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在疫情防治領域能貢獻什麼?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在疫情面前,社會各界團結一心,盡其所能貢獻自己的力量,在這場與病毒的戰鬥中,區塊鏈從業者不僅提供了大量的物資援助,同時也在發揮技術優勢,積極探索區塊鏈技術在疫情防治工作中的應用。

此次與新型冠狀病毒的“戰爭”背後,不僅是對醫學科學、醫學教育、醫療結構、防疫機制等公共衛生體系的全方位考驗和挑戰,也是對多年來關於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的硬件和軟件、甚至工程師和程序員的考驗和挑戰。

疫情防控的過程中出現的很多問題,涉及到信息透明、信任機制、物品溯源、數據合理共享、隱私保護等等:比如,武漢紅十字會在防護物資的接收和分配時出現的問題;從首起病例出現,到春節左右疫情在全國發酵,疫情預警機制受到嚴峻考驗;疫情爆發後,如何在信息公開和個人隱私之間取得兩全;如何確保這個時間點流入市場的口罩符合疫情防控標準,不讓假冒偽劣產品的製造商大發國難財;而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間點,輿情管理和疫情數據實時公佈都是穩定民眾情緒的關鍵,避免謠言滿天飛,保證社會輿情和疫情數據的真實透明就顯得至關重要……

剛剛興起的區塊鏈行業,還來不及在這次抗疫行動中大展身手。但是行業的反應並不遲鈍,不少區塊鏈技術公司已經開始提供服務。區塊鏈業界也有很多深入的探討和思考。比如:區塊鏈能幫助慈善公益更公開透明,讓數據曬在陽光下,增強慈善組織公信力;區塊鏈能讓疫情預警防控更及時,改善追責機制,減少審批流程,提高預警效率;區塊鏈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不洩露隱私的情況下實現信息透明的問題;區塊鏈還能建立真實可信的物資溯源機制,讓醫療物資與醫院需求更加匹配,使每一批物資都能物盡其用……除此之外,區塊鏈技術還有望在公共安全監測、醫療數據共享、疫後保險追償以及分佈式辦公協作等場景中發揮巨大作用。

區塊鏈技術在疫情防治中能夠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我們就以本次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為例來進行梳理與總結。

區塊鏈技術在疫情防治領域能貢獻什麼?

一、區塊鏈+慈善公益

讓數據曬在陽光下

在疫情災難面前,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來自五湖四海的慈善援助誠然起到了不可輕視的作用,但就在海內外的醫療援助用品送到武漢,卻發生了“週轉不及時”、“物資分配不合理”等問題,引發了社會輿論對紅十字會在分配捐贈物資上是否存在不合理之處的熱議。

公信力是慈善組織發展的關鍵。在公益事業中,最根本的是信任問題。

我們需要進一步深思如何更公開、透明地保證慈善公益事業的有序進行,讓愛心物資與錢款真正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中。區塊鏈恰恰擅長處理這樣的信任問題。

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安全地解決信任問題,是區塊鏈的優勢。

區塊鏈技術在疫情防治領域能貢獻什麼?

區塊鏈可以儘可能地在物資捐贈及分發等全流程擺脫人的因素,以算法與技術重塑信任機制,增強慈善組織的社會公信力,開啟全新的公益慈善篇章。區塊鏈技術的加入,將能夠使公益慈善組織不再扮演捐贈資產的流轉中介角色,讓捐款人與受助人直接匹配對接,讓捐贈人捐得放心,受助人拿得安心。

憑藉去中心化的特點,區塊鏈可以將慈善公益項目相關的信息分佈在網絡各個節點上,在確保信息真實可靠的前提下,杜絕了虛假公益項目以及個人組織謀私利的情況。由於在鏈上的每個捐贈者都是節點,對數據信息進行更改需要半數以上節點同意,能夠有效的防止居心不良的人士惡意篡改信息。

鏈上的信息公開透明,可溯源,我們能夠精準對應每一筆款項的捐贈者與接受者,最終錢款物資的用途和去向也將被公示,可以點對點地查詢和追溯相關的責任人。在智能合約的配合下,只要設定好相關的條件和要求,在鏈上都可以一鍵追蹤溯源。這不僅可以增強捐助物品的透明度,也避免了更多的人力資源浪費和時間重複工作。區塊鏈的可控匿名機制能滿足部分低調捐贈者的需求,保護捐贈者的個人隱私安全。

在可預測的將來,區塊鏈有望重塑慈善公益模式,實現完全點對點的精準慈善,而慈善組織也將在變化中完成角色轉變,從慈善中心機構和資產流轉中介變成慈善運營管理組織和信息發佈與審核者。

二、區塊鏈+醫療用品溯源

讓醫療用品更安全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不斷髮展,口罩防護關乎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2020年1月31日,國家衛健委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不同風險人群防護指南》和《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推薦使用的口罩共4種,分別是: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KN95/N95及以上顆粒物防護口罩、醫用防護口罩。

當前,口罩供應嚴重不足,部分不法分子趁機銷售“假口罩”。2020年2月3日,寧夏銀川市公安局食藥環分局破獲了一起銷售假冒偽劣口罩案,打掉了一個疫情防控時期藉機大肆販賣銷售假冒偽劣口罩等防護用品的犯罪團伙,抓獲兩名犯罪嫌疑人,查獲假冒偽劣一次性口罩53300個,假冒偽劣N95口罩540多個。

除口罩外,各種醫療用品、防疫物資造假問題也較為突出。2020年1月27日至2月5日,上海市公安機關共偵破製售假劣防疫物資案件9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5名,繳獲假劣口罩3萬餘枚、“84”消毒液13噸。2月3日,上海警方接連偵破了3起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醫用器材案件,涉案金額25萬元。

2020年2月4日,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市市場監管局與公安機關並肩作戰,偵破了北京首起跨省區銷售假冒品牌口罩案,抓獲犯罪嫌疑人4名,查獲假冒3M品牌口罩2.1萬餘隻。

除了此次疫情中暴露出的醫療用品造假現象,近年來,藥品造假問題也頻頻發生,2009年的青海雙黃連事件、2016年的山東疫苗造假事件以及2018年轟動全國的“長生生物”疫苗造假事件,醫療行業造假問題嚴重威脅人民的生命健康。

區塊鏈技術在疫情防治領域能貢獻什麼?

如何才能有效遏制醫療用品造假?

基於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性,建立以區塊鏈為基礎的醫療用品溯源系統,每一個按時間標記的交易都將被自動複製到區塊鏈上且不能修改。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點,既保證了數據的真實性,又確保了數據傳輸的安全性, 同時也可達到降低成本的效果。

利用區塊鏈分佈式存儲的特徵,醫療用品製造商、批發商、終端銷售通過使用醫療用品溯源系統在審計和跟蹤庫存上實現信息公開透明,確保醫療用品安全。

三、區塊鏈+疫情預警

讓疫情監控預警更及時

2002年11月16日,廣東省出現第一例非典感染患者,但在2003年2月這種“非典型肺炎”的疫情才開始在互聯網流傳發酵。

距離非典疫情17年之後,2019年12月,武漢市部分醫院陸續出現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人,但到2020年1月下旬,關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輿情才開始在全國流傳。

與病毒的戰役,就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爭。如果能搶在疫情全面爆發前及時預警並有效控制,或許局面會好很多。

早在2008年4月,我國在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運行國家傳染病自動預警系統,建立自動預警與響應機制,並實現了對39種傳染病監測數據自動分析、時空聚集性實時識別、預警信號發送和響應結果實時追蹤等功能,上報方式也從傳統的人工上報逐步發展到信息化和IT化上報模式。


區塊鏈技術在疫情防治領域能貢獻什麼?

圖1:目前我國傳染病報告上報和預警結構

來源:烏士兒,《硬核:用區塊鏈技術改進國家級傳染病監測預警網絡》

相較2003年非典時期,我國的傳染病監測體系已經進步許多,尤其是對於已知傳染疾病的監測預警,通過自下而上的數據回饋與分析,能夠及時響應並調配資源進行有效防治。但在面對未知的新型疫情時,卻顯得有些無力。

基於國家傳染病上報對數據的完整性、準確性的高要求,目前傳染病報告卡從臨床醫生填報到上報國家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需要經過3次人工審核。這種多次多層核實的模式,在平時應對已知疾病是一種非常穩妥與保險的做法,能避免個別環節由於人為出錯而造成的連續性負面影響。但在面對突發的重大傳染病時,這一機制卻成為重大缺陷,極大降低疫情上報效率,嚴重阻礙了對突發重大傳染病的監測與防控工作開展。

醫院間的數據孤島問題也是導致疫情預警滯後的原因之一。出於對病人隱私與病例數據的保護,現在大多數醫院都不會與其他醫院共享數據。所以,在新型疫情發生時,醫院傳染病報告卡只能自下而上縱向傳送,並不能在醫院間橫向共享。所以醫院之間缺乏相同症狀病人的數據對比,無法進行類似病例數據的交叉驗證,進而合理評估疾病的嚴重程度。這種醫院間的數據隔絕,也會使得某些醫院在面對未知疫情時,盲目低估其破壞力與影響力,不能及時採取應對措施。同時,由於數據隔絕和國家對傳染病數據的高要求,使得每個醫生、每家醫院和當地疾控中心在每次上報新型傳染病時都承擔著相應壓力,處理新型疑似傳染病時都會異常謹慎小心。


區塊鏈能怎麼改善這一預警機制?

烏士兒在《硬核:用區塊鏈技術改進國家級傳染病監測預警網絡》中提出了改進型建議:優化目前的逐級垂直單向國家傳染病上報網絡,利用區塊鏈分片機制,建立區、市、省和國家四級區塊鏈自動化數據同步網絡,在四級網絡中依託各級的疾控中心,建立突發傳染病數據採集和實時預警自治能力。

利用目前已有的公共衛生數據交換平臺作為每級數據的交換節點,形成實時自動化的數據交換機制。各區之間的傳染病報告數據在市級防疫鏈同步;各市之間的傳染病報告數據在省級防疫鏈中同步;以此類推,到國家級同步全國的防疫數據。四級防疫鏈像四個車輪一樣,在自動化完成各區、市、省的內部防疫預警工作的同時通過國家級防疫鏈不斷更新和補充其他省份的數據,形成具備一定區域自治能力的防疫網絡。

區塊鏈技術在疫情防治領域能貢獻什麼?

圖2:四級防疫鏈

來源:烏士兒,《硬核:用區塊鏈技術改進國家級傳染病監測預警網絡》

具體來說,對於疫情上傳的多重審核問題,建議放寬傳染病初次上報的權限,醫生和基層醫療機構可以直接上報初次傳染病報告卡;之後再由防保醫生和區、市CDC人員核實和補充該報告卡;而國家傳染病大數據預警可以利用初次傳染病報告卡提前計算傳染病爆發和擴散趨勢,從而開展預警和準備工作。

其次,建議依託於四級防疫鏈數據實時同步能力,通過區塊鏈智能合約建立基於規則模型的數據實時判斷預警能力;將目前的國家傳染病自動預警功能下沉到各區,市和省級的防疫鏈中,形成基層實時預警網絡,進而建立國家和基層的雙層預警網絡。

而對於醫院間數據孤島問題,可構建區、市、省、國家級區塊鏈防疫鏈,實現跨醫院,跨區域的疫情數據自動化同步能力,在四級防疫鏈中通過四級衛生健康數據交換節點實現跨區域和層級的數據交換。

同時,依託區塊鏈數據可溯源的特性形成完整的、防篡改的責任鏈條能夠完善追責機制,給老百姓提供一個透明化監督和事件追責的數據依據,為防疫和控制疫情提供堅實的群眾基礎。同時,這也有利於各級政府、醫院、疾控中心以及其他相關主體在疫情之後積極總結經驗教訓,增強防患於未然的能力。

四、區塊鏈防疫信息化系統

讓疫情數據更真實

隨著疫情的蔓延,信息公示,跨省市、跨部門的合作能力受到了嚴苛的考驗。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一旦監督核查不及時,很容易造成疫情信息瞞報、造假等問題,從而對社會安定造成不利影響。對普通民眾來說,由於缺乏醫療專業知識,對疫情的真實進度並不完全瞭解,如果對相關部門公佈的疫情數據產生懷疑,便會由此催生許多網絡謠言,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疫情之外的其他不良社會影響。因此,構建一套公開、透明、及時和真實的疫情數據發佈機制十分必要。

2020年2月2日,廣州南沙區疫情防控協同系統上線運營,該系統基於“南沙城市大腦”,運用區塊鏈等信息化技術,彙總整合疫情重點關注人員、最新疫情數據、資源調度等各類防疫信息,打通各部門的“數據煙囪”,著力打造統一的疫情防控指揮中心。此外,隨著企業的陸續復工,南沙區將利用該系統繼續加強疫情防控,依託區塊鏈技術,促使企業如實填報防疫信息。

區塊鏈技術在疫情防治領域能貢獻什麼?

南沙區疫情防控協同系統主要包括疫情防控指揮中心、疫情彙總管理、防疫物資管理、企業復工管理、疫情防護信息上報等五大功能模塊,縱向對接廣州市數據,橫向實時打通區內政數局、政法委、來穗局、衛健局等多部門數據,實現跨部門多源數據對接,目前已匯聚數據210項、27萬餘條。南沙新增病例、累計病例數據實時更新,全區九個鎮街確診病例、疑似病例、陽性檢測人員等疫情重點人群的分佈情況也實現精準呈現,重點人員的近期接觸情況、健康狀況、就診信息等,疫情防控情況均可查詢。同時還提供趨勢統計、熱力圖等各種數據分析手段,集中呈現疫情發展趨勢、醫院床位、疫情防控物資、高快速路出入口等信息,各類疫情防控數據情況一目瞭然,為南沙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的宏觀指揮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此外,根據教育部、省教育廳關於加強疫情防控、全面摸排的工作要求,為提高統計效率和準確性,南京審計大學組織開發了疫情防控區塊鏈系統,採集疫情防控相關信息,該系統於2020年2月2日上線。

在區塊鏈疫情防控系統中,各方資源能夠得到精準高效的調配,結合醫療數據上鍊,各地醫療機構在鏈上都可以實時查詢到疫情的病例和報告數據,也可實時監測到控制新研發藥物和疫苗進度。與此同時,信息的完整性還能讓病人和醫療資源實現準確配對,患者用藥情況也可通過鏈上進行追蹤,從而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

疫情的防護控制和區塊鏈技術的結合,無疑為疫情的治療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助力,國難當前,在團結一致抗擊疫情的同時,我們也要反思問題的源頭,積極做好預防措施,避免重蹈覆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