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的老百姓过的幸福吗?

宁静致远90748586


唐朝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朝代,尤其是军事力量,但是强大的军力极大的消耗了国家的财政,在加上宫廷里穷奢极欲的风气,严重的消耗了国家的财力,唐朝百姓的生活状况大概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唐时期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难民数量庞大。而富人却穷奢极欲为非作歹。

2. 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时期的唐朝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富人则诗词歌赋享受生活乐趣。上考科举报效朝廷,下抚百姓感受大唐盛世。

3.安史之乱时期百姓不分穷富,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命如草芥。

4.安史之乱时期穷人的生活非常悲惨,白居易的《卖炭翁》就是很好的写照。富人有的忧国忧民有的欺压掠夺穷人。

5. 唐末时期穷人流离失所,难民成灾,山贼土匪四起。

总结一下就是不管哪个朝代生活在开元盛世时期还好,但是国家一不安分,受苦的往往都是普通百姓。


路小辉


大唐盛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最辉煌灿烂的一页。(公元626年~755年)时至今日海外华人仍以“唐人”自居。那段时期的中国,国富民强影响和吸引着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向往,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军事等多方面都非常强大,对外开放通过丝绸之路打通了中国产品的大量出口和进入。故称之为【大唐盛世】!

初唐时期,由于长年征战,扩大疆域,强征壮男充军,加征科税,搞得民众生活痛苦不堪,怨声载道,唉声度日。

到了一统大唐之后,也就是贞观之治时期,为了发展民生,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促进了社会安定,人们忙于生计,大唐的物资渐渐丰富起来,生活也就富庶了,这期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具有了大的改进,比如:1,犁的构造改进成曲辕犁,并创造了新型灌溉工具一一筒车。2,兴修水利。3,开垦大量荒田。在手工业上也是大力发展,陶瓷、纺织、服饰、副食品加工、制造业,建筑业等等,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和发展。国家也就变得越发强盛起来了。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诗歌《忆昔》中描的那样: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获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犲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从诗歌中不难看出当时的大唐是如何的强盛!人民的生活还是足够富庶的!

到了安史之乱时期的老百姓不分贫富,由于长期的混战,搞得民不聊生,忍饥挨饿争扎在生死线上……。大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诗就是对当时最好的真实写照!富人欺压穷苦大众已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唐末,由于统治者的腐败没落,强征课税,民众朝不保夕,不得不流离失所,四处流浪,导致土匪成灾,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摧残,一片潇条境地……。

综上所至,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全靠一个好的统治者!


渔友王政秋


我想盛唐的老百姓应该是幸福的

我们先来弄明白两件事

一、什么是幸福

首先我们要明白幸福在不同朝代、环境下,人民对幸福的定义肯定是不一样的。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什么是幸福?

也许是有钱有闲有健康;

也许是追求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也许是爱与被爱;

……

而对于唐朝的老百姓,如果没有战争,没有流离失所,没有不法之徒,能够在安静和平的环境中生活,衣食无忧,我想他们就是幸福的。


二、盛唐时期的民情

盛唐时期是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段时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到唐玄宗李隆基这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比较短,约50年左右,这期间国家统一,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程度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同时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巅峰。

盛唐的农业生产很发达。老百姓不仅仅能吃饱,而且对饮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就有煎饼、蒸饼、稻米饭等多种食物。蔬菜瓜果也已经遍及大江南北。由于养猪业的发展,猪肉也进入百姓家庭,逢年过节百姓也能吃上猪肉。《北户录》里就有唐朝百姓过节吃猪肉的记载。

而更能反映盛唐生活水平的民俗,当属喝酒。百姓粮食都很充足了,喝酒风气才开始火起来。当时长安街道两旁开设了各类酒店。《岭表录异》和《开元天宝遗事》里都有记载当时的喝酒盛况,各种喝高兴的场面,百姓经常是在大街上就喝醉了,好不高兴。反映出了当时百姓对酒的热爱,更体现了盛唐的百姓生活水平确实不错。


唐朝李郢曾写了首诗《南池》,

“小男供饵妇搓丝, 溢榼香醪倒接罹。 日出两竿鱼正食, 一家欢笑在南池。”

描述了盛唐时期一家人欢欢喜喜的在南池边垂钓的幸福时光。妻子和儿子制作钓鱼线和鱼饵,丈夫身边还有一大壶飘出浓浓的香气的浊酒,想象一下还有点惬意,可见那是百姓是幸福的。

由于百姓衣食无忧,盛唐年间犯罪率也是非常的低。《资治通鉴》里记载“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据统计,贞观四年全国判决死罪的只有29人,开元二十五年全国判决死罪的也只有58人,更有一年全国被除死的犯人仅仅3人。这在整个历史长河中都是十分罕见的。

百姓基本的生活有了保障,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喜欢郊游、钓鱼、吟诗作赋等娱乐活动。所以说从唐朝的整个社会来看,老百姓是幸福的。

大诗人杜甫在《忆昔》一诗中描述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可见开元全盛时期,人口大增,务农的男女们分工协作、井井有条,农业收获丰盛,粮库满溢,人民生活十分富裕,往来贸易车辆络绎不绝,政治稳定,国泰民安,一片繁荣景象。


首创新视界


人民幸福与否,其实在于比较。物价和工资决定了一切。工资越高,物价越低,生活质量越高。


那有办法查盛唐时期的物价和工资吗?有!



刚好手头有本专业书籍,历代有记载的物价例证挺多,而工资算是劳动力的价格,广义上也算是物价的一种,于是也有记载。


比如唐代普通人的工资:


盛唐时期的日工资,收获季采茶工的工资约为每天30文。在当时算是高工资了。但也可以看成是普通民众可以拿到的数目。



而同时期的米价也有记载,开元十三年,富二代李白带了“三十万钱”从四川到江南,到处打点关系想当官,结果不到一年时间,这笔巨款花得干干净净,而当时的米价是“每斗十三文”。


那唐代一斗米有多重呢?唐代人喜欢说,一斗米正好和1000个开元通宝加起来一样重。当时的开元通宝铜钱,平均重量在4.5克-5克之间,1000个开元通宝是4.5公斤到5公斤之间,我们取个中间数,得知唐代的一斗米=4.7公斤,折合下来,唐代盛世开元十三年的米价是每公斤2.76文钱。


所以以盛唐时期当时普通人每天30文的工资,可以买10.8公斤大米。



有朋友说,日工资只能买20斤大米,那这个工资看起来看起来也不高啊?


但你要知道,在现代中国:一,有杂交水稻,二,有国家收购。所以粮食售价价格被人为压低了。

在古代,一般日工资能买20多斤大米,是很不错。典型例子的就像是民国时期的东北,当时给人打日工干活,据说一天只能拿到10斤大米,比盛唐甚至低了一倍。


我们举另一个著名的盛世---康乾盛世来看:


在康熙末年到乾隆四十年之前,清代的米价一般在每石1000文-1600文之间,就取1300文。当时的一石约为160斤,也就是每斤米价在8.1文左右。


而清代日工的工资呢?平均来看一般是40文。所以换算下来,乾隆年间的普通人,日工资只能买5斤大米。



乾隆年间的普通人,工作一天工资可以换5斤大米。
民国时期东北的普通人,工作一天可以换10斤大米
而唐代开元年间的普通人,工作一天却可以换20斤大米。



所以幸福来自比较。





闭家锁的红枫


在中华的历史上有两个引以为傲的朝代,一为强汉,二为盛唐。有多少文人骚客,仁人志士,深感生不逢时,未能赶上哪千古盛世,只能仰天长叹,徒生感慨:“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哪怎么才叫盛唐呢?盛唐是指唐玄宗开元元年(713)至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总共约五十年。哪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社会充满自信。可以说是海晏河清,朗朗乾坤,万邦来朝,威仪四方。

盛唐时候虽然不像现代社会这样科技高度发展,物资极度丰富。但是在古时候封建社会里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综合全方位看来还没有能超越盛唐时期的朝代。盛唐时期不光在中华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同时也对海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后来外国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事物称之为“唐”,并且称中国人为“唐人”,以至现在许多国外中国人居住的地方都叫“唐人街”。

从来都是国泰则民安,国富则民强,老百姓才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盛唐时期大唐繁荣昌盛,老百姓自然也能享受优裕富足的生活。杜甫的《忆昔》里就有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可见盛唐时期人丁兴旺,小城市都有万户人口,家家粮食充足,社会秩序安定,没有小偷强盗出没,可以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而且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经济繁荣,老百姓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并且社会风气良好,人们互相友善,关系融洽,社会一派祥和气象。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老百姓应该是自得其乐,人人都有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古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都是在物资生活无忧的情况下才会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所以在盛世大唐这样的环境下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兴盛,也成就了中华文化的瑰宝《唐诗》。

盛世大唐,诗酒大唐,真得不得不让人无限向往。


江汉秋颖


唐朝时期,中国军事强大、经济和文化繁盛,国力发展已达世界顶峰,对外战争几乎战无不胜,周边各国无不俯首称臣年年朝贡,国家可谓欣欣向荣,祥和安定。

不过,此乃表面繁荣,底层百姓的生活并非想像的那么幸福富足,反而很凄苦贫寒。

出现这种现象,有如下的原因:

1、没完没了的兵役之苦。

唐朝长年对外用兵,兵源必然匮乏,只能在百姓中强征硬抓,有时连少年和老人也不放过,令百姓苦不堪言却无力抗争。杜甫《石壕吏》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即反映了这一现实。

2、税收大。

唐朝的农业税收一直高于商业税收,而大部分底层百姓都从事农业生产,所以生活负担很重。

3、不自由。

唐朝的建筑形式是“坊市封闭”,其中的“坊”指的是居民区,而“市”指的是商业区。也就是说,城市中的居民区和商业区是严格分开的,并且有着明确的时间规定,只有在开放的时间里才可互通,人们平时生活受到限制,购买物品极为不便。一直到宋朝才实现了“坊市合一”,完全自由开放。

此外,唐朝对于建造楼房也有规定,普通的商用民宅是不允许盖高楼的。

4、贫富差距大。

有句民谣称“官宦穿皮裘,百姓靠纸衣”,完全反映了唐朝官与民过冬时的巨大反差,而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一针见血地阐明了当时贫富悬殊造成的残酷景象。

5、“安史之乱”殃及无辜,令百姓们陷于战乱、流离失所,生活在血与火之中,更无幸福可言!

唐朝国力强盛、军事壮大,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而这光鲜的背后,却是以无数百姓的生活水平来作为代价的,所以,底层百姓的生活当然并不幸福。






故事庄苑


唐朝的建立结速了惰末群雄争霸,逐鹿中原的混乱局面。尤其是“贞观"和“开元”年间被誉为大唐盛世。

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没有较大的战事,社会秩序也逐渐稳定,农业和商业也有了长足发展。大唐与周边邻国之间来往密切,互动颖繁,所谓歌舞升平的大唐盛世也展现在世人面前。殊不知繁荣背后的百姓生活并不象朝庭展示给各国使节那样的繁华景像。受前些年的战事影响,普通的百姓为了躲避战争抛家弃业,流漓失所,一直都没有一个稳定的地方生产或生活。这几年刚刚好点能做到“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也有了固定的职业和安定的生活区间。好景不长,朝庭为了维持政务开销而加重了各种税赋,军队为了防务也横征暴敛。地方官员更加肆无忌惮的敛财让百姓苦不堪言。

“贞观”和“幵元”盛世是建立在百姓苦难历程上的景像,盛世唐朝只注重強军,而农耕,商读被忽视或不被重视也成了唐朝的短板。任何一个朝代繁华和奢侈的背后都是老百姓艰难的付出,一旦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必然会反弹。盛世唐朝也不例外,像《捕蛇者说》,《卖炭翁》都出白唐朝,很能反映盛世百姓当时的生活情景和生存状态。只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官撩统治者无视或有意遮掩罢了。

掩耳盗铃,必将自食恶果。





宏发超市赵荣青


国富民强,大河有水小河满!唐朝的强盛必定老百姓的生活得有所改善。不能总不能国家富强,人民困苦撂倒吧?

唐朝初年,由于连年战争。人民颠沛流离,民不聊生,这是朝代更替的必然现象。等到战乱结束,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政权稳定,千秋万代。都会实行有利于人民的政策,强化社会的安定团结。采取减轻人民负担,官场风气也比较清明,没有贪污腐败,最高统治者也决不姑息这种贪腐!人民负担减轻,相对来说就比较富裕!

唐朝的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唐朝之所以成为当时世界最强盛的国家,与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分不开,唐朝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各国往返唐朝做生意的客人络绎不绝,给唐朝的繁华做出不少贡献。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交流!当时的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都是世界性的大都市!

贞观之治下的唐朝社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有一件事可以说明问题,真华贞观(630年)四年全国死刑犯只有29人。在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相对富裕的时候,社会犯罪率才会减少!

在海外的华人都以自己是唐朝的子民感到荣幸,至今在美国都有唐人街!也可以见证唐朝的盛世!

直到安史之乱,唐朝老百姓的生活比较安定的,经过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开始了由盛及衰的过程,老百姓生活又开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悲惨生活!

无论哪个朝代,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安定。社会动乱,人民就流离失所。没有幸福可言了!






草堂夜语


杜甫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将社会的繁荣富裕,安定和睦刻画得令人神往。只可惜好景持续虽持续了四十来年,玄宗的太平天子也到头了,最终社会却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謝邀


胡先生北京2018


安禄山打到西安,几百年都不知道战争了,兵器全部腐朽无法使用,当然没有保护自己这应该算缺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