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牡丹真国色”背后的政治改革

读诗者不读史,不知史意;读史者不读诗,难窥全貌。中国的文学史其实也是一部中国史。相信无论是学历史专业的还是学文学专业的,《左传》《诗经》《史记》《三国志》这些书中的经典篇目都被列入到教材中,由此可见文史不能分家。

受限于政治因素的影响,很多历史事情不能明晰的记录在正史中。而那些不能明晰记录于史书中的事情我们还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去了解。所以说,我们在读诗的时候,不仅仅要去欣赏诗里面的韵味,扒开诗歌的外衣,去了解里面的历史或许别有一层趣味。

刘禹锡的著名诗篇《赏牡丹》表面上看他就是刘禹锡对牡丹的喜爱,但挖掘深处我们就会发现这里面还有着当时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那就是“永贞革新”

“唯有牡丹真国色”背后的政治改革


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原貌: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不愧为是大家,简单的二十八个字就把牡丹的特点写的活灵活现。但如果真的把这首诗只当做是写给牡丹的,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刘禹锡的这首诗不仅仅是写给牡丹,也是写给自己,写给变法者的。

这首诗中的芍药指代的就是当时祸乱朝政的宦官,因为他们距离皇帝最近,所以称他们为庭前芍药,讽刺他们没有操守与品格。而芙蕖更是指向那些没有行动,只是表现出来一副忠君爱国样子的大臣。以刘禹锡看来,只有牡丹也就是他自己和他所拥护的变法一派才是真正的国士,只有他们成功了才有京城、朝廷的焕然一新。这并非是我过度解读,因为刘禹锡本身就是变法领袖之一,而这首诗的创作也在永贞革新的前后。

唐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而最为困扰皇帝的事情就是两件,一件事宦官专权,另一件就是藩镇割据。

据《资治通鉴》记载:

胤奏:“国初承平之时,宦官不典兵预政。天宝以来,宦官浸盛。贞元之末,分羽林卫为左、右神策军以便卫从,始令宦官主之,以二千人为定制。自是参掌机密,夺百司权,上下弥缝,共为不法,大则构扇籓镇,倾危国家;小则卖官鬻狱,蠹害朝政。王室衰乱,职此之由,不翦其根,祸终不已。请悉罢内诸司使,其事务尽归之省寺,诸道监军俱召还阙下。”

在这里面深刻的揭露了天宝之后宦官当政的危机。不仅宫廷里面的事情,就连护卫皇帝的羽林卫都由宦官来主管。他们不仅了解军政大权,而且在不停的扩张着自己的权柄。从大的危害来讲,宦官在勾结外部藩镇,除了勾结藩镇,他们还卖官鬻爵,导致王室日渐衰落。

“唯有牡丹真国色”背后的政治改革


除了在中央统治内部,宦官权力日益加大,在安史之乱后,外部的藩镇势力也是朝廷最为担忧的一股势力。

《旧唐书》中记载:

明日,声言以关王权主社稷,士庶竞往观之。八日,源休、姚令言、李忠臣、张光晟等八人导泚自白华入宣政殿,僣即伪位,自称大秦皇帝,号应天元年,愚智莫不愤心。侍卫皆卒伍,行列不过十余人。下伪诏曰:"幽囚之中,神器自至,岂朕薄德所能经营。"彭偃之词也。伪署姚令言为侍中,李忠臣为司空、兼侍中,源休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判度支,蒋镇为吏部侍郎,樊系为礼部侍郎、礼仪使,许季常为京兆尹,洪经纶为太常少卿,彭偃为中书舍人,裴揆、崔幼贞为给事中,崔莫为御史中丞,张光晟、仇敬忠、敬釭、张宝、何望之、段诚谏、张庭芝、杜如江为节度使,仍以其兄子遂为太子,遥封弟滔为冀王。太尉、尚书令,寻又号皇太弟。
十日,泚自领兵侵逼奉天,窃威仪辇辂,阗溢道途,蚁聚之众,军势颇盛。以姚令言为元帅,张光晟为副。以李忠臣为京兆尹、皇城留守,居中书省。寻以蒋镇为门下侍郎,李子平为谏议大夫兼平章事。泚军合于城下,浑瑊、韩游瑰御之,泚众大败,死者万计。泚收军于奉天东三里下营,大修攻具。明日,泚又分兵营于乾陵下瞰,城内大震。

这仅仅是一例,是卢龙节度使朱泚造反案。虽然说朱泚的造反最后是被平定了,但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唐朝的中央王朝已经无法很好的控制地方藩镇势力。而藩镇势力在中央王朝统治日渐软弱之时,也都开始蠢蠢欲动。只不过就是有的影响大,有的影响小,但毫无疑问,中央这个时候还想以“皇帝”身份而节制统兵的边关大将那已经没有可能了。

“唯有牡丹真国色”背后的政治改革


当然了,摆在唐王朝面前的问题也不仅仅这些,受安史之乱的影响,唐朝的经济大幅度下滑,党争不断,腐败横生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只不过这些问题的重要性都不如权宦与藩镇带来的危害迅速和明显而已。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唐顺宗刚一继位就决定对唐朝进行一次大手术。

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宦官下手:

贞元之末政事为人患者,如宫市,五坊小儿之类,悉罢之。

这是唐顺宗刚刚亲政之后就做的一件事情,他之所以将五坊罢掉,其原因还在于五坊是由宦官所掌控,而且对民间的危害极大。这里我想多说几句,那就是虽然我们把唐顺宗的改革称之为永贞革新,但历史记录上还记录为贞元。因为他当皇帝都没有跨年,当皇帝的同年就禅位给了唐宪宗。也就是说他都没来的及换年号,就失败了。可以说唐顺宗是一个比较悲剧的皇帝,他有改革的志向也做出了努力,但没有办法,当时宦官的权力太大了,他刚刚有点动作就被宦官给整下台了。

在对宦官下手之后他紧接着对藩镇势力下手:

丙戌,加杜佑度支及诸道盐铁转运使。以浙西观察使李锜为镇海节度使,解其盐转运使。锜虽失利权而得节旄,故反谋亦未发。

这是他对藩镇势力的一个动作,从藩镇势力夺回盐铁权,因为盐铁一向为朝廷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而被藩镇势力所掌控,无疑是朝廷的损失。所以为了遏制藩镇势力,也为了解决经济来源,唐顺宗收回了盐铁权。

为了改进民生,唐顺宗也做出了努力:

六月丙申,诏二十一年十月已前百姓所欠诸色课利、租赋、钱帛,共五十二万六千八百四十一贯、石、匹、束,并宜除免。

在做完了这三项努力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失败。唐顺宗以大手笔而出手,但因为当时的宦官势力过于庞大,不久就失去了皇帝的位置。

癸丑,韦皋上表,以为:“陛下哀毁成疾,重劳万机,故久而未安,请权令皇太子亲监庶政,俟皇躬痊愈,复归春宫。臣位兼将相,今之所陈,乃其职分。”

而此时距离唐继位只有一百多天。可以说,唐顺宗永贞革新的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失去了李唐王朝最后一次自我挽救的机会。虽然最后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时代,唐朝有了中兴的迹象。但那个时候已经太晚了,各个藩镇势力已经做大,任谁都回天乏力了。

“唯有牡丹真国色”背后的政治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