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只能稱呼爲「民變」?爲什麼?

文章可能很長,花了很多天心思查找資料、翻譯文言文,自己理解寫出來的,謝謝觀看。

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只能稱呼為“民變”?為什麼?

感覺還可以的就訂閱支持下吧!

在中國古代,每一次朝代交替幾乎都伴隨著農民起義。在教科書中,農民起義被形容為農民反對壓迫、爭取權利的正義鬥爭。但我小時候就在想一個問題,書上總是說:“誰誰來了不納糧,還給百姓分田地“,不納糧?那起義軍吃什麼啊,幾十萬軍隊總不能靠意志力打仗吧。再說地分不分也不是你說的算啊,這地又不是你的,總不能為了幾個特別窮的,惹了一大群有地的吧。所以我感覺用“民變”來稱呼農民起義最合適。

民國時期,通史中很少有關於所謂“農民起義”的內容,在提及時多有貶義。如錢穆《國史大綱》稱王仙芝、黃巢為“流寇”,稱白蓮教、拜上帝教為“邪教”;呂思勉的《白話本國史》說陳勝、吳廣“造起反了”“濮州人王仙芝起兵作亂”。

下面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我要稱呼起義為“民變”!

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只能稱呼為“民變”?為什麼?

一:農民軍領袖絕大多數都不是農民。

我們教科書中描寫的農民起義經常有這句話:“誰誰來了不納糧、還給百姓分土地”。試想一下,不納糧,農民軍吃什麼?後勤補給怎麼跟上?所以這就是一句鬼話。

其實領導“農民起義”的領袖幾乎沒有種地的農民,他們或是小吏,或是商人,甚至是貴族後裔。這些人起事之初,沒有誰是出於“反抗地主階級”的目的。

自從秦末農民起義、綠林赤眉起義、黃巾起義、隋末農民起義、唐末農民起義、王小波李順起義、方臘起義、鐘相楊么起義、元末農民起義、明末農民起義、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起義十二次“起義”為樣本,統計其主要領袖“職業”後發現,小吏出身的有9人(如劉邦、竇建德);商人出身的有8人(如黃巢、方臘);軍人有4人(如陳勝、吳廣);貴族子弟有3人(如項羽、李密),另外還有幾個小地主和宗教相關人士。我估計只有楊么是漁民、楊秀清和蕭朝貴是燒炭的,勉強能算在農民行列中。(有人說朱元璋不是成功來麼,這個我等等再說,一步步來)。

農民無法成為領袖,是有其必然性的。古時農民長年在田間耕作,沒有文化,既無法意識到造成自身厄運的原因,也沒有能力提出恰當的政治綱領。生活經歷單一的農民更沒有相應的組織能力,來領導一支“起義軍”。

相比之下,小吏、商人等不僅有一定文化,還見多識廣,知道如何仿效朝廷體制,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規則。再加上知識分子的參與,常常能使“起義軍”迅速壯大。劉邦、朱元璋有了張良、李善長等人的協助,才最終取得了天下。

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只能稱呼為“民變”?為什麼?

二:沒有人是為農民爭利益造反。

農民無法成為領袖,是有其必然性的。古時農民長年在田間耕作,沒有文化,既無法意識到造成自身厄運的原因,也沒有能力提出恰當的政治綱領。生活經歷單一的農民更沒有相應的組織能力,來領導一支“起義軍”。

相比之下,小吏、商人等不僅有一定文化,還見多識廣,知道如何仿效朝廷體制,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規則。再加上知識分子的參與,常常能使“起義軍”迅速壯大。劉邦、朱元璋有了張良、李善長等人的協助,才最終取得了天下。

在我們的印象中,“農民起義”目的肯定是要為農民謀利益,要“均田免糧”的。但事實上,大多數人起事之初,所要謀求的都是個人富貴。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動員戍卒造反時,說了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說明他們鼓動驛卒造反的承諾並非分田地,而是功名富貴。戍卒們非但沒有反抗地主階級的意思,反而願意追隨陳勝、吳廣打出的“公子扶蘇、項燕”的旗號。

唐朝晚期的黃巢、王仙芝都是大鹽商,因走私販鹽而暴富。他們造反顯然不是為生活所迫,也沒有幫農民反抗地主的意思。王仙芝、黃巢在造反途中曾多次向唐朝政府請降,如879年,黃巢上書,請求封他為廣州節度使,但唐廷只同意給他一個四品小官,結果當然是沒能談妥。

朱元璋出身赤貧,自己沒有土地耕種,連農民都不如,做了和尚之後投奔濠州郭子興,之後繼承了郭子興的衣缽,同齡軍隊,但此時的朱元璋已經不算農民起義了,因該算民族之間的鬥爭,光復漢人江山,是所有漢人的事情。

這些“起義”領袖在成聲勢後,雖然往往打出“均貧富”之類的旗號來招攬人心,但在他們自己來說,目的再單純不過,那就是推翻舊王朝,建立以自己集團為核心的新政權。群雄逐鹿為的是問鼎中原,而不是什麼“農民利益”。

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只能稱呼為“民變”?為什麼?

三、農民並不牴觸地主,相反,兩個系統還命連一線。

歷史上地主與農民的界限並不分明,他們之間沒有很尖銳的矛盾。

中國古代半數以上的土地在自耕農、半自耕農手中,那種認為地主掌握大部分土地的說法是沒有依據的(因為古代雖說天下之大莫非王土,但是土地的的確確是私有的)。佃農、僱農沒有自己的土地,他們為地主耕種,但因農村中存在著錯綜複雜的宗族關係, 地主與佃農、僱農往往身處宗族網絡中,讓所謂的“階級矛盾”難以顯露出來。

所以古代社會,真正尖銳的矛盾不在於地主與農民,而存在於農民與國家間。一個王朝在中後期常常給老百姓以沉重賦役,此時地主、農民事實上處在同一地位。秦朝徵發戍卒,為保證農業生產,都是先徵收豪強稅收,等到豪強不足時,才徵收農民。在苛政之下,地主、農民都會對國家政策產生不滿,懷有反抗情緒。

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只能稱呼為“民變”?為什麼?

四:很多農民是被裹脅到“起義軍”中的

在歷代起義中,不乏因天災人禍,導致饑民走投無路而冒險起事的,如王匡、王鳳的綠林軍。洪秀全起事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廣西大旱。但是隨著“起義軍”規模的擴大,很多參與者就非主動,而是被裹脅了。李秀成供狀中說:“凡是拜上帝之家,房屋俱要放火燒了。寒家無食,故而從他。鄉下之人,不知遠路,行百十里外,不悉回頭,後又有追兵。”這就是最先被裹脅“起義”的一部分人。

有的人被太平軍裹脅後,又想著如何去裹脅別人。以下這則史料如今看來,讓人不寒而慄,“保安周生曾問數賊曰:‘爾在彼中擄來乎?投來乎?’曰‘擄來, 且焚搶殆盡’。復間曰:‘爾恨擄爾之人及害爾之人乎?’曰:‘恨’。‘然則何以今日亦行擄人害人之事。’數賊眾一詞曰:‘因自家焚擄一家, 己身覆被擄, 每見完善之地人民, 以為我如是, 伊輩何獨安處。憤慈不平, 必將其人擄來, 同我一樣, 我心始快。’

被裹脅去的人只好跟隨太平軍造反,“裹脅之人, 能寫字者派司筆墨,呼以先生,不令出仗。老弱膽小者, 令扛抬物件, 燒火炊飯。”剩下的青壯年則發給長矛、刀劍,有太平軍士兵在後面監督著上戰場,誰要是退卻,就會被當場斬殺。

對於太平天國裹脅百姓的事情,錢穆的論說非常精闢,“饑荒可以促動農民,卻不能把農民組織起來,要臨時組織農民,便常賴於宗教。為要在短期唱亂而臨時興起的宗教,決無好內容。這是農民革命自身一個致命傷。”(此段內容根據太平天國李秀成被抓供詞)。

不難想象,在歷代“起義”中都存在類似北伐軍的這種做法。“起義軍”到一個地方要補充兵員,自然會想辦法讓當地人從軍造反。

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只能稱呼為“民變”?為什麼?

五:“起義軍”所過之處生靈塗炭,農民沒有直接獲得好處

所謂起義,即仗義起兵,如果所行不義,那還是“起義”嗎?在想象中,“起義軍”所過之處一定是秋毫無犯,打破州城府縣就要開倉放糧。事實與此截然相反,“起義軍”到的地方少不了燒殺擄掠,以致生靈塗炭。

以唐末黃巢為例,他的隊伍中病死、餓死、戰死的總數在一百萬以上。中原本來人口稠密,但到了黃巢敗亡之時,已經縱橫千里,渺無人煙了。在廣州,僅僅是回教徒、基督徒被黃巢所殺的就有12萬以上。長安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曾被黃巢作為首都。當唐軍反攻,黃巢狼狽撤離前,他下令放火,將長安燒成一片平地。從此長安再沒有機會成為國都。

李自成大軍以紀律嚴明著稱,但其所過之處,“凡有身家, 莫不破碎;衣冠之族, 騷然不得安生, 甚則具五刑而死者比比皆是”。如果說這還算是對所謂地主階級的打擊的話,那他在攻破偃師後的屠城,受害者就大都是普通老百姓了。張獻忠在四川的屠殺更為知名,如溫江縣“人類幾滅”。

因為在古代史書中,各種民間起事都被記作“盜賊”。當1949年後樹立“農民起義”至高無上的地位後,就將所有的“盜賊”一概理解為“起義”。其實這些盜賊中很多是在太平歲月聚眾劫掠的大盜,破壞性極強,沒有任何“起義”的綱領。

即使是真的“農民起義”,很多時候作用也是消極的。很多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之後,社會生產力長期處於停滯衰落的狀態。

此篇文章所有資料來源於老婆送的《資治通鑑》、錢穆《國史大綱》、畢英春《朱元璋不是農民起義的領袖》。

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只能稱呼為“民變”?為什麼?

最後結語:在歷次大的“農民起義”中,領袖不是農民,起初目的也不是反抗地主。在“起義”過程中,他們往往對社會進行盲目破壞,更能危害到普通老百姓的利益。所謂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的“農民起義”只是一種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