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危受命,陳一新再啟武漢故事

疫情當前,關於湖北的人事調動備受關注。

今早“央視新聞”報道,2月10日召開的湖北省委常委會決定:免去張晉、劉英姿省衛健委黨組書記和主任職務,由新到任的省委常委王賀勝兼任兩職。

而就在昨天,“一新回來了!”的消息更在各大社交平臺迅速刷屏,一度被頂上熱搜。

據“中央政法委長安劍”,2月8日,中央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臨危受命,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中再回武漢,擔任中央指導組副組長。

临危受命,陈一新再启武汉故事 | 关注

公開資料顯示,陳一新出生於1959年9月,浙江泰順人。長期在浙江省內工作,歷任麗水地委辦公室秘書,浙江省委辦公廳黨群政法處處長、綜合處處長、省委辦公廳副主任,省委副秘書長,曾主政金華、溫州,於2014年底晉升浙江省委常委。

近五年來,陳一新曆經數次職務調整。

2015年11月,首次走出浙江,出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

2017年1月,任湖北省委委員、常委、副書記和武漢市委書記;

2018年3月,再次進京履職,任中央政法委委員、秘書長。

此番重回湖北,站到疫情中心,陳一新能為這裡帶來什麼轉變,所有人都在期待。

“又能一同戰鬥了”

“大家好,我是陳一新。黨中央決定:我擔任中央指導組副組長,又能與你們一同戰鬥了!”在武漢各區區委書記、區長組成的微信工作群裡,陳一新又和大家“見面”了。

這是一種頗為熟悉的打開方式——早在2017年2月,出任武漢市委書記不久,他就拉了三個微信群,除區委書記、區長群外,還有“市委常委群”和“市委常委、副市長、人大政協群”,通過網絡,提高工作效率。

自2月8日趕赴武漢以來,陳一新即刻開展調研工作,重新全面瞭解這個曾無比熟悉的城市。考慮到當前的現實任務,為了不耽誤大家時間,他選擇通過微信群與武漢幹部“見面”。

根據“中央政法委長安劍”披露的群聊記錄,陳一新此次就打好“應收盡收”攻堅戰強調了四點內容,包括思想認識、目標要求、責任機制和保障舉措。

“水龍頭不關,拖地板再起勁也是徒勞。”把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不是一句口號,必須落實在“應收盡收、不落一人”的具體行動上,體現在最大限度降低疫情死亡率上。

安全穩妥全面完成重症患者“應收盡收”,是打好打贏今天這場硬仗的目標要求,是一條底線,是一個軍令狀,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絕不能拖延,絕不能以種種理由推脫。各區務必對錶對標,爭分奪秒,排除萬難,奮力奪取全面勝利。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在健全責任機制方面,陳一新提出要建立三項制度,一小時通報制度,領導幹部下沉包乾、靠前指揮機制以及激勵問責機制,“既要鼓舞士氣,又要嚴肅問責”。

他說,要以結果論英雄,把完成“應收盡收”任務作為考察干部完成急難險重任務能力的重要依據,作為評價幹部政治覺悟和素質的重要依據,作為幹部表彰表揚、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對沒有完成任務的,要動真格不手軟,視情依紀依規嚴肅問責。

還是熟悉的工作風格。在外界評價中,從浙江走出來的陳一新常被貼上“改革實幹派”的標籤,與他有過接觸的人普遍認為,其思想解放、思路清晰,勤奮敬業、慮事周全,敢於擔當、為人正派。

“復興大武漢”

儘管只有一年多時間,但陳一新與武漢,給彼此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武漢是我的第二故鄉,是我為之付出、辛勤耕耘的地方,是我創新實踐、豐富經驗的天地,是我增強黨性、錘鍊意志的熔爐。’武漢’二字,對我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特殊的感情,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我心中最深的烙印。”

2018年3月,陳一新在臨別之際感慨道。

回過頭看,2017年的武漢,生機勃勃。打造“長江新城”、盤活“校友經濟”、百萬大學生留漢計劃……一系列舉措,讓武漢成為一顆閃耀的“明星”,“復興大武漢”也喊得越來越有底氣。

2017年1月,剛剛履新不久的陳一新在參加湖北省兩會時提出,要緊緊圍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重塑五大優勢,復興大武漢,使武漢在湖北發展大局中、在中部崛起戰略中更好地發揮龍頭帶動作用;

隨後舉行的中國共產黨武漢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明確提出“全面開啟復興大武漢新徵程”,陳一新作報告。

武漢的優勢在哪兒?在陳一新看來,“今日武漢,產業基礎、科教人才、區位交通、發展空間、生態稟賦等優勢更加凸顯,發展潛力很大。”

作為新武漢人,他希望全市上下齊心協力,把武漢建設成為一座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的城市。

一個影響甚廣的舉措是,旗幟鮮明地“搶人”——既要留住百萬大學生,還要請回百萬老校友,為此,武漢官方出臺了不少創新性政策,更設置“虛擬機構、實體運作”的“招才局”,掀起了一輪轟轟烈烈的“人才爭奪戰”。

2017年4月8日,武漢市“招才局”成立,陳一新為之授牌,現場,他還為泰康集團董事長陳東昇、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海康威視董事長陳宗年等首批“招才顧問”頒發了聘書。

據統計,2017年,武漢共聘請54名招商大使、29名招才顧問、10名招才大使,各類招商活動簽約金額2.58萬億元,實際到位資金8227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校友項目簽約1.3萬億元,佔招商引資總額50.4%。

與此同時,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創歷史新高,30.1萬名大學畢業生留漢,新增落戶大學生14.2萬人。

陳一新後來說,張之洞任湖廣總督18年,留下了“昔賢整頓乾坤,締造皆從江漢起;今日交通文軌,登臨不覺歐亞遙”的豪邁。而自己,也是懷著“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拼搏精神,帶著“自信人生兩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奮鬥激情,一天力爭當兩天用,一年力爭幹成幾年事。

“有些佈局已經見效,有些工作只是開了局、破了題,真正大見成效還需時日。”赴京履職前,他曾寄語武漢的幹部們,“一以貫之、一抓到底”。

痛批“新衙門作風”

此次疫情發生以來,坊間不乏對少數幹部不作為亂作為的質疑,中紀委此前發文表示將嚴肅查處。而作風問題,更被視為疫情防控中必須解開的一個結。

主政武漢時,陳一新就曾因痛批“新衙門作風”引發輿論關注。

據當地媒體報道,2017年2月4日,新春上班第一天,武漢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機關作風建設大會。陳一新在會上說,武漢發展的宏偉藍圖已繪就,天時地利已俱備,關鍵在於“人和”。近年來,我市機關作風有了明顯好轉,但一些單位、一些幹部作風老問題還沒根本解決,又出現了“新衙門作風”。

服務不到位。機關“門難進、臉難看”現象明顯少了,但“只微笑不辦事”的問題增多了;“吃拿卡要”明顯少了,但“不貪不佔也不幹”的現象增多了。

進取不積極。有的安於現狀,盲目樂觀,“庸懶散慢”問題還比較突出。有的習慣用老思維、老套路、老辦法抓工作,缺乏改革創新的理念思路和能力魄力。

工作不落實。有的不願直面問題,不敢“啃硬骨頭”。有的只注重項目審批、資金分配,而忽視事前調研、事後監督,導致公共資源配置失效,嚴重損害政府公信力。

擔當不主動。有的當“太平官”,怕擔風險不願改革,怕出事寧可不幹事,即使有上級文件要求,但沒有實施細則、會議紀要或領導批示,就拖著或頂著不辦。

陳一新直言,這些問題,儘管發生在少數單位、少數幹部身上,但影響很壞,危害不小,是阻礙武漢趕超發展的“絆腳石”。

其後,武漢開始全面整治“新衙門作風”,截至當年12月,共查處“新衙門”作風和“微腐敗問題”1877個,處理2519人(次),其中涉及處級幹部277人(次)。

從公開報道看,作為“地方一把手”的陳一新曾多次對作風問題、選拔幹部發表看法,比如抓作風不是作秀,“而是要改善黨委政府形象,讓企業和群眾感到一種暖心一種力量”;要選拔一批思想解放、思路開闊、敢打敢拼的“獅子型”幹部用在重要崗位,幹部“絕不能只想著當官做老爺”。

2017年1月,武漢市領導幹部大會上,剛剛履新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的陳一新表示,“中央決定我到武漢履職,我深知這副擔子沉甸甸的份量……”

如今時隔兩年,重返湖北、再次踏上武漢這片熱土,交給陳一新的擔子,依舊份量十足。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