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宣宗朱瞻基会放弃安南地区的疆土?

南渡唐后人


嘚嘚认为是这么几个原因,让明宣宗朱瞻基放弃安南(今越南)地区

  1. 安南地区财政支出,给明朝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 最初明朝进军安南地区的理由不正当
  3. 安南贵族对明朝的统治非常不满

那我们先说说为什么安南地区给明朝带了很大的经济压力

别说几百年前的明朝,现在某国这么发达的交通工具都不能满足这么长战线的物资的供给,更何况明朝时期了,一是安南发生叛乱给明朝财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二是明朝在越南战线拉的过长部队供给费时费力费钱,还有就是明朝统治安南时期,安南地区还不能满足自给自足。所以明宣宗感觉安南地区有点累赘,就主动放弃了。

最初明朝是以怎样的理由进去安南地区的。

明成祖朱棣趁安南地区内乱,以帮助逐渐陈氏复国为由,出兵安南并取得胜利,后来设置交阯三司,就这样安南地区纳入明朝版图。这样的理由攻下来安南,人心肯定不会服气。


安南贵族对明朝不满,是明朝政策不好,还是其它原因呢

并不是明朝对安南政策不好,反而明朝采取了一系列企图缓解矛盾,增加认同的政策。就这样根本不得人心,陈氏旧官多次起义,安南的叛乱持续很长时间,主要是不想受到压迫和殖民。安南的叛乱也是消耗明朝财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嘚嘚说史


放弃安南地区(今越南)主要有两个原因:1、当时越南是穷苦之地,几乎没有什么赋税可收2、越南人并没有真心归附明朝。

1402年,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基为帝。安逸日子还没过几年,越南就发生了内乱,原来的国王被赶下台,其孙子陈太平流亡到明朝寻求帮助。朱棣派5000精兵护送陈天平回国,不成想,越南新国王派兵在半路上杀死了陈天平,还将朱棣派遣的5000精兵给消灭了。

朱棣大发雷霆,哪里还顾得上父亲的禁令?当即派遣30万大军,号称80万人马南下。这是一支在“靖难之役”中冲锋陷阵的精锐部队,虽然是万里南征,但战斗力还是颇为可观。经过一番血战,终于征服了越南全境。

战后,朱棣在越南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下设15府、三36州、180余县,依照内地的行政区划模式对越南进行直接统治。这意味着,当时的越南已成为明朝的一个省级行政区。

可是,朱棣死后, 1427年,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就放弃了越南,从越南撤回行政机构和军队。这时候,离朱棣收回越南还不到30年。

朱瞻基是朱棣最疼爱的孙子。实际上,当年朱棣之所以发动“靖难之役”,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朱瞻基的原因。因为朱瞻基出生时,朱棣做了一个梦,他梦见父亲朱元璋亲手将一个象征着权力的大圭赐给了自己,还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不过,朱瞻基不是朱棣那种开疆拓土的皇帝。朱瞻基更像是一名守成之君。由于朱棣的连年征战,造成国家虚空,人民疲惫不堪,因此,朱瞻基必须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越南自古就是化外之地,自然、地理环境极为恶劣,经济发展极为落后。明朝很难从越南征收到什么税赋。根据记载,明朝从越南征收的税赋,最高一年才7万两银子。

相反,明朝还必须为驻军和行政机构支付巨额的费用。每年明朝要扔300万两银子在越南。心疼啊。所以,经济因素是朱瞻基决定放弃越南的第一个原因。

朱瞻基放弃越南的第二个原因是越南人并没有真心归附明朝。几百年以来,越南早已形成事实上的独立国家,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民族信仰,很难接受外来力量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越南民众会将明朝的统治视为侵略。他们在历史书《大越史记全书》里记载:“北寇凶残,南民困屈。”你看,明朝每年花了300万两银子,就买了这么一个差评?

因此,自1407年驻军越南以来,越南民众就不断反抗明朝的统治,让朝廷焦头烂额。更让人头疼的是,南方有越南人捣乱,北方有蒙古人侵扰。明朝军队再强大,也难以在两条战线同时开战。“两害相权取其轻”,在重北轻南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放弃越南几乎就是唯一的选择。

好笑的是,当朱瞻基放弃了越南,从越南撤回行政机构和军队后,越南的态度变得“温顺”下来。他们像以往一样,对明朝纳贡称臣。明朝也落得一个解脱。这件事就有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知行合一2020


安南也就是越南,宋朝初年独立,在明朝时期被明成祖收复,但是在明宣宗时期变成了一个战争泥潭,这使得明宣宗不得不放弃安南。

明朝和属国安南的战争开始于1406年,结束于1407年。当时的明朝正处于在明成祖朱棣的统治下,朱棣发动的强硬战争使得安南成为明朝的土地。

明朝收复安南的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安南陷入了内乱,安南当时正处于改朝换代,安南的陈朝末年,外戚黎季犛于公元1400年篡夺了皇位,他由于是外戚,在谋朝篡位的过程中大肆屠杀陈朝的王室陈氏宗族,打压忠于陈氏的力量。他还自己改姓胡,改国号为大虞。不久让位给次子胡汉苍,以太上皇的身份仍掌朝政。

这个时候明朝正处明成祖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的靖难之役之中,明朝无暇管理安南。明成祖在南京登基之后,派人宣告安南,明朝皇帝登基的消息。黎季犛知道后,立刻派人送去了文件,他自称是陈朝的王室外甥,陈朝的后裔灭绝。自己被百官推举为国王。黎季犛在这封文件里希望得到明朝的敕封,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但是这个时候安南和明朝的矛盾又爆发了。明朝直辖的土官思明总管府下属有丘温、如嶅、庆远、渊、脱五县,这五县在元末明初的时候被安南侵占,明成祖让安南返还,安南不听。同时安南又和当时的占城国大战,明成祖下诏让安南和占城修好。但是安南阳奉阴为,侵掠如故。这个时候,陈朝的旧臣裴伯耆前去明朝告状,他向明成祖控诉黎季犛的罪状:

贼臣黎季犛父子弑主篡位,屠戮忠良,灭族者以百十数,臣兄弟妻孥亦遭害。遣人捕臣,欲加诛醢。臣弃军遁逃,伏处山谷,思诣阙庭,披沥肝胆,展转数年,始睹天日。窃惟季犛乃故经略使黎国髦之子,世事陈氏,叨窃宠荣,及其子苍,亦蒙贵任。一旦篡夺,更姓易名,僣号改元,不恭朝命。忠臣良士疾首痛心,愿兴吊伐之师,隆继绝之义,荡除奸凶,复立陈氏后,臣死且不朽。敢效申包胥之忠,哀鸣阙下,惟皇帝垂察。

这个时候刚好明朝的另外一个属国老挝,他们送来了陈朝的后裔陈天平,陈天平也向明朝皇帝请求救援陈朝。

当时黎季犛正在派使者向明成祖庆贺正旦。朱棣向安南的使者团出示陈天平,使者团都错愕下拜,其中还有哭泣的人。裴伯耆向使者团晓以大义。最后朱棣派人指责黎季犛,黎季犛派人谢罪,请求迎回陈天平。朱棣先派聂聪前往探查情况,聂聪回来后,说黎季犛可信,于是朱棣派人送回陈天平。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黎季犛在路上设伏,杀了陈天平。这使得朱棣大怒,于是征伐安南的战争开始了,以朱能为征夷将军,担任总兵官。沐晟为征夷副将军,担任左副将军。张辅为右副将军,李彬、陈旭为左、右参将。明军南征。但是朱能到了龙州病卒,大军由张辅带领。

在张辅的指挥下大军所向无敌,很快就平定了安南,黎季犛被抓住后送往南京。安南的耆老一千一百二十余人到达明军的大营,他们说:

“陈氏为黎贼杀尽,无可继者。安南本中国地,乞仍入职方,同内郡。”

于是明朝改安南为交阯,正式设立郡县制度。

连绵不断的明越战争,最终变成了战争泥潭。

明朝大军在占领安南之后很快就退回了,但是战争依旧在继续。1408年,陈朝的故官简定在投降明朝之后,本来是要被带去明朝的南京,但是在路上简定和他的党羽陈希葛逃去,最后与邓悉、阮帅等人谋乱。简定于是建号称帝,国号大越。他们攻下盘滩咸子关,扼守三江府周边的来往道路,攻打交州。而且慈廉、威蛮、上洪、天堂、应平、石室等州县都响应简定,交趾大乱。明朝在1408年时派沐晟征讨,但是沐晟被安南人打败。于是在1409年,明朝再度派张辅领兵攻打安南的叛军。张辅打败安南的叛军,当时安南人立陈季扩为帝,被张辅打的四散而逃。在1412年明朝大军击败叛军,逮捕了陈季扩,安南才平定一段时间。

永乐十五年(1417年),宦官马骐在安南采办,马骐索要安南境内的珍宝,安南人苦不堪言,这个时候安南再度爆发大乱。阮贞,黎核、潘强与土官同知陈可论、判官阮昭、千户陈忷、南灵州判官阮拟、左平知县范伯高、县丞武万、百户陈已律等人一时之间再度造反。这些人被李彬讨灭。

但是紧接着俄乐巡检黎利、四忙故知县车绵之子三、乂安知府潘僚、南灵州千户陈顺庆、乂安卫百户陈直诚,乘机作乱。

随即范软起兵俄乐,武贡、黄汝曲起兵偈江,侬文历起兵丘温,陈木果起兵武定,阮特起兵快州,吴巨来起兵善誓,郑公证、黎侄起兵同利,陶强起兵善才,丁宗老起兵大湾,范玉起兵安老。

李彬四处征讨无功,永乐十八年(1420年)荣昌伯陈智为左参将,带兵进入安南再度征讨叛军。叛军再度被击垮。其中有一个人黎利逃亡老挝,朱棣派人质问老挝,老挝于是放走了黎利。黎利就变成了安南最大的反叛者,他寇掠不止,一直到了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

朱棣驾崩,朱高炽继位,但是朱高炽不久病死。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安南的叛乱还为停止。

1426年,朱瞻基命成山侯王通为征夷将军,都督马瑛为参将,再度讨伐黎利。结果王通无能,一败再败,王通甚至擅自割清化以南的土地给黎利,尽数撤回官吏军民返还东关。于是朱瞻基命安远侯柳升为总兵官,保定伯梁铭为副官,又命沐晟为征南将军,兴安伯徐亨、新宁伯谭忠为左、右副将军,从云南进兵,两军共七万余人。开赴安南,再度清剿黎利,同时让王通坚守。

柳升带兵前往安南,黎利称有陈氏后裔,要进献给明朝皇帝。柳升让人送书给朱瞻基,但是柳升在带兵前进的时候,在倒马坡遭遇安南的伏兵,战死沙场。王通得知后大惧。于是和黎利议和。最后朱瞻基决定撤出安南,于是安南被黎利所得。但是黎利不敢擅自称王,于是他派人到北京宣称陈氏的后裔去世了,当地人选举自己称王。但是朱瞻基不允许,黎利终其一生只是暂摄国事,同时假装寻找陈氏后裔。

黎利去世,他的儿子黎麟权署国事,但是名不正言不顺。一直到黎利之孙黎浚在位期间,明英宗让光禄少卿宋杰、兵科都给事中薛谦持节册封他为国王。至此安南重新成为明朝的藩属国。

其实安南在永乐年间已经是烽火四起,明朝四处镇压,花费众多,而且屡次镇压都平定不下叛乱。明朝的统治无法得到安南的认同,而且财政压力增大,这使得明朝被迫放弃了安南。


人者仁义也


明成祖朱棣派遣英国公张辅征服安南,并设立交趾布政使司,将安南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但他的孙子明宣宗继位后,明朝主动放弃了安南地区,恢复其附属国地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安南局势不稳定,安南自征服以来,时有反叛,明王朝多次派兵围剿,连年兴兵,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当时朝廷有意让天下息兵,所以明宣宗改一味剿灭为剿抚并用的政策。

2)当时明王朝的主要力量在北方,防备和打击蒙古人,以当时明王朝的国力无力进行南北两线作战,为避免与安南人陷入无休止的战争,只能放弃安南。

3)下西洋国策的放弃;明成祖征服安南一方面是开疆扩土,另一方面是为下西洋的战略服务,而宣宗时已基本放弃这一国策。所以安南的战略地位就不在那么重要。

4)明王朝迁都北京,安南距离政治中心太远,官员派遣和兵马调动都要大费周章,所以朝廷无力管理。

5)宣宗时,明王朝进入文官统治局面,为打压勋贵,自然不希望大兴武力。





另类小历史


公元1427年,明宣宗宣布从越南撤军,结束了明朝对越南长达20年的直接统治,随后的越南宣布复国,重新建立黎朝,至于原因,我们细细分析。

历史前瞻

安南,就是现在的越南,古代称为交趾,位于中国的南部,古代一直属于中国版图,据专家考证,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天下设置三十六郡,其中的象郡就管辖着今天的越南北部和中部,一直到五代十国,中央政府一直有效管辖越南。公元939年,越南地方势力趁中原内乱,击败南汉获得独立,称安南国,此后的越南开始脱离中央直属,成为中原王朝的属国,遣使进贡。这种宗藩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明朝初期。

占领越南经过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坐拥中原正统地位,此时的安南自然奉明朝为正朔。到了十四世纪末,安南的陈朝逐渐衰落,政权逐渐旁落到了权臣胡季犛手里,并篡位自立为王。由于是非法夺位,忌惮明朝皇帝的干预,一直隐瞒此事。1403年,朱棣取得皇位不久,胡氏认为朱棣也是篡位,惺惺相惜,可能不会干预自己,遂上表朱棣,谎称陈朝子孙绝灭,自己受百官拥戴不得已登位,请求大明皇帝正史册封为安南国王。这一策略竟然瞒过了朱棣,不过好景不长,陈氏子孙陆陆续续来到中原控诉胡氏篡权,1406年,朱棣派兵护送陈氏后裔回越南途中,遭胡氏政权派兵围剿,全军覆没,陈氏子孙也被杀害,这件事成为朱棣派兵的导火索。

1406年7月,明军分两路进入安南,不少越人“厌胡氏苛政,罔有战心“,明军势如破竹,攻克多个要塞并歼灭胡军主力 , 于1407年在5月将胡氏父子活捉。

灭掉胡氏政权后,朱棣为了更好的统治越南,宣布在越南设置交趾郡,进行直接统治,明朝迎来了短暂的直接管辖越南。

大明朝放弃越南的原因分析

其一、越南自五代十国独立已近400年,越南当地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文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民族觉醒,不甘心被外来民族压迫,因此各地起义军此起彼伏,大明军队镇压起义,疲于应付,伤亡惨重。

其二、明朝初年,北方的蒙元实力依旧雄厚,明朝的主要国境压力来自北方蒙古各部,蒙古军队频频突破长城,侵扰边镇,对大明形成严重威胁,明政府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必然需要抽调其他地方的军事力量,如果南北两线作战,大明军队是吃不消的,鉴于此,三杨内阁建议从越南撤军,增强北方防御。

其三、明朝在越南的统治横征暴敛,掠夺当地民生资源,越南在古代被认为是化外之地,蛮荒之地,派往越南的官员大多是皇帝贬谪过去的,他们要不是素质低下,要不就是贪婪小人,到了当地只会苛捐杂税,收受贿赂,又加紧掠夺当地贵重民生物资,开采金银矿产,搜刮珍禽异兽,直接运回内地,导致当地百姓民不聊生,激起民变。

结尾

到了明宣宗一朝,安南人犁氏反叛,多次打败官军。此时的明朝,在越南统治已是疲惫不堪,力不从心,1427年,明宣宗经权衡再三,决定裁撤交趾郡,从越南撤军,承认黎氏政权,结束了对越南的直接统治。


一切都付笑谈中


越南古代称为“安南”,自秦汉时期就被纳入中国版图。直到唐末,由于军阀混战,中央威权不盛,安南才脱离中囯自立,直到永乐五年(1407年)时隔四百多年后才被再次纳入中囯版图。

但是到了明宣宗时期,明宣宗果断的放弃了已经统治了二十余年的安南,使其再次独立。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明朝在越南(安南)的统治不得人心,遭受普遍抵制。所以安南当地人对明朝政府没有所谓的认同感。他们在当地鱼肉百姓,横征暴敛也导致了当地民众的强烈反抗。

2、为了维护明朝在安南的统治,对反政府的民众大力征剿。在这一过程中也耗费了明朝巨大财力,也仅军队伤亡惨重。而安南人靠着地理优势却越战越勇,明朝始终无法在军事上取得彻底的胜利,反而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以上因素是明宣宗放弃南安的主要原因。


王玉洁507


1406年安南国内部动荡,明成祖朱棣派大将张铺出兵平定.1407年安南地区被征服,朱棣随即在安南地区设置交趾布政使司,派出流官,按照中原模式进行治理.但是这些官员仗着天威,天高皇帝远在安南当地横征暴敛,很快激起当地的反抗.

当时明朝国力强盛,朱棣对于安南地区的叛乱一直是采取高压态度.从1407到1417的十余年间,张辅作为明朝在安南的镇守将领,4次平定安南地区的叛乱,始终牢牢掌控着安南.

由于朱棣继位后多次派郑和下西洋以及常年对蒙古作战,耗损人力物力,明朝可谓元气大伤.永乐朝后期,国家已经出现民生凋敝现象.

明仁宗继位后,马上宣布停止了一系列的扩张行动,国家政策转入休养生息.

这样一来给了反抗者黎利巨大利好.1427年,明宣宗朱瞻基派出的平叛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安南地区的控制范围也仅剩几个重要城池.如此情况下,明朝南下平叛困难重重.

虽然张辅主张继续对安南地区平叛,但此时的明朝由于国力的常年损耗,已不复当初,无力平叛.从修养生息的角度考虑,明宣宗朱瞻基最终选择放弃安南,封黎利为国王.而黎利也力主与明朝修好,安南地区再次成为明朝的藩属国.



小小张品历史


事实上,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就定下了十五个不征之国,其中之一就是安南(另外十四个分别是:朝鲜国、日本国、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国、真腊国、暹罗国、占城国、苏门答剌、西洋国、爪洼国、湓亨国、白花国、三弗齐国、渤泥国),而理由是“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简单来说,就是这些都是弹丸之地,过于偏远,即便是打下来了,也不划算。

朱棣登基之后,为了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非要征讨安南,当时大才子解缙曾经拼命阻拦,但朱棣一意孤行,虽然最终打了下来,但也花费了巨大的代价,而且此后安南经常闹独立,明朝不得不花费巨大的精力来维持自己的统治。朱高炽登基以后,为了改善这个地区的状况,更换了明朝在此的负责任,结果形势更加恶化。

朱瞻基登基以后,朱瞻基仔细分析了之前的形势以后,选择战略放弃这块地方,一方面明朝在这个弹丸之地花费了很多财力物力,但收益却寥寥无几,另一方面,朱瞻基是守成之君,也不愿意为了这点巴掌大的地方而大费干戈。


文史并蒂


安南大致现在的越南北部地区,朱棣继位后不就,将安南纳入明朝版图,设立安南布政使司,

安南地区自秦汉时期一直是中国领土,五代时期独立出去,一直到明朝初年相对独立,

明朝靖难之役后朱棣频繁用兵,四次深入蒙古,导致安南控制力大大减弱,二十年间起义不断,朱棣曾几次派张辅平定叛乱但不能久居,张辅一走,起义再起。同时对安南不够重视政策上处理也明显不足。

宣德年间安南人黎利率众起义,自称平定王,占领安南大部分领土,明军战败退出安南

明朝财政本来就吃紧,安南地区,起义不断,耗费巨大银两,安南地区收税甚微,入不敷出消耗大量财力物力宣宗被迫放弃。

经过不断复议,宣宗从安南撤兵,废除安南政使司。




外太空的首富


导语:

  • 安南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朝廷的藩属国,一直以来依附于中原朝廷。虽然安南地区的政权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可是始终没有脱离中原封建王朝的统治。
  • 早在秦朝的时候,安南就已经被开辟成为中原王朝的领土,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安南地区人口繁衍逐渐增多,所以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王朝。从这儿开始,安南就一直属于中原帝国的藩属国。
  • 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派遣大将张辅代领人进入安南,消灭了安南胡氏政权,恢复安南为交趾,该地区也就成为了明朝郡县中的一部分。

朱棣将这里设立为交趾布政使司。可是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却主动放弃了安南的控制权,这是为什么呢?

01安南地少人多,远离中原王朝,管理十分困难。

明朝统治安南的时候,这个地方已经拥有三百多万老百姓,是一个人口密度相对来说比较大的地方。

追至叱蒲捺栅,又遁。昏夜行二十余里,闻更鼓声,辅率政等衔枚疾趋,黎明抵叱蒲干栅,江北贼犹寨南岸。官军渡江围之,矢中景异胁,擒之。镕及弟鈗亡走,追擒之,尽获其众。别将朱广追伪大将军阮帅于暹蛮,大搜暹人关诸山,获帅及季扩等家属。帅逃南灵州,依土官阮茶汇。指挥薛聚追获帅,斩茶汇。初,邓镕之就执也,季扩逃乂安竹排山。辅遣都指挥师祐袭之,走老挝。---《明史》

作为一个外来征服者,明朝派遣过去的官员,并不能很好统治这个地区。安南人认为,他们虽然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附属国,可是他们也有自己独立的政权,现在贸然被划入了明朝的疆土,他们自然很不服气。

所以当朱棣派遣李彬佩征夷将军印,前往镇守交趾的时候,遇到了一堆反抗者。好在李彬是个能征善战的将领,他到了以后,先是平定了路那县的造反者阮贞,随后又相继平定了顺州和北昼等地。

  1. 不过这只是暂时的安歇,起义军层出不穷,李彬忙于应付。尤其是黎利的出现,几乎成了李彬的死局。最初黎利还是清化府的土巡检,可他表示非常不服气明朝的统治,常常拉着一帮兄弟们谋划造反的事情。
  2. 由于黎利的崛起,导致安南各地都爆发了各种起义,这对明王朝来说,负担实在是太重了。毕竟安南距离京城有万里之遥,根本不是说管理就能管理到位的。
  3. 而且李彬在镇压起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却在关键时刻病死了。当时黎利战败逃亡到了老挝,李彬决定进入老挝抓捕黎利,结果还没发病,李彬就病死了。

李彬死后,这一场追捕活动也就宣告结束了。从此以后,李彬的各位继任者,都无法完成平定叛乱的任务。一直到王通上位以后,直接割让清化府以南的地区给了黎利,从此黎利过上了兵强马壮的生活,而明军再也没办法收拾他了。

02黎利集团在安南做大,明朝劳师远征划不来。

李彬死后,再也没有人能够跟黎利相抗衡。所以黎利放心大胆地从老挝回到了安南,开始了自己宏图大业之路。

二年春,利犯交州。通与战,斩伪太监黎秘及太尉、司徒、司空等官,获首级万计。利破胆奔遁,诸将请乘势追之,通逗留三日。贼知其怯,复立寨浚濠,四出剽掠。三月复发三万三千人,从柳升、沐晟征讨。贼分兵围丘温,都指挥孙聚力拒之。先是,贼以昌江为大军往来要道,发众八万余人来攻,都指挥李任等力拒,杀贼甚众。阅九月,诸将观望不救,贼惧升大军至,攻益力。夏四月,城陷,任死之。---《明史》

他召集自己的旧部,不断攻陷明朝交趾各县城。王通不得不选择与黎利进行和谈,当然这是一次彼此不信任的和谈。

因为王通一方面在和谈,一方面在拖延时间等待明军调兵前来支援。而黎利这边获悉以后,开始猛攻各县城。

  • 结果等到明军10万援军来了以后,黎利并不慌张。他认为虽然明军人数众多,可是他们对安南地区的地形并不了解,只要他们孤军深入,就有机会埋伏偷袭他们。
  • 所以黎利的作战方针就是诱敌深入,他下令让士兵们佯装败退,且战且败,不断拉长军队的纵深。结果明朝这边的主将柳升果然大意了,认为一定可以获胜,所以他亲自带着1000多起兵追击黎利残兵。
  • 万万没想到,柳升的人马陷入了黎利的包围圈,柳升当场被杀,黎利获得了这场战斗的最终胜利。因此明朝不得不承认黎利政权的合法性,开始了一系列商谈活动。

军事上不敌的确是明宣宗朱瞻基放弃安南的重要原因,打不赢这场战争,主要是因为劳师远征供给不足的原因。

与其长期在这里耗着,还真不如放弃安南,承认对方的合法性。让安南继续以大明朝附属国的身份存在下去。

03明宣宗放弃安南是否妥当?

对于安南的问题,其实朱棣时期就有很多讨论。不过当时镇守安南的李彬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将领,所以他勉强还能平定安南的部分叛乱。

可是等到李彬去世以后,安南地区的防务几乎是一片混乱,倒不是说后继者一定没有能力,至少他们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这个地方的特殊情况。

帝心知其诈,欲藉此息兵,遂纳其言。初,帝嗣位,与杨士奇、杨荣语交阯事,即欲弃之。至是,以表示廷臣,谕以罢兵息民意。士奇、荣力赞之,惟蹇义、夏原吉不可。然帝意已决,廷臣不敢争。因敕利以兴灭继绝之意,并谕通及三司官,尽撤军民北还。诏未至,通已弃交阯,由陆路还广西,中官山寿、马骐及三司守令,由水路还钦州。凡得还者止八万六千人,为贼所杀及拘留者不可胜计。天下举疾通弃地殃民,而帝不怒也。---《明史》

所以就是这么一个适应的过程,使得黎利集团逐渐崛起。黎利集团都是由本地人组织起来的一支武装力量,他们对安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十分熟悉,所以在作战方面,比明军更加有优势。那么明军节节败退的原因就找出来了。

  1. 首先明军将领的能力不足。李彬是一个优秀的将军,他平定了安南的叛乱,甚至击败了一直对抗明朝的黎利,将他赶出了安南,逃到了老挝。可惜他死后,继任者能力都不足。
  2. 其次黎利大军熟悉战争场地。这帮人都是本地人,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自然比明军更加有优势,只要诱敌深入,明军不是黎利军队的对手。
  3. 再者明军千里奔袭,物资供应麻烦。当时朱瞻基远在京城,距离安南实在是太远了,所有物资供应压根就来不及,因此明军后补力量不足,很难取胜。

所以在这种非常不利的情况下,杨士奇和杨荣这些大臣们,立刻劝告明宣宗朱瞻基,他们认为这个时候放弃安南是最明智的选择。因此明宣宗选择了这个无奈的结局,我认为还是靠谱的。

总结:明宣宗的行为不算割地求和,只能说放弃了侵略。

朱棣进攻安南就一定正确吗?其实这是未必的,在历史上安南地区一直有一个独立的王朝,他们虽然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可是本身的确是独立的。

朱棣偏偏要将这里变成大明朝的一个郡县,这是不可取的。所以这里的人民一直在反抗。明宣宗朱瞻基上台以后,意识到了反抗情绪越来越严重。

所以他的镇压力度也不断缩减,最后将留在安南的八万多人马全部撤回大明,从此承认了黎利政权的存在。放弃安南不是耻辱的选择,而是一种明智的妥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