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四大古都中只有洛阳是地级市?你怎么看?

无衣284


洛阳的地级市,是由于历史原因,最终沦落至此。洛阳虽然和北京,南京,西安,共称为四大古都,但它的历史地位却相当尴尬。

洛阳作为曾经大唐帝国的繁华的都城,作为政治金融中心的,也有很长时间的都城历史,过去的辉煌与现如今的没落形成鲜明对照。

古代帝王的建都、迁都,就直接决定了这个地区的繁华与否,毕竟同一时间的都城只能选取一个。

长安城的历史地位有目共睹,由于迁都的成本与代价,也让先入为主的长安成为首选,洛阳久而久之只能成为替补。

长安城内孵化孕育的政权不在少数,有着这样的历史功绩与信用背书,自然也成为洛阳城强劲有力的竞争对手。 洛阳真正被重视,也是从东汉时期开始,在唐朝达到鼎盛,其地位也算是一跃千里,尤其是武则天对于洛阳的重视喜爱程度,也再度让洛阳城的地位攀升。

盛极必衰,这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的繁荣,必然会导致人口激增,也极大的考验了自然环境的负荷能力。

曾经土地肥沃的关中平原,随着不断增加的人口,不得不一次次高负荷运转,环境的恶化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耕地面积的扩张,进一步压缩蚕食着绿化面积,水土流失也不得不让统治者寻求新的安身立命之所。

长安城的衰落,也最终促进了洛阳城的繁荣,但这终究是一对难兄难弟。

由于两地相隔不远,盛况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毕竟一个地区承载能力有限,古人对于生态环境的认知,显然并未有极高的觉悟。

唐朝国力的空前强盛,也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恶化为代价的,再加上旷日持久的北方战争,长安周边的居民也开始大规模迁徙,经济中心也逐渐由北方向南方转移。长安还是洛阳的经济中心作用已经不再明显。

洛阳被重视,是得益于先天优厚的地理条件,群山环绕的地理位置,给予了古代帝王极强的安全感,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却与这一点有相悖之处,这一点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

洛阳真正被受到重视,也是因为它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这也是因为隋炀帝大运河的开通,带来的极大福利。但人工运河,终究存在不可逆转的弊端,需要长期稳定的维护,这也在战乱年代无法实现。

随着开封的交通枢纽地位日益显现,北宋王朝也在此建都,洛阳城的风光已然不再。

这样的状况持续时间极长,直到1954年才有所改观,但这也并非洛阳有新的机会,反而进一步跌入深渊。

随着卢汉铁路的修建,它穿越的郑州因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位置,被重视起来。再加上近现代铁路也大都穿越郑州,也让郑州市的荣光一发不可收拾。

一代帝都洛阳就这样一步步衰亡,经济重心的转移,交通枢纽位置的变化,也让洛阳城一次次落选,再加上各种政策导向,洛阳的发展也逐渐受限。

随着海外贸易的兴起,沿海城市的战略地位也日益凸显,对于深居内陆的洛阳显然不太友好,改革开放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

洛阳虽然最终作为地级市,但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磨灭的,也由于它重要的历史地位,洛阳城的行政长官,也是高配的副省级待遇,这也进一步承认了它的地位和影响。


大国布衣


洛阳作为古都,如今沦落到河南下辖的普通地级市,确实令人心酸。

洛阳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既有中央原因也有自身原因。作为古都的洛阳,在现代虽做不了首都,但做河南省会还是资格满满的,奈何随着近代铁路的兴起,洛阳的铁路发展开始滞后,只有一条陇海铁路的洛阳显然比不过有京广和陇海十字线的郑州,谁拥有了重要干线十字铁路,谁就有了更多的优势。

民国时期,随着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作为河南省会的开封几乎陷入瘫痪,无奈之下河南省政府雇来很多骡马将邮件送往郑州,在郑州经京广线将邮件运送出去,这一事件深深刺痛了河南省政府的心,所以解放后,河南省政府在54年将省会迁至郑州。所以洛阳也就失去了作为河南省会的最后一丝可能。

解放后,毛泽东为了振兴洛阳,将苏联援助中国的好多项目放在洛阳,使洛阳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当时的郑州发展远远落后洛阳,但改革开放后,中央并未给洛阳什么优惠政策,加之河南全力建设郑州,使洛阳的地位逐步下滑,所以现在的洛阳只能变成一个普通的地级市。


冷冰酒678


因为洛阳的名字比较尴尬!

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事实上,我国公认的古都共有八个,分别是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郑州和安阳。

在这八大古都中,除了北京继续作为首都,南京、西安、杭州和郑州继续作为省会外,剩下的洛阳、开封和安阳命运都不是很美好,沦落为地级市的它们相比于昔日的辉煌简直是往事不堪回首。

在这样的情况下,洛阳的命运似乎不是最悲惨的,毕竟还有开封和安阳作伴。但洛阳相比于开封和安阳,除了作为都城的时间长,更重要的是,它是大唐帝国的都城,是那个自带耀眼光芒的王朝的政治中心,所以自然是热度不减。

但辉煌的过去不等于牛逼的如今,洛阳从都城到地级市,从一线到四线的蜕变,在静夜史看来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1、洛阳之衰,衰于帝国重心之位移

洛阳的兴衰起伏,与西部的长安密不可分。

长安所在的八百里秦川,从西周开始就是我国著名的帝都摇篮,孕育了镐京、咸阳、长安等多个都城。而在关中平原之外,群山环绕的洛阳也成为建都的不二之选。

从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始,洛阳就以帝都替补的身份出场。随后的东汉以及唐朝,洛阳一度成为帝国唯一的都城。特别是武则天时代,洛阳成为真正的“神都”,其地位高山仰止。

因为自西周以来,关中平原就是名副其实的建都圣地,因此这里始终人口稠密,而疯狂的土地开发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除了水土流失的不断加剧,径流量的锐减也使得关中平原不再沃野千里。

在这样的情况下,统治者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自江南调粮,为此隋炀帝修建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但隋唐大运河的交汇点只到了东部的洛阳,上溯长安还要经过黄河与渭水,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所以自隋文帝以来,隋唐的皇帝都喜欢到洛阳“就食”,俗称要饭。

不过虽然因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导致了洛阳的因祸得福,但洛阳却根本笑不起来,因为长安与洛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紧密关系,意味着长安的衰落必然也导致洛阳的一蹶不振。

唐朝之前,因为帝国综合国力空前强大,中原王朝将主要精力放在西北和中亚地区,重点经营西域,发展陆上丝绸之路。

但随着北方旷日持久的战争,先后发生了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这使得我国的经济中心终于在南宋时期南移,无论长安和洛阳都无法再发挥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引领作用。

而与经济中心难以相对应的,是北方尤其是东北的少数民族不断强大,在北方威胁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为守卫北方领土,统治者将政治中心不断北移,最终落脚于农耕区的最北界,以及与蒙古高原、东北地区的板块衔接处,这就是北京。

在经济和政治中心分道扬镳的情况下,地处天下之中,也就是横在中间的长安和洛阳地位非常尴尬,盛极而衰再正常不过。

2、洛阳之死,死于同质相争之无奈

洛阳的崛起,源于群山环绕的战略价值,毕竟只有安全的地方才能为天子提供安全感。作为东部平原和西部高原的接合处,汉唐时期的洛阳也是帝国威慑和带领山东地区的重要跳板。

但相比于这些战略价值,交通枢纽才是洛阳登峰造极的关键所在,自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以来,作为转运枢纽的洛阳一发不可收拾。

但如此优越的水陆交通枢纽,最终还是在唐朝灭亡后一去不复返了,毕竟除了长安的衰落,因为连年战乱,运河不断淤积,东部的开封开始成为新的交通枢纽,也开始被各路军阀所争夺,并最终成为北宋王朝的都城。

虽然有黄河地上悬河的危险,更有“城摞城”的奇观,但大平原上的开封无论如何也比困在洛阳盆地里的洛阳更加放得开。所以尽管北宋灭亡后开封不再作为帝国都城,但仍旧是河南省的省会,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1954年。

而开封最终失去省会地位,以及洛阳彻底没有了翻身的希望,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卢汉铁路的修建。

因为开封周边土地松软难以修路,以及北洋大臣袁世凯为保护老家项城的“努力”,卢汉铁路选址在原基础上向西偏移,使原本穿越开封的卢汉铁路最终从郑州穿过。而随着汴洛铁路的修建,铁路交汇的郑州成为新的交通枢纽。

近代以来,铁路是一个城市发展最重要的财富,也是省会选择的一个重要考量,郑州就是这样甩开开封最终成为河南省省会的。

可以说,洛阳之所以在失去帝都地位后又失去省会地址,根本原因还在于河南省内的“大佬”太多,比如八大古都中河南省就有四个,这就让洛阳没有了西安或杭州这样的“不可取代性”。

因此,洛阳的一落千丈绝非偶然,而是自然和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结果。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的答案。

这里的四大古都我们就按照一般说的西安南京北京洛阳算。

四家横向对比:

北京不说了,近几个朝代延续到现在。

南京到了民国还作为过国都。

“祖上阔过”和“我爷爷有钱”还是两个概念的。

没落时间较长的就西安洛阳哥俩了。

随着国家面积的增长,都城地理优势不再。

洛阳和西安都是典型的四塞之地,地处山地中平原,四周有关口扼守,可以形成非常有效的防御态势。

但是随着历朝历代的面积变化,对于国都强大的自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低。到了明朝甚至开始迁都,天子守国门了。

猪队友是可怕的,强队友一样可怕。

洛阳是河南省西部,不太靠近中间。

如果没有更强的对手,还能保住省内大市的地位,可是,这个如果在河南省没可能性。

光是做过国都的就还有安阳、郑州、开封。谁比谁差呀?

尤其是开封,北宋时期全国甚至全世界最繁华的城市。因此从元朝开始,河南的老大一直被开封占据直到建国后,开封没落但是带动了郑州,郑州上位。


文开石


同样作为四大古都,北京就不说了国家首都,南京和西安都是各自省的省会,副省级城市,而无论从建都质量还是数量上看都是世界公认为数不多的超级古都洛阳,为什么还是个地级市,而且发展情况跟其他三都差距那么大呢,这还要从历史原因和现代的发展战略说起。

一、历史原因


历史上在洛阳定都的朝代是很多的,最鼎盛时期应该就是武则天从唐改周后迁都洛阳。而据史料分析,洛阳没落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1、从历史上看,在唐朝定都长安及之前的时间里,洛阳基本可以看做是长安延伸中原地区的腹地,而长安是面对西域、宁夏一带边防重镇,一旦长安失去了其核心地位,那么洛阳也就弱化了其战略地位的意义。

2、从后唐至明清时代,文化繁荣、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又鲜少受外族侵扰的江南地区逐渐取代中原地区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随着经济、政治从北向南转移,古开封也成为很多朝代建都的首选,就算明清后迁都至北京也改变不了江南地区在全国重要的经济地位,所以长安和洛阳的衰落也就不可避免了。

二、现代发展的原因

1、政治定位

建国之后南京、北京、西安都是各自省份甚至是国家的行政首府。而河南省在全国的地位一直就不受待见,更何既在省内既不是省会只是个地级市的洛阳了。而随着京广铁路的建设,交通更加便利的省会郑州得到国家扶持占尽了资源逐渐发展起来,近期更是被确立为国家中心城市,让身为三线地级市的洛阳更难熬出头了。

2、经济发展

建国初期确实有一批工业助力洛阳,也曾辉煌一时,但是随着时间发展传统工业的弊端显而易见,东北的没落就是个例子。而洛阳产业升级也没什么成效,外资吸引力也不足,那么还剩个顶着个历史名城光环的旅游业是乎也搞的不温不火。那么还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产业让经济快速发展呢?

3、国家战略

北京就不说了,一带一路让省内地位强固的西安成为从东至西的交通枢纽中心和贸易核心节点,而在经济大省江苏,作为省会南京在教育、科技、经济等方面国家的定位更是碾压。洛阳和其他三都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三、结语

同为古都,造成洛阳与其他三都发展的差距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当然洛阳也有很多优点,作为多朝古都拥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可磨灭,相对其他三城来说作为小城的洛阳环境优美,更宜居,既然拼不过经济可以更多的往旅游文化名城方面发展也是个不错的考虑。如今,在郑洛一体化落实的基础上,洛阳在自身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如何抓住新的发展点才是今后思考的发展方向。


MR火羽白


洛阳这个城市实际很倒霉

古代人建都,和盖房立业成家一样,很看中风水。全国范围有一条主龙脉,西起昆仑山,直到秦岭—淮河一线,主要古都里面的西安,洛阳,安阳,邺城,许昌,寿春,邯郸和开封,都在龙脉附近。

建都城时候,取天地之气,也要确定南北中轴线,西安和北京,最初都是完全新建都城,所以最规整,甚至现在修建地铁, 利用程度也最高。天坛,地坛,社稷坛,皇城及其皇宫,祖庙和祖陵,设置都很有学问。

古都里面风水最不好的是南京,建都的朝代都不长久,不知道与秦始皇开挖秦淮河有没有关系?再下来的就是洛阳,虽然东周,东汉和西晋都在此建都,都是末世小朝廷,其余长期是陪都,只是西安或者开封的备份。从风水看,洛河流水减少,北邙封丘盗掘,是不是伤了根本?

当然现在把风水看做迷信,除了自然地理条件外,洛阳还真的机遇不佳,不可能像西安与北京那样,长久强势。






多彩体坛


我常来河南出差,洛阳是我在河南最喜欢的一个城市。交通便利、城市干净整洁、房价、消费都不高、人也热情朴实、即有历史传承,又有文化底蕴,还有富贵国花牡丹……白马寺、小浪底、牡丹园、龙门石窟……举不胜举的文化古迹、旅游胜地。

如果说生活,那幸福指数不知道甩了郑州多少条街。

可是在河南的排名,郑汴洛。洛阳人别不满意,你去开封听听那里老师咋说的?他们也不服啊[笑哭]

只要自己生活的安逸舒适,别捣蛋。嫩看咱洛阳的牡丹通美,看咱洛阳的小女一一通美![耶]


LiH用户名WD己注册G


中国四大古都:西安、南京、洛阳、北京。

一、西安

西安市,明朝以前一般称之为长安,从公元前11世纪起,先后有西周、秦、西汉、隋、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是我国古代作为都城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个古都,堪称古都之最。

二、洛阳

洛阳位于黄河中游以南的伊洛盆地,东有虎牢关之险,西有函谷关要塞,自古就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的说法,是兵家必争之地。

三、南京

江苏省南京市,在古代一般称为建业、建康、金陵,先后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等八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

四、北京

北京,上古时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远祖——“北京人”的故乡,而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也是一座闻名世界的古城。


洛阳相比于其它三个古都,洛阳的历史文化深厚,做个省会城市应该是绰绰有余,但如今只是一个地级市。至于为何如此,有很多人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人说是因为政治原因,名字的问题;也有人说,是因为发展郑州遭到压制的问题。但其中,最为普遍的说法是:随着国家的发展,洛阳的地理位置及交通运输的优势不再明显。


王一说历史


洛阳目前的地位是历史,政治,经济,地理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一,历史

五代十国以前历史上的皇朝多定都洛阳或是以洛阳为陪都,洛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但是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藩镇割据混战长达200余年,洛阳遭到毁灭性打击,经济衰落,人口巨减,虽然有后唐定都洛阳,但后唐短命,天下仍处于割据混战之中,无法挽救洛阳的衰败,北宋以后,皇朝多定都北京或南京,洛阳自此再也没有恢复汉唐时的兴盛。

二,政治

隋唐以前洛阳一直是中华帝国的政治中心或是副中心。帝国的开拓方向是向西域发展,主要威胁是西北方的少数民族,洛阳与长安形成双中心,互为犄角。但自从安史之乱以来,长安多次遭到战乱,遭遇到毁灭性打击,长安陷入衰落无法恢复,洛阳也不可避免的一起衰落。北宋以后开封长期成为河南的省会,是河南省的政治中心,洛阳不受重视。

三,经济
<strong>

古代黄河流域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洛阳自然经济发达,文化先进。但自从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发展起来,北方衰落,洛阳也跟着受影响。清末以来交通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郑州处于交通枢纽,是河南省重点发展对象,洛阳不受重视。

四,地理

五代十国以前洛阳处于天下之中,地理位置优越。但是五代时期京杭大运河运河成为中国的重要经济命脉,开封离江南更近,沟通更便捷。洛阳的地理优势不在。

总的来说洛阳目前的地位是省内有开封,郑州竞争。省外北京是首都,南京经济发达,地理位置也好,西安是省内没有竞争对手,所以洛阳是四大古都唯一的地级市。


船长趣谈


关于中国几大古都,有着很多说法,但比较公认的还是"四大古都",分别是北京、南京、洛阳、西安。但让很多人纳闷的是,为什么四大古都中,只有洛阳是地级市?

确实,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也是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主要景点有故宫、长城、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北海公园、恭王府等等。

南京,古称金陵、建康,是江苏省的省会,副省级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主要景点有中山陵、明孝陵、明城墙、玄武湖、夫子庙、紫金山、鸡鸣寺等。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主要景点有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钟鼓楼、大明宫、未央宫、华清池、大唐芙蓉园、兴教寺塔等等。

洛阳,河南省下辖地级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名城,素有"十三朝古都"之称,主要景点有龙门石窟、白马寺、龙潭峡、白云山、老君山、鸡冠洞、黛眉山、重渡沟、等等。

综上,相比于其它三个古都,洛阳的历史文化深厚,做个省会城市应该是绰绰有余,但如今只是一个地级市。至于为何如此,有很多人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人说是因为政治原因,名字的问题;也有人说,是因为发展郑州遭到压制的问题。但其中,最为普遍的说法是:随着国家的发展,洛阳的地理位置及交通运输的优势不再明显。

首先,在古代,都城选址的重要因素是易守难攻,而洛阳与西安一样,都是典型的四塞之地,地处山地中平原,四周都有关口扼守,可以形成非常有效的防御态势,优势明显。但在近代社会中,这样的优势不再凸显。

其次,古代的交通运输主要依靠漕运,洛阳有黄河、洛河等众多河流,经济发达。但到了近代之后,运输主要以铁路、公路、航空等为主,而相比之下,郑州的地理位置则更加优越。

以铁路为例,郑州被称为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在清末时,朝廷大臣盛宣怀勘察卢汉铁路时,将郑州站辟为甲等火车站,直接影响了郑州近现代的发展进程;位于陇海铁路、京广铁路两大干线的十字交汇处,也让郑州成为全国铁路交通枢纽,素有"中国铁路心脏"之称。

如今,郑州已经成为全国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网中唯一的"双十字"中心。而相比之下,洛阳虽有陇海铁路、焦柳铁路等重要铁路干线,但焦柳铁路贯通时间较晚,且路过的城市多是地级市,与京广铁路的辐射范围不能相提并论。在这样的情况下,洛阳的优势也就不再明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