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下的農民起義:從歐洲看中國,農民翻身做主人的時代契機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我覺得有一句話十分簡單而又精闢的概括了其特點: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正是在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的開頭,羅貫中先生所寫。

周分諸侯歸於秦,漢分三國歸於晉,五胡十六國後歸於隋,唐末割據歸於宋,元末紛亂又歸於明,明朝滅亡歸於清……不禁會引發我們的思考,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混亂的局勢?細細觀察一下,不難發現,每一次歷史的前進,都會有一次農民起義來當推手:往遠了說有陳勝吳廣起義、黃巾起義、赤眉軍、黃巢起義,往近了說有紅巾軍、李自成,乃至太平天國起義。

據統計,在中國,平均百十年就會發生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如此頻繁的農民起義,造成了不停地更新換代,不斷地打破現有的社會結構,不得不調整生產關係。

實際上,當我們把目光拉遠一點,看一看世界歷史時,會驚奇的發現,只有中國存在農民起義的現象,更不可思議的是,只有中國的農民起義成功了。根據記載,西方的農民起義的數量屈指可數,從八世紀出現了歐洲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近八百年的時間裡,整個歐洲的農民起義不足十起。更不用說這些起義中,無一例外,全部失敗。

比如羅馬帝國,在近千年的統治生涯中,雖然經歷了動盪,但是從沒有經歷改朝換代。到這裡,我們自然而然會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同在一片天空下,差別怎麼這麼大呢?不妨從歐洲的角度看看中國歷史,到底是什麼給了農民當家做主的勇氣,乃至成功的可能性?

封建王朝下的農民起義:從歐洲看中國,農民翻身做主人的時代契機

一、 究其本源,看其根本

1、 從時間維度上看本源

想要解決以上的困惑,不得不從中國歷史上第一起農民起義說起,實際上在此之前,夏商周時期近兩千年的時間裡,中國也不曾有過農民起義。那麼問題的出現,很明顯就和秦朝這個節點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眾所周知,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國家,確立了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制度,公元前221年,秦王掃六合,廢分封、改郡縣、書同文、車同軌,在此後的兩千多年的時期,各朝各代不曾改變過。至此,不難發現,自周開始直到秦朝建立,中國的變化在於制度的改變——從諸侯林立的分封制國家變成了大一統的郡縣制國家。所以在制度確立的十幾年後,陳勝吳廣在流亡途中揭竿而起,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2、 從空間維度上分析根本

從歐洲的角度看呢,自從西羅馬帝國一直到文藝復興前,他們的制度一直是

分封制。只不過不同於西周時期以“血緣”和“禮法”建國,西方分封制的基礎是“契約”和“義務”,但是權力的實質是一樣的。

<strong>從歐洲的角度看中國,可以得出一個假設,是否由於制度上的不同導致中國古代不斷地農民起義呢?而分封制一定比郡縣制要好嗎?

封建王朝下的農民起義:從歐洲看中國,農民翻身做主人的時代契機

二、 制度之變引發的權力變化

1、 制度的變化改變了什麼?

要想知道制度改變了什麼,首先要明白兩個制度分別是什麼?

所謂分封制是指統治者為了達到控制疆土和百姓的目的,將宗親和有功勞的大臣分封到各個地方,而各諸侯也有在自己的分地分封的權利,從而層層分封,形成了一種將行政權和土地擁有權結合起來的模式。

所謂郡縣制是指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皇帝通過直接任命地方官,達到控制地方和管理地方的目的,從而形成了地方官只有行政權而沒有土地擁有權的模式。所以不難發現,制度的區別根本上是地方是否有土地擁有權。

2、 權力變化改變了什麼?

那麼我們不禁會有一個疑問,中央為何這樣做?打個簡單的比方,把天下當作一個蓄滿水的池子,分封制就是用一塊隔板把這個池子分割成若干個互不相通的小池子,那麼中央想要從每個小水池中取點水出來是很難得一件事。

而郡縣制則大大不同,它就是把上面所說的隔板全部打破,讓整個池子恢復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這個時候中央想取任何地方的水都是易如反掌的事情。而這個被打破的木板實際上是地方的土地所有權,所以這種權力的變化才是中央集權的目的所在。

封建王朝下的農民起義:從歐洲看中國,農民翻身做主人的時代契機

三、 權力之變引發的關係變化

俗話說,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因此必然有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的作用,才使得農民揭竿而起,推翻黑暗統治。那麼到底是不是因為制度變化導致的權力的改變,從而改變了官和民之間的關係呢?

1、 分封制的官與民

著名文學家陸機曾在《五等論》中提到:

“民有定主,諸侯各務其治…為上無苟且之心,群下知膠固之義。”

這可以從側面體現出在分封制下官與民的關係還是十分和諧的。實際上,在分封制下,各諸侯都擁有土地權,所以一方諸侯一方子民,他們對待百姓也會真的做到愛民如子,畢竟土地和百姓都是世襲的,為了封國的穩定和諧和本家的未來考慮,都會注重民生的發展,關心愛護百姓,而孔孟之道提倡的“仁政”“德政”也是很好的體現。比如孔子愛徒管仲曾提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就是在說當老百姓們吃穿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滿足之後便會懂得理解和榮辱,就不會出現起義和造反的事情了。

2、 郡縣制的官與民

郡縣制出現的原因就是中央集權的需要,所以說在此制度下,所有的一切以皇帝的需要為先。各方諸侯還為各自的子民謀幸福謀發展,而到了地方官的手裡,就是為了討皇帝的歡心,因為只有皇帝開心了,他們才能有幸福,有發展。

因此地方官的衣食父母不再是百姓,而是皇帝,甚至生殺大權都掌握在皇帝手裡,所以他們只顧著皇帝的利益,而忽視了百姓的利益,甚至不會管百姓的生死。為了完成皇帝的任務,他們可以不顧死活的徵收。但是對於農民而言,一年辛苦勞作,最後都入了皇帝的腰包,如果碰上災年,難逃一死。反正都是死路一條,不如放手一搏,背水一戰,說不定絕處逢生,於是就有了農民起義。

所以說,是什麼給了農民當家作主的勇氣呢?是郡縣制,是中央集權制度,是統治階級對老百姓的剝削和壓迫。

封建王朝下的農民起義:從歐洲看中國,農民翻身做主人的時代契機

四、 制度的優勝劣汰

不難發現,正是由於郡縣制造成中央的權力的更加集中,導致了對百姓更嚴苛的剝削和壓迫,那麼我們可以簡單的認為分封制一定比郡縣制好嗎?

實際上,這個問題經過了幾千年,也沒有得到統一的答案。一百個人看哈姆雷特就會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有一些學者認為分封制更好一些,因為這有利於民生穩定,也不會有大規模的叛亂,更不會造成該超換單的混亂局面,所以說只有分封制才可以保證政權的穩定,百姓的安居樂業。

而另一些學者認為郡縣制更好一些,因為郡縣制有利於形成大一統國家,即使出現了問題,也不會造成國家的四分五裂,這也是現在中國仍能屹立於世界之林的原因,我們國家會集中力量集中資源辦大事,辦好事,凝聚了一顆強大的心臟。

那麼真的有制度的優勝劣汰嗎?實際上並不如此,分封制和郡縣制並不存在誰更好一下,只是在於哪個制度更適合一些。

拿歐洲舉例,他們的地理條件大多數是海洋山脈隔開的一個個陸地,所以逐漸的形成了城邦式的國家,自然適合使用分封制,而我們國家東臨海、南臨洋、西隔山、北望原,是一個四塞之地,自然適合使用郡縣制,成為一個大一統的國家。

封建王朝下的農民起義:從歐洲看中國,農民翻身做主人的時代契機

五、總結

我們最後可以得出結論,究竟是什麼給了農民當家作主的勇氣呢?從中國歷史長軸上縱向對比,從世界地理上橫向對比,我們不難得出確實是郡縣制給的,

正是由於在此制度下,統治者對農民不斷的剝削,不斷地索取,使得農民不得不拿出勇氣做出反抗。

至於郡縣制和分封制之間的優劣之分,我認為不可以只從單方面考慮,應當以辯證的觀點去思考。分封制雖然可以讓百姓們安居樂業,但是不適合中國的發展,而郡縣制雖然導致了許許多多的動亂,但是卻促成了中央集權制的不斷完善,中國國力的不斷增長,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不可分割的觀念根生蒂固,使得中國五千年文化不被歷史所埋藏,仍作為一個大一統國家散發著光彩。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只要避免對百姓們的剝削和壓迫,中央集權也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它同樣可以成為力量。

參考文獻:

1、《三國演義(上、下)》 羅貫中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2、《歐洲中世紀簡史》 霍萊斯特著 商務印書館

3、《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郭沫若著 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