帶刺不整齊的樣子有點像老牛銼,但是不扎人,老牛銼是四稜莖,苦苣莖圓的有些縱紋,像苦麻菜的。而葉子苦麻菜就比較規則,不會里出外進的。

從種的基礎上的苦苣菜到苦麻菜也就是曲麻菜,中間從苦苣深裂葉深到只剩下個葉脈邊緣,到苦麻菜完整的長圓形葉子,中間種類繁多達幾十種,特徵各異,短文難於寫完,也沒什麼生產意義。一般我們生產意義上,裂葉比較多且深的,就叫苦苣,基本上長圓形但是有幾個突出的也都歸於苦麻菜,實際上都不是嚴格意義的一個種。

下面是學術意義上的苦苣菜,中間類型都有具體學術名稱,就不羅列了,後邊的是我們常在超市買來吃的培養種。

小興安嶺的山野菜――大耳毛,巴掌葉,苦苣菜


小興安嶺的山野菜――大耳毛,巴掌葉,苦苣菜


小興安嶺的山野菜――大耳毛,巴掌葉,苦苣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