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始皇活着时,没人敢起义?

心如止水yusuf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了统一的王朝的君主。虽然他所建立的秦朝在他死后不久就迅速灭亡,但秦始皇嬴政还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秦朝这一个无比辉煌,却又很快被付诸一炬的朝代,也引起了历代文人骚客的感慨。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一《过秦论》



(秦始皇)

众所周知,在秦始皇去世后不久就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紧接着各国贵族后裔纷纷起义,又有项羽刘邦等人起义,顿时函谷关以东之地,几乎尽非秦朝所有,秦朝也就面临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在秦始皇活着的时候,虽然刘邦说过“大丈夫当如是哉!”项羽说过,“彼可取而代之”但他们都是过过嘴瘾,没有人真的带人造反起义,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矛盾没激化到那个程度,而起义是个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

从皇帝瞎捣鼓到国家灭亡中间还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矛盾是需要一点一点积累的,少的需要一两年,多的就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秦始皇虽然是一个比较严苛的皇帝,但你不得不说他年轻的时候还不咋糊涂,没咋干多少坏事,到了晚年就贪图荣华富贵,征发大量百姓去给他修宫殿修陵墓,还在边疆搞了大量的工程建筑,比如修建长城,虽然说现在说是利在千秋人类文明遗产啥的,但在当时确实是一个苦差事,不知道哭死了多少孟姜女。



(胡亥)

本来秦始皇攻打六国的时候,无论是秦国的百姓还是六国的百姓,都盼着仗早点儿打了能早点儿过上安稳的生活,没生活几年秦始皇就又折腾起来。他们才发现秦始皇原来也不是多么好的皇帝,那这样总该考虑起义了。

可别忘了起义是一个具有滞后性的事件,从想法到实施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起义可不容易,从人力到武器,战略战术,啥子都得考虑好,这可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差事,不是去抽奖,抽不着还可以谢谢参与,下次再来。



(赵高)

我并不是说,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一定没人在暗中准备起义,但秦始皇他死的早,折腾完没几年就撒手归西了,所以苦差事就落在儿子胡亥身上了,其实胡亥可能没有那么坏,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帮老爹背了锅。 其次,秦始皇活着的时候,起义缺乏一定的物质条件。 秦始皇知道自己的统治不是特别稳固,就把六国的公子王孙都接到首都咸阳附近集中管理。

当时起义都需要找一个领导人,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不就谎称是楚国大将项燕带头的吗,后来项梁项羽起义还得找一个前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去重操旧业,由放羊娃一跃晋升成了楚王,这就是领袖的作用。但当时这些人很多都被秦始皇关起来了,这就给很多人的起义的创业过程中带来了找不到总经理的麻烦。



(刘邦)

另外,秦始皇还把全国兵器都收了起来,铸成了12个铜人,这明显就是怕大家造反嘛。没有领袖还可以假装,没有兵器总不能赤手空拳跟别人打吧,这是个很致命的问题。

到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他们“斩木为兵,揭竿而起”,说到寒碜点儿就是拿着棍子跟人家打,但当时的农业发展水平还可以,武器发展水平又不咋高,各种农具比如锄头啥的还是能凑合着用一用的,要再过个几百年,又在拿着农具客串武器去进行起义,胜算就不大了。

最后,秦始皇严密的防范措施。

秦始皇有一个特点与后世的部分君主很像,就是爱出巡天下。秦始皇自己就曾经5次出巡,并死在了第5次出巡回都的路上。他的出巡根据阴阳家的说法,叫做厌胜,史记中就记载刘邦所居的东南有天子之气,秦始皇就出巡东南来镇压。当然用正常思维考虑,秦始皇出巡天下,肯定就是为了检查各地的治安情况,目的是稳定人心,并且把不安定因素扼杀于萌芽之中,不然在皇宫中呆着难道不好吗?



(项羽)

此外,秦国的军队是天下非常雄武的,不然在当初如何灭掉6国,一统天下。秦国原本地处西郵,靠近蛮夷,民风淳朴,彪悍善战,并且因为军功爵制的制定,秦国军队中的士兵可以通过作战来提升自己的爵位,这无疑大大提升了他们的作战积极性,被称为虎狼之师,只是后来因为管理不善有逐渐腐化的趋势。

在秦朝末年无兵可用的时候,秦二世胡亥还命令大将章邯放出了骊山中修建陵墓的30万囚徒,率领着30万囚徒出战,可以说是被逼到了极点。可谁知这30万囚徒竟然打败了项梁的部队,干掉了项梁,严重打击了起义军的士气,最后还是项羽用破釜沉舟之计,断掉了自家士兵的退路,才把他们击败。由此看出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真的是很强,贸然起义无异于以卵击石。



(项羽与虞姬)

此外,秦始皇还修建了宽敞的大路,比如直道,驰道等等。这些道路在和平时期可以提供方便的交通,方便物资的运输和人员的往来,可一到了战争时期这又是很要命的,秦朝的大军可以有浩浩荡荡的开过来,迅速把还在萌芽中的起义部队消灭。

其实在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多亏了得到了当地的群众和豪杰的支持,队伍迅速扩大,并且有赵高这个混蛋一直谎报军情,让本就昏庸的秦二世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但起义还是失败,继之而起的项羽,刘邦等人经过长时间的作战才彻底打垮了秦王朝,由此看出秦朝的实力一直是比较强大,这叫“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只是经过历代皇帝的一直瞎搞,这座雄伟的大厦终于倒塌了。


历史漫谈君


很多人说,如果秦始皇能再活十年,刘邦与项羽便造反无望。这虽然都是后人的猜测,但也不是毫无依据。首先,秦朝的制度并没有错,不要把秦始皇想成血腥残暴的杀人狂魔,他杀人大部分时候还是有理由和依据的,而且对于正当的批评建议他也是可以接受的,秦始皇建立的三公九卿制就是很好的依据,大臣们完全可以在朝堂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另外秦始皇在位期间,各地起兵造反现象极少,那时候百姓在一定程度上是支持秦始皇执政的,也认可公子扶苏,秦朝后期各地之所以起兵频繁,是因为人们反对秦二世胡亥。一是秦二世上位原本就名不正言不顺,二是胡亥独断专权,挥霍无度,把国家搅的乌烟瘴气,官逼民反。

始皇帝亡则天下分,始皇帝不亡,天下无人敢反。秦始皇对世人而言仿若神一般的存在,天下像项羽那样无所畏惧的人毕竟是少数,起兵人数不够,谈何造反。秦始皇一统六国,足见其野心与智谋,秦始皇虽然后期残暴,挥霍无度,但是打江山时表现出来的个人才华与管理能力都是无人能敌。因此很大程度上,秦始皇在世时刘邦起兵的可能性就很小。

另外始皇帝没杀过功臣,还有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秦始皇手下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大将,蒙恬、蒙武、王剪、王贲、章邯等。蒙恬有多厉害,跟战神白起不相上下,用30 万大军打的凶奴心惊胆战。王剪很多人听说过,号称战国四大名将(白起、李牧、廉颇、王剪)。章邯用犯人组织起来的兵打败当时最强大的义军陈胜吴广,指挥才能可想而知,不是赵高乱政,朝廷支持章邯,也不会有刘项军胜利的可能,当时镇守南越赵佗还有50万大军没动,朝廷乌烟瘴气,人人自危才给刘项机会。如果是扶苏做秦二世,义军也没取胜的机会。历史没有重来,也没有假设,乱臣贼子下场都凄惨。


徽韵皖风


秦始皇,这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名字,在他所存之日,他是一个噩梦般的存在

铁血的手腕,过人的谋略,使得他吞并六国,独霸天下,可他杀心太重,不讲仁慈,终是难成一代明君


小墨史观


秦始皇活着的时候,没人敢起义只是一个错觉,在那时也是频繁地出现反抗的活动。

张良散尽家财寻求刺客,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行动失败之后,史书记载不过是“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为盗所惊

。”这时候类似张良的那些人,只不过是被称之为“盗”。

秦始皇立刻在全国境内进行了肃清活动,所以到了第二年就消停了。所以史书记载“三十年,无事。”

这个“无事”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秦始皇因为迅速果断地采取行动所导致的。秦二世胡亥直到遍地烽烟了才采取行动,秦始皇和秦二世胡亥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段时期的反抗活动的特点,一个是以刺杀秦始皇为主;另一个就是规模太小,并且没有打出反秦的旗号。在到处为秦始皇歌功颂德的背景下,这些人一般都被称之为“盗”。

秦始皇果断地采取行动,就把这些潜在的危险压了下去。从此之后类似张良这样的人,也就开始暗中潜伏等待更好的机会。

项梁和项羽则是在吴中,暗中招兵买马等待时机。其他类似项梁这样的人,基本上也是和项梁等人一种情况。

刘邦在沛县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刘邦肯定不会吃饱了撑的去率先反秦。其他类似刘邦这样的人,也基本上都是这种状况。

即便出现了陈胜吴广这样的情况,基本上也不会等到陈胜建立“张楚”就被剿灭了。那时史书上也只不过是记载成盗而已。

所以在秦始皇时期,因为规模太小,同时也没有打出反秦的旗号,所以都不能被称作起义!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秦始皇活着的时候,没人敢起义,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

1、秦始皇在世的时候,秦国国威令人胆寒,轻易不敢造反

秦始皇励精图治,善于纳谏,广纳人才,在世的时候,国富兵强,统一六国以后,将六国贵族全部迁入咸阳,轻易不敢有人造反。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统一法制和度量衡,统一车辆轨道,统一书写文字。把国内十二万户豪富大家迁移到咸阳。

大家都知道,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就开始推行重奖重罚的律法体系,不仅取消原有贵族特权,还通过军功制、重农桑等重新界定达官贵族。

秦始皇一直广纳人才,善于用人,秦始皇时期,文臣有谋士李斯和尉缭,武将则有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贲等,李斯和尉缭都是因为直谏,被秦始皇重用。

秦始皇在世的时候,虽然严刑峻法,但是赏罚分明,立功的重赏,造反的要灭族,所以秦始皇在世的时候,轻易不敢有人造反,虽然也有刺客行刺,但没有大规模的起义。

2、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将天下兵器收归咸阳,铸成12个大铜人,造反也无兵器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没收天下兵器,将这些兵器铠甲等都聚集在都城咸阳,制成12个大铜人,每一个都重达一千石,放置在咸阳宫廷之中。

天下没有了兵器,那些想造反的人也得琢磨一下,揭竿起义是否能够打败强弓硬弩的秦军。

没收天下兵器,聚集到咸阳,销毁用来铸造钟霯及十二个铜人,每一个都千石重,放置在宫廷中。

3、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管理,避免地方割据,起义形不成气候

秦始皇认为天下争斗,没有休止,就是因为有诸侯王,所以秦国刚刚平定天下以后,如果再度分封诸侯,就是制造战争,所以赞成大臣李斯建议,推行郡县制。

将天下分为36郡,每郡都设置有守、尉、监等职,加强中央集权与管控。

始皇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每郡都设置守、尉、监,改称老百姓为“黔首”。

结语

秦始皇能够重用人才和将领,将秦国打造成虎狼之师,最终让秦国一统六国,建立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确有他的独到之处。

秦始皇死后,由于赵高和胡亥纂改遗诏,并且诛杀大臣和众皇子,加重刑罚,昏庸无道,才造成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六国后代趁机发兵,造成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秦朝只经二世便亡。


管理故事会


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的赵国都城邯郸,直到9岁时才从赵国回到秦国,13岁时即位为秦王,21岁行冠礼后开始亲政,秦始皇用了十余年时间到39岁时依次消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大秦帝国,到公元前210年病逝于沙丘,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间其实只有10年。

秦始皇的一生分为三个时间段,一是从出生到公元前247年成为秦王前,这一时期称为嬴政的少年期;二是从公元前247年即位秦王后到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前,这一时期为秦王时期;三是从公元前221年统一天后到公元前210年病死,这一时期为秦始皇时期。

前两个时期还没有统一天下,还不叫秦始皇,所以此处不用讨论,主要说的是第三个时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到去世前,天下有人起义吗?

第三个时期其实只有十年时间,秦始皇主要干了四件事:一是南征百越,二是北击匈奴,三是开发西南,四是国内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建长城、阿房宫、修弛道、直道、骊山陵墓等等。

秦始皇所进行的这些活动不是对外战争,就是对内建设,都需要大量的人工,比如南征百越派去的军队数量就有50万人,再加上移民戍边的百姓,合起来有上百万人,再比如北击匈奴派出30万军队,再加修建长城又有20万民工,还有修建骊山陵陵墓有70万民工等等。

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人,人从哪里来 ,只能从全国各地征调,老百姓愿意接受征调只是迫于秦朝的严酷法律,但即使法律严酷,仍然存在反抗秦朝徭役的现象,有反抗就有起义。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於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於芒、砀山泽岩石之间。

这话的意思是说:秦始皇常说“东南有天子气”,因而巡游东方,借以镇伏东南的天子气。刘邦怀疑这件事与他有关,就逃跑藏了起来,隐身在芒山、砀山一带的山泽岩石之间。

也就是说刘邦在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就开始造反起义了,而刘邦的造反起因仍然是为了反抗服徭役。

刘邦是当地县里的亭长,因为秦始皇需要各地的徭役为他建设各种工程,所以刘邦为县里押送一批青壮年男子到骊山,在半路上,很多人因为害怕服徭役而逃走,刘邦也没有办法,他估计这一路送到骊山,也没人了,于是干脆就放走了所有的壮丁。

刘邦把壮丁一放,等于触犯了秦朝的法律,因此不敢去骊山,也不敢回到县里,而是逃到芒山与砀山一带躲藏起来了,当时跟随他一起逃的还有几十个人,这也是刘邦日后起义的骨干力量,刘邦这种行为等于是公然违抗秦朝政府的命令,等同于谋反起义,而这个时候秦始皇还在世。

刘邦其实与秦始皇是一个时代的人,仅仅比秦始皇小三岁而已,刘邦之所以反抗,是因为徭役之事犯了重罪,虽然刘邦的反抗是被迫的,但起码是史书明文记载的反抗秦朝起义的第一人,这个时候应该是在公元前211年。

大概是在一年后,秦始皇去世,秦二世胡亥即位,仅仅过了一年,陈胜吴广的起义就开始了,原因同样是为了反抗秦朝的徭役,这样看起来,秦始皇在位时,刘邦就敢造反,而且比陈胜、吴广还要早。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虽然秦朝的寿命只有短短的十四年,但是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却没有人敢起义。

而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秦国只用了七年就丢了天下。

对于这样的结果,其实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

第一点原因就是秦始皇是第一个完成大一统的君王,而他的成功,一方面是自己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手下不乏精兵良将。

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出秦始皇的执政实际上是受到百姓支持的,至少秦国本土的百姓选择支持他,大家能正常生活,因此没人选择起义。

第二个原因是秦始皇将天下兵器集中起来,铸造成十二个大铜人,让各地百姓想起义也没有武器,无法和正规军队抗衡。

当然了,也有史书说他这样做有其他目的,据说在甘肃的临洮曾经出现过十二个身高五尺的人。

这件事情在秦始皇看来代表的是祥瑞之兆,所以便有了收集天下兵器,铸造钟鐻和铜人的事情。


史书上曾记载秦始皇:

“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

其实不管怎么说,铸造铜人和钟鐻的做法,实际上也是秦始皇严控兵器的体现。

众所周知,地方百姓要起义,不但要有足够的兵马,同时也要有充足的粮食和兵器。

在那个主要使用冷兵器,并且冶铁技术不发达的时代,没有了兵器,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起义的先行条件。

第三个原因是秦二世残暴,使得秦朝后期的统治逐渐失去民心,秦二世的能力也远逊于秦始皇。

一方面是他刚上位就大兴土木,另一方面他也确实很昏庸。

所以当秦始皇去世之后,百姓无法忍受秦朝的暴政,只能选择起义反抗秦朝的统治,这也让秦朝的寿命只有十四年。

除了以上三个原因以外,不得不提的是在秦始皇活着的时候,百姓并不是没有反抗,只是当时的反抗规模较小,并且都是以刺杀秦始皇为目的。


而真正喊出起义口号的是陈胜吴广,虽然当时他们的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鼓舞了很多平民,但他们的反抗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


东方大史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公元前221年,秦国嬴政仅花费了十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点定了中国的基本版图。

说起秦始皇,我们对它的代名词都是残暴、昏庸、荒淫无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其中有很大程度上的污蔑成分!

至于说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为什么没人敢起义?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秦朝国力过于强大

秦国灭掉六国统一中国重要的一点就是强悍的武力。长平之战中坑杀了赵军45万人,使得六国再无抵抗秦军的力量。自嬴政上台之后,仅用了区区十年就灭掉了六国。灭掉六国后秦始皇派蒙括带领40万大军北击匈奴,又派屠睢赢50万大军南征百越。由此可以看见秦军强悍的实力,这也是秦始皇在世时没人造反的重要原因之一!

2、没有武器

秦皇嬴政在灭掉六国之后,不仅让车同轨书同文,而且还没收了所有的武器。没有武器造反很难!秦始皇时期对兵器的管理十分严格,不仅如此秦始皇还把原先六国那些有钱人全部集中到了咸阳,一没有兵器,二没有钱财。起兵造反成了不可能的事!

3、刑罚过重

这一点从很多的文献和影视作品中都能有所展露

秦始皇36年一颗流星落在了东郡,按理说这是一个正常的自然现象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可偏偏就有一个胆大的在陨石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七个大字。

秦始皇看到后怒而下令方圆百里无论人畜斩尽杀绝,一个不留!

不单如此,秦国的连坐制也十分的严格。一人造反杀其一村。这也是没人敢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总的来说秦始皇活着的时候没人敢反,也没有能力反。


为什么秦始皇死后立马就有人造反

(1)胡亥的暴政

民间流传一句俗话

扶苏不死,秦朝不灭

扶苏,秦始皇的皇位继承者。与其父不同的是,扶苏主张仁政治国。扶苏生性善良,礼贤下士,深受各国遗民和贵族的爱戴。

但沙丘之变后胡亥在赵高和丞相李斯的帮助下逆袭登上了皇位,公子扶苏被赐死!

胡亥登上皇位之后,就露出了自己邪恶的嘴脸。

(a)由于自己是靠篡位而得来的皇位,在赵高的怂恿一下,胡亥开始对自己的兄弟姐妹进行了大清洗,成功的使自己变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b)胡亥对百姓的虐杀更是残忍至极,在修建死皇帝的陵墓时,为了保密残忍的将所有徭役全部杀掉。

(c)胡亥登上帝位之后贪图享乐,不但广修宫殿还大肆从民间收揽美女以供满足其淫欲。为此他不但加重了徭役,而且还让徭役们自带口粮。这就导致因徭役而饿死的人猛增。

中国古代老百姓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到活不下去的情况下是一定不会去造反的。


秦始皇对待百姓的是苛政只是对待老百姓很不好而已,秦二世让老百姓觉得如果不反抗只有死路一条的下场。

(2)秦始皇的命令

中原但有不测风云,南海军队切勿北上勤王,当断然封闭新道,不使中原乱局波及南天”

这是当时秦始皇对镇守南方的秦军所说的原话

秦始皇南征百越后为了稳固对南方特意下令,意思就是说如果我有难了你们千万不要来救我,不要让中原的战火殃及南方。

我们一直耳熟能详的是项羽灭掉了秦国,可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项羽从起兵到灭掉秦国更本没有碰到过秦军真正的主力。和项羽打仗的仅仅是二十万的囚徒军,秦军到最后灭亡的时候依然有百万军队。

总结:灭六国的不是秦而是六国自己,灭秦国不是六国而恰恰也是秦国自己。倘若统治者爱民如子,何尝秦皇不会传至千世乃至万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民为本才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前提。



小伙伴们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在评论区与我讨论!


天天向上的板栗


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刚刚把六国统一在一起。对于当时的人来说,秦始皇是无所不能的。这样的秦始皇,在人民的眼里,就如同神一般的存在,试想他都能把六个强大的国家给灭了,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是没有人敢挑战他的权威的了。

所以,秦始皇活着的时候,没有有人敢反对他。因为没有人会比六国更加的强大。

秦始皇拥兵八十万,天下没有人是他的对手,若是公然的反对他,就等于是自寻死路。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他拥有的军队多达八十万之众,这八十万多人就是他统一大秦帝国的坚强后盾。

若是有人敢出来反抗秦始皇,秦始皇一声令下,分分钟就能把反抗的人给干掉。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敢去挑战他。

后来秦始皇为了扩大秦国的地盘,他就派了五十万大军去岭南征服百越去了。还有剩下的三十万大军,他就给了蒙恬,让蒙恬北上抗拒匈奴修建万里长城去了。这样的八十万军队,随时都能听从秦始皇的调令。

只要秦始皇在,就没有人敢去挑战他,反抗他。

秦始皇加强了对百姓的统治,民间不具备反抗秦始皇的力量。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开始实行愚民政策,他听了李斯的建议把天下的书籍都给搜集了上来,不让百姓读书学习。只让让百姓各尽其职,大部分人都把自己的地种好了就行了。是农民的就一辈一辈的当农民,是官员的就一辈一辈的当官员。

那时候秦始皇对百姓的管控是让百姓不要用铁器。在没有铁器的情况下,人民就没有东西制造武器,他们不具备反派的条件。

还有就是反抗秦始皇的话,一旦把罪名给做实了,都是要被灭族的。

这个风险太大了,不具备反抗的条件和处罚过于重,就是没有人反抗秦始皇的主要原因。

国家刚刚统一在一起,没有人愿意在卷入到战争中去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战国之间打来打去,各国到百姓还有士兵,他们早就厌恶了战争,经过多年的征战,秦始皇好不容易统一了中国,国内和平安详了。这是人民求之不得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愿意在看到战争,所以,也就没有人反抗秦始皇了。再说了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是顺应历史潮流,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这绝对是一件好事。若是他管理有方,应对得当,当然是不会有人反抗他的了。

只不过到了后来秦二世当政的时候,加深了人们的苦难,所以,人们才开始反抗大秦帝,但是,并不是反的秦始皇。


不才讲史


问题:为什么秦始皇活着时很少有人造反?

老泰迪讲历史,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1.出巡

始皇帝喜欢出巡

,也经常带着浩浩荡荡的军队走遍游牧地区,走遍六国后人居住的区域,目的就一个:震慑他们,代表自己是战无不胜的。

2.受人拥戴

首先,商鞅变法是有利于民的,没有哪个百姓闲着没事自讨没趣,大多数的民众都是因为自身受利而拥护着始皇帝的

,商鞅变法也只是触犯到了贵族利益,而秦始皇的暴政只是儒家写出来的罢了。

3.史无前例

那个年代之前都没有哪个农民起义的,所以没有前人的经验,其次大家都把灭六国的秦始皇当做神一样的存在

老泰迪讲历史,讲不一样的历史。(创作不易,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