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三角選擇向西向北發展而不是向南?

無知者有罪5557


本人並不是很贊同題目中的觀點。

近些年來長三角確實向西部發展較快,安徽有很多城市都被吸納進了長三角。但長三角並非沒有向北向南發展。

從地理層面上來看:

一方面,老長三角的北邊是江淮分水嶺,南邊也是以丘陵和山地為主。這種自然條件導致了長三角向北向南,相對而言發展的較緩慢。

另一方面,長江是自西往東,流入東海。國際上哪個大城市帶不是沿海沿江發展呢?(不要問為什麼,看高中地理書)

從政治層面來看:

國家要用長三角的優勢帶動整個長江經濟帶的發展,

長三角要想取得長期的發展也必須依賴整個長江經濟帶的發展。

所以個人認為:

長三角並非僅僅向西發展,往北往南也有發展,只不過缺少大江大河的支持,這種發展相對於西向較為緩慢。

長三角向西發展,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

安徽的人才多,且勞動力價格便宜。

後半句話是重點、亮點。

安徽尤其是皖南地區與長三角地區文化生活習慣相近,很多優秀的人才都在南京、蘇州、無錫、常州、杭州以及上海學習工作過。這導致長三角沿長江向安徽地區發展較為容易。

近些年來由於房價上漲,安徽很多人才開始迴流,滿足了長三角部分企業西遷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

這些人才的工資待遇很低,

他們可以接受比大城市低一半左右的工資。

(我就認識很多人在上海蘇州可以拿2萬塊錢工,回到安徽1萬塊錢就可以接受。當然,現實更悲慘,可能連五六千塊錢都拿不到😂😂😂)

這就是比較優勢。

再看看普通勞動力,

安徽某些城市的超市銷售人員一個月工資才1000多一點,這在江浙滬地區恐怕是不可想象的。上海、蘇州、杭州恐怕很少有超市的工人月工資低於2000的。😜😜😜

所以說無論從地理、政治還是市場經濟的角度,目前長三角的發展方向都是正確的。


張志峰頻道


這個說法不符合事實,不錯,長三角是有向西向北發展,但也沒有停止向南發展。長三角城市的合作起源於1992年建立的“長三角15個城市經濟協作聯席會議制度”,最初只有15個城市,分別是上海、江蘇8市(蘇州、無錫、南京、鎮江、南通、揚州、常州和南通)以及浙江6市(杭州、寧波、舟山、湖州、嘉興以及紹興),後來2003年臺州主動加入,2010年、2013年以及2018年都有部分城市加入,如今長三角已經囊括上海+江蘇、浙江全省+安徽8市,是我國第一大城市群。


所謂的向南發展即向浙江方向發展,向西即向安徽方向發展,向北即向江蘇方向發展,經過多年的擴展,向南和向北的浙江和江蘇全省都已經納入了,如果再要擴展,向南就要納入福建,向北要納入山東,其實也沒必要了,福建和山東都有自己的規劃和發展模式,再說了城市群的發展不是攤大餅,因此目前也沒有再向南和向北擴展的必要。



長三角城市群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貢獻了我國1/4的經濟總量和1/4以上的工業增加值,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基地,已經被公認為全球六大城市群之一。長三角已經形成以上海為核心,南京、杭州和合肥為副中心的經濟發展格局,它的擴容,在經濟發展上形成了一種梯度需求,從原來的核心地區向周邊擴散經濟資源,有利於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提升長三角經濟的輻射能力,更好的參與世界級城市群競爭。


錦繡中源


其實長三角一直在向外擴張,在向西向北擴張,同時也不斷向南擴張。所以說選擇向西北發展,而不是向南發展,這個論斷是錯誤的。

最早的長三角,只包括蘇南、浙北和上海地區,包括江蘇的常州、無錫、蘇州,浙江的杭州、嘉興、湖州,以及上海這個核心城市,面積不算大,只有數萬平方公里。

後來長三角不斷擴容,只是向西和向北擴容的幅度更大,向南幅度更小而已。原因很簡單,往西和往北走,屬於江淮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資源充足。而向南走,則屬於東南丘陵。浙江的金華、衢州、麗水、溫州、台州是屬於丘陵地帶,土地面積狹小。因此長三角向西和向北擴容的幅度遠遠要大於向南。

現在長三角城市群向北已經擴張到安徽合肥、江蘇鹽城,向西已經擴張到安徽西南部的安慶市。安徽合肥距離上海已經超過了500公里,安慶距離上海也有500多公里。位於長三角城市群南部的浙江金華距離上海只有300來公里,比合肥和安慶近的多。

發展到現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已經非常強大,鐵路、機場、公路建設的速度令世界矚目。所以即使三角城市群西北邊緣地帶離上海已經有數百公里,但是有了便利快捷的現代交通,城市之間的交流已經不再是問題了。500多公里的路程,乘坐高鐵也就是兩三個小時。

總結一下,從三角城市群在向西和向北擴張的同時,也在向南擴張。只是由於浙江南部地處東南丘陵,地貌相對複雜,不利於大規模的經濟開發。因此向南擴張的幅度沒有向西和向北那麼大。如此而已。


財經知識局


實際上從蘇錫常和杭嘉湖的經濟發展來看,也能得出確實西北面的蘇錫常勝過南面的杭嘉湖。

雖然杭州還是浙江的省會,但與蘇州相比,蘇州排在第7位(地級市第一位),杭州是第10位。

無錫是第14位、常州是28位,而浙江的嘉興排在45位、湖州排在93位(表格中將湖州誤為蘭州)。

似乎江蘇與上海接軌的積極性比較高,而浙江與上海接軌的積極性比較弱。江蘇的第一條高速公路是從南京到上海。浙江的第一條高速公路是寧波到杭州,由此可見一般。

上海到浙江嘉興、湖州不少公路還是斷頭路,地鐵更是無從談起。而上海的地鐵已經通到了蘇州下面的崑山市,不久將於蘇州市中心聯通。

也許浙江怕上海的虹吸作用,實際上海的作用是溢出,從改革開放的初期,上海的星期日工程師利用週日到蘇錫常一帶指導,極大地提高了這裡的集體經濟。

由於上海地產昂貴等影響,產生溢出效應,使得蘇錫常的外資投資大大提高。

同在上海周邊的浙江嘉興和湖州,經濟發展遠遠不如蘇錫常,杭州如果沒有後來的阿里巴巴,也不會有最近幾年的飛速發展。

前幾年嘉興的新任市長鬍海峰提出全面與上海接軌,雷厲風行,無論在經濟、文化、醫學等有很大的互動,一年前胡海峰調到麗水市當市委書記以後,嘉興與上海接軌的動作也就偃旗息鼓了。

這也許江蘇、浙江對融入長三角的態度不同,所以結果也有很大的區別。



戚廣崇男科


同樣我問一個問題:小便為什麼二十六城中心區加了一個南邊的溫州而沒讓更匠的黃山加入?



三一二木公1


“長三角”選擇向西、向北、向南發展不是一個簡單的策略問題。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國家戰略需要與省級經濟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各省市之間,各地市之間,都有各自的發展綱要。

根據2016年5月國務院批准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長三角城市群要建設面向全球、輻射亞太、引領全國的世界級城市群。"由此可見, “長三角”的發展方向,恰恰是向南向東,與“一帶一路”國際戰略對接;比網友們的想象還要激動人心。

“長三角”是中國第一大經濟區,全球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 。但其不是一個行政區域,而是被稱之為“長江三角洲城市群 ”。“長三角”應該提升到“一帶一路”的高度,充分發揮“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投身於這項偉大的事業,而不是被動地等待國家下達指令性計劃。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一帶一路”將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有效地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消費需求和人員就業,共享和諧、富裕的幸福生活。“長三角”各個城市肩負著重大的歷史責任,在規劃發展好本地經濟的基礎上;應積極主動對接“一帶一路”的國際戰略。

“長三角城市群”在此過程中,應力爭建成全球最具經濟活力的資源配置中心;充分利用 “長三角”的人才優勢,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成為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的重要國際門戶。


陸燕青


因為安徽皖南離上海只有三百多公里,其二皖南有上海大片的飛地(軍天湖,白毛嶺,練江,十字鋪...)


深山孤鷹2


今日頭條上少發表這種不學無術胡說八道的文章。 蘇錫常的發展和發達,和上海的向西向北發展毫無關係。蘇錫常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發展發達了,而長三角城市群是最近幾年才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更談不上什麼長三角的上海外溢方向。事實上,江浙滬是互惠互利互相合作關係。


Flwyh


安徽進入長三角,不是安徽人所能決定的,這是上面的決策,其實入不入長三角沒多大區別,不要帶葡萄心理,話說回來,不是哪個省說想進的,就能進的。


秦時明月qzy


這種說法本身並不符合實際。

所謂的長三角,最早的時候其實只包括上海和江蘇浙江的一部分。最近幾年才開始擴展到江蘇和浙江全省,後來又加上安徽。從這個角度上講,也不能說沒有向南擴展。比如最早的時候,長三角的協作機制只有15個城市,在浙江境內,僅限於杭州嘉興湖州紹興寧波舟山6個城市。浙南地區的台州主動申請加入,後來變更為16個。這可以理解為第1次向南擴展。後來又擴展到浙江全省,也就納入了溫州,金華,衢州和麗水。就可以理解成第2次向南擴展。再往南就到了福建地界了。福建有自己獨立的經濟規劃,不納入長三角是非常正常的。

向西擴展,實際上也就是將安徽納入,其實比向南擴展要更晚一些。

向北擴展,實際上也就是把江蘇的蘇北五市納入。這個過程和浙江把浙南4個城市是納入是同時期開展的。從時間上看沒有領先。再向北就到了山東地界,同福建一樣,山東也有自己獨立的經濟規劃,當然也不納入長三角。

安徽之所以被納入長三角。主要是兩個原因。

第1個原因是安徽東南部地區和南京杭州接壤。從地理方面來講有擴展的條件。南京和杭州是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有一定的資源積累。可以和周邊地區形成產業互動。把最早進入長三角的15個城市看成長三角核心區域的話,就會發現,在向北和向南已經擴展之後,向西擴展自然水到渠成。之所以向西擴展相對慢一些,主要還是因為行政障礙。畢竟不在一個省份協調起來難度會大一些。

第2個原因是因為經濟發展形成了一種梯度需求。長三角的發展是以上海為核心的。從上海向周邊擴散經濟資源。在周邊城市承接上海資源發展之後進入產業升級階段,原有產業需要尋找新的生產基地,經濟基礎較弱的安徽就成為了比較合適的對象。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安徽由於經濟相對落後,所以融入長三角的意願比較強,主政者通過行政手段給予了一些支持。但這些都不如上述兩個原因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