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援助湖北医疗队0感染!秘诀:互相“嫌弃”,活得“矫情”

自大年初一至今,赶赴武汉的四川援助湖北医疗队,已陆续来了6批,共900多人。

随队出征的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近20天来,无一人感染。来武汉之前,很多医护从未穿过防护服,这对他们来说并非易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昨日(2月10日)的一次培训课上,四川省人民医院院感部向钱老师,划了其中的重点:互相“嫌弃”、活得“矫情”。

互相“嫌弃”:最亲密的闺蜜,也要间隔1米

“呼吸道的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无论是你最亲密的闺蜜、室友、或者领导,讲话的时候,都一定要戴着口罩,如果可以,你们最好保持1米以上的安全距离。”——这就叫互相“嫌弃”。

向钱是四川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一下飞机,他也感到焦虑,不敢深呼吸一口。在当地一家医院调查后,他发现一件有趣的事,也找到了打消“焦虑”的对策:印象中风险最高的呼吸科,无一人感染,不幸的,往往是其他科室,“他们行为习惯的唯一区别,就是戴口罩。”

戴口罩的习惯要强化到什么程度呢?向钱强调,“除了吃饭、喝水,请你们一直戴着,如果你戴着睡觉不影响呼吸的话,就戴着。”队员们在工作时,经过层层防护非常安全,他并不担心。而在平时,要时时记得戴口罩。病毒会通过飞沫传播,如果可以就与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随后,他又划了与戴口罩同样重要的知识点,“要守卫生;要做完整皮肤的去污染,尤其是与口罩紧密相连的部位。”因为,病毒传播的另一大途径,即接触传播。

四川援助湖北医疗队0感染!秘诀:互相“嫌弃”,活得“矫情”

部分行为规范


活得“矫情”:告别“续命”小火锅

“我们给吃火锅,取了个名字,叫‘续命小火锅’,当你天天吃着盒饭,那种‘想死的心情’都有。”

四川人对火锅的热爱,无须赘述。“但是!我们必须忍住”,向钱继续强调:“你要知道,现在给你送来的套餐(严格把控),是相对安全的。”

他建议,不要私下去买东西吃,如果买了日用品,把外包装去掉,里面都用消毒湿巾擦一遍,“这个以前对你来讲是矫情,现在对你来讲是讲究”,他开玩笑道:“现在就是要活得‘矫情’。”

这些生活习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在战“疫”前线的环境更为特殊。而“矫情”,几乎融入到队员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他们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规范流程,多达30条,从内层衣物到开门关门,都有所涉及。除此之外,还有不会客、不串门、不外出、不聚集等一系列不近人情的要求。

医疗队院感组批示道,“高度重视,严格执行”。对此,从队长到各分队队长均反复强调,只有这样,才能将感染的风险降到最低,才能保证我们的医护人员,能够安全地投入医疗救治工作中。

培训结束后,队员微信群里,立马就有人把房间分为清洁区和半污染区,执行到位的照片也分享了出来。

网友评论

四川援助湖北医疗队0感染!秘诀:互相“嫌弃”,活得“矫情”

四川援助湖北医疗队0感染!秘诀:互相“嫌弃”,活得“矫情”

延伸阅读

死神偷袭,危险!北京医疗队支援武汉抗击疫情,每天都在战斗

2月9日,北京医疗队支援武汉抗击疫情已经两周,累计收治患者174人,其中在院重症患者、危重症患者占96%。面对严重的病情,医护人员时刻都要做好与死神过招的准备,分秒必争,这是一个颠覆常规的战场。

死神偷袭,危险!

2月6日上午就发生了一场生死一线的战斗。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呼吸科医生李艳正要上早班,前一班的医护人员离开前特意告诉她,隔离病区里有一名男性患者情况不太好,要多多关注。仔细询问病情后,李艳就有不好的预感。穿上防护服之前,她便给重症监护室打了电话,请求随时接应。

“有没有医生,有病人需要抢救!”刚一进入隔离病区,李艳医生就听到了焦急的呼喊声。情况不妙,她快速冲进了病房,跟在她身后的还有三位战友,分别是来自北京积水潭医院的护士李鑫、王文娟和阮筝。

“李医生小心,别踩上!”病房的地面上有大量咖啡色液体,是从患者的氧气面罩里喷溅出来的,这些液体带着高浓度病毒。这位需要抢救的患者,正是之前提到的那名男子,此时的他已经陷入昏迷。

打通救命通道,抢救!

根据李艳的判断,从患者口鼻喷溅出的咖啡色液体中含有血液,可能是气道出血,也有可能是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心率已经达到每分钟167次,极速的心跳是人在濒死状态时的一种自救生理反应。

病房里可以听到嘶嘶的声响,因为储氧设备的流量已经开到最大,但病人的血氧饱和度仍只有67%,这是极度危险的状态。李艳医生迅速检查了患者的瞳孔,已经有些散开,说明濒死状态是刚刚出现的,现在抢救还来得及。

“必须要立刻打开静脉通路!”李艳所说的静脉通路,就是要在患者身上找到一条可用的静脉,把急救药物打进去。

她身边的护士马上开始寻找静脉通路。患者的血压不稳,护士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护目镜还起了雾。但就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她们还是迅速在患者的脚上找到了这条救命的静脉血管。

静脉通路打通了,生理盐水以及急救药物开始输送到患者体内。

通道断了,再找!

“李医生,针鼓了!”正盼着患者的情况有所好转,一句“针鼓了”如同晴天霹雳。患者的血压出现了更不稳定的情况——血管闭合了,输液的针掉下来了,救命的药物送不到患者体内,抢救根本无从谈起。李艳的大脑飞速运转,“用深静脉穿刺”这句话一度浮现在李艳的脑海里。她想在患者的大腿根部找到一条深静脉,重新打通静脉通路。但是这一操作有着严密的防护程序,目前的条件和时间都不允许。

当李艳把想法告诉三位战友时,她们意识到处境比预想的更加艰难——现有的设备中没有穿刺针。

死神正在一步步逼近,所剩的时间不多了。北京积水潭医院的三位护士在病床边围了个严严实实,就是搜遍患者浑身上下,也要再找到一条可用的静脉。

这个画面让李艳医生看着揪心,护士们的寻找位置多集中在患者的上半身,这意味着她们离患者的上呼吸道更近,患者的口鼻随时都可能再次喷溅液体,感染的风险可想而知。

一句“找到了”带来新的希望。经过一番努力,他们终于在患者右手腕的桡动脉附近找到了一条新的静脉通路。

缓解酸中毒,见效!

还不到松口气的时候,患者的症状仍未缓解,监护仪上血氧、心率、呼吸等各项数值都不理想。李艳医生根据患者的病状判断,可能是体内分泌物导致的酸中毒。

如果按照“教科书”上的操作方法,下一步需要给病人进行血气分析,但这一过程至少需要半小时,但病人很可能撑不到那时了。

当时情况下最值得依靠的武器就是经验。李艳医生再次综合现场所有情况,随后果断发出指令,要求护士在患者体内注入碳酸氢钠,用酸碱中和的方式,缓解患者体内的酸中毒状态。

见效啦!很快,监护仪上各项指标开始向正常值移动,而患者的身体也开始有了反应,刚刚还一动不动,此时患者的双腿搭在了一起,双手也开始活动起来。

虽然还没有完全脱离危险,好在李艳在进入隔离病区前,已经向重症监护室呼叫了支援,此时床位已经协调好,担架车分秒不差地到了隔离病区门口。

历时半小时的抢救,一套打破常规的组合拳,让死神再一次空手而归。隔离病区里,这样的战斗每天都在进行着。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 红星新闻、北京日报客户端、网友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