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近山“隨意”發起伏擊戰,居然團滅日軍120人觀摩團

熟悉《亮劍》的朋友都知道,李雲龍最早領導新1團,後來成為了獨立團團長,並打了一系列硬仗。事實上,

不僅李雲龍有原型人物,獨立團也是有原型的。這個團也曾用過“新1團”這個響噹噹的番號。

1938年,成立於隆堯縣的冀南抗日遊擊隊與附近幾個縣的游擊隊合併,成為八路軍東進縱隊第1團。該團後來整編為386旅新1團。後來經過幾次整編,到百團大戰時,新1團改名為16團。

王近山“隨意”發起伏擊戰,居然團滅日軍120人觀摩團

【《亮劍》中獨立團的雪恥之戰——關家堖戰鬥,16團當時就在現場,協同兄弟部隊殲滅岡崎大隊(劇中叫山崎大隊)400人】

1943年,已經成為386旅第二任旅長的王近山,奉命率領16團奔赴延安。走到洪桐縣韓略村時,被告知將有日軍經過,王近山決定打一場伏擊。所以,這場載入我軍戰史的伏擊戰,發生得挺偶然。

當時,日軍由岡村寧次親自指揮,調集十幾萬兵力對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進行殘酷“大掃蕩”。岡村寧次向日本國內大本營報告:將在黃河沿岸把該地八路軍徹底消滅。態度十分狂妄。

這一報告,引起了日本陸軍參謀總部的重視,於是命令各部隊抽調中層軍官觀摩這次歷史性的“勝利”。這批日本軍官組成了“戰地觀摩團”,前往戰場一線觀戰,沿途各日軍據點均提前接到通報,要求做好保衛和接待工作。

1943年10月23日,王近山帶領的16團行至韓略村附近隱蔽宿營。當天晚些時候,洪洞縣武委會主任孫明烈、韓略村村長王命秀從日軍據點得到消息:明天要有大隊日本人經過,去打中國兵。

王近山“隨意”發起伏擊戰,居然團滅日軍120人觀摩團

這個消息傳遞給了王近山,王旅長以為這支日軍是來打自己的,於是準備先發制人,來一個伏擊。當地游擊隊從23日下午就開始偵察地形、打探日軍大部隊活動情況。

不查不知道,一查有驚喜!原來,韓略村西的那條山溝,每天都有日本車隊經過,車上裝的都是從根據地打劫來的物資。押車的人並不多,每次只有幾十個人而已。無論是那支將進攻自己的日本軍隊,還是每天運送物資的日本車隊,這場伏擊都值得一打。

10月24日拂曉,16團按照計劃進入到伏擊陣地,等著日本人送上門來。上午9點,日軍十幾輛汽車從韓略村西的山溝經過,兩邊都是幾丈高的土崖,16團就埋伏在土崖上面。

只聽得公路東段四連陣地上一聲槍響——這是開始戰鬥的信號,200多米的伏擊地段上,機關槍子彈像瓢潑大雨一樣澆向了車上的敵人,手榴彈密集地在車隊中爆炸,整個山溝霎時間被硝煙和塵土所籠罩。

王近山“隨意”發起伏擊戰,居然團滅日軍120人觀摩團

六連首先炸癱了車隊中的倒數第2輛,一下子把敵人的退路堵死。看到後退無望,前面的車想一腳油門,直接衝出伏擊圈,但被前面四連和九連的阻擊陣地封鎖。許多鬼子還來不及跳下車,就被打死打傷。

與《亮劍》中的情形一樣,手榴彈投出後,八路軍馬上吹響了衝鋒號,與日寇貼身肉搏。到處都是“衝啊!”“殺啊!”的怒吼聲。日本軍官由於沒有長槍,只能使用手槍或隨身佩戴的武士刀戰鬥。

戰地觀摩團”車隊的前方,還有30多個在前邊開路的日本兵。他們在回去反撲的途中,都被九連陣地扔出的手榴彈炸死。戰鬥至最後,10多名殘餘的鬼子將幾個高級指揮官圍在中間,企圖頑抗待援。

王近山“隨意”發起伏擊戰,居然團滅日軍120人觀摩團

16團的五連發起最後衝擊,連指導員鄭光南用集束手榴彈,將這10多名日寇一次性報銷。遺憾的是,鄭指導員也壯烈犧牲。

經過3個多小時的戰鬥,120多個敵人全部被擊斃,13輛汽車全部被擊毀,繳獲重機槍1挺、擲弾筒3具、步槍80多支和一地物資。後查明,這夥“戰地觀摩團”中有10多名少佐級、8名大佐級和1名少將旅團長。

有人質疑這次戰鬥的戰果,因為他們認為數量如此龐大的軍官團,怎麼可能沒有足備的守衛呢?其實這也很好解釋。

首先,車隊配備了一定數量的隨行士兵。只不過在突然的伏擊下,多數人沒來得及下車就被打死了。其次,岡村寧次向上級誇下了海口,說太嶽軍區的八路軍快被“掃蕩”乾淨了,如果配置太多警衛,不等於打自己臉嘛!最後,別說是日本人,就是王近山也沒想到會有這一仗

,如果雙方到達韓略村的時間能差出3天以上,大家根本就見不到面,這次伏擊完全是陰差陽錯中的神來之筆。

王近山“隨意”發起伏擊戰,居然團滅日軍120人觀摩團

《亮劍》中沒有寫到的是,王近山的部隊撤走不到一個鐘頭,日本人的飛機就來了。由於沒看見八路軍,飛機朝鄰村胡亂扔了幾顆炸彈就飛走了。緊跟著,從洪洞、曲亭、臨汾據點趕來的日本軍隊也到了。

其實被擊斃的日本兵中還有兩人倖存。戰鬥爆發後,這兩個人躲到路邊的一個土窯裡,我軍戰士打不著他們,最後兩人憑藉裝死的本事矇混過關,目擊了整場戰鬥。這也是日軍後來對這戰場伏擊戰的記述較為翔實的原因所在。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