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中,赵国身处四战之地,为何仍能屡挫强秦

战国七雄中,赵国身处四战之地,为何仍能屡挫强秦

战国初期,与韩、魏两家一起瓜分晋国的赵国抽了个下签,疆土北面紧邻万里草原,经常遭到游牧民族侵扰,地边胡,数被寇”。其余方向被多个敌国包围,称得上“四战之国”。用赵国一代雄主赵武灵王的话说,就是“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

在如此不利的形势下,赵国不但长期屹立,还成为仅次于强秦的存在,并在阏与之战等多次战斗中多次挫败秦军。秦国锐士的强悍战力来自商鞅变法,那么赵国军队的战力来自何处呢?

战国七雄中,赵国身处四战之地,为何仍能屡挫强秦

祖上传承的军事传统

赵氏家族的先辈们大多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军事有关,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其御者身份。历史上,曾经担任过国君御者的赵氏子孙比比皆是:费昌曾担任商汤的车御,载着商汤在鸣条之战中打败了夏桀;仲衍做过商代第七个王——大戊的御者;造父作为周穆王的御者,在徐偃王叛乱时,“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

经过一代代赵世先祖的努力,赵氏最终在晋国获得了一席之地,慢慢成为晋国显赫的军事贵族,进而晋升为晋国的统治阶层,如赵衰官至中军佐,赵盾官至中军帅,赵武成为晋国执政,赵简子、赵襄子更是晋国权倾一时的军功贵族。建立赵国后,赵氏家族的军人血性继续世代沿袭、不断发展。

战国七雄中,赵国身处四战之地,为何仍能屡挫强秦

常年征战积累的底蕴

到了春秋时期,赵氏投靠晋国,继续发挥其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在《赵世家》中,赵夙在晋献公伐灭霍、魏、耿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伐灭霍,灭魏,灭耿。”赵氏先祖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也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同时,赵氏一族长期身处权力斗争最为严重的晋国,一度遭遇“赵氏孤儿”的惨剧,几乎到了灭族的边缘。晋国后期,诸卿之间明争暗斗、互相倾轧愈演愈烈,稍有差错,就面临被灭族的凄惨境地,中行氏、荀氏等大族相继覆灭,赵氏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生活着,只能全力提升自身实力,不敢丝毫懈怠。

战国七雄中,赵国身处四战之地,为何仍能屡挫强秦

赵国人民风彪悍、雄健尚武

赵国地处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区有着漫长的边境线,两者不可避免的相互融合。据《左传》记载,赵衰在随重耳流亡母邦时,曾取狄族女子叔隗,并且将叔隗所生的赵盾立为赵氏嫡子;赵简子为了兼并北方代国,选择了“狄婢”所生的毋恤代替太子伯鲁作为自己的嗣子;赵襄子曾娶西戎空同氏之女为妻;再加上赵民与少数民族之间的长期融合,普通百姓也浸染了草原民族的强悍与尚武精神。同时,赵人与他们不时发生武装冲突,也促使赵人提倡武备,崇尚勇武,很好地锻炼了自己军队的作战能力。

战国七雄中,赵国身处四战之地,为何仍能屡挫强秦

战国七雄中,赵国身处四战之地,为何仍能屡挫强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