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唐高宗李治有什么看法?

小龙81739


唐高宗,因执行太宗的政经制度,任贤,开创了永徽之治。在政治上,勤于政务,缓和阶级矛盾;用人方面,选能用能,重用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贤能,重新建立科举制度,使更多能人选拔出来,并立法治国,编撰《唐律疏议》,此法典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军事上,平定漠北,灭百济、高句丽,使唐朝版图最大;经济上,减在每州设立粮仓,维持物价稳定,使社会经济和人口得到大力发展;军事上的成就,使唐朝声明远扬,万邦来朝。但因乾纲独断,后期生病,被武则天一步步夺权。


theJoker


话说道唐高宗李治,稍显陌生的话,唐太宗李世民和一代女皇武则天大家都能耳熟能详,尽管李治把皇帝这份工作干得很好,但还是始终被老爸太宗和妻子武则天的光芒所掩盖。再加上现在电视剧里高宗李治的形象都被塑造成了一副软弱昏庸的样子,更让我们对历史上真实的唐高宗进一步产生误解。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唐高宗李治是什么样的呢?留步细听怀信同学慢慢道来!

唐高宗-李治

太子之争

首先,这绕不开他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我们知道,唐太宗作为一个名垂青史的明君,他的文治武功都可以说是非常伟大的。

他在位期间,对内增强国力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

李唐王室在皇位的争夺上是非常激烈的,高宗的老爹太宗的皇位就是通过玄武门兵变从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手里夺来的。而到了高宗时,皇位的争夺也很激烈。高宗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是为嫡三子。按正常情况皇位是嫡长子继承,而高宗作为三子是很难轮到的。

但凡事都有例外,高宗由于平时宽厚仁慈,特别孝顺(亲自为太宗口吸毒脓)与兄弟和睦被太宗看好,而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因为争夺皇位相继被废,最终太宗为了避免儿子之间相互残杀(主要还是防止发生当年的玄武门政变事情),毅然决然的把皇位传给了当时的晋王李治。

李治登基时才二十一岁,太宗遗诏令国舅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英国公李勣为开府仪同三司。以二人为辅政大臣。

舅甥之争

可以说在唐高宗永徽年间,长孙无忌以辅政之名,行专权之实,这引起了唐高宗李治的不满。在永徽五年,李治召见五品以上官员时,发了一次脾气,“顷在先帝左右,见五品以上论事,或仗下面陈,或退上封事,终日不绝。岂今日独无事邪?何公等皆不言也!”官员没有上书言事,是因为长孙无忌控制着朝堂。

长孙无忌

同年长孙无忌又在废立皇后这件事上,与唐高宗发生矛盾。为了得到长孙无忌支持,唐高宗与武昭仪亲自来到长孙无忌府上,“酣饮极欢,席上拜无忌宠姬子三人皆为朝散大夫,仍载金宝缯锦十车以赐无忌”。然后又多次派人劝长孙无忌同意废立,但却被他严词拒绝。

应该说李治即位以来,一直对长孙无忌专权不满,通过废立皇后之事,他的不满达到了顶点。后来李治在得到徐楙功的支持后,册立武则天为皇后,并开始逐步掌握大权。到显庆四年,长孙无忌被人告发谋反,唐高宗早就想收拾他了,这也导致武则天登上历史舞台。

武媚娘上位

自从麟德元年上官仪被诛后,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上元元年更是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号称把持朝政二十余年。

武则天

其实高宗让武后有机会称帝完全是无奈之举。高宗的健康状况很不好,经常头晕目眩,严重时甚至完全目不能视。所以在他犯病时就只能将朝政交给武后了,但这并非武后称帝的全部原因。因为在高宗一朝,尽管高宗经常因病不能亲自理政,但高宗却很好的制衡着武后和群臣的关系以达到平衡。虽然给了武后发展势力的机会,但却并不能真正的掌权。

而且高宗能在如此的身体状态下,完美的驾驭这么大的一个帝国几十年,并且让它蒸蒸日上,是非常难得的。

所以,当人们都认为高宗是个懦弱昏庸,而把功劳全算在武后身上时,我认为是非常有失公允的。高宗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皇帝,开创疆域 主持编写《唐律》等,其能力不下于太宗和武后,文治武功更是在千古帝王中都少有能与其比肩者,其才能被大大低估了。

我是怀信同学,欢迎大家围观赐评,喜欢的就点点关注!


怀信同学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嫡三子。

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

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晩年扶植皇后武则天,导致武后称帝。但是社会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国为强盛。也许正因如此,历史上对他评论并不高。



无为大智慧大力


唐高宗李治,公元628年出生于长安,是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在历史上并非一无是处,而是一位唯贤是用,外拓疆土的明君。

高宗李治继位后,停止丁对辽东的战争,后来辽东在其手中被收服。有一次外出打猎遇到大雨,李治问臣子什么雨衣不漏水,臣子回答说瓦做的不漏,意思是说不该出来打猎,李治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很高兴的接受了臣子的意见并给予嘉奖。他这种从谏如流的政治作风不亚于太宗李世民。

李治在位其间,灭了西突厥和辽东也压制了日本的器张气焰。占有半个中亚,半个朝鲜,直抵日本海。北部越过贝加尔湖占有整个蒙古,南部越过北部湾,占有半个越南抵达中南半岛。彊域得到了扩展,民族关系得以改善。这样的一位皇帝,你能说他懦弱无能吗?

正是李治病逝后,被武则天夺走了政权,建立了大周王朝。查阅历史不难发现,一代代王朝的历史之所以被记载下来,是由各朝代的史官所记录的,并受到当时环境风气的影响。

所以说唐高宗李治并非是人们认为的软弱无能而是治国有方,唯贤是用的明君。


王玉洁507


唐高宗李治,典型的宠妻狂魔!

把武媚娘从一个尼姑,捧到了裁决天下的位置,真真的是,只要媳妇开心,干啥都好的榜样![泪奔][泪奔][泪奔]

不过,宠妻归宠妻,唐高宗李治的治国才能还是值得肯定的,延续了贞观之治,把盛唐一步步推向了顶峰[赞][赞][赞][赞][赞][赞]



程小满的文史日记


说起唐高宗李治,历史对他的评价颇有争议,有的认为他软弱无能,有的却认为他颇有心计。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是如何呢?

唐高宗李治,字为善,乃唐太宗李世民之子,而且是从小就被唐太宗带大的,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登基,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按理说,这个皇帝应该还是挺能干的一个人,但是,奇怪的是,历史上对他的评价都不怎么高,相反的还很低。

世人对唐高宗李治的看法,大多是善良、仁慈、正直、懦弱等,认为他是一个连自己的皇位都保不住的男人,而且还让自己的妻子成为一代女皇,典型的耙耳朵。但是,你不知道的唐高宗其实是这样的。

唐高宗李治身体不好,算不上软弱无能,因为身体不好,把政事交给有才能的武则天,武则天此时也是尽心尽力的为国家办事,并没像妲己,褒姒这样的女人,而是励精图治,做了很多对李唐王朝有利的事.唐高宗在太宗时期诸子争嫡的斗争中,能笑到最后,除了有长孙无忌等人的保护外,自己还是有心计的,韬光养晦,还算是有心计的。

他在位的前期,唐朝的领土范围是最大的。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末期,已经出现了很多不利的情况了,他能够力挽狂澜,不仅解决了贞观之治的遗留问题,还开创了“永徽之治”。在唐高宗登基的时候,江浙一带就爆发了农民起义,高宗还没正式登基,就发布“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另外,唐高宗还知人善用,他发掘了一大批人才,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张文瓘、魏元忠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他政治之路上的中坚力量。可见,他还是有治世之能的。一个君王,要管理好国家,怎么可能全靠一个人,所以,他有发现人才的眼光,这一点是帝王极为重要的一项条件。

一个有作为的君王,必定是有取舍之心的,而且懂得如何取舍。唐高宗在他的帝王之路中做的最大的选择大概就是将自己父王的小妾武媚娘纳为皇后了吧!本来按照唐代后宫之例,皇帝驾崩后,后宫诸位妃嫔都必须削发为尼入感业寺,一直到死。但是,李治早在太子之时就对武氏心生爱慕,于是,在自己父皇驾崩后,他并没有遵从礼制让武氏一直待在感业寺,反而提出,要接武氏入宫,成为自己的老婆。连父亲的女人也敢染指,这样的人,你说他是烂好人谁信?

还有,在武则天入宫后,她将李治的王皇后和萧淑妃斩去四肢,泡入酒内,面对这样残忍的武则天,李治采取了默许的态度。但是,唐高宗李治并不是事事都听从武氏的意见,你要知道,他在位时曾平定漠北,大破百济与倭国联军,灭亡高句丽,灭亡西突厥,大扩中国版图。他并不傻,怎么可能将江山拱手相让。在“二圣”的权力分配上,李治也握有绝对的主动权,大部分时间里,武则天的权力是由李治授予。虽然《旧唐书》称各全国的事情都让天后给办了,痛恨武则天的《新唐书》更称“政归房帷”。事实上,当时朝中重臣的简拔任用,基本都由李治一人决定。而决定权力归属的核心砝码——军权,更是从头到尾都由李治牢牢掌控。

在李治执政期间,风眩病症渐渐严重,常常头痛难耐,眼睛看不见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政务工作,也渐渐得到越来越大的权力。尽管如此,除一次劝皇帝不要御驾亲征外,她从未真正干预过军事。683年,56岁的李治挂掉前留下遗诏让儿子继承皇位,并在遗诏中称:“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若非武则天是个女人,这已经是刘备托孤一般的历史佳话了。能将一个野心这么大的女人管得这么好,我想要是没点心计是不可能的。






雷克萨斯小老头


内圣而外王。

唐代的领土疆域在唐高宗手里拓展到极致,东至朝鲜半岛,西至中东


上山下海乔老四


说起唐高宗李治,他的存在感很低,因为在他前面有千古一帝的父亲李世民,在他后面则有千古一女皇帝的妻子武则天,李治夹在这些猛人中间,给后人留下的印象是懦弱无能。只能说,李治是一名治国能力不错的一位皇帝。

李治,字为善,出生于长安(今西安),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皇后长孙氏!631年封为晋王,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649年登基为帝!

在政治上,唐太宗末年的辽东战役使“贞观之治”出现危机,653年江浙一带爆发了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再次尖锐。李治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登基之初,就把唐太宗时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即位之后,重用太宗旧臣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颇有贞观之治之遗风。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李治有知人之明,他身边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亲自提拔。

在军事上,650年平定漠北;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于唐,李治遂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至663年唐大将刘仁轨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奔高句丽,668年唐军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657年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西突厥亡,李治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

在经济上,李治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国人口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360万户,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万户。639年在部分重要城市进一步发展常平仓,655年,京师成立了常平署,在物资供应充分时以高于当时市价的价格买回商品,物资短缺时再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出,使物价浮动保持在一定限度内。后来每个州都设立了这种粮仓。

在文化上,编成《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另一个政绩是重新建立科举制度,并在他统治时期更多地通过科举制起用官员。中举和应试的人数开始迅速增多,科举制的影响开始在最高一级官僚机构中表现出来。

在外交上,高宗时期,中国第一次与征服萨珊王国的阿拉伯人建立了联系。第四位哈里发奥斯曼派出的第一个阿拉伯使团在651年向唐王朝贡献方物。

后来由于武后的篡唐以及“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巨大光芒,李治的文治武功被彻底淹没!但我们还是得承认,李治是一名治国能力不错的一位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