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御前侍卫都带着刀,皇帝会不会担心被他们刺杀?

历史红尘


御前侍卫是侍卫中的极品,可不是谁都能当的!

根据清朝的侍卫制度,对侍卫的挑选本来已经很严格了。而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更是侍卫中的极品!

一般的侍卫选拔,只要是满蒙上三旗子弟都可报名。这些侍卫俗称大内侍卫,归侍卫处和领侍卫内大臣管理。


而在皇帝生活和活动地带的核心,还有两种侍卫: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这两处的侍卫,归御前大臣管理,领侍卫内大臣没权利管他们。

乾清门侍卫,看名字就知道是在乾清门站岗的。乾清门里面,可是帝后寝宫和妃子皇子生活区域。所以,乾清门的位置非常重要。能在这里看门的侍卫,他们父母也都是皇帝信得过的奴才。

御前侍卫更了不得,专门负责守在皇帝身边,负责皇帝安全的,更是皇帝最亲信的人。这些侍卫,都是皇帝自己亲自从满蒙皇亲贵胄家的孩子中选出来的。每个人的父母也都是皇帝知根知底的亲信,甚至还沾亲带故。他们以后,也会被皇帝外放出去做官,成为皇帝左膀右臂!所以,他们绝对不会害皇帝!



例如:一等御前侍卫索额图,他父亲索尼是康熙朝的辅政大臣。同时,他还是康熙原配妻子的叔父!就这关系,康熙肯定信得过他啊。

除了皇亲贵胄家的子弟外,皇帝偶尔也会从普通大内侍卫中选拔有能力的,信得过的人出任御前侍卫。

例如,和珅本来就是普通三等大内侍卫。因为他有文化,会办事,才被乾隆升任御前侍卫。

所以,御前侍卫都是皇帝身边的既得利益者,肯定不会害皇帝了。皇帝连他们都信不过,那就别当皇帝了。


勇战王聊历史


带刀侍卫听起来,特别厉害,但是事实是清朝所有的侍卫,都带刀。那是标准装备。另外,清朝大内侍卫,都有黄马褂,那是大内侍卫的标准工作服。根本不需要什么再进行一次御赐。

当然不会,清宫侍卫是没有汉人的,清朝规定,侍卫必须是八旗出身,特别是上三旗和宗室当中,才武出众的人员,大约600人。另外侍卫亲军1400多人,也必须是八旗,最好是上三旗出身。朝带刀侍卫品级从6品到3品都有,越靠近皇帝的品级越高,这个级别的官员已经不愁吃不愁穿了,待遇非常好,没必要行刺皇帝,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
行刺皇帝,是要诛杀九族的。


强哥说历史


清朝皇帝正是因为担心被刺杀,才配备了御前侍卫、亲军营。


就1440人编制的亲军营,虽然归领侍卫内大臣统辖,但还设置了4个内大臣,互不统属。所以可以想见即便经过重重政审,从上三旗选拔出来的根红苗正的满蒙子弟,皇帝都不能全信,时刻提防领侍卫内大臣不在,他们串联起来,不受控制。

所以御前的侍卫更是必须贴心贴肺,完全信任,才能担任了,更何况是御前的带刀侍卫。

御前带刀侍卫的品级通常三品到头了,但有品的正常至少也是六品。其实几品并不代表其权限,而是代表其俸禄档次。往往相当于皇帝对侍卫的认同和恩宠。


御前侍卫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得由皇帝亲自选授。而且选用御前侍卫还体现出了清朝皇帝驭人艺术。

和一般的亲军侍卫不一样,御前侍卫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从满、蒙的王公勋贵的子弟中选拔出来的。

比如清朝的“一代词宗”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就是康熙御前一等侍卫(三品),他就是权相纳兰明珠的儿子。


用这些王公勋贵子弟,很显然并不是看中他们功夫好,而是他们身上的“犯罪成本”更高。一人谋反,诛灭九族。普通人家的孩子,社会关系浅,算是光脚的。而这些王公勋贵家的,牵一发动全身,半点差池都不能有。

另外还有一层“质子”的涵义。方便皇帝通过奖惩这些子弟,来拉拢控制这些王公勋贵。老子干的好,没奖励老子,反而儿子却受赏了,老子的干劲却更足了。

也是皇帝培养亲信的手段之一。御前侍卫干得好,深的皇帝信任的,再外放做官,或者在京内做官的,还精简了户部的考察程序。一纸调令,青云直上。


入关初期,汉人子弟是没资格做御前侍卫的。但是康熙为了笼络人心,增置了汉人侍卫。

从武举中选任,量少自不必说。而且名义上是御前侍卫,实际上根本近不到御前听差,通常会放到诸如乾清门侍卫行列。比如,杨芳、黄仕简、张承勋等等。所以说是御前侍卫,汉人御前侍卫根本不在御前,大都是名义上的。


炒米视角


会担心,毕竟皇帝是疑心最重的人,整日如惊弓之鸟般活着,生怕有人要杀他,然后把自己的皇位夺走。

但对于御前侍卫这个群体,皇帝的疑心病还不是那么重,因为御前侍卫是清朝特有的一类官职,是清朝皇帝特意选拔出来的忠诚度最高的心腹,一般人是当不了御前侍卫的。



清朝的御前侍卫可不单单是个给皇上看家护院的保安,他们在清廷的官僚系统里都是有固定品级的,而且品级还不低。

从品级上看,宫廷侍卫的品级主要分四级,蓝翎侍卫为正六品,三等侍卫为正五品,二等侍卫为正四品,一等侍卫为正三品。

而且同样是宫廷侍卫,远近亲疏的分别是非常明显的。宫廷侍卫隶属于侍卫处,由领侍卫内大臣统管。但是,领侍卫内大臣只负责管理大内侍卫,因为大内侍卫只在大内护卫,距离皇帝比较远,距离皇帝比较近的是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他们就不归领侍卫内大臣管了,而归御前大臣管,而御前大臣一般都是由满蒙亲贵王公充任,意义非凡。

所以,皇帝也不傻,他把最贴心贴肺的人放在自己身边,由最贴心贴肺的人管着,这样就基本万无一失了。



更何况,能够担任御前侍卫已是一种殊荣。

一般来说,宫廷侍卫由上三旗满蒙勋贵后代之中选拔而出,下五旗中虽有,但为数不多。汉军旗的旗人想要成为御前侍卫,那简直是难上加难。而且,也不是说什么上三旗的勋贵后代都能选上,还得淘汰,选出弓马骑射俱佳,诗词歌赋兼长的人充任,可谓文武全才。能成为御前侍卫,已经是对一个人家世和个人能力最大的认可。

另一方面,御前侍卫看起来是侍卫,但实际上就是储备干部,只要有合适的机会,皇帝就会把你外放出去做官。比较多的情形是,把御前侍卫外转为副都统、陵寝总管、八旗察哈尔游牧总管之类,也有一些被外放到绿营去担任副将、参将等。当然,最吃香的一批人则被改任文职,比如担任一些京官,或外放到外省担任封疆大吏等,这类人往往在日后跻身政界,扶摇直上,成为清朝皇帝绝对的股肱亲信,诸如索额图、隆科多、傅恒、和珅等,都是通过做御前侍卫转文职这条路升上去的。



既然当御前侍卫是对一个人最大的认可,还有这么好的前途和出路,你本应该感恩戴德好好干,却又为何要刺杀皇帝呢?


达摩说


并不是阿猫阿狗,都能当上的清朝皇帝身边的侍卫,别看御前侍卫官小,但要进入大内皇宫,出现在皇帝的眼皮底下,都得“根红苗正”!

其实,让贵族世家子弟来皇帝身边当保镖,并不是清朝皇帝突发奇想的政策,而是延续古代传统。这御前侍卫,在汉代叫郎官,选的都是为当今朝廷大官的青年才俊,或是门阀大家子弟。除了自身家底硬,还得有颜值。你想若来人满脸麻子,样貌丑陋,整天在皇上眼前晃来晃去,自然煞风景!

一般郎官,任期是三年,主要跟皇帝混个眼熟,顺便熟悉官场规矩,若你能力强,自然会予以重任。郎官阶段,是特别重要的“实习期”。

清朝的侍卫,主要选自在京的八旗子弟,“满洲第一美男子”和珅,就是这样入选御前侍卫的。期间凭借个人出色的能力,和珅会四种语言(满、蒙、藏、维),再加上擅长溜须拍马,不出意料得到乾隆的赏识。

至于这些带刀侍卫,为何不造反呢?

他们都是八旗子弟,整个家族都住在京城,其实也被皇族囚禁在京城,这种制度,自古就被称作“质任”,东汉时,董太尉要迁都长安,首先动的三百户贵族世家,袁绍叔父袁隗就在迁徙队伍中,后来袁氏兄弟起兵反董,袁隗成为第一个刀下鬼。

就是说,只要这些侍卫敢动皇帝一根毫毛,他们的家人免不了要受到牵连。再说,当侍卫只是他们进入官场的第一步,论能力论影响力都是菜鸟,即便真杀了皇帝,也轮不到他们登上皇帝的宝座。

若真有野心,那就站好侍卫的岗,等日后发达了,造反也不迟。不过纵观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也没有哪个侍卫有造反之心,哪怕像和珅、鳌拜...


本草百晓生


清代能够带刀的御前侍卫很少,至少是四品的二等以上侍卫,有这种特权的御前侍卫仅有两百人左右,其余大部分的侍卫都是禁止带兵器进宫的。

带刀护卫这个角色,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能够看到,通常都是武功高强,绝对忠诚的一类人。御前侍卫的历史也很悠久,只是各朝名称不同而已。

御前侍卫是清代特有的一种侍卫制度,御前带刀侍卫就是其中的一种。有人担心他们是否会对皇帝安全造成威胁,其实这种顾虑是完全没必要的。

为什么说御前带刀侍卫不会行刺皇帝呢?原因有以下四点:

首先,御前侍卫有着完善详尽的管理制度。

御前侍卫在清代是一种官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护卫。这种侍卫制度起源于努尔哈赤,它随着清朝皇权的不断集中而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制度。

不论是侍卫的等级名额,还是地位待遇,在清初时已有详细的规范。皇太极即位后,对皇宫警卫制度进行了革新,宫中的侍卫形成了独立的队伍。

侍卫的官制开始建立,这时的御前侍卫大多来自满蒙王公贵族和宗室子弟。到了康熙时期,侍卫制度更加的完善,所有的侍卫均有了职位和品级。

这一变化非常重要,不但给了御前侍卫名份和地位,而且还提升了他们的荣誉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御前侍卫的效忠决心,也是获得高官的捷径。

古代人讲究光耀门楣,有了这样的地位和待遇,谁会去行刺皇帝。

其次,御前侍卫都是根正苗红的皇亲国戚。

御前侍卫的选拔非常严格,忠诚永远都是放在第一位。清代的御前侍卫几乎全部来自皇帝统领的上三旗,这些家族都是皇室宗室或者是皇亲贵戚。

最初的上三旗为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都是他的亲兵。后来多尔衮将正蓝旗换成他的正白旗,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清末。

这上三旗都是清朝皇室的宗室,在皇太极时期都相互沾亲带故,说白了就是一个大的宗室家族。从这里面选出来的侍卫,谁会去行刺自己的皇帝?

到了清代中后期,随着血缘关系的淡化,御前侍卫的选拔开始考察家底。除了出身要正之外,还要有家族和高官来保举,用以杜绝思想不纯之人。

有了祖上的沾亲带故,家族的举荐及相应的考核,基本杜绝了御前带刀侍卫行刺皇帝的可能性。行刺的代价是非常高昂的,没有人能承受的起。

再次,御前侍卫受到忠君爱国思想的约束。

清代旗人从小就要受到忠君思想的教育,忠于皇帝、忠于大清是他们一生恪守的信念之一。与清宫选秀一样,御前侍卫也是从小就被纳入考察范围。

有参选资格的家庭,从小就会对孩子进行各种教育与培训,忠诚爱国绝对是排在第一位的。家长从小就会提醒孩子,他将来的行为会影响到家族。

这也从思想上杜绝了御前侍卫的不忠行为,他所形成的忠君思想是不允许他干一些出格的事情。家族不允许,家室不允许,皇帝更不允许。

最后,御前侍卫有特殊的待遇且前途无量。

御前带刀侍卫的待遇最高,除了本身俸禄外,还会有各种补贴和恩赏。带刀侍卫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不但是扬眉吐气,而且还容易升迁。

御前带刀侍卫所穿的黄马褂,是多少大臣梦寐一求的殊荣,这对御前侍卫来讲,就是一种无尚的光荣。御前侍卫的朝服,比其他官员的朝服要特殊。

最重要一点就是升迁快,御前侍卫可以从最低的正六品快速升到正三品。除此之外,他们也可以外转,通常外转后的品级都要高于原来的侍卫品级。

很多御前侍卫将明珠、索额图、索尼、隆科多等人,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大清的很多重臣都是御前侍卫出身,最终都成就了不世功勋。

因此,作为御前带刀侍卫,前途、地位、名声、待遇、荣耀等都有了,还有什么理由去行刺皇帝?整个家族等着他去光耀门楣,而不是等着满门抄斩。


野史也是史


帝王们不傻,就像世人所猜测那般,御前侍卫可以保护帝王,同时他们也具备了刺杀帝王的潜质。所以既然优劣都有,这挑人一定要慎重,所以清朝的御前侍卫必定是家世清白且又是帝王最为亲近之人。

御前侍卫分为四个等级,其中最低便是大内侍卫,掌管大内,这也是距离帝王最远的侍卫,官职在六品。而距离帝王最近的乃是乾清宫侍卫和御前侍卫,这两者的选拔都是由一些满清贵胄选拔而来,人员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满清刚刚入关之时,中原地区反清复明的声音异常强烈,即使后来康熙推崇满汉为一体,反抗的声音减弱了不少,但是一直到清朝灭亡反清的声音都是存在的。在这种条件之下,满清帝王身边的护卫自然是满人,汉人他们即使用也是放在不重要的官职之上。后来随着不少汉人归顺,侍卫之中也逐渐有了汉人的身影。但是帝王身边的侍卫还是满人居多。

对于清朝帝王来说,满人就是家奴,这是最为亲切的称呼,也是一家人的表现。所以御前侍卫根本没有理由刺杀帝王,何况刺杀帝王他们根本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会惹上一身腥。连帝王都无法坐稳江山,仅仅凭借他们的才能压根镇不住,所以对于刺杀帝王,这种自知之明他们还是有的。

而且皇宫之中最为低等的侍卫也是六品的官职,而状元初入官场官职也差不多在五六品。何况这些侍卫各个都是个潜力股,侍卫最开始之初都是从上三旗挑选出来的优秀子弟,属于真正的高官子弟。日后若是有所建树,或者是军队作战需要,他们的官职升迁是个非常容易的事情。所以这御前侍卫乃是一个肥差,去刺杀帝王简直是连想法都不曾产生。

而且之前谈到过,统领乾清宫和御前的侍卫的乃是贵胄,这也就是与帝王最为亲密的大臣。既然侍卫是出自他们之手,必然是要经过层层的严格筛选,方可上任。而这其中必然要调查的清清楚楚,所以根本不可能混进有不轨之心的人。

再者,人都是有着软肋的,侍卫们要想刺杀一定要给自己所牵挂的安排好后路。但是显然他们做不到,刺杀帝王那可是诛灭九族的大罪,而御前侍卫都是从上三旗中挑选出来,若是真得刺杀,牵连甚广,他们也没有这个胆量这么做,也不可能去做。毕竟无论成功与失败,他所牵连的都不是他个人,而是家族的全部。

所以综合来看,一个是经过精密挑选,另外两个则是从侍卫本身对于现状的满足以及刺杀失败之后所要承受的结果,从这两个方面来考虑,侍卫们是不会犯糊涂去刺杀帝王的。

而且历史事实也证明,满清宫廷之中也没有出现过侍卫刺杀帝王的举动。显然各种机制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侍卫们也没有产生异心,主动送死。


小镇月明


我们要知道除了清朝的御前侍卫,历朝历代帝王身边都有带刀的侍卫保护帝王的安全,我们从各种影视剧和艺术作品中也能探究一二。

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精彩的同时难免会生出一个疑问,艺术作品中那些刺杀皇帝的为何不买通皇帝身边的侍卫直接伺机取了皇帝的性命呢?作为皇帝身边御前侍卫都带着致人伤亡的武器,皇帝会不会担心他们刺杀自己?

首先我们要知道皇帝是不会担心御前侍卫行刺于自己的,因为有几方面的原因,御前侍卫只会尽职尽责,断然不敢刺杀皇帝本人。皇帝遇到身临险境的时候,御前侍卫都会不惜任何代价救出皇帝,包括以自己性命为代价也要保证皇帝的人身安全。

御前侍卫经过严格的选拔

清朝的御前侍卫和大内侍卫都属于一个叫侍卫处管理,侍卫处的职责不但要保证皇廷内院的安全还要为皇帝选拔御前侍卫。

一个大内侍卫要成为御前侍卫当然首要条件就是知根知底,一般清朝皇帝都是从直接统领的上三旗挑选。

清朝时期的汉人是不可能成为御前侍卫的,另外清朝建立之初的御前侍卫都是由皇族贵族之内选出。后来随着侍卫职业的发展才让上三旗有了御前保护皇帝安全的机会,到了清朝中期,武举人也有了做皇帝御前侍卫的机会,经过层层选拔,并且调查参加科举之人的背景。

清朝的御前侍卫不但要武艺高强,还要有清白的家世,还要相貌出众并且有一些文采。

御前侍卫的家族亲人都在皇帝掌控之内

皇帝对御前侍卫知根知底外,还要把御前侍卫的家族之中的亲人保护起来,这个保护可以理解为控制起来,也可以理解皇帝为了让御前侍卫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心全意的保护皇帝的安全。

如果一个御前侍卫倘若行刺皇帝,或者对皇帝生出二心的话,他的家族都要受到牵连,其亲人身首异处。反之,倘若一个御前侍卫表现优秀,他的整个家族都会受到无限的封赏,其亲人也是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御前侍卫从小就被灌输忠君思想

不但是御前侍卫,清朝时期的全国上下都在被灌输忠君思想,特别是侍卫灌输的更加深刻。

侍卫处从开始选拔一些孩童进行训练,经过教导让这些孩童慢慢成为文武全才,并一直灌输忠君思想,让他们从小就认为自己生下来就是为皇帝而生,为保护皇帝而战死是无上的荣耀。

让他们认为成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是无限的荣耀,也是整个家族的光荣,如此思想禁锢之下,御前侍卫都是为了保护皇帝不惜自己战死,断然不会生出刺杀皇帝的想法。

御前侍卫个人待遇好,升迁机会大

御前侍卫在乾隆时期虽然只是区区的三品官,但是这个三品官衔可以说比当朝一品大员还要荣耀。御前侍卫在回乡之时,当地的父母官都要出门跪拜,可见御前侍卫地位,另外御前侍卫可是见官大三级的人物。

不但如此,御前侍卫升官的机会非常大,我们熟知的和珅就是御前侍卫出身,区区数载就能从一个御前侍卫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可见御前侍卫升迁道路让其他官员望然兴叹。

御前侍卫的俸禄,封地,禄米等等加上立功赏赐等等收入那不是一般的高,堪比几个一品大员俸禄的总和。

皇帝对一个御前侍卫如此恩威并施,御前侍卫也不可能生出反叛之心刺杀皇帝吧。自己的性命是小事,一个家族的性命关系重大,并且皇帝都有恩于御前侍卫,御前侍卫也不可能忘恩负义去刺杀皇帝吧。

刺杀皇帝对于御前侍卫来说得不偿失,首先是失败几率非常大,失败之后也就代表着自己全族都要首身异处,自己背上万世弑君的恶名,古代把名节看作比性命还要重要怎么会做出忤逆之事呢,自然作为清朝皇帝也是不会担心御前侍卫会刺杀自己。


豫北老崔


在整个清朝时期,反清势力一直如同燃烧不尽的野草一般顽强,从多尔衮带兵入关到溥仪退位,都不曾真正的消亡过。

比如早期盘踞在江南地区的南明、比如投而复叛的吴三桂、比如嘉庆年间杀入紫禁城中的白莲教、比如咸丰年间兴起的太平天国、比如伏杀了僧格林沁的捻军、比如孙先生主导的同盟会等等,都一直或者中途致力在反清事业中。


在这些反清势力的威胁下,清朝皇帝当然感受到了危机,生怕自己的生命遭受到威胁。

而面对着这样的情况,很多人也肯定产生了好奇,好奇那些清朝的御前侍卫们为什么会对清朝皇帝那么忠诚、为什么清朝皇帝丝毫不担心御前侍卫会和外界勾结危害自己的生命。

担心是多余的

说实话,大家的担心其实非常多余,因为那些御前侍卫根本就不可能会加害清朝皇帝。

在清朝时期,挑选御前侍卫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旗人出人。

如果不是旗人出身,那么很难能成为那守卫在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


而作为旗人,基本上就很少有人会对皇帝产生仇恨的感觉。

这点不像是对清朝皇帝有着血海深仇的汉人,清朝皇帝以及整个清朝给旗人带来的利益让他们不会做出任何伤害清朝皇帝的举动。

毕竟旗人特殊的身份、特殊的福利就是清朝皇帝给予他们,要是他们与外界勾结杀害了皇帝、推翻了清朝,那么他们又置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于何地呢?

一不小心,自己以及自己的族人就可能人头落地,有点家庭责任感的人都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相反,他们还要保护好皇帝、让皇帝不受到外界的伤害,只有这样,他们旗人高于人一等的权益才能一直“永久”保存下去。

另外,如果保护好了皇帝、讨得了皇帝的欢心,他们自己还能加官进爵,享受到那天下人都羡慕的荣华富贵。

和珅、明珠、索尔图、隆科多、索尼等人的人生经历就很好证明了这一点,作为从御前侍卫成长起来的重臣,他们一直以来都如同榜样一样激励着众多御前侍卫们,激励着这些御前侍卫们兢兢业业地工作、激励着这些御前侍卫们更加卖命地保护皇帝。

旗人侍卫也很难伤害得了皇帝

最重要的是,即便旗人们成为了御前侍卫,也不是那么容易能伤害得了皇帝之身的。

一般来说,清朝的御前侍卫主要分为四个等级。

最低等级的是蓝翎侍卫,他们人数总共有90人,不过虽然说是御前侍卫中等级最低的侍卫,但是他们却拥有六品的品级,比一县之官还要大。


排行第三等级的是三品侍卫,人数一共有270人,拥有五品品级,地位等同于同知(知府的副手,副市长)。

排行第二等级的是二品侍卫,人数一共有150人,拥有正四品品级,地位等同于知府(市长)、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等。

排行第一等级的是一品侍卫,人数一共有60多人,拥有三品品级,地位等同于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顺天府尹(北京市长)等。

这些侍卫等级虽然很高、前途虽然非常无量,但却非距离皇帝最近的人,真正能离皇帝最近的人是那些由本身是王公大臣、宗氏子弟充任的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散秩大臣。

只有这些人才是真正掌控了侍卫调度的人,以他们对皇帝的忠诚,他们不会让任何侍卫有伤害皇帝的举动。




汉人侍卫

当然,除了旗人之外,汉人也是可以当皇帝侍卫的。

汉人如果想要当皇帝侍卫,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得成为武举进士。

不过汉人侍卫和旗人侍卫不同,汉人侍卫一般会被安排在比较外围的区域,很少能直接靠近得了皇帝之身。

还有,在前途方面汉人侍卫也比不过旗人侍卫。

一般来说,旗人侍卫外放基本都可以官升一级成为朝野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但是汉人侍卫就不同了,没那么好的待遇。


孤客生


当然会担心了。皇帝连自己亲生儿子都做不到百分百的信任,更何况是外人?不过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清朝的御前侍卫是在当时的既有条件下,皇帝能选拔出的对自己忠诚度最高的心腹,不信任御前侍卫,那皇帝也没别人能信任了。

侍卫,望文生义,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仆人兼保安式的下等人。

御前侍卫,凭直觉,大家可能觉得就是当兵吃粮的皇家保安。

不过,清朝的御前侍卫不是这样的。因为当时的御前侍卫不是兵,而是中高级军官。

最低一级的蓝翎侍卫,正六品,比县官还要高两级。

高一级的三等侍卫,正五品,只比知府老爷低一级。

再高一级的二等侍卫,正四品,跟道台是一个级别。

最高级的头等侍卫,正三品,相当于今天少将级别。

所以说,清朝御前侍卫不是兵,而是官,并且级别还都很高。而正是因为御前侍卫的级别足够高,所以御前侍卫的选拔标准也是非常的严格。



首先,一般人不行,一定要是旗人。通常是满蒙旗人,汉军旗人很难被选上。

其二,旗人也分上三旗和下五旗,通常只有上三旗才有资质当御前侍卫,下五旗虽然偶尔可以“通融”,但跟上三旗有区别。下五旗选上侍卫后,被称为“入上三旗行走”。相当于现在的借调性质。

第三,仅有上三旗身份也不够,被选拔者的出身一定不能低,官X代是最低标准,并且光有官位还不行,被选拔者家里要有世代相传的爵位才行。

第四,满足以上三点还不够,被选拔者一定要弓马娴熟,要有文化,也就是必须要文武全才才行。文盲是不能当御前侍卫的。

综合上述招聘条件可以看出,这哪是选御前侍卫?这完全就是选拔朝廷的预备干部。满蒙上三旗出身,家里还有爵位,当选者还是文武全才,这种人本来就是上等人,在皇帝身边再混上几年,未来肯定是前途无量。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

御前侍卫通常到了三十岁左右就会皇帝派出宫做官。好一点的留京任京官,稍差的去外省任外官。有清一朝,许多满蒙出身的将相在年轻时都当过御前侍卫。

比如康熙朝的两大权相索额图、明珠,乾隆的小舅子傅恒,死后追封郡王的福康安,大清头号贪官和珅等,都做过御前侍卫。

所以实际上,清朝的御前侍卫机制,名为选拔侍卫,实际上就是皇帝选心腹。某人一旦被选上,除非是脑袋特别不开窍的笨蛋,否则一定会受到重用。而正是因为有这种奖励机制,再加上能被选上侍卫的人,都是上等人身份,因此御前侍卫基本上不可能有刺杀皇帝的心思。

除非,这人的脑子有毛病。不过脑子有毛病的人,他也选不上侍卫。

总体而言,清朝的御前侍卫不是一般人,有资格被选拔为御前侍卫的人,家里都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再加上被选上后,政治前途无量,几乎没人会放着好好的侍卫不做,去做杀皇帝这种诛九族的事。所以皇帝对御前侍卫的总体信任度还是极高的。



另外,说几点关于侍卫的冷知识。

一,皇帝都有疑心病,某几位清朝皇帝连亲生儿子都不信任,他们对御前侍卫自然也不会绝对信任。所以清朝的御前侍卫中,其实也分绝对心腹和一般心腹。

至于区分标准,很简单——是否守内廷。

紫禁城大致以乾清门东西延长线为界,北边叫内廷,南边叫外朝。守外朝的侍卫,负责外朝的各处大门,守内廷的侍卫,负责内廷的各处门户,尤其是乾清宫。

由于皇帝平时读书的南书房,日常办公的上书房,休息的养心殿都离乾清门不远,所以守乾清门的御前侍卫级别最高,这与守卫外朝,平日里基本见不着皇帝的外朝侍卫有天差地别的身份差距。


二,内廷侍卫还有分级!至于区别标准也很简单——就看是否带刀。

前面说了,皇帝有疑心病,所以皇帝最信任的侍卫,也就是能陪在皇帝身边的侍卫,都是不能带刀的。为啥不带刀呢?原因想必你懂的。

所以实际上,清朝带刀的侍卫都站的离皇上都比较远,皇上身边不带刀的那几位才是最尊贵的御前侍卫。

当然,皇帝出巡时,情况就不一样了。所有侍卫都要佩刀。比如下图中所绘:乾隆皇帝下江南,身穿黄马褂的御前侍卫都佩刀,但他们不能近皇帝的身边。皇帝的近身安全由身边的太监负责。(太监不佩刀)



三,后宫没有御前侍卫,整个后宫的安全由太监负责。

清朝的后宫,除了皇帝外,任何带丁丁的男人都不能进,包括年满十岁的皇子。由于不能让成年男性进后宫,所以清朝大内的门禁分为内锁和外锁——内锁由太监管,外锁由内廷御前侍卫管。门禁权力以太监为大,早起时由太监在门内吆喝,门外的内廷御前侍卫才开锁,否则到了时辰也不能擅开门。待外锁开了后,太监开再内锁,完成开门程序。

这种繁琐的开门规矩,其实就是防内廷御前侍卫的,不准他们擅自入后宫。

而又由于侍卫不能入后宫,所以清朝的后宫警卫工作由太监负责。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好笑。太监那种半阴半阳的残废人,怎么保护皇帝安全?你还别笑,当时的太监,还真有一些徒手的搏击高手。

因为后宫不能有侍卫,但谁也不能保证后宫不进贼,所以历朝历代,皇帝都会吩咐大太监在太监中挑选出一部分身体健壮的太监出来,让他们练习空头搏斗之类武艺,负责保护皇帝和后宫娘娘们的安全。

这类太监,在清朝被称为“技勇”。(武功高强的太监是真实存在的,当然,太监不能佩刀)



而在“技勇”太监之中,皇帝还会挑选几个或者十几个特别能打的,负责自己贴身安全。

基本上,皇帝只要在后宫,走到哪,他们就得跟到哪。这是死命令,死规矩,皇帝在他们面前没有私人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