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如果清政府不赔钱,不签任条约会是什么后果?

葛立恒数有多大


我是千河,我来回答。

首先来看一下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日舰袭击中国船舰,甲午战争爆发。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甲午战争的结果给清朝政府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最终导致腐朽的清朝的灭亡。

中日甲午战争

自1880年起,日本全力扩充军力,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截至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

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中,已经不象鸦片战争中那样,洋人几艘炮舰就应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又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意识到西方人并无意吞并国土,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虽然说最近几年东邻日本的一些动作,使人隐约感到将来会是个麻烦。

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1891年以后,慈禧花重金修颐和园,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这样的情况下。日本是举国之力而参战争。

而另一方,清政府仓皇应对。

随着战争的失利,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了乞降活动。2月11日,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

日本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朝野对此欢欣鼓舞,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一想到现在会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战后,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为其在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伏笔。总之,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中最大的屈辱之一,巨额赔款前所未有,这笔赔款更是促成日本崛起的直接原因,但如果中国不赔款会如何?很简单,日本会直接奔溃。

日吹总爱说这是农业国对抗工业国,实际上甲午时期的日本国力非常弱,日本海军与北洋海军实力对比不相伯仲,失败在于领导人的失误。然而日本根本没有继续进攻中国的力量,中国会吃这笔亏根本原因是在于满清民族政权。

满清是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非常害怕汉人起来反抗。他们只是汉族的寄生虫,只要能保证自己的统治,汉族百姓的艰辛和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不值一提的,所以割地赔款实在无关痛痒。

如果进行持久战,胜利毫无疑问,但民族意识甚至是君权都有可能超出太后党集团的指挥的,战争进行到后期有可能为国内的权力带来洗牌,所以满清急于投降,保住自己的位置。他们不怕日本,怕的是汉民族在这个时候凝聚一心。那么清政府立马土奔瓦解。

对比于日俄战争,日本同样是战胜国,但没有捞到一点好处,俄国坚持不给钱也不割地,日本无可奈何,只能被迫接受这样空白的胜利。不然日本还能陆军作战进攻俄国讨要赔款吗?根本不可能,甲午战争同理。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国力跟二战差远了,已经打不下去了,而且由于列强在中国的巨大利益可能受损,已经准备干涉。若不是满清决定速战赔款,甲午战争的结果是日本得到朝鲜,然后因为经济原因重新沦为越南之类的三流国家。

满清民族奴役了汉族三百年,还把中国带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在西方世界开始腾飞时,保守旧制错过了工业时代的末班车,这是值得反思的。



小主千河


当时清政府何等的腐败无能,再说弱国无外交,如果不赔款不签约,当时日本已经打入辽东攻占旅顺,不求和的话离旅顺近的京城也不安全,这也是慈溪所担忧的,每每看这段历史,就能明白自身强大有多么重要。只可怜那些为过捐躯者

一、国际方面

当时世界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日本收到了多方面的支持,而中国却无人过分,列强都想要瓜分这块儿肥肉。清朝当时是朝鲜的宗主国,不管不行,这点儿来说开始挺仗义。

日本对这场战争也是蓄谋已久,明治维新后日本岛国就谋求向外发展,从台湾,朝鲜,逐步灭亡中国,实在是狼子野心。

二、国内方面

洋务运动兴起,并且建立北洋水师,可是清政府的腐败使得国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双方其实差距很大,且清军未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也是失败原因

甲午战争失利后有张之洞等人主战,提出“迁都,勤王”如果死扛到底可能会扛一段时间,毕竟中国地大物博,但是从前面说的来分析,在战消耗的还是大。

这场战争好的影响是,有一些中国人觉醒了,就有了后来的维新变法等


美妹观历史


其实历史是不容假设的,存在即是合理,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那就抛砖引玉,分析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甲午战争发生前的时代背景。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效仿欧洲的发展模式,在国家开展大范围的改革变法,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到甲午战争前期,日本国内的工业、商业等发展迅速,但是国内太小,消耗不了这么多的商品。而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很多资源都需要依赖进口,所以

急需找到一个突破口

这时候,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暗地里发展军事,密谋对外扩张,寻求出路。

而此时的清政府处于晚清时期,国力逐渐衰弱,但是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清政府的洋务派开展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客观的说,当时的洋务运动的成果确实值得赞赏,因为重视军事科技,许多武器例如火炮、舰船、弹药都是那个时候制造的,还有兵工厂、机械制造局。

直到1888年北洋水师的建立,把清政府的军事实力推向了高潮。

北洋水师拥有的强大的军舰

可以说,当时的北洋水师,从兵力、弹药、舰船吨位、军事训练各方面来比较,丝毫不逊于日本,甚至比日本还要强大

但历史就是历史,最后不但输了,而且还输的很惨。

输了就要赔款,日本对于赔款简直丧心病狂,为什么?因为日本所有的努力,等的就是这一天,等的就是巨额赔款!

如果清政府坚持不赔偿,不签订条约怎么办?

有人说,既然输了,该签条约签条约,该赔款赔款,否则人家割地占领我们领土怎么办?

其实不然。

如果清政府来个鱼死网破,坚持不签条约、不赔偿,日本还真没有办法,没准日本统治者还要垮台。

在这里我先举个例子。

1904年日本为了侵占沙俄在东北的利益,和沙俄爆发了日俄战争。沙俄的士兵从来没有正眼看起过日本,他们人高马大,凶狠彪悍,认为就小日本那体格一人可以干掉三个。

士兵轻敌也就算了,没想到沙俄政府也一样的轻敌,在战术上就决策失误,而日本准备的十分充分,结果可想而知,沙俄战败的很惨

日俄战争漫画

日本一边满心欢喜的尝着胜利的果实,一边算计着怎样狮子大开口,最后敲定的赔偿金额是:30亿日元。

沙俄的尼古拉二世一听,气急败坏,直接给日本撂下狠话:要钱没有,要打继续陪你打!

面对沙俄这般强硬的态度,日本最终对赔款不了了之。

其实彼时的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很类似,都是日本获得了巨大的胜利。沙俄没赔偿最后不了了之,清政府如果不赔偿,是不是也一样?

历史没有重复。

当时清政府已经是一盘散沙,湘军、滇军等各自占山为王,清政府是满人入关统治了汉族,生怕汉人壮大了势力把他们推翻了,所以宁愿赔款也不死磕到底

假如历史可以重来,即是是战败了,但清政府坚持不赔偿,不签字,并且团结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决定和日本死磕到底,日本绝对会崩溃!

甲午战争时的日本,综合国力远远不如二战时期,可以说日本是赌上了全部家当准备大干一场,如果赢了,就解决了国内激化的尖锐矛盾,如果输了,直接沦为三流小国。

如果清政府不赔偿,没有那几亿两白银,日本的结局一样,从此一蹶不振,甚至沦为三流小国家。

但历史就是这样,没有假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