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唐高宗李治有什麼看法?

小龍81739


唐高宗,因執行太宗的政經制度,任賢,開創了永徽之治。在政治上,勤於政務,緩和階級矛盾;用人方面,選能用能,重用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賢能,重新建立科舉制度,使更多能人選拔出來,並立法治國,編撰《唐律疏議》,此法典對後世影響深遠;在軍事上,平定漠北,滅百濟、高句麗,使唐朝版圖最大;經濟上,減在每州設立糧倉,維持物價穩定,使社會經濟和人口得到大力發展;軍事上的成就,使唐朝聲明遠揚,萬邦來朝。但因乾綱獨斷,後期生病,被武則天一步步奪權。


theJoker


話說道唐高宗李治,稍顯陌生的話,唐太宗李世民和一代女皇武則天大家都能耳熟能詳,儘管李治把皇帝這份工作乾得很好,但還是始終被老爸太宗和妻子武則天的光芒所掩蓋。再加上現在電視劇裡高宗李治的形象都被塑造成了一副軟弱昏庸的樣子,更讓我們對歷史上真實的唐高宗進一步產生誤解。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唐高宗李治是什麼樣的呢?留步細聽懷信同學慢慢道來!

唐高宗-李治

太子之爭

首先,這繞不開他的父親唐太宗李世民。我們知道,唐太宗作為一個名垂青史的明君,他的文治武功都可以說是非常偉大的。

他在位期間,對內增強國力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唐太宗-李世民

李唐王室在皇位的爭奪上是非常激烈的,高宗的老爹太宗的皇位就是通過玄武門兵變從當時的太子李建成手裡奪來的。而到了高宗時,皇位的爭奪也很激烈。高宗與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同母兄弟,是為嫡三子。按正常情況皇位是嫡長子繼承,而高宗作為三子是很難輪到的。

但凡事都有例外,高宗由於平時寬厚仁慈,特別孝順(親自為太宗口吸毒膿)與兄弟和睦被太宗看好,而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因為爭奪皇位相繼被廢,最終太宗為了避免兒子之間相互殘殺(主要還是防止發生當年的玄武門政變事情),毅然決然的把皇位傳給了當時的晉王李治。

李治登基時才二十一歲,太宗遺詔令國舅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為太尉兼檢校中書令,英國公李勣為開府儀同三司。以二人為輔政大臣。

舅甥之爭

可以說在唐高宗永徽年間,長孫無忌以輔政之名,行專權之實,這引起了唐高宗李治的不滿。在永徽五年,李治召見五品以上官員時,發了一次脾氣,“頃在先帝左右,見五品以上論事,或仗下面陳,或退上封事,終日不絕。豈今日獨無事邪?何公等皆不言也!”官員沒有上書言事,是因為長孫無忌控制著朝堂。

長孫無忌

同年長孫無忌又在廢立皇后這件事上,與唐高宗發生矛盾。為了得到長孫無忌支持,唐高宗與武昭儀親自來到長孫無忌府上,“酣飲極歡,席上拜無忌寵姬子三人皆為朝散大夫,仍載金寶繒錦十車以賜無忌”。然後又多次派人勸長孫無忌同意廢立,但卻被他嚴詞拒絕。

應該說李治即位以來,一直對長孫無忌專權不滿,通過廢立皇后之事,他的不滿達到了頂點。後來李治在得到徐楙功的支持後,冊立武則天為皇后,並開始逐步掌握大權。到顯慶四年,長孫無忌被人告發謀反,唐高宗早就想收拾他了,這也導致武則天登上歷史舞臺。

武媚娘上位

自從麟德元年上官儀被誅後,武則天開始“垂簾聽政”,上元元年更是與唐高宗並稱為“二聖”,號稱把持朝政二十餘年。

武則天

其實高宗讓武后有機會稱帝完全是無奈之舉。高宗的健康狀況很不好,經常頭暈目眩,嚴重時甚至完全目不能視。所以在他犯病時就只能將朝政交給武后了,但這並非武后稱帝的全部原因。因為在高宗一朝,儘管高宗經常因病不能親自理政,但高宗卻很好的制衡著武后和群臣的關係以達到平衡。雖然給了武后發展勢力的機會,但卻並不能真正的掌權。

而且高宗能在如此的身體狀態下,完美的駕馭這麼大的一個帝國幾十年,並且讓它蒸蒸日上,是非常難得的。

所以,當人們都認為高宗是個懦弱昏庸,而把功勞全算在武后身上時,我認為是非常有失公允的。高宗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皇帝,開創疆域 主持編寫《唐律》等,其能力不下於太宗和武后,文治武功更是在千古帝王中都少有能與其比肩者,其才能被大大低估了。

我是懷信同學,歡迎大家圍觀賜評,喜歡的就點點關注!


懷信同學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為善,中國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為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是嫡三子。

貞觀五年(631年)封為晉王,後因唐太宗的嫡長子皇太子李承乾與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即位於長安太極殿,開創了有貞觀遺風的永徽之治。

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32年。李治在位34年,於弘道元年(683年)駕崩,年五十五歲,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帝。

晩年扶植皇后武則天,導致武后稱帝。但是社會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國為強盛。也許正因如此,歷史上對他評論並不高。



無為大智慧大力


唐高宗李治,公元628年出生於長安,是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在歷史上並非一無是處,而是一位唯賢是用,外拓疆土的明君。

高宗李治繼位後,停止丁對遼東的戰爭,後來遼東在其手中被收服。有一次外出打獵遇到大雨,李治問臣子什麼雨衣不漏水,臣子回答說瓦做的不漏,意思是說不該出來打獵,李治聽了不但沒有生氣,而且很高興的接受了臣子的意見並給予嘉獎。他這種從諫如流的政治作風不亞於太宗李世民。

李治在位其間,滅了西突厥和遼東也壓制了日本的器張氣焰。佔有半個中亞,半個朝鮮,直抵日本海。北部越過貝加爾湖佔有整個蒙古,南部越過北部灣,佔有半個越南抵達中南半島。彊域得到了擴展,民族關係得以改善。這樣的一位皇帝,你能說他懦弱無能嗎?

正是李治病逝後,被武則天奪走了政權,建立了大周王朝。查閱歷史不難發現,一代代王朝的歷史之所以被記載下來,是由各朝代的史官所記錄的,並受到當時環境風氣的影響。

所以說唐高宗李治並非是人們認為的軟弱無能而是治國有方,唯賢是用的明君。


王玉潔507


唐高宗李治,典型的寵妻狂魔!

把武媚娘從一個尼姑,捧到了裁決天下的位置,真真的是,只要媳婦開心,幹啥都好的榜樣![淚奔][淚奔][淚奔]

不過,寵妻歸寵妻,唐高宗李治的治國才能還是值得肯定的,延續了貞觀之治,把盛唐一步步推向了頂峰[贊][贊][贊][贊][贊][贊]



程小滿的文史日記


說起唐高宗李治,歷史對他的評價頗有爭議,有的認為他軟弱無能,有的卻認為他頗有心計。那麼,歷史的真相究竟是如何呢?

唐高宗李治,字為善,乃唐太宗李世民之子,而且是從小就被唐太宗帶大的,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登基,開創了有貞觀遺風的永徽之治。按理說,這個皇帝應該還是挺能幹的一個人,但是,奇怪的是,歷史上對他的評價都不怎麼高,相反的還很低。

世人對唐高宗李治的看法,大多是善良、仁慈、正直、懦弱等,認為他是一個連自己的皇位都保不住的男人,而且還讓自己的妻子成為一代女皇,典型的耙耳朵。但是,你不知道的唐高宗其實是這樣的。

唐高宗李治身體不好,算不上軟弱無能,因為身體不好,把政事交給有才能的武則天,武則天此時也是盡心盡力的為國家辦事,並沒像妲己,褒姒這樣的女人,而是勵精圖治,做了很多對李唐王朝有利的事.唐高宗在太宗時期諸子爭嫡的鬥爭中,能笑到最後,除了有長孫無忌等人的保護外,自己還是有心計的,韜光養晦,還算是有心計的。

他在位的前期,唐朝的領土範圍是最大的。唐太宗的貞觀之治末期,已經出現了很多不利的情況了,他能夠力挽狂瀾,不僅解決了貞觀之治的遺留問題,還開創了“永徽之治”。在唐高宗登基的時候,江浙一帶就爆發了農民起義,高宗還沒正式登基,就發佈“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另外,唐高宗還知人善用,他發掘了一大批人才,如:辛茂將、盧承慶、許圉師、杜正倫、薛元超、韋思謙、戴至、張文瓘、魏元忠等人。這些人後來都成為了他政治之路上的中堅力量。可見,他還是有治世之能的。一個君王,要管理好國家,怎麼可能全靠一個人,所以,他有發現人才的眼光,這一點是帝王極為重要的一項條件。

一個有作為的君王,必定是有取捨之心的,而且懂得如何取捨。唐高宗在他的帝王之路中做的最大的選擇大概就是將自己父王的小妾武媚娘納為皇后了吧!本來按照唐代後宮之例,皇帝駕崩後,後宮諸位妃嬪都必須削髮為尼入感業寺,一直到死。但是,李治早在太子之時就對武氏心生愛慕,於是,在自己父皇駕崩後,他並沒有遵從禮制讓武氏一直待在感業寺,反而提出,要接武氏入宮,成為自己的老婆。連父親的女人也敢染指,這樣的人,你說他是爛好人誰信?

還有,在武則天入宮後,她將李治的王皇后和蕭淑妃斬去四肢,泡入酒內,面對這樣殘忍的武則天,李治採取了默許的態度。但是,唐高宗李治並不是事事都聽從武氏的意見,你要知道,他在位時曾平定漠北,大破百濟與倭國聯軍,滅亡高句麗,滅亡西突厥,大擴中國版圖。他並不傻,怎麼可能將江山拱手相讓。在“二聖”的權力分配上,李治也握有絕對的主動權,大部分時間裡,武則天的權力是由李治授予。雖然《舊唐書》稱各全國的事情都讓天后給辦了,痛恨武則天的《新唐書》更稱“政歸房帷”。事實上,當時朝中重臣的簡拔任用,基本都由李治一人決定。而決定權力歸屬的核心砝碼——軍權,更是從頭到尾都由李治牢牢掌控。

在李治執政期間,風眩病症漸漸嚴重,常常頭痛難耐,眼睛看不見東西。在這種情況下,武則天承擔了越來越多的政務工作,也漸漸得到越來越大的權力。儘管如此,除一次勸皇帝不要御駕親征外,她從未真正干預過軍事。683年,56歲的李治掛掉前留下遺詔讓兒子繼承皇位,並在遺詔中稱:“軍國大事有不能決斷者,請天后處理決斷。”若非武則天是個女人,這已經是劉備託孤一般的歷史佳話了。能將一個野心這麼大的女人管得這麼好,我想要是沒點心計是不可能的。






雷克薩斯小老頭


內聖而外王。

唐代的領土疆域在唐高宗手裡拓展到極致,東至朝鮮半島,西至中東


上山下海喬老四


說起唐高宗李治,他的存在感很低,因為在他前面有千古一帝的父親李世民,在他後面則有千古一女皇帝的妻子武則天,李治夾在這些猛人中間,給後人留下的印象是懦弱無能。只能說,李治是一名治國能力不錯的一位皇帝。

李治,字為善,出生於長安(今西安),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為皇后長孫氏!631年封為晉王,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649年登基為帝!

在政治上,唐太宗末年的遼東戰役使“貞觀之治”出現危機,653年江浙一帶爆發了陳碩真領導的農民起義,階級矛盾再次尖銳。李治即下令:“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登基之初,就把唐太宗時的三日一朝改為一日一朝,勤勉執政。即位之後,重用太宗舊臣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蕭規曹隨,照太宗時法令執行,頗有貞觀之治之遺風。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佔百姓田宅還給百姓。李治有知人之明,他身邊諸多賢臣如:辛茂將、盧承慶、許圉師、杜正倫、薛元超、韋思謙、戴至、張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親自提拔。

在軍事上,650年平定漠北;655年高句麗與百濟聯軍攻新羅,新羅遣使乞援於唐,李治遂先後派兵出擊高句麗和百濟,至663年唐大將劉仁軌大敗援助百濟的倭國軍於白江口,破百濟,其國王奔高句麗,668年唐軍攻佔平壤,滅亡高句麗;657年唐大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缽羅奔石國,西突厥亡,李治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護府。次年,徙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今新疆庫車)。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

在經濟上,李治統治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全國人口從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的360萬戶,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萬戶。639年在部分重要城市進一步發展常平倉,655年,京師成立了常平署,在物資供應充分時以高於當時市價的價格買回商品,物資短缺時再以低於市價的價格賣出,使物價浮動保持在一定限度內。後來每個州都設立了這種糧倉。

在文化上,編成《唐律疏議》,這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風格和基本特徵,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對後世及當時周邊國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另一個政績是重新建立科舉制度,並在他統治時期更多地通過科舉制起用官員。中舉和應試的人數開始迅速增多,科舉制的影響開始在最高一級官僚機構中表現出來。

在外交上,高宗時期,中國第一次與征服薩珊王國的阿拉伯人建立了聯繫。第四位哈里發奧斯曼派出的第一個阿拉伯使團在651年向唐王朝貢獻方物。

後來由於武后的篡唐以及“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巨大光芒,李治的文治武功被徹底淹沒!但我們還是得承認,李治是一名治國能力不錯的一位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