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沒有虧待英布,英布為什麼還要背叛項羽投靠劉邦呢?

歷史提問官——不死太


英布也叫黥布。要想知道為什麼叫黥布,要先了解中國古代的一種刑法——黥刑。所謂黥刑也叫墨刑,就是在臉上刺字。這是中國古代五刑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較早的一種肉刑。這種刑法很簡單,就是在臉上刻幾個大字,讓別人都知道這哥們犯過法。英布因為觸犯法律,所以被刻了字,後來也就稱呼英布為黥布。中國古代以刑法給自己命名的不止英布一個,還有一代戰神孫臏。

英布年輕的時候有一個算命先生給他卜了一掛。說英布以後“當刑而王”。所以當英布犯法得知自己要受黥刑的時候,不僅不難過,還很開心。英布受了黥刑並沒有立即實現自己稱王的願望,反而迎來一份苦差事,這份苦差事就是修驪山陵墓。後來英布帶著一群囚徒逃居山林,成為一名綠林好漢。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之後,英布帶著手下人投奔項羽,成為項羽手下最厲害的將軍。有人覺得龍且應該是項羽手下最厲害的將軍,我倒覺得英布遠比龍且更厲害。英布投奔項羽之後,有了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

項羽北上救趙之時,英布是項羽的先鋒將軍。項羽到了黃河(一說漳水)之後,先令英布和蒲將軍率領兩萬人渡河。英布和蒲將軍兩人在河北站住腳跟之後,項羽才令楚軍全軍壓上。鉅鹿鏖戰之時,英布非常英勇,協助項羽以少勝多,在鉅鹿擊潰秦軍。項羽擊潰秦軍之後,英布又協助項羽逼降章邯。後來,英布又在新安奉項羽之命,坑殺了二十萬秦軍。劉邦佔據關中之後,派士兵把守住函谷關,又是英布率領軍隊擊潰劉邦守軍。英布擊潰劉邦守軍之後,項羽才得以進入關中。從英布投奔項羽開始,他幾乎一直充當項羽的先鋒將軍,項羽進入關中前的惡戰也幾乎都有英布的身影。

項羽分封天下的時候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先鋒將軍,項羽封英布為九江王。九江國雖然位置偏南,但是卻是英布的家鄉,而且也是當年楚國的重要區域。項羽把這塊土地封給英布,足見他對英布的重視。英布也是項羽陣營中唯一一個被封王的部將。從這個角度看,項羽對英布的恩寵甚至超過了小夥伴龍且。英布被封為九江王之後,也一度以項羽部下自居,曾經執行項羽的命令而誅殺義帝。這也是英布和項羽的最後一次合作。此後,英布和項羽越行越遠,最終分道揚鑣。

楚漢之爭爆發之後,項羽非常需要英布的支持,但是英布始終沒有給予項羽足夠的支持。英布再也沒有跟隨項羽一起出徵,充其量是派幾千老弱,跟隨項羽一起出徵。所以導致項羽對英布不滿。最終英布在隨何的勸說下,倒向了劉邦徹底,背離了項羽集團。項羽曾經對不起很多人,但是絕對對得起英布,也給予了英布足夠的信任與尊重,為什麼英布最終會背叛項羽呢?

亂世之中,每個人都有機會當皇帝,每個人也都想當皇帝。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把當皇帝定成自己的絕對目標。秦末群雄並起之後,許多英雄豪傑都把目標定為當皇帝,也有人把目標定為封一個諸侯王即可。劉邦和魏豹是想當皇帝的一類,英布和韓信則是相當王的那類。韓信是典型的只想裂土封王,要不然他也不會拒絕蒯通的建議。英布也只想當一個諸侯王,英布年輕時就盼望著自己能夠“當刑而王”。所以“當刑而王”也成了英布不斷努力奮鬥的動力。英布跟著項羽賣命,其實也在為自己積累軍功。英布被封為九江王之後,英布完成了衣錦還鄉的夢想,也完成了自己的奮鬥目標。楚漢之爭爆發之後,英布則不想再一次捲入戰爭中,他也不想當皇帝獲得天下。

英布當上九江王之後,他們的內心也發生了某些變化。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自己並沒有稱帝,項羽等於也是一個王。所以在級別上,項羽和英布在同一等級上,最多一個大王,一個小王。英布的潛意識裡認為自己當上九江王之後,需要做的是保衛九江國這塊土地,而不是綁在項羽的戰車上,跟著項羽一條道路走到黑。此時的英布應該有了比較強烈的“獨立”意識,想擺脫項羽的控制。所以面對項羽的徵兵令,英布一再推脫,最終推不了了才派幾千老弱象徵性地跟著項羽一起出徵,自己則始終不願意再出徵。這可能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容易共患難,則不容易共富貴。秦朝健在的時候,英布和項羽有共同的目標;分封天下之後,他們則有了各自的小算盤。英布不願意再當項羽的槍,也不願意得罪項羽。

英布雖然是項羽手下的猛將,但是英布又和龍且、鍾離昧、季布等人略有不同。他們幾人本來就是項羽的部將,龍且還是項羽的小玩伴。龍且等人和項羽的感情很深,他們對項羽也非常忠心。他們才真正算是項羽的嫡系部隊。英布則是項羽的部下兼合作者。英布投奔項羽的時候已經是一方勢力,帶著人投奔項羽和光著屁股投奔結果能一樣嗎?正是由於有這層關係,所以英布對項羽的忠誠度才會大打折扣,英布對項羽是既親近同時也有所防範。英布跟著項羽當然也有封王的想法。所以等英布封王以後,他才會逐漸疏遠項羽,他才不想綁在項羽的戰車上。

英布既是項羽手下能征善戰的猛將,也是項羽手下的劊子手。項羽做的不少惡事都有英布的影子,比如坑殺秦軍、誅殺義帝。其實在不少人看來,英布就是項羽的幫兇,許多人對英布也頗有看法。英布也為項羽背了不少黑鍋,英布也怕萬一哪一天項羽真把這些罪名都安在自己身上。如果英布跟著項羽的話,說不定還會其他黑鍋扔過來,所以英布也逐漸疏遠了項羽。

英布跟了項羽幾年,非常瞭解項羽的為人。英布知道項羽是一個剛愎自用之人,而且非常殘暴。英布早就看慣了項羽對敵人的殘忍和對部下的猜忌。英布也非常擔心自己有可能遭到項羽的嫉恨。所以當項羽派遣使者責問英布的時候,英布非常害怕。英布知道項羽不再信任自己,英布也難以和項羽解釋。項羽越是派使者讓英布出兵,英布越害怕,越覺得項羽會整治自己,越不敢跟隨項羽出征。其實當時英布只是忌憚項羽的為人,他並沒有背叛項羽的意思。如果項羽處理得當的話,英布不會背叛。但是項羽除了派使者催促之外沒有任何有效的辦法,最終項羽的催促不僅沒有挽回英布,反而將英布推向了劉邦的懷抱。英布的背叛,項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促使英布背叛項羽的直接原因是隨何的勸說。隨何帶著劉邦的使命來到了九江國。英布並沒有接見隨何,隨何等了很長時間才見到英布。隨何憑藉著自己出色的口才,許給英布很多利益,英布幾乎被說動。英布雖然動心,並不敢立即背叛項羽。此時項羽的使者又來催促英布出兵。隨何見此情況直接對項羽的使者說:“九江王已歸漢,楚何以得發兵?”隨何此話一出等於直接把英布逼到了絕路,英布也只能表示:“如使者教,因起兵而擊之耳。”英布殺死了項羽的使者,正式背叛了項羽。可以說沒有隨何,英布不會背叛項羽。即使背叛項羽,時間也會推遲。

英布背叛項羽之後,很快就被項佗和龍且擊敗,最終只得帶著殘兵敗將投奔劉邦。項羽擊敗了英布之後,把英布的老婆孩子全部殺死。劉邦則封英布為淮南王。最終英布跟著劉邦擊敗了項羽,成為漢初最強大的異姓諸侯王之一。劉邦剷平諸侯王的時候,英布起兵謀反,兵敗被殺。英布的淮南國被劉邦一分為二。一部分封給吳王劉濞,一部分封給淮南王劉長。英布為了保住自己的封國費勁心思,甚至不惜出賣項羽,最終卻還是落了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依稀說史


英布出身於秦國,後來觸犯了大秦王法被帶到驪山做了囚徒,由於項羽的知遇之恩而跟在他的身邊,英布是項羽手下的大將,後來被立為九江王。由於英布對秦國的怨恨,所以下令埋了二十萬秦軍,殺死了義帝。但即便這樣,項羽和英布之間的關係仍舊十分要好。然而,在英布封為九江王后,他們之間的關係才有所改變。

英布自封為九江王后就開始傭兵自重,不太會聽項羽的指揮了。項羽和齊王田榮作戰時,向英布徵兵,但英布卻避而不見,只派出了幾千的軍隊敷衍項羽。項羽這個人義氣雲天,哪怕兩次調動英布對抗敵軍的勢力都沒有什麼太大結果,卻依舊有愛才之心,並未起殺意,只是對他並沒有那麼信任了,有所反感而已。

英布的立場也並沒有十分堅定,在不斷的搖擺,他一邊害怕自己的行為會惹怒項羽,但又不甘心。這時候,正好劉邦的使臣到來,對外宣稱英布已經歸附了漢王。項羽聽到之後,十分憤怒,英布見謠言已經傳開,不得已的進行反叛。後來,項羽和英布大戰一場,英布仗敗,逃往了漢國。可以說英布有反叛之心,但未真正的做出決定,是劉邦利用了一個小計策逼著英布做出了選擇。


見yun卸甲


項羽倒是沒有虧待過英布,但是架不住讓英布嗅到危險的味道了。

英布這一生,最敏感的也就是危險了,幾次重大的轉折都是因為嗅到了危險的味道。


英布——項羽的好打手

英布這個人經歷還是挺豐富的,早年有人給他算命,說他受了刑能稱王,以至於他因犯法被判黥刑還高興得到處跟人說,就算別人叫他黥布,他也挺高興地接受了。英布這個人生存能力強,好交往,就算是被弄到驪山給秦始皇修陵墓,他也能用這個機會跟一些罪犯頭子、英雄豪傑交往,到後來還帶著一批人直接去當盜賊去了。

陳勝、吳廣起義正好給了他機會了,他直接就去找了番縣令吳芮,兩個人帶著人就起兵了,吳芮也成了最早一批反秦的秦朝官吏,他還把女兒嫁給了英布。後來,兩個人又去投奔了項梁,項梁死了,自然成了項羽的手下。應該說,他們還是頗得項羽器重的,後來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他們和臨江王共敖一起成為僅有的三個被項羽分封的楚將。吳芮為衡山王,英布為九江王。

他們被封王以後,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追殺要去郴縣的義帝,而最後光榮地完成這個任務的便是九江王英布。

英布的心思

成為九江王以後的英布,勢力進一步壯大,但是他也開始有了審時度勢,伺機而動的想法。所以,項羽打齊國,跟他調兵,他只派了幾千人去,自己也沒跟著。後來彭城都被劉邦打下來了,他和吳芮、共敖竟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坐山觀虎鬥。看來,人一旦擁有了自己的土地就容易產生這種心理,後來的齊王韓信似乎也有這個心態。


不過,英布此舉必然會大大刺激到項羽,項羽數次因為這個事兒派使者去訓他,還召他去見項羽,英布自然是不敢去的。恰在此時,接受張良“下邑之謀”教導的劉邦也認識到了英布的重要性,派隨何來遊說英布。道理也很簡單,項羽現在已經想動英布了,就算是楚贏了,英布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還不如去投奔漢呢,漢現在與楚對打,勝算也不小,只要贏了,劉邦封個淮南王也是很正常的。

英布權衡利弊,最後決定投奔劉邦。


不過,英布投奔劉邦第一步就挺悲催的,他率兵想去楚國佔點便宜,結果直接被項羽打敗,家底還給賠進去了。好在,後來又重新招兵,再有劉邦的扶持,才算是又站起來了,統一以後也順利地成為了淮南王。

當然,後來當韓信和彭越身死以後,再一次感受嗅到危險的英布,也一樣背叛的劉邦,被劉邦打敗,落個身死的命運。


水一白聊歷史


項羽率領著全部人馬渡過黃河,跟英布協同作戰,徹底打敗了秦軍,迫使章邯等人投降。英布常常擔任軍隊的前鋒,忠實地執行項羽的各種命令,在反秦的戰爭中戰功卓越,英布指揮軍隊作戰多次以少勝多,因此在項羽分封時,英布封為九江王。

英布回到自己的封國後,想起自己為執行項羽的命令,殺掉秦軍20萬戰俘及把義帝殺死這兩件事,心裡可能想,這回有自己的封國了,以後不能什麼命令都執行了,一定要經過思考,有選擇地執行。在漢二年,英布有兩次沒有執行項羽命令,一次是項王前往攻打齊國,向九江徵調軍隊,九江王託辭病重不能前往,只派將領帶著幾千人應徵;一次是漢王在彭城打敗楚軍,英布又託辭病重不能去輔佐楚國。項羽因此對英布有了疑心,有了怨恨。正如隨何所說,此時英布掛著歸向楚國的空名,卻想紮紮實實地依靠自己了。 恰在這種情形下,劉邦在第二年派來了隨何來遊說英布,讓英布發動軍隊,背叛楚國,在齊國把項王牽制幾個月,為劉邦奪取天下創造條件。

隨何給英布擺清形勢發展後,接著說:“淮南的軍隊不能足夠用來滅亡楚國,只是大王出兵背叛楚國,項王一定會被牽制,只要牽制幾個月,漢王奪取天下就可以萬無一失了。大王歸附漢國,漢王一定會分割土地封賜大王,淮南必定為大王所有。”

英布聽完隨何所說的,答應了歸附漢王劉邦,出兵攻打楚國。


刪繁就簡347


項羽搞的分封,他只是主持人而已,實際是大家開會商量的結果!劉邦獨佔秦地,諸侯聯盟義憤填膺喊打喊殺,英布就是衝在最前面打開了函谷關!劉邦認慫後,實際想殺他的不僅僅是范增,各路諸侯都想宰他,人家在前線捨生忘死,他卻在秦皇宮夜夜笙歌花天酒地,估計財寶也轉移了不少(鴻門宴後到處送珠寶玉器拉攏人心)。面對諸侯雲集,都在期待的封賞,項羽便問楚懷王怎麼辦!懷王就倆字“如約”,秦國整個給劉邦?即使項羽肯,那些諸侯能同意?英布肯定是第一個不同意啊!最後大家輪軍功排名,秦地一分為五,章邯等三位秦國舊將各分得一塊地盤,劉邦也分到一塊最大的地方,英布分得九江!其他各路將領、故國貴族基本都是瓜分了自己的故鄉之地!這種結果應該是大家討論後的結局,劉邦雖然不甘心卻也無奈!

以上囉嗦半天,其實就說明一個問題,英布能成為九江王,不是項羽給他的施捨,更不是項羽給他的優待!是他應得的,是他實力決定的,是他戰功決定的地位!

當各路封王回到自己的封地,軍事聯盟已經解散,英布理論上不再是項羽的下屬,屬於平起平坐的王!項羽應邀去齊地攻打田榮,請英布幫忙(是請,不是命令)英布象徵性地派了幾千人,這是交情,不是義務,項羽雖有怨言卻也無可奈何!

後來劉邦攻打彭城,對於英布來說,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沒必要幫任何人,也有可能鴻門宴後劉邦給英布送的禮更多,起作用了!但是項羽卻派使者責問英布!項羽這邊對英布滿腹怨言,估計罵他不講義氣,劉邦那邊卻不斷送禮說好話拉攏...時間長了英布信念也動搖了,革命友誼怎麼也比不過金銀珠寶的誘惑力啊,英布一再敷衍應付劉邦,雖然沒打算與項羽為敵,但是一次偶然事件最終讓英布倒向劉邦!項羽派去拉攏英布的使者正好碰到劉邦的使者隨何,隨何直接來一句:九江王已經跟漢王聯盟了,你還來做啥?關鍵是英布情急之下居然殺了楚國的使者,這下不得不跟項羽翻臉了……


靖安智能


英布這個人對於西楚霸王項羽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利刃,此人在臨場作戰以及衝鋒陷陣方面,可以說僅次於西楚霸王項羽,當時西楚霸王項羽率軍到打函谷關前,結果聽說劉邦派人把咸陽給拿下來,並且守衛函谷關的時候,英布出手,瞬息之間,攻下了函谷關,那種衝鋒陷陣攻堅的能力確實讓人感覺到恐怖。

在這之後,項羽也並沒有虧待英布,封他為九江王,獨當一方,所以說很多人提出那個觀點,說項羽沒有英布封賞上這一點不成立,他投靠劉邦能達到什麼,同樣都是一個王啊,為什麼這個時候還得去投靠劉邦呢?這不是自己成了一個變節的小人嗎?

英布之所以沒有幫助項羽,甚至後來投靠劉邦,全是因為一件事情。

英布先是一個囚徒。他的臉上被秦國課上的字是一個囚犯,來跟隨著起義軍一起發家後投靠係數霸王項羽,成就了自己一番功名以後,被封為九江王,但是這個人投機倒把的能力確實還一直流淌在他血液裡。

對於很多人來講,九江王英布這個人能力很強,應該能夠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吧,偏偏不是這種人做事情恰恰是最沒有主見的那種,能力,很強,確實,但是能力越強,就越難去估計自己的能力能夠給自己帶來多少的利益,一旦別人告訴他,你現在這點兒能力拿的東西不符合你的能力,那這種人就會犯嘀咕,我到底能不能獲得更多的東西呢?

英布就是這一類的代表人物!他本來可以不用去投靠劉邦的,他一開始的打算是做事項羽滅亡,到項羽被滅了以後,他出去接觸向宇的地盤兒,自己的地盤兒可以擴大自己的實力也可以增強,本來是一個一舉多得的事情結果,項羽不僅挺過來了,而且還開始跟劉邦進行拉鋸戰!

在這個時候,項羽一分求援的信直接交給了英布,英布那個時候是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石西楚霸王項羽管不著,他忘了之前英布沒有去救她,她也不是那種計較這些得失的人。

劉邦可以計較,且他手底下剛好有這種可以玩弄這種權術的小人,比如說陳平,這些人就敏銳地發現了項羽和九江王英布之間的那些裂隙,告訴劉邦這個東西可以利用一下!(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雖然說不能夠百分之百的保證九江王英布會直接投靠我們,但是可以保障的是接下來攻打項羽的時候,他不會出手幫忙!

所以在九江王英布突然要投靠劉邦的時候,劉邦自己都沒想到,甚至把九江王英布扔在外面,讓他等了很長一段時間,就是為了考驗他到底是不是真心頭像,連劉邦自己都沒有想到這件事情!

但是歸根究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西楚霸王項羽身邊沒人給他提建議!說這種事情要跟她稍微提一下,他能不考慮將使自己心裡的內心活動麼?西楚霸王項羽也是一個愛兵如子的人,也會考慮將林自己內心的活動,她就是沒人跟她說!

有這麼一個小故事,西楚霸王項羽自己後方的屬地背叛,率領軍隊把這些十幾個城市全部打下來以後,他告訴手底下士兵屠城!結果一個小孩子站出來告訴項羽,說你如果殺了我們,你自己損耗兵力不說,接下來城市也不會像你頭像,你如果不殺我們,說不定打我們做一個榜樣!項羽聽了他的意見,放過了這一城市的城居民,後面的城市全部望風而想,所以說項羽這個人並不是沒有那樣的意識,或者說沒有那樣的腦子啊,他就是沒人去提醒他說做這些事情!


漩渦鳴人yy


英布又叫黥布,因為英布曾經受過黥刑,所以,又被稱作黥布。他和項羽的關係,可不是簡單的部下關係,更多的像是同盟關係。

英布早年受刑,被押往驪山大營修長城。在驪山大營修長城的有接近30萬人,英布就和一些豪強來往密切。陳勝吳廣起義之後,英布也率領著這些人,反出驪山大營,進入大澤,當了強盜。

後來陳勝吳廣被殺,項燕擁立楚懷王。英布就率領了他的部下,投奔了項羽。英布這些手下都是悍匪出身,作戰勇猛,戰鬥力比較高。楚懷王派宋義為主將,和項羽去救援趙國,英布作為項羽的部下也一同前往。

在半途之中,宋義頓足不前。項羽大怒,殺了宋義,自己擔任首領。他命令英布和章邯大戰,結果章邯不敵,率部投降,結果將被項羽坑殺了20萬人。後來,項羽分封諸王,英布為九江王。接著,項羽尊懷王為帝,遷都長沙。暗中卻命令英布去偷襲。英布派人將楚淮王殺死。

後來,齊王田榮反叛。項羽率兵前往討伐。他向九江王英布徵兵,結果英布稱病沒有去,只是派了幾千人去幫助項羽。項羽感到很氣憤。後來劉邦偷襲徐州,英布也沒有出兵。項羽就很憤怒,多次派人這質問英布。

劉邦和項羽在徐州大戰,劉邦不敵,退守虞城。劉芳對手下說,誰能初始淮南,讓淮南王英布牽制項羽幾個月,我攻打天下就萬無一失了。這時,隨何說他願意去。

此時的英布也很害怕,因為他多次沒有配合項羽,他也害怕項羽報復。但他也不想現在就投降劉邦,因為目前局勢還不明朗,他還想做進一步的觀察。隨何一行人到達之後,極力勸說英布,英布都不表態。

而此時,項羽的使者也在英布大營之中。隨何就闖入項羽使者的帳中,告訴他們,英布已經決定和劉邦結盟。英布無可奈何,只好殺死項羽的使者,然後答應和劉邦同盟。項羽派大將龍且攻打英布,英布不敵,隻身前往面見劉邦。

後來,傳來項羽將英布的妻子兒女,全部殺死的消息。英布不得不投降劉邦。劉邦派人將他的部下招攬過來,讓他們繼續跟隨英布。然後還給英布增添人手,讓他回去修復失地。


老蟲


英布,九江郡六縣(今安徽六安市)人,坐罪受秦律被黥,又稱黥布。秦末漢初名將。初屬項梁,後為項羽帳下將領之一,封九江王,後叛楚歸漢。漢朝建立後,封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韓彭被殺後,心生畏懼,遂於公元前196年起兵反漢。兵敗,以謀反罪被殺。這是百度百科對英布一生的總結。其叛楚歸漢的原因,有環境因素,也有當事人個人性格因素,更有更替規律的影響。

一、當時戰爭的形勢,已向漢方扭轉,英布基本看清形勢,叛楚是必然的。彭城之戰,項羽大獲全勝,原先跟隨漢王的諸侯見風使舵,重新回到楚項陣營。劉邦採納張良“下邑之謀",派韓信北伐滅魏、滅代、滅趙、降燕、滅齊。在楚地北邊形成泰山壓頂之勢。此時漢王在西正面防禦,彭越率部在楚軍的後方開展游擊戰,打擊楚國的補給,使項羽兩面作戰疲於應付,使楚軍的糧食裝備得不到補給。而漢軍有蕭何坐鎮關中,源源不斷的輸送糧食和士兵。英布在楚西南坐山觀虎鬥,對形勢的發展己有選擇,隨何最後一擊,助其下決心叛楚歸漢。這樣,漢王就從北西南三面包圍楚軍。當然後面英布戰敗,隻身歸漢,不影響當時形勢選擇。

二、項羽的政治短視和性格缺點,是英布叛楚歸漢的重要原因。項羽優柔寡斷,剛愎自用,不信任手下,不愛聽意見,又吝於封賜,不會識別和籠絡人才,以致韓信、陳平等先後歸漢,不善於團結利用反漢同盟,致使魏王豹、代相夏說、趙王歇與楚各自為戰,魏、代、趙國相繼滅亡。而劉邦則是海納百川,善於籠絡利用諸侯以及手下將領,大家樂為其效命,韓信為齊王時,楚使說齊王韓信而韓信不反可略見一斑。楚漢戰爭開始後,公元前205年,齊王田榮背叛楚國,項王前往攻打齊國,向英布徵調軍隊,英布託辭病重不能前往,只派將領帶著幾千人應徵。劉邦在彭城打敗楚軍,英布又託辭病重不去輔佐楚國。項羽因此怨恨英布,屢次派使者前去責備英布,並召他前往,英布越發地恐慌,不敢前往。此時項羽正為北方的齊國、趙國擔心,西邊又憂患劉邦起兵,知交的只有英布,所以沒有攻打他。但英布清楚項羽的性格,秋後算賬只是時間問題。因為對項羽的失望和害怕,使其在機會到來時迅速轉向。

三、按項羽要求擊殺義帝使英布站在正義的對立面。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天下後,諸侯們都離開項王的大本營,各回到自己的封國。項羽為架空楚王熊心,擁立楚王為義帝,遷都長沙,卻暗中命令九江王英布等人,在半路上偷襲他。這年八月,英布派將領襲擊義帝,追到郴縣把義帝態心殺死。而公元前205年三月,劉邦統大軍東渡黃河直指洛陽,途經新城(今河南商丘),遇三老董公獲知熊心死訊,令三軍發喪,縞素三日。發檄文佈告全國,指斥項羽弒君,大逆不道,天下諸侯群起響應,劉邦得各路大軍,共計五十六萬人,殺奔彭城,討伐項羽,從而揭開三年楚漢之爭序幕。英布政治上的幼稚,將自己推向危險的境地。若項羽統一天下,對義帝之死,必須給天下一個交待,到時斬英布以謝天下是順理成章之事。英布意識到這一點,這也是其後來不再盲目追隨項羽的原因。若想不被殺,投奔漢王是很好的選擇。

以上是對英布叛楚原因分析,一家之言,對錯在其次,主要是喜歡歷史的秘密。


史志鉤沉


英布是項羽帳下最勇猛的名將之一,驍勇善戰,反秦一開始就跟隨項梁立下汗馬功勞,項羽更是封英布為九江王,可以說前途無量。誰料英布在封王后不久,便背楚投漢,其背後的原因實在讓人捉摸不透。

英布,祖上也是名將世家,到秦末時期經歷戰亂的英氏家族也淪為平民百姓了。他年輕的時候,因為觸犯了秦國的律法被判刑,但是他並未因此而一蹶不振,反而自嘲的對眾人說,我小時候有人為我看過相,只有在受了刑法之後才能稱王,聽後所有人都嘲笑他白日做夢。秦末天下大亂,英布看準時機, 帶領一幫無業遊民發動起義,因勢單力薄,投奔了反王吳苪,吳苪非常器重英布本領,就讓他做了自己的女婿,可見他對英布的喜愛程度。

二世二年,章邯攻佔了張楚的都城,反秦戰爭陷入低谷,這時的項梁度過長江,正浩浩蕩蕩的趕過來,英布便在與呂臣商議之後,投奔了項家軍。自從加入項家軍的英布,憑藉自己勇猛的表現,屢立戰功,在項家軍中開始嶄露頭腳,被封為先鋒大將。項梁死後,英布就成為項羽部下。在鉅鹿大戰之中,作為先鋒大將的他,更是出其不意的切斷章邯的後勤補給,正是此次行動,一戰名天下,在軍中的威望便節節高升。

鉅鹿大戰以後,項羽非常高興,對英布更加器重,當章邯投降後,項羽準備坑殺二十多萬俘虜,負責執行的就是英布,之後的許多大戰中,項羽都很多重要事情都交給英布來處理,可見項羽對英布非常信任。漢元年,項羽開始分封天下,英布被封為九江王,定都六縣,英布此時也非常感激項羽的封賞,當是好景不長,3個月後,齊國田榮開始起義反楚。

項羽向各個諸侯國下達命令,一同前往齊國攻打田榮,英布藉口自己有病不能遠征,派出幾千士兵隨項羽一起出徵。得到此消息後項羽大發雷霆,決定廢掉英布的九江王,被範阻攔,說道,現在大敵當前此事往後在做商量。為此兩人留下心理隔閡。漢三年,劉邦派出隨何勸說英布來投漢軍,英布思考再三以後,決定投靠漢軍一起攻打楚國。

總的來說,英布這個人有點貪婪且背信棄義,而項羽卻小肚雞腸,不可一世。兩人分手那是早晚的事情,英布自從跟隨項羽以來立了很多的戰功,雖然後來英布被項羽封為了九江王,但是英布並不滿足,記恨在心,等攤牌以後,項羽要廢了他,他唯一的生路就是投靠劉邦了。


晨汐看歷史


首先,英布與項羽的關係,並不是單純的小弟和大哥,他倆更多應該是同盟合作關係。因為,英布在跟隨項羽之前,就有屬於自己的軍隊和地盤,而在他跟隨項羽之後,依然能夠獨立控制自己的軍隊,項羽並沒有權力單獨調派英布的軍隊。

只不過,因為英布和項羽最開始的關係非常好,而且又都是楚系大佬,所以在很多人看來,英布好像就是項羽的小弟,而項羽也待英布非常好,還封他為九江王。但事實上,項羽和英布的關係,就如同劉邦與項羽的關係、還有其他各路諸侯王與項羽的關係一樣,本質都是同盟合作關係。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項羽封英布為九江王,並不是因為英布表現好而賞賜他,而是因為英布有封王的實力,當時九江本身就是英布的地盤,而英布的軍隊項羽又不能插手和干涉,項羽在分封天下時,自然得給英布留個席位。

也正因為,英布所謂的背叛項羽,其實是一種很正常的事情。因為,項羽和英布本身就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他們倆個都是楚系大佬,共同佔據楚國故地,並且,我們翻看地圖,自然就會發現英布的地盤九江和項羽的封地西楚,是緊挨在一起的。



在當時的背景下,項羽想要全力爭奪天下,首先就需要整合完楚國故地,把楚國故地的核心地區全部控制在自己手中,然後才能放心出去爭奪其他土地。所以,雖然項羽和英布是很好的朋友,也是小弟兼合作伙伴的關係,但他們兩個背後,依然存在競爭關係,除非英布願意放棄自己軍隊和地盤的控制權,全心全意去給項羽當小弟。

但問題是,英布也是一時之人傑,怎麼可能老老實實給別人當小弟,雖然他可能沒有想過當皇帝,但當個獨立自主的王,顯然是他一生所追求的目標。在這種背景下,英布自然不可能對項羽全心全意,所以在項羽與齊國、諸侯聯軍、劉邦作戰時,英布一直都是坐山觀虎鬥。

這期間,項羽曾多次要求英布出兵協助,但英布卻始終置之不理。雖然,從現實利益的角度看,英布做得並沒有錯,因為利益集團之間,什麼恩怨情仇都是浮雲,有的只有利益。但問題是,從冠冕堂皇的角度看,英布這樣的事幹久了,心中難免會有一種說不出的恐懼。

因為英布知道,現在的項羽,對他肯定非常失望,非常痛恨。英布作為項羽的好朋友,在項羽最需要幫助時,卻是一直坐山觀虎鬥,項羽會原諒他嗎?肯定不會的。相反,項羽肯定對英布狠的咬咬切齒,在這種情形下,即便英布倒向項羽,願意當項羽的小弟,項羽恐怕也不一定會善待自己。



當然,這也就是張良認為英布可以成為劉邦主要盟友的原因,所以在張良的鼓建議下,劉邦便派出使者隨何去說服英布,而後來,隨何又直接在英布的地盤內,公然訓斥項羽的使者,更讓英布沒有選擇。

當時的英布,就算拿著隨何的人頭,跑去向項羽的使者表明忠心,也為時太晚。因為,英布一直在坐山觀虎鬥,還讓項羽的使者親眼看到,英布與劉邦有著不明不白的關係,就算英布現在及時站在項羽身後,項羽心裡也很難再真正原諒他。

更何況,如果英布此時真把隨何殺了,等於直接把劉邦也得罪死,另一方面楚使已經被隨何激怒,回去後也會向項羽彙報英布腳踩兩條船的情況,這樣英布就是裡外不是人。於是乎,英布只能一咬牙,上了劉邦的賊船,畢竟此時投靠劉邦,也相當於是給劉邦雪中送炭,也許會得到好的福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