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始皇活著時,沒人敢起義?

心如止水yusuf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建立了統一的王朝的君主。雖然他所建立的秦朝在他死後不久就迅速滅亡,但秦始皇嬴政還是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秦朝這一個無比輝煌,卻又很快被付諸一炬的朝代,也引起了歷代文人騷客的感慨。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一一《過秦論》



(秦始皇)

眾所周知,在秦始皇去世後不久就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緊接著各國貴族後裔紛紛起義,又有項羽劉邦等人起義,頓時函谷關以東之地,幾乎盡非秦朝所有,秦朝也就面臨了嚴重的統治危機。

在秦始皇活著的時候,雖然劉邦說過“大丈夫當如是哉!”項羽說過,“彼可取而代之”但他們都是過過嘴癮,沒有人真的帶人造反起義,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矛盾沒激化到那個程度,而起義是個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

從皇帝瞎搗鼓到國家滅亡中間還有一個很長的過程,矛盾是需要一點一點積累的,少的需要一兩年,多的就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 秦始皇雖然是一個比較嚴苛的皇帝,但你不得不說他年輕的時候還不咋糊塗,沒咋幹多少壞事,到了晚年就貪圖榮華富貴,徵發大量百姓去給他修宮殿修陵墓,還在邊疆搞了大量的工程建築,比如修建長城,雖然說現在說是利在千秋人類文明遺產啥的,但在當時確實是一個苦差事,不知道哭死了多少孟姜女。



(胡亥)

本來秦始皇攻打六國的時候,無論是秦國的百姓還是六國的百姓,都盼著仗早點兒打了能早點兒過上安穩的生活,沒生活幾年秦始皇就又折騰起來。他們才發現秦始皇原來也不是多麼好的皇帝,那這樣總該考慮起義了。

可別忘了起義是一個具有滯後性的事件,從想法到實施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起義可不容易,從人力到武器,戰略戰術,啥子都得考慮好,這可是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的差事,不是去抽獎,抽不著還可以謝謝參與,下次再來。



(趙高)

我並不是說,秦始皇活著的時候一定沒人在暗中準備起義,但秦始皇他死的早,折騰完沒幾年就撒手歸西了,所以苦差事就落在兒子胡亥身上了,其實胡亥可能沒有那麼壞,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幫老爹背了鍋。 其次,秦始皇活著的時候,起義缺乏一定的物質條件。 秦始皇知道自己的統治不是特別穩固,就把六國的公子王孫都接到首都咸陽附近集中管理。

當時起義都需要找一個領導人,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不就謊稱是楚國大將項燕帶頭的嗎,後來項梁項羽起義還得找一個前楚懷王的孫子熊心去重操舊業,由放羊娃一躍晉升成了楚王,這就是領袖的作用。但當時這些人很多都被秦始皇關起來了,這就給很多人的起義的創業過程中帶來了找不到總經理的麻煩。



(劉邦)

另外,秦始皇還把全國兵器都收了起來,鑄成了12個銅人,這明顯就是怕大家造反嘛。沒有領袖還可以假裝,沒有兵器總不能赤手空拳跟別人打吧,這是個很致命的問題。

到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這個問題還是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他們“斬木為兵,揭竿而起”,說到寒磣點兒就是拿著棍子跟人家打,但當時的農業發展水平還可以,武器發展水平又不咋高,各種農具比如鋤頭啥的還是能湊合著用一用的,要再過個幾百年,又在拿著農具客串武器去進行起義,勝算就不大了。

最後,秦始皇嚴密的防範措施。

秦始皇有一個特點與後世的部分君主很像,就是愛出巡天下。秦始皇自己就曾經5次出巡,並死在了第5次出巡回都的路上。他的出巡根據陰陽家的說法,叫做厭勝,史記中就記載劉邦所居的東南有天子之氣,秦始皇就出巡東南來鎮壓。當然用正常思維考慮,秦始皇出巡天下,肯定就是為了檢查各地的治安情況,目的是穩定人心,並且把不安定因素扼殺於萌芽之中,不然在皇宮中待著難道不好嗎?



(項羽)

此外,秦國的軍隊是天下非常雄武的,不然在當初如何滅掉6國,一統天下。秦國原本地處西郵,靠近蠻夷,民風淳樸,彪悍善戰,並且因為軍功爵制的制定,秦國軍隊中的士兵可以通過作戰來提升自己的爵位,這無疑大大提升了他們的作戰積極性,被稱為虎狼之師,只是後來因為管理不善有逐漸腐化的趨勢。

在秦朝末年無兵可用的時候,秦二世胡亥還命令大將章邯放出了驪山中修建陵墓的30萬囚徒,率領著30萬囚徒出戰,可以說是被逼到了極點。可誰知這30萬囚徒竟然打敗了項梁的部隊,幹掉了項梁,嚴重打擊了起義軍的士氣,最後還是項羽用破釜沉舟之計,斷掉了自家士兵的退路,才把他們擊敗。由此看出秦國軍隊的戰鬥力真的是很強,貿然起義無異於以卵擊石。



(項羽與虞姬)

此外,秦始皇還修建了寬敞的大路,比如直道,馳道等等。這些道路在和平時期可以提供方便的交通,方便物資的運輸和人員的往來,可一到了戰爭時期這又是很要命的,秦朝的大軍可以有浩浩蕩蕩的開過來,迅速把還在萌芽中的起義部隊消滅。

其實在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多虧了得到了當地的群眾和豪傑的支持,隊伍迅速擴大,並且有趙高這個混蛋一直謊報軍情,讓本就昏庸的秦二世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但起義還是失敗,繼之而起的項羽,劉邦等人經過長時間的作戰才徹底打垮了秦王朝,由此看出秦朝的實力一直是比較強大,這叫“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只是經過歷代皇帝的一直瞎搞,這座雄偉的大廈終於倒塌了。


歷史漫談君


很多人說,如果秦始皇能再活十年,劉邦與項羽便造反無望。這雖然都是後人的猜測,但也不是毫無依據。首先,秦朝的制度並沒有錯,不要把秦始皇想成血腥殘暴的殺人狂魔,他殺人大部分時候還是有理由和依據的,而且對於正當的批評建議他也是可以接受的,秦始皇建立的三公九卿制就是很好的依據,大臣們完全可以在朝堂上提出自己的見解。

另外秦始皇在位期間,各地起兵造反現象極少,那時候百姓在一定程度上是支持秦始皇執政的,也認可公子扶蘇,秦朝後期各地之所以起兵頻繁,是因為人們反對秦二世胡亥。一是秦二世上位原本就名不正言不順,二是胡亥獨斷專權,揮霍無度,把國家攪的烏煙瘴氣,官逼民反。

始皇帝亡則天下分,始皇帝不亡,天下無人敢反。秦始皇對世人而言仿若神一般的存在,天下像項羽那樣無所畏懼的人畢竟是少數,起兵人數不夠,談何造反。秦始皇一統六國,足見其野心與智謀,秦始皇雖然後期殘暴,揮霍無度,但是打江山時表現出來的個人才華與管理能力都是無人能敵。因此很大程度上,秦始皇在世時劉邦起兵的可能性就很小。

另外始皇帝沒殺過功臣,還有一個是唐太宗李世民。秦始皇手下有一批能征善戰的大將,蒙恬、蒙武、王剪、王賁、章邯等。蒙恬有多厲害,跟戰神白起不相上下,用30 萬大軍打的兇奴心驚膽戰。王剪很多人聽說過,號稱戰國四大名將(白起、李牧、廉頗、王剪)。章邯用犯人組織起來的兵打敗當時最強大的義軍陳勝吳廣,指揮才能可想而知,不是趙高亂政,朝廷支持章邯,也不會有劉項軍勝利的可能,當時鎮守南越趙佗還有50萬大軍沒動,朝廷烏煙瘴氣,人人自危才給劉項機會。如果是扶蘇做秦二世,義軍也沒取勝的機會。歷史沒有重來,也沒有假設,亂臣賊子下場都悽慘。


徽韻皖風


秦始皇,這個令人聞風喪膽的名字,在他所存之日,他是一個噩夢般的存在

鐵血的手腕,過人的謀略,使得他吞併六國,獨霸天下,可他殺心太重,不講仁慈,終是難成一代明君


小墨史觀


秦始皇活著的時候,沒人敢起義只是一個錯覺,在那時也是頻繁地出現反抗的活動。

張良散盡家財尋求刺客,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行動失敗之後,史書記載不過是“二十九年,始皇東遊,至陽武博狼沙中,為盜所驚

。”這時候類似張良的那些人,只不過是被稱之為“盜”。

秦始皇立刻在全國境內進行了肅清活動,所以到了第二年就消停了。所以史書記載“三十年,無事。”

這個“無事”並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秦始皇因為迅速果斷地採取行動所導致的。秦二世胡亥直到遍地烽煙了才採取行動,秦始皇和秦二世胡亥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段時期的反抗活動的特點,一個是以刺殺秦始皇為主;另一個就是規模太小,並且沒有打出反秦的旗號。在到處為秦始皇歌功頌德的背景下,這些人一般都被稱之為“盜”。

秦始皇果斷地採取行動,就把這些潛在的危險壓了下去。從此之後類似張良這樣的人,也就開始暗中潛伏等待更好的機會。

項梁和項羽則是在吳中,暗中招兵買馬等待時機。其他類似項梁這樣的人,基本上也是和項梁等人一種情況。

劉邦在沛縣過著逍遙自在的日子,劉邦肯定不會吃飽了撐的去率先反秦。其他類似劉邦這樣的人,也基本上都是這種狀況。

即便出現了陳勝吳廣這樣的情況,基本上也不會等到陳勝建立“張楚”就被剿滅了。那時史書上也只不過是記載成盜而已。

所以在秦始皇時期,因為規模太小,同時也沒有打出反秦的旗號,所以都不能被稱作起義!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秦始皇活著的時候,沒人敢起義,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三個方面:

1、秦始皇在世的時候,秦國國威令人膽寒,輕易不敢造反

秦始皇勵精圖治,善於納諫,廣納人才,在世的時候,國富兵強,統一六國以後,將六國貴族全部遷入咸陽,輕易不敢有人造反。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統一法制和度量衡,統一車輛軌道,統一書寫文字。把國內十二萬戶豪富大家遷移到咸陽。

大家都知道,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就開始推行重獎重罰的律法體系,不僅取消原有貴族特權,還通過軍功制、重農桑等重新界定達官貴族。

秦始皇一直廣納人才,善於用人,秦始皇時期,文臣有謀士李斯和尉繚,武將則有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賁等,李斯和尉繚都是因為直諫,被秦始皇重用。

秦始皇在世的時候,雖然嚴刑峻法,但是賞罰分明,立功的重賞,造反的要滅族,所以秦始皇在世的時候,輕易不敢有人造反,雖然也有刺客行刺,但沒有大規模的起義。

2、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將天下兵器收歸咸陽,鑄成12個大銅人,造反也無兵器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沒收天下兵器,將這些兵器鎧甲等都聚集在都城咸陽,製成12個大銅人,每一個都重達一千石,放置在咸陽宮廷之中。

天下沒有了兵器,那些想造反的人也得琢磨一下,揭竿起義是否能夠打敗強弓硬弩的秦軍。

沒收天下兵器,聚集到咸陽,銷燬用來鑄造鐘霯及十二個銅人,每一個都千石重,放置在宮廷中。

3、秦始皇推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管理,避免地方割據,起義形不成氣候

秦始皇認為天下爭鬥,沒有休止,就是因為有諸侯王,所以秦國剛剛平定天下以後,如果再度分封諸侯,就是製造戰爭,所以贊成大臣李斯建議,推行郡縣制。

將天下分為36郡,每郡都設置有守、尉、監等職,加強中央集權與管控。

始皇把天下分為三十六郡,每郡都設置守、尉、監,改稱老百姓為“黔首”。

結語

秦始皇能夠重用人才和將領,將秦國打造成虎狼之師,最終讓秦國一統六國,建立我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封建王朝,確有他的獨到之處。

秦始皇死後,由於趙高和胡亥纂改遺詔,並且誅殺大臣和眾皇子,加重刑罰,昏庸無道,才造成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六國後代趁機發兵,造成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秦朝只經二世便亡。


管理故事會


秦始皇生於公元前259年的趙國都城邯鄲,直到9歲時才從趙國回到秦國,13歲時即位為秦王,21歲行冠禮後開始親政,秦始皇用了十餘年時間到39歲時依次消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建立了大秦帝國,到公元前210年病逝於沙丘,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間其實只有10年。

秦始皇的一生分為三個時間段,一是從出生到公元前247年成為秦王前,這一時期稱為嬴政的少年期;二是從公元前247年即位秦王后到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前,這一時期為秦王時期;三是從公元前221年統一天後到公元前210年病死,這一時期為秦始皇時期。

前兩個時期還沒有統一天下,還不叫秦始皇,所以此處不用討論,主要說的是第三個時期: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到去世前,天下有人起義嗎?

第三個時期其實只有十年時間,秦始皇主要乾了四件事:一是南征百越,二是北擊匈奴,三是開發西南,四是國內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建長城、阿房宮、修弛道、直道、驪山陵墓等等。

秦始皇所進行的這些活動不是對外戰爭,就是對內建設,都需要大量的人工,比如南征百越派去的軍隊數量就有50萬人,再加上移民戍邊的百姓,合起來有上百萬人,再比如北擊匈奴派出30萬軍隊,再加修建長城又有20萬民工,還有修建驪山陵陵墓有70萬民工等等。

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人,人從哪裡來 ,只能從全國各地徵調,老百姓願意接受徵調只是迫於秦朝的嚴酷法律,但即使法律嚴酷,仍然存在反抗秦朝徭役的現象,有反抗就有起義。

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

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

這話的意思是說:秦始皇常說“東南有天子氣”,因而巡遊東方,藉以鎮伏東南的天子氣。劉邦懷疑這件事與他有關,就逃跑藏了起來,隱身在芒山、碭山一帶的山澤岩石之間。

也就是說劉邦在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就開始造反起義了,而劉邦的造反起因仍然是為了反抗服徭役。

劉邦是當地縣裡的亭長,因為秦始皇需要各地的徭役為他建設各種工程,所以劉邦為縣裡押送一批青壯年男子到驪山,在半路上,很多人因為害怕服徭役而逃走,劉邦也沒有辦法,他估計這一路送到驪山,也沒人了,於是乾脆就放走了所有的壯丁。

劉邦把壯丁一放,等於觸犯了秦朝的法律,因此不敢去驪山,也不敢回到縣裡,而是逃到芒山與碭山一帶躲藏起來了,當時跟隨他一起逃的還有幾十個人,這也是劉邦日後起義的骨幹力量,劉邦這種行為等於是公然違抗秦朝政府的命令,等同於謀反起義,而這個時候秦始皇還在世。

劉邦其實與秦始皇是一個時代的人,僅僅比秦始皇小三歲而已,劉邦之所以反抗,是因為徭役之事犯了重罪,雖然劉邦的反抗是被迫的,但起碼是史書明文記載的反抗秦朝起義的第一人,這個時候應該是在公元前211年。

大概是在一年後,秦始皇去世,秦二世胡亥即位,僅僅過了一年,陳勝吳廣的起義就開始了,原因同樣是為了反抗秦朝的徭役,這樣看起來,秦始皇在位時,劉邦就敢造反,而且比陳勝、吳廣還要早。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雖然秦朝的壽命只有短短的十四年,但是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卻沒有人敢起義。

而秦始皇死後,秦二世繼位,秦國只用了七年就丟了天下。

對於這樣的結果,其實原因無外乎以下三點。

第一點原因就是秦始皇是第一個完成大一統的君王,而他的成功,一方面是自己有足夠的軍事實力,手下不乏精兵良將。

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出秦始皇的執政實際上是受到百姓支持的,至少秦國本土的百姓選擇支持他,大家能正常生活,因此沒人選擇起義。

第二個原因是秦始皇將天下兵器集中起來,鑄造成十二個大銅人,讓各地百姓想起義也沒有武器,無法和正規軍隊抗衡。

當然了,也有史書說他這樣做有其他目的,據說在甘肅的臨洮曾經出現過十二個身高五尺的人。

這件事情在秦始皇看來代表的是祥瑞之兆,所以便有了收集天下兵器,鑄造鐘鐻和銅人的事情。


史書上曾記載秦始皇:

“銷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

其實不管怎麼說,鑄造銅人和鍾鐻的做法,實際上也是秦始皇嚴控兵器的體現。

眾所周知,地方百姓要起義,不但要有足夠的兵馬,同時也要有充足的糧食和兵器。

在那個主要使用冷兵器,並且冶鐵技術不發達的時代,沒有了兵器,也就意味著失去了起義的先行條件。

第三個原因是秦二世殘暴,使得秦朝後期的統治逐漸失去民心,秦二世的能力也遠遜於秦始皇。

一方面是他剛上位就大興土木,另一方面他也確實很昏庸。

所以當秦始皇去世之後,百姓無法忍受秦朝的暴政,只能選擇起義反抗秦朝的統治,這也讓秦朝的壽命只有十四年。

除了以上三個原因以外,不得不提的是在秦始皇活著的時候,百姓並不是沒有反抗,只是當時的反抗規模較小,並且都是以刺殺秦始皇為目的。


而真正喊出起義口號的是陳勝吳廣,雖然當時他們的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鼓舞了很多平民,但他們的反抗最終也是以失敗告終。


東方大史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李白

公元前221年,秦國嬴政僅花費了十年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點定了中國的基本版圖。

說起秦始皇,我們對它的代名詞都是殘暴、昏庸、荒淫無度。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其中有很大程度上的汙衊成分!

至於說秦始皇活著的時候,為什麼沒人敢起義?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秦朝國力過於強大

秦國滅掉六國統一中國重要的一點就是強悍的武力。長平之戰中坑殺了趙軍45萬人,使得六國再無抵抗秦軍的力量。自嬴政上臺之後,僅用了區區十年就滅掉了六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派蒙括帶領40萬大軍北擊匈奴,又派屠睢贏50萬大軍南征百越。由此可以看見秦軍強悍的實力,這也是秦始皇在世時沒人造反的重要原因之一!

2、沒有武器

秦皇嬴政在滅掉六國之後,不僅讓車同軌書同文,而且還沒收了所有的武器。沒有武器造反很難!秦始皇時期對兵器的管理十分嚴格,不僅如此秦始皇還把原先六國那些有錢人全部集中到了咸陽,一沒有兵器,二沒有錢財。起兵造反成了不可能的事!

3、刑罰過重

這一點從很多的文獻和影視作品中都能有所展露

秦始皇36年一顆流星落在了東郡,按理說這是一個正常的自然現象沒什麼大驚小怪的。可偏偏就有一個膽大的在隕石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七個大字。

秦始皇看到後怒而下令方圓百里無論人畜斬盡殺絕,一個不留!

不單如此,秦國的連坐制也十分的嚴格。一人造反殺其一村。這也是沒人敢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總的來說秦始皇活著的時候沒人敢反,也沒有能力反。


為什麼秦始皇死後立馬就有人造反

(1)胡亥的暴政

民間流傳一句俗話

扶蘇不死,秦朝不滅

扶蘇,秦始皇的皇位繼承者。與其父不同的是,扶蘇主張仁政治國。扶蘇生性善良,禮賢下士,深受各國遺民和貴族的愛戴。

但沙丘之變後胡亥在趙高和丞相李斯的幫助下逆襲登上了皇位,公子扶蘇被賜死!

胡亥登上皇位之後,就露出了自己邪惡的嘴臉。

(a)由於自己是靠篡位而得來的皇位,在趙高的慫恿一下,胡亥開始對自己的兄弟姐妹進行了大清洗,成功的使自己變成了一個孤家寡人!

(b)胡亥對百姓的虐殺更是殘忍至極,在修建死皇帝的陵墓時,為了保密殘忍的將所有徭役全部殺掉。

(c)胡亥登上帝位之後貪圖享樂,不但廣修宮殿還大肆從民間收攬美女以供滿足其淫慾。為此他不但加重了徭役,而且還讓徭役們自帶口糧。這就導致因徭役而餓死的人猛增。

中國古代老百姓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不到活不下去的情況下是一定不會去造反的。


秦始皇對待百姓的是苛政只是對待老百姓很不好而已,秦二世讓老百姓覺得如果不反抗只有死路一條的下場。

(2)秦始皇的命令

中原但有不測風雲,南海軍隊切勿北上勤王,當斷然封閉新道,不使中原亂局波及南天”

這是當時秦始皇對鎮守南方的秦軍所說的原話

秦始皇南征百越後為了穩固對南方特意下令,意思就是說如果我有難了你們千萬不要來救我,不要讓中原的戰火殃及南方。

我們一直耳熟能詳的是項羽滅掉了秦國,可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項羽從起兵到滅掉秦國更本沒有碰到過秦軍真正的主力。和項羽打仗的僅僅是二十萬的囚徒軍,秦軍到最後滅亡的時候依然有百萬軍隊。

總結:滅六國的不是秦而是六國自己,滅秦國不是六國而恰恰也是秦國自己。倘若統治者愛民如子,何嘗秦皇不會傳至千世乃至萬世?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民為本才是一個國家繁榮發展的前提。



小夥伴們是怎麼認為的呢?歡迎在評論區與我討論!


天天向上的板栗


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剛剛把六國統一在一起。對於當時的人來說,秦始皇是無所不能的。這樣的秦始皇,在人民的眼裡,就如同神一般的存在,試想他都能把六個強大的國家給滅了,在這種情況下,當然是沒有人敢挑戰他的權威的了。

所以,秦始皇活著的時候,沒有有人敢反對他。因為沒有人會比六國更加的強大。

秦始皇擁兵八十萬,天下沒有人是他的對手,若是公然的反對他,就等於是自尋死路。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他擁有的軍隊多達八十萬之眾,這八十萬多人就是他統一大秦帝國的堅強後盾。

若是有人敢出來反抗秦始皇,秦始皇一聲令下,分分鐘就能把反抗的人給幹掉。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敢去挑戰他。

後來秦始皇為了擴大秦國的地盤,他就派了五十萬大軍去嶺南征服百越去了。還有剩下的三十萬大軍,他就給了蒙恬,讓蒙恬北上抗拒匈奴修建萬里長城去了。這樣的八十萬軍隊,隨時都能聽從秦始皇的調令。

只要秦始皇在,就沒有人敢去挑戰他,反抗他。

秦始皇加強了對百姓的統治,民間不具備反抗秦始皇的力量。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開始實行愚民政策,他聽了李斯的建議把天下的書籍都給蒐集了上來,不讓百姓讀書學習。只讓讓百姓各盡其職,大部分人都把自己的地種好了就行了。是農民的就一輩一輩的當農民,是官員的就一輩一輩的當官員。

那時候秦始皇對百姓的管控是讓百姓不要用鐵器。在沒有鐵器的情況下,人民就沒有東西製造武器,他們不具備反派的條件。

還有就是反抗秦始皇的話,一旦把罪名給做實了,都是要被滅族的。

這個風險太大了,不具備反抗的條件和處罰過於重,就是沒有人反抗秦始皇的主要原因。

國家剛剛統一在一起,沒有人願意在捲入到戰爭中去了。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戰國之間打來打去,各國到百姓還有士兵,他們早就厭惡了戰爭,經過多年的征戰,秦始皇好不容易統一了中國,國內和平安詳了。這是人民求之不得的事情。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願意在看到戰爭,所以,也就沒有人反抗秦始皇了。再說了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國,是順應歷史潮流,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這絕對是一件好事。若是他管理有方,應對得當,當然是不會有人反抗他的了。

只不過到了後來秦二世當政的時候,加深了人們的苦難,所以,人們才開始反抗大秦帝,但是,並不是反的秦始皇。


不才講史


問題:為什麼秦始皇活著時很少有人造反?

老泰迪講歷史,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1.出巡

始皇帝喜歡出巡

,也經常帶著浩浩蕩蕩的軍隊走遍遊牧地區,走遍六國後人居住的區域,目的就一個:震懾他們,代表自己是戰無不勝的。

2.受人擁戴

首先,商鞅變法是有利於民的,沒有哪個百姓閒著沒事自討沒趣,大多數的民眾都是因為自身受利而擁護著始皇帝的

,商鞅變法也只是觸犯到了貴族利益,而秦始皇的暴政只是儒家寫出來的罷了。

3.史無前例

那個年代之前都沒有哪個農民起義的,所以沒有前人的經驗,其次大家都把滅六國的秦始皇當做神一樣的存在

老泰迪講歷史,講不一樣的歷史。(創作不易,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