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寄生蟲》拿奧斯卡打中國電影的臉,他們從根子上就錯了

韓國電影《寄生蟲》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的消息,在世界電影範圍內激起的餘波依然還在迴響。

這部電影在韓國國內引發了巨大的反響,在中國的互聯網上也激起了很多討論。當然韓國人自己的歡喜之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中國的互聯網由此產生了很多酸葡萄心理,甚至覺得韓國電影徹底壓垮中國電影,這些言論就十足可笑了。

讓我們具體看看吧

1、《寄生蟲》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引發韓國國內輿論狂喜

作為近百年來奧斯卡歷史上,唯一一個外語片登頂最佳電影,《寄生蟲》可謂破天荒般的存在。這個消息極大震撼了韓國國內,一時間,韓國各大媒體紛紛報道,充滿了歡欣鼓舞之情。

從代表韓國官方的《朝鮮日報》、《東亞日報》等媒體的頭條,紛紛充斥著《寄生蟲》獲獎的消息。

有人說《寄生蟲》拿奧斯卡打中國電影的臉,他們從根子上就錯了

有人說《寄生蟲》拿奧斯卡打中國電影的臉,他們從根子上就錯了

這些媒體恨不得將奉俊昊在奧斯卡獲獎的每個細節都挖了出來,再三品味。

韓國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娛樂公司,曾經制作過《繼承者們》、《來自星星的你》等爆款韓劇,大名鼎鼎的SBS集團,也在官方網站對《寄生蟲》獲獎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

有人說《寄生蟲》拿奧斯卡打中國電影的臉,他們從根子上就錯了

除了各種官方媒體的盛讚,韓國國內的網絡論壇,電影《寄生蟲》和導演奉俊昊一時之間也登上熱搜榜單,網友們不惜溢美之詞。

有人說《寄生蟲》拿奧斯卡打中國電影的臉,他們從根子上就錯了

很多網友的評論也都充滿了驚喜和讚歎,更有很多網友呼籲政府免除導演奉俊昊的兵役(這就呵呵了)

有人說《寄生蟲》拿奧斯卡打中國電影的臉,他們從根子上就錯了

總而言之,《寄生蟲》獲獎在韓國國內引發的反響,絕對是現象級。

當然,這也完全符合韓國這個國家最近幾十年的文化。

韓國在國際社會中,民族情緒一向自卑和自大並存。一方面韓國擁有5000萬人口,且GDP位列全球前十,算得上中等強國;但另一方面,韓國身處東亞怪物房,身邊的鄰居恰好是中國和日本這2個更大的大國,歷史上韓國又長期作為中國的藩屬,又被日本殖民多年,所以造成了韓國整個國家的民族情緒比較怪異,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是宇宙中心,但同時又充滿了自卑,畢竟各方面離中國日本差距擺在那裡。

所以韓國國內的民族主義非常流行,任何能夠激發民族自豪感的事情都值得大書特書,有時候為了這種面子甚至手段下作(最典型的就是88年奧運會和02年世界盃)

這就是韓國這個國家的特點。

2、國內某些追捧《寄生蟲》和韓國電影的言論太可笑

問題是,國內有些人也跟著起鬨,諸如“《寄生蟲》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打了中國電影的臉”啊,“韓國電影甩中國電影幾條街”之類的言論在國內互聯網上都出現了。

有人說《寄生蟲》拿奧斯卡打中國電影的臉,他們從根子上就錯了

這兩天,國內各種網絡論壇,各大電影公眾號,基本上都充滿了類似的言論,真是讓人好笑。

就因為一部《寄生蟲》,韓國電影就壓倒中國電影了?

當然,也可以理解很多媒體,很多公眾號,他們這樣講,是想蹭熱度,這個標題很能吸引人,可以帶一波節奏,引發一番論戰,最終換來很高的流量,這是他們的目的所在。

他們這樣說,不代表他們真的信,只有那些對世界電影史無知的人,才會信這種鬼話。

所以啊,扯什麼“韓國電影甩中國電影幾條街”的人,非蠢既壞。

咱們要對一個國家整體電影水平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評價,肯定要看很多方面,這些要扯起來,幾本書都打不住底。

所以咱們簡單點,既然《寄生蟲》是因為獲得奧斯卡電影大獎而引發了這些言論,咱們就只說說中國和韓國電影,在世界範圍內獲得的電影大獎情況吧。

關於中國電影和韓國電影在奧斯卡方面的獲獎情況,都很簡單,一個《臥虎藏龍》,一個《寄生蟲》,另外成龍拿到過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這個韓國沒有,估計未來出現的概率也很低。

再看歐洲三大獎方面。

之前網上有好心網友對此進行了總結,當然時間截至2018年,王小帥的《地久天長》沒有列入。

有人說《寄生蟲》拿奧斯卡打中國電影的臉,他們從根子上就錯了

然後,這是韓國電影在歐洲三大獎的情況,也是缺了《寄生蟲》,韓國電影在戛納金獎空缺的歷史已經補上了。

有人說《寄生蟲》拿奧斯卡打中國電影的臉,他們從根子上就錯了

所以,上面2個表的對比,一目瞭然。我想語言在這個時候略顯蒼白了點,具體是什麼情況,相信大家的眼睛都看得非常清楚了。

我只提一點,中國電影包圓了歐洲三大獎所有重要獎項,時間跨度也是從90年代一直到10年代都不缺,從最佳電影,到影帝影后,所有你能想到的獎項,中國電影都拿全了,而且很多獎項,是不止一箇中國人的名字出現,而韓國電影還有很多項目等待解鎖。

只看這2個表,任何人還敢說韓國電影甩中國電影幾條街了嗎?你問問他良心痛不痛?

哦,你可別告訴我,奧斯卡1個獎項就頂得上歐洲三大獎所有獎項哦。

對了,咱們還可以加上日本電影在歐洲三大獎的獲獎情況。

有人說《寄生蟲》拿奧斯卡打中國電影的臉,他們從根子上就錯了

總的來說,日本電影在歐洲三大獎的成就,比韓國電影也厲害多了。對了,日本電影人在奧斯卡獲得終身成就獎的,有2個人,黑澤明和宮崎駿。

奧斯卡和歐洲三大獎,在世界電影範圍內,最著名的電影獎項。非要說奧斯卡和歐洲三大獎哪個級別更高,沒有意義。以上就是中國、日本和韓國電影在這些獎項取得的成績。

至於其它國際A類電影節,就太多了,包括日本的東京電影節,中國的上海電影節等等,都在其中,這些電影獎項,公認權威性不如奧斯卡和歐洲三大獎,所以咱們也不列舉獲獎情況了(就是列舉的話,還是中國電影更多)。

總而言之,說中國電影落後韓國電影這樣的話,只看電影獎項,也是無法成立的。

拜託各位讀者也要有點獨立思考精神,不要聽風就是雨,被某些人帶個節奏就糊里糊塗了。

3、中國電影早已走過唯西方馬首是瞻的年代

數遍中國電影和韓國電影在歐洲三大獎的獲獎情況,關於中國電影落後韓國電影的言論可以休矣。

但仔細看看中國電影和韓國電影的獲獎年份,其實背後還有深意。

如果仔細回顧中國電影在歐洲三大獎的輝煌時刻,尤其是大陸電影代表作,大多數觀眾印象最深刻的作品,估計還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張藝謀的《活著》,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這些電影。

有人說《寄生蟲》拿奧斯卡打中國電影的臉,他們從根子上就錯了

不錯,它們都誕生於90年代。

中國電影在改革開放之後,迎來了新的時代。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電影人,在國際上頻頻獲獎,當時很是振奮了國人。

這段歷史,是以1988年張藝謀的《紅高粱》在柏林拿下金像獎作為起點,以1993年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在戛納拿下金棕櫚達到高峰。

在整個90年代,來自中國大陸的電影,成為世界電影的一股潮流,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那個時候,韓國電影,哦,那個時候韓國還沒有什麼電影呢。90年代初期的韓國電影市場,基本上還是港片的天下,張國榮是韓國最流行的巨星,《英雄本色》在韓國曾經多次重映,依然大受歡迎。

所以大家看韓國電影在歐洲三大獎有所斬獲,都是在2000年之後,那個時候韓國電影才算真正起步。

當然我們說起這個,不是要強調中國電影的歷史輝煌,也不是說因為中國電影祖上比韓國電影闊點,就證明中國電影多了不起了。否則很多人又要說中國電影就只剩下歷史了。

我們討論的重點在於,為什麼在90年代曾經無比熱衷於追逐國際大獎的中國電影,後來失去了這種熱情了呢?

這個問題說起來很複雜,三言兩語根本講不清楚。

不過1999年發生在張藝謀和戛納電影節之間的故事,肯定對當時的中國電影人有很大觸動。當年張藝謀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據說有美化宣傳的嫌疑,因此當年戛納評審團主席建議張藝謀不要選送此片,換另外一部《我的父親母親》,惹得張藝謀大怒,他給主席寫了一封公開信,憤而退出戛納電影節。

有人說《寄生蟲》拿奧斯卡打中國電影的臉,他們從根子上就錯了

而更早的時候,張藝謀那些在歐洲獲獎的電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等都被國內罵作“揭露中國落後面貌,討好洋大人”,很長一段時間張藝謀都承擔了相當大的壓力。

一邊被國內罵,一邊又被戛納嫌棄,張藝謀真是兩頭不討好,所以一怒之下,張藝謀在2002年拍起了《英雄》,走上了他曾經的恩師吳天明所說的“背叛了電影藝術”的道路。陳凱歌之後也跟隨張藝謀的腳步,開始拍各種中國式大片。第五代電影人的領軍人物,一時之間都拋棄了藝術電影,投身於商業電影大潮。

從這段歷史可以看出,其實早期張藝謀等人拿歐洲電影節的大獎,多少有點委屈之處。這畢竟是西方文化的獎項,你拿人家的獎,肯定要按照人家的規則來。

那麼,西方文化的要求和國內民眾的要求有了衝突的時候,該怎麼辦才好?

這之後的第六代,賈樟柯、王小帥、婁燁等人還在專注於歐洲電影節,但在國內的票房一直都不如意,這背後的原因何在?難道一定是因為藝術電影天生票房就不行嗎?

中國的國情擺在這裡,事實上,中國電影人既想討好歐洲電影節的評委,又想討好國內觀眾,這根本就不可能。

我想張藝謀等人一定是看清楚了這一點,所以後來的電影人對於歐洲電影節的熱情就逐漸消散了。

而後來,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逐漸成熟,隨著中國電影人只靠滿足國內觀眾需求就可以活得很滋潤,那麼大家對於這些西方世界的電影獎項的重視程度,自然會越來越下降。無所謂的嘛。

尤其是這些年,大家看咱們選送參加奧斯卡的電影代表

有人說《寄生蟲》拿奧斯卡打中國電影的臉,他們從根子上就錯了

那真的是放飛自我,那是根本不把奧斯卡放在眼裡的感覺啊。你愛評誰誰吧,我自己開心就好了。

一句話,中國電影早就走過了那段需要西方文化認可的階段了。

4、電影節的含金量歸根到底是建立在國家強大的基礎之上

當然,說到中國電影逐漸失去了對西方電影節的熱情,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很多東西,你拿過了,其實也就是那麼回事。

這方面,中國人在看待奧斯卡和奧運會方面,都有一個類似的心理過程。

曾幾何時,申奧成功是中國人的一個情結所在,1991年中國申奧失敗有多傷心,2001年申奧成功就有多喜悅,那個年代的中國人,是打心眼裡覺得申奧成功是揚眉吐氣的大事。那是真心歡喜。

但是2008年舉辦完奧運會,發現也不過如此嘛。這些年奧運會逐漸變成了燙手的山芋,奧委會得求著各位大哥接盤,越發讓中國人覺得奧運會的光環不再。

其實對於歐洲三大獎,乃至奧斯卡,很多中國人的心態也都發生了改變。而這種改變,本質上就是我們自己變得強大了,所以過去很多咱們覺得高不可攀的東西,現在都可以不屑一顧了。

歸根到底,不管是奧斯卡,還是歐洲三大獎,這些電影節都是文藝獎項。作為一個文藝獎項,它就必然有一個主觀的評價標準。而作為西方文化主辦的文藝獎項,你覺得它的價值觀會向著誰呢?

所以,過高得看待奧斯卡,過高得看待歐洲三大獎,本身就是一種對西方文化的崇拜。當一個人把奧斯卡,把歐洲三大獎作為電影至高追求的時候,這本身就是以西方文化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不然呢?你還真以為關於電影評價有一個絕對普世價值?

就是西方世界內部,歐洲電影界和美國電影界一直都是互相看不起。

在很多歐洲人看來,美國完全就是一個暴發戶,根本沒有文化而言。美國的電影,也大多數都是沒有深度,藝術性乏善可陳,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代表性人物,呂克·戈達爾就很看不起好萊塢電影,曾經拍攝過一部犯罪電影《法外之徒》,諷刺美式流行文化。

後來奧斯卡決定給戈達爾一座終身成就獎,但是戈達爾壓根沒去領這個獎。

有人說《寄生蟲》拿奧斯卡打中國電影的臉,他們從根子上就錯了

他發表了一個公開聲明感謝了奧斯卡組委會的厚愛,但是明眼人都知道他不去的真正原因。

所以啊,世界上所有的電影獎項,其背後就必然有很多東西左右,比如政治理念,比如價值觀念等等,諸多複雜的因素決定了電影獎項的結果,它就不可能完全只看一部電影的藝術價值。

而一個電影節的權威性和含金量,歸根到底,還是建立在這個國家的經濟強大基礎之上。為什麼是奧斯卡成為全球最著名的電影節?為什麼歐洲三大電影節成為全球最著名的藝術電影盛宴?

文化事業屬於人類的精神世界,既然是精神世界,就必然由物質基礎來決定。

關於電影和政治的關係,姜文之前參演《俠盜一號》接受採訪就說得很明白了

有人說《寄生蟲》拿奧斯卡打中國電影的臉,他們從根子上就錯了


先把航母弄好,什麼時候中國的航母比美國多一倍,什麼都好聊。不是靠電影統治世界的,可能美國那電影拍得很爛,但是全世界就願意接受,因為人是有航母做後臺的,光有個IP有個屁用啊。


有人說《寄生蟲》拿奧斯卡打中國電影的臉,他們從根子上就錯了


所以啊,與其膜拜美國的奧斯卡,和歐洲的三大獎,不如自己爭氣,等什麼時候中國經濟常年佔據世界第一,我們自然會誕生比奧斯卡更加權威,更加有含金量的電影節。

到時候,韓國人自然會以獲得中國電影獎項為榮的。

要明白,咱們的最高目標是成為標準的制定者,而不是成為人家標準的追隨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