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母亲形象的意义,对婚姻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

​导语:

鲁迅的文学世界是那么的丰富深邃,进入鲁迅的文学世界,走进他的精神内核,有着太多的路径,让我们从鲁迅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作为切入点,来探讨母亲形象背后作者的创作情怀,对这种创作情怀意识的导语和结语之外,本文分为四部分。

主要梳理“鲁迅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根据鲁迅小说中的母亲命运的不同。将文中的母亲形象分为:无助悲哀的母亲形象,被侮辱被迫害的母亲形象,坚强有力的母亲形象,缺乏母爱的母亲形象。以此来结合小说文本,阐述这些母亲形象的意义,以及每一个母亲不同命运的经历,对婚姻家庭的影响。

“鲁迅小说”中,母亲形象的意义,对婚姻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

人类世世代代的文学活动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文学即使人学,它不仅是人类世界生活的记录,也是历史文化记录的珍贵文本,更是母亲在生活中的情感无处抒发,造就了一个家庭的悲剧。从文学的演变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母亲这一形象,在婚姻家庭中有着清晰的演变轨迹,由此,我们得以管窥母亲所身处的生活环境,并从这条演变轨迹中看到人性的发展,最终,更好让母亲这个角色在婚姻生活中得到应有的尊重。

当母系文化日渐衰落,而男权的社会关系观念开始变得稳固,女性的地位便一落千丈,开始了被歧视,被扭曲,和被禁锢的苦难经历。

结婚以后,女性的母亲形象也开始变得暗淡,在过去的婚姻家庭中,女性主要是以两类形象出现,一类是被抛弃,被伤害的怨妇弃妇形象;另一类是被支配的淑女形象。

“鲁迅小说”中,母亲形象的意义,对婚姻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

每一个家庭都非常重视孝道,母慈子孝的礼教制度,已经深入人心,但提倡孝道并不代表真正尊重母亲,而是维护现有的“长尊幼卑”秩序森严的家族制度。

况且,母亲在婚姻里根本无主题性可言,她是通过属于自己的丈夫而成为家庭的一员,是依附着男人,在婚姻的道路上艰辛行走。

到了20世纪初期,人们的思想进入新潮,觉悟提高,首先,觉醒的一些文化人,已经认识到依附丈夫为基础的女性,婚姻不可能会幸福。在那时,一些有知识,处于婚姻时期中的人,率先喊出了母亲理应做一个真正的“人”的口号。

母亲的身份才渐渐在婚姻里站住了脚跟,现如今,在很多家庭中都是以母亲为中心,母亲也将是儿女婚姻历程上的引路者,所以,母亲形象的意义,对每一个家庭的影响都至关重要。

“鲁迅小说”中,母亲形象的意义,对婚姻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

母亲这一生受“三纲五常,伦理损害”的群体,才具有对男权的批判,成为被同情和被讴歌的对象,母亲这一文学形象也才有模糊的符号,而被还原成有血有肉的为人母的形象。

母亲这一角色被知识分子塑造成宁静温馨,慈爱祥和的人物,着重表现其作为人母那份天性的爱与善,母亲这一身份,自此开始,以带有机体性生命体验,和具有天然温情和慈爱的形象,进入人们的思想中。

如今,许许多多的人以母亲形象的塑造,在现实生活中为我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母亲形象,在这些母亲形象的系列中,有圣洁温柔纯净空灵的神圣母亲。

“冰心在小说《超人》里,塑造的充满母性光辉和醉人诗意的母亲,是其代表星光空间缓缓的走进一个白衣的妇人。右手撩着裙子,左手按着额前,走近了,清香随即而来,渐渐地俯下身来,看着目光里充满了爱。”

同时,还有一类苦难母亲的形象,也获得了多数人的广泛认知,这类母亲是一个命运多厄,默默忍受苦难的形象群体,代表了几千年封建历史中,深受男权制度压迫被损害、被奴役的母亲。

在现如今很多家庭关系和家庭生活中,也时常体现出她们依附在丈夫的低下地位。或者,表现着她们被苦难压榨至干的身心,甚至,她们受封建制度所害,而变得麻木不仁。并且,她们有可能在长时间的封闭环境中,变得的愚昧和无知。

基于家庭中对母爱的感受和体验,以及作者对反封建思想革命任务的主动承担,鲁迅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母亲形象,蕴含着多层次的意蕴,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深入感受和分析这些母亲形象。

并且,鲁迅的母亲形象上也体现出他以牺牲的态度,接受母亲安排他与朱安的婚姻,这场婚姻给他带来的深沉,以及真切又无处言说的痛苦,使得鲁迅对母亲有一种复杂的感情。

“鲁迅小说”中,母亲形象的意义,对婚姻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

母亲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无助悲哀的母亲,被侮辱被迫害的母亲,坚强有力的母亲,缺乏母爱的母亲。

一、无助悲哀的母亲形象

1933年,鲁迅为纪念“左联”五烈士写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文中他这样记述了柔石和他的母亲:

“我记得柔石在年底曾回故乡,住了好些时,到上海后很受朋友的责备,他悲愤地对我说,他的母亲双眼已经失明了,让他多住几天,他怎么能够就走呢?我知道这失明的母亲的眷眷的心,柔石的拳拳的心。

当《北斗》创刊时,我就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然而不能够,只得选了一副珂勒惠支(KatheKollwitz)夫人的木刻,名曰《牺牲》,是一个母亲悲哀地献出她的儿子去的,算是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纪念。”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对母亲的爱和深情。

“鲁迅小说”中,母亲形象的意义,对婚姻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

鲁迅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虽然对狂人的母亲琢磨不多,但我们从文本的细节也可以读出这位母亲的悲哀和无助

“母亲哭个不住,他却劝母亲不要哭,大约因为自己吃了,哭起来不免有点过意不去,如果还能过意不去……妹子是被大哥吃了,母亲知道没有,我可不得而知。母亲想也知道,不过哭的时候却并没有说明,大约也以为应当的了。记得我四五岁时坐在堂前乘凉,大哥说爹娘生病,做儿子的须割下一片肉来,煮熟了请他吃,才算好人;母亲也没有说不行。”

鲁迅也曾说过:“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

从中看出一个母亲的无助与悲哀,母亲的情绪同时也影响着儿女的情感。

“鲁迅小说”中,母亲形象的意义,对婚姻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

二、被侮辱被迫害的母亲形象

鲁迅曾高度评价珂勒惠支,说她的作品里“有着一切,被侮辱和被损害的,母亲的新的图像。这类母亲在指甲还未染红的乡下,也是常有的。

《祝福》中,祥林嫂被侮辱,被损害的悲剧命运,来源于传统封建文化中的“节烈思想”。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在生命存在于社会文化规范的冲突,被周围的人以维护传统伦理道德之名,渐渐消磨掉正常的精神和鲜活的生命。

“节烈苦么?答道:很苦。男子都知道很苦,所以要表彰他。凡人都想活,烈是必死,不必说了。节妇还要活着,精神上的惨苦也姑且弗论,单是生活一层,已是大宗的痛楚。照这样说,不节烈便不苦么?答道:也很苦。社会公意,不节烈的女人,既然是下品,她在这社会里,是容不住的。”

女性的地位从来都是处于被压迫,被损害的最底层,虽然,因为弘扬礼教的关系,对母亲开始敬重,但其实母亲还受着儿子以外所有男性的轻蔑和伤害。如果不打破固有的文化体系,妇女就不会得到真正的解放,也不会获得与男人同等的地位,母亲被侮辱,被迫害的命运就不会得到改变,她们仍旧少不了痛苦和叹息。

相信有情有义的儿女们在看到自己的母亲,被侮辱被迫害的时候,都会产生愤恨。

“鲁迅小说”中,母亲形象的意义,对婚姻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

三、坚强有力的母亲形象

在鲁迅的人生哲学中,“复仇”是个关键词,说起他的诸多怨敌时,他说过“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铸剑》中,眉间尺的母亲,是个坚强刚毅的女性,她认同父权为核心的家族传统,在眉间尺的父亲被国王杀掉后,她主动承担起抚养儿子为丈夫报仇的责任,在家庭中成了眉间尺父亲的化身,她在小说中俨然就是个男性力量的出现。

“他看见他的母亲坐在灰白色的月影中,仿佛身体都在颤动,低微的声音里,含着无限的悲哀,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而一转眼间,又觉得热血在全身中忽然腾沸。

他的母亲端坐在床上,在暗白的月影里,两眼发出闪闪的光芒。

衣服我已经放在这里,明天就上你的路去吧。不要纪念我!”

在这位母亲身上,我们看不到柔弱和逆来顺受,反而,她身上那种理智与冷静,令我们在审美上觉得不舒服,因为母亲在这里摆脱了封建思想的禁锢,以一种独立,强硬,摧毁的力量,行事复仇的责任。

这在从古到今的母亲形象序列里,绝对是一个异数。尽管她要儿子改掉优柔性情,为父报仇的动机仍是“父债子偿”的封建思想,然而,还是影射出了她是一位坚强有力的母亲形象。

“鲁迅小说”中,母亲形象的意义,对婚姻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

四、缺乏母爱的母亲形象

在鲁迅的小说中,还有一类母亲形象的存在,那就是缺乏母爱的母亲。母爱本是天性之爱,是在血缘关系中,母亲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但由于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女性经受着长期不合理的生活和不正常的情感的压抑,使得她们要不心理扭曲,要不对亲人朋友麻木不仁,其中就有一些这样的母亲形象。

《幸福的家庭》以反讽的手法描写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其中关于主妇的许多生活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缺乏母爱的母亲形象,男人在虚幻的想象中建构自己的幸福家庭,而身边的家庭现实却是零碎繁琐的。

“鲁迅小说”中,母亲形象的意义,对婚姻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

当他听到啪的一声时,根据以往的经验,知道这一声“啪”是主妇的手掌打在他们的三岁女儿头上的声音。等他走出屋子找孩子时发现:

“孩子就躺在门的右边,脸向着地,一见他便“哇”的哭出来了。他抱了她回转身,看见门左边还站着主妇,也是腰骨笔直,然而两手插腰,怒气冲冲的似乎预备开始练体操。

连你也来欺辱我,不会帮忙,只会捣乱,连油灯也要翻了他。晚上点什么?”

这位《幸福的家庭》中的母亲,在沉重的生活压力和繁琐的家务劳动中,失去了对女儿的耐心和天性之爱,成了一名悍妇和毒母。在她的眼中,只有眼前的利益和对自己的关心,因此孩子对她而言就成了陌路人般的存在者。

母亲的情绪变化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婚姻家庭也还是母亲的应该关注的重点,丈夫更是女性在婚姻里的伙伴,如果,丈夫对女人有了芥蒂,婚姻岂不是无法再幸福安然的走下去。

“鲁迅小说”中,母亲形象的意义,对婚姻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部分文学史上的母亲形象序列中,鲁迅所塑造的这一系列母亲形象,显然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一方面,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是最早颠覆封建文化中对母亲做扁平人物塑造的方法,可以说是对历史的一个超越,在漫漫文学史中,也只有到鲁迅才有了有血有肉做为“人”存在的母亲形象。在他的笔下,这些母亲形象开始有泪水,有欢笑,有痛苦,有迷惘,这些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母亲,有着最深重的苦难和最真切的痛苦,再不是作为父权象征的符号的存在。

另一方面,在现代文学史的范围内来看,鲁迅塑造的母亲形象,以及对人性刻画的深刻,对社会,文化影响剖析的深入,弥补了现在文学史上母亲形象塑造的不足,使得这一形象序列不再停留于“爱与美的化身”,或肤浅的现实苦难承受者。

鲁迅以一贯的冷峻和深刻,描摹这些饱受精神困苦的母亲,为她们的精神病疾把脉,无情披露,挖掘母亲婚姻中悲剧的深层次原因,寻找立人的方法。从古至今这一系列母亲形象的演变,以至于,在婚姻生活中的母亲形象才不至于显得那么无力。

“鲁迅小说”中,母亲形象的意义,对婚姻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

结语:

现如今,母亲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伟大的角色,是母亲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上,是母亲哺育我们长大,扶养我们的生命。

从母亲的形象,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一个婚姻家庭在生活中,母亲对子女的思想造成的深刻影响,以及子女们的人生体验和情感经历都息息相关。在传统文化中,涉及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以及对母亲的感情时,我们没办法做到决绝的决裂,由此 也形成了矛盾以及紧张的思想意识。而且,在很多的婚姻里,母亲形象带给了自己深沉的痛苦,然而,子女对母亲有一种复杂的感情,有来自天性和传统文化的爱与孝,同时也不免带有一些怨愤,况且,有的家庭生活经历对子女的影响,让他们形成的“孝与怨”交织的亲情矛盾意识,还夹杂着对母亲崇拜的希望意识。

当生命力受到了压抑和生活中带来的苦闷时,通常人们潜意识的渴求一种理想的转化。因此,“母亲形象”也成了我们人生中必要的工作,以及抵达精神世界的一条有效途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