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觉得成功人士说的话,都是有道理的呢?

狂砍一条街


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权威效应是所有人都会有的心理反应,它的主要心理机制是帮助人们快速建立起自己的生存能力。

为什么说权威效应是帮助快速建立生存能力呢?

人从出生开始便在不断地进行学习。而父母作为最亲近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就是我们的学习榜样。我们不仅会向父母学习,我们也会向比自己年长的人学习,而我们很少向年少的人学习。

从生存层面上说,比我们年长的人,尤其是父母,他们能够比我们生存更久就说明他们有较好的生存能力。当然这种生存能力的表现是“无价值”的。因为,人的生存本性是不会直接去判断一个比自己年长的生存能力到底如何,而是以其表面特征进行感知,即“看上去强大”的直觉。这样的直觉是第一感,是潜在的,所以它是“无价值”的。当对方的能力进入我们的价值层面,我们才会理性地做出更智慧的判断。

对于比自身年少的人,人之本性是不会主动去学习。道理很简单,自己资历高,他们资历低,他们从表面上是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故“无价值”判断的结果就是我们不该向他们学习。

而这种“无价值”的判断就能够跳过人复杂的价值判断,如此才能达到“快速”地吸收长辈们的生活理念。

“有些道理你记住就行,长大后你就会明白了。”

对于思想未成熟或空白的孩子,即使想要进行价值判断也是无从下手。如果生存机制是让人们先进行价值判断再吸引成人教导的话,可以说几乎没有人能够很好地生存下去,或者更确切地说人类将无法生存和进步。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用筷子吃饭。如果孩子对大人用筷子的行为要进行价值判断的话,那么他们肯定不会直接模仿,也不会直接使用筷子。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弄明白“为什么要用筷子,用筷子吃饭是对是错”这个问题。因此,他们就要弄明白筷子产生的原理、使用的原理,为此就需要先悟透“为什么不直接用手抓吃饭”。那么很多问题就来了:如果用手吃饭不健康,那健康又是什么?如果为了方便,那么为什么要用筷子,它的原理是什么呢?如果确定用筷子,筷子又是什么材质,安不安全,保不保险?如果安全可以放心使用,那么要如何使用呢……
然而,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先人长期摸索和总结出来的知识,对于知识浅薄或一无所知的他们来说,又要花费多少时间参透呢?中间遇到的所有知识又都要进行价值判断,那又要如何完成呢?
相信一个人一辈子都无法以“价值判断”的方式学会如何使用筷子这么一个简单的生活技巧,


对于学会其他生存技巧更是天方夜谭了。

一个问题引起十万个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背后又有无数个十万个为什么,如此无穷无尽。价值判断只会带来更多的未知,而对于一无所知的人来说未知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解答。那么,如此价值判断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就是一个人连如何活下去都学不会。生存谈不上,进步更是不可能。

因此,权威效应带来的无价值接受是生存之必然。它让人本能地接受长者的忠告、先人的智慧,它让人省去了几百万年的时间付出。它的意义对于仅有百年寿命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同理,人们对成功人士的话语接受就是一种无价值的接受表现。

成功人士的成功就表明了他们的强大,表明了他们有一定的能力。所以,人之本性无价值判断就会接受他们所言、所行。那么,我们对成功人士所说的道理自然会本能地觉得有所道理。只是它的道理不是其本身是否真的有高价值,而是它在权威的光环下让人们潜意识地接受了。

虽说如此,但人还不至于如此“愚蠢”。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智慧的主宰,是因为我们会好奇、会探索、会怀疑。所以,当我们学会了基础的生活本领后,我们就会开始叛逆,即大脑成长后的价值判断主导。

叛逆的到来是人的思想选择独立的开始。最早的叛逆期出现在人两三岁的时候,可想而知,人的思想独立并不以完全学会生存技巧为前提条件。人的思想独立性为人带来了更高的智慧突破,让人不局限于原有人们的观念。因此,人会追求优秀,喜欢读成功人士的书籍,吸收成功人士的智慧。

是不是大家觉得很奇怪,人既然会思想独立为什么又要听从于成功人士呢?我前面的叛逆理论与后面追求优秀理论是不是存在着冲突?

其实完全不冲突。

人的思想独立目的是让人成为一个独立个体,让人拥有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这样的价值体系建立是自我认可和探索后建立起来的。它是在“无价值判断”和“价值判断”双重作用下的产物。

当人吸引知识形成一定价值体系后,人就会对后来的理念进行价值判断,即与原有的理念进行对比。如果相同,就接受,如果不同,就拒绝。

为什么有一位成功人士所说的话,只有一部分人能够认同,而得不到所有人认同?

正是因为他所传达的理念与不认同之人的理念产生了冲突,或不认同者是一位怀疑论者、思想叛逆者。

总结

最后让我对“有人觉得成功人士所说的话都很有道理”的原因做一个总结。

  • 理由一:双方理念相同,所以接受。

  • 理由二:接受者对成功人士所传达之理念不懂或无法识别对错,而随了本性进行了盲目的接受。

心如止水哲学人生


成功人士说的话之所以让人觉得有道理,因为那是他们通过自身经历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而他们在人生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与挫折,都是很多人目前正在经历的。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让人觉得茅塞顿开,备受鼓舞,仿佛看到了自己人生的希望,所以觉得他们说的话很有道理。

比如,你对目前的工作不满意,又不知道能做什么,内心非常迷茫。这时听到某成功人士关于创业的演讲,大谈人生之道、创业之道,并结合自己曾经和你差不多的经历来高谈阔论一番,你是不是有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觉?是不是突然觉得看到了希望?这就是共鸣,因为每个人都有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做,而这时成功人士的一番话,仿佛让你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很容易就接受。

但个人认为,成功人士的话只能当作一种激励一种借鉴,而不能完全去模仿硬套。

首先,你不可能经历和他们完全一样的环境与交际圈,不可能有他们同样的认知与交际圈,他们的成功案例你不可能完全复制。

其次,他们没有告诉你,成功需要什么。成功不仅需要敏锐的眼光,卓越的才能,还要有永不言弃不畏艰难的精神,而这正是很多人所欠缺的。有时成功也需要一定的运气,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运气。

最后,他们也没告诉你,失败之后怎么办。成功路上会经历多少艰辛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更别说去面对。而失败给你带来的痛苦,除了精神上的,还有生活上的。比如债台高筑,生活拮据,仿佛一夜回到解放前。失败的打击也有可能让你从此一蹶不振。

所以,成功人士的话不管多么有道理,都不要轻易去尝试实践,除非你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喜欢请关注哦!我是渔海生,一名情感领域的创作者。


渔海生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

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

和光环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Wsb6150500


 光环效应(Halo Effect)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提出者: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一旦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爱屋及乌”、“一俊遮百丑”都是光环效应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和光环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光环效应的相关实验

  实验1: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让被试者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试者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实验2: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试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而学生们并不知道。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谈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实验3:

  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Richard Nisbett也论证了“光环效应”这个案例。Nisbett和Wilson希望调查听课的学生是如何评判讲师的(Nisbett和Wilson, 1977)。学生们被告知这是一项对于评价老师的研究。他们还特别被告知,实验对于不同的评价是否依赖于学生和某一讲师接触的多少感兴趣。这纯粹是一个谎言。 实际上学生们被分为两组,他们会分别看两段关于同一位讲师的不同视频。而这位讲师正好有很重的比利时口音(这和实验室是很有关的)。其中一组学生看了这位讲师和蔼而友好地回答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二组学生看了同一位讲师用冷酷而疏远的语气回答了同样的问题。实验让我们明确,到底哪一种人格更讨人喜欢是十分明显的。在其中一种人格中讲师显得热爱教学和学生,而在另一种人格中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完全不喜爱教学的权威人物。

  在每组学生看完视频之后,他们被要求给这位教师的外表、特殊语言习惯,甚至还有他的口音(特殊语言习惯在两段视频中是一样的)打分。与光环效应相一致,看到讲师“和蔼”形象的学生认为他更有吸引力,他的语言习惯更令人喜爱,甚至他的口音也更加有魅力。这并不奇怪,因为它证明了之前关于光环效应的研究。


胖妈咪


没有人会轻轻松松的就成功,成功的人都是那些脚踏实地的做事情,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量力而为,在自己掌握的领域,大有作为的人。

现在是市场经济,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年轻人就业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打工,一个是自己当老板。那些个从打工起步,自己积攒资金,有了人脉以后,在创业当老板的人,大多数会成为成功者。

那些个拿着父母的钱,或者贷款借来的钱,而投资创业的人,一开始就自己当老板,结果时间不长,就赔得稀里哗啦!负载累累,而成为一个失败者。

通过打工学习技术,使自己从外行变为内行,用自己赚来的钱在创业,知道赚钱不易,做事情由小到大,小生意,小事业,成功了以后再扩大规模,这样的人就能成为一个成功者。

那些一开始不愿意打工的人,其实就是一些不能脚踏实地,只是凭着自己的一些想法,妄图天上掉馅饼的人。拿着父母的钱,自己不知道赚钱的艰辛,或者贷款借来的钱有利息,有压力。不能从小做起,一开始就想做大,所以很容易失败。

至于是成功者说的话有道理,还是失败者说的话有道理,首先说成功的人,都是有本事的人。这些人不只是运气好,还是有一些真本事的。但是成功者说的话,虽然被认为有道理,但是这个道理也不一定能够实用到别人的身上,别人照搬也不一定适用。


刘井隆


也并不全对,一个人的成功和机遇、人脉、背景、魄里分不开的,道理人人都会讲,就看是站在什么地方讲了。有人说多吸取失败者的教训,少听成功人经历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某些成功者并不是光明磊落,有人会说如果不用手段怎么会爬上去,这就印证了成功者的话当个建议就行了,当你成功了放个屁也是香的。


Yzh游戏人生


这个问题问的好,好在哪里呢?请听我粗略分析!请看关键字:有人、成功人士、有道理。从关键字可以知道看到:1、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认为;2、也只是说有道理,没有说成功人士说的都是对的。 下面我就这个问题提出本人某粗略的看法。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句话就是诠释了现实的残忍!举一些例子就能更直观的看到为什么会认为成功人士说的话有道理了!比如竞选总统成功了,要发表获胜感言!奥运会夺得冠军要发表获奖感言,各种作品得奖,比如诺贝尔奖,也要发表获奖感言!有人成功处置了一起突发事件,员工销售业绩很好,学生学习成绩很好等都可能被邀请发表成功的经验!你可以看出,成功者往往能够站在显眼的地方,他说的话能被大家津津而道,而失败者不是说话没道理,而是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人们根本没机会听,也不会到他们说什么,因为这就是现实的残酷性!

邓小平同志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功者往往也是从无数次失败中走过来的,所以成功人士说的话都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的经验之上的!肯定有他的一些道理。 毛泽东同志说过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就更说明了上述道理,发表的话才能被大家认可!

成功人士说的话有道理,而又并一定完全正确!这里我不做过多解释,我只想说一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等领域的学者在自己发现一些现象时都会发表文章!他会享有很高的盛誉,获得大量的支持和追捧!他是成功的!但是后人经过很多年努力研究论证,先前发表的内容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去玷污前辈的发现!

简而言之,成功人士说的话有道理,但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认为,成功人士的话也不一定全都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不要过于苛刻要求!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该敞开胸怀,原谅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





踢醒沉睡之星


那是因为他已经成功了。数不胜数的才子,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只是一介屌丝,话语权非常弱,他们的言论观点可能比成功人士还要先进,新颖,实用……甚至不排除成功人士的观点就来自这部分底层的人士……但谁让他们已经成功了呢。

假设,你n年后获得了诺奖,那你的小学作业本都会被炒上天,你父母的教育方法会被吹捧成圣经!


老楚的和田籽料


榜样的力量足可以让大多有梦想的人膜拜!但所有的成功人士其成功历程都在必然性中充满了偶然性,必然性的放大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人前仆后继,殊不知偶然性才是他们成功头上的云彩!当初与马云一样看到了必然性创业的人何止千百,最终偶然性淘汰了99%的类马云,成就了这么一个起点并不高的人


王王王者荣耀


首先,自古有个词,成王败寇。什么意思呢,后世所拜读之书,乃胜利者授意下所谱写。其次,道理人人知晓,为何明事理之人却不多,因为只有你经历了那个过程,才知道其中的艰辛和门道,所以当成功之日,从成功者口中说出很有说服力,因为人家做到了。最后,没有涉及过程或者参与其中的人,要么你是研究理论的,要么你只是耍嘴皮子,故而,那些耍嘴皮子的最后成为众矢之的。成功人士呢,带着胜利的光环去到处分享成功经验,众人信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