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醫家」萬全


人物簡介

萬全,生於1499年,卒於1582年,明代著名醫學家。世醫出身,祖、父均為兒科醫生。祖父萬杏坡,豫章(今江西南昌)人,為萬氏家傳幼科第一世,早卒。父親萬筐(號菊軒),成化庚子(1480年)因兵荒而遷居羅田大河岸。數年後,醫名大噪,樹立了“萬氏小兒科”的聲望,為二世。至萬全更以兒科馳名,為三世。

「古代醫家」萬全


「古代醫家」萬全


主要經歷

萬全自幼習儒,曾師從同邑大儒胡柳溪、張玉泉攻讀經史律歷之學,頗得其傳。19歲入邑癢為諸生,28歲補廩膳生。在此期間邊修習舉子業,邊繼承家學,攻岐黃之術。常代父出診,或為學中師友治病,漸有醫名。曾參加過幾次鄉試,惜未中。3Q歲時其父卒世,遂棄舉從醫。

萬全雖然於早年棄舉從醫,但對儒學的崇奉並未稍減。他多次開辦學館,教授生徒,至老不輟。他還撰著了許多儒學著作,自稱“自經書子史律歷,以逮百家,各有著述”。惜其儒學著作均不見傳。

著作

萬氏廣納前人經驗,繼承家學,著書立說,撰有《保命歌括》35卷,《傷寒摘錦》2卷,《養生四要》3卷,《內科要決》3卷,《幼科發揮》4卷,《育嬰秘訣》4卷,《痘疹心法》23卷、《片玉新書》5卷,《片玉疽疹》13卷,《廣嗣紀要》16卷。合為《萬密齋醫書十種》,凡108卷,70餘萬字。此外,有手秒墨本10餘種,現存有《萬氏外科心法》、《酒病點點經》、《萬氏秘傳眼科》,並收集到刊本《痘疹歌括》和《幼科指南》。

學術內容

(一)兒科學術思想

1.倡“三有餘、四不足”,完善小兒生理病理

萬全在總結前人經驗和個人臨床實踐體會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小兒生理病理學理論,他提出了“三有餘、四不足”之說,即肝常有餘、心常有餘、陽常有餘,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腎常虛、陰常不足。

2.小兒方術,號日啞科,尤重望診

兒科又稱啞科,乃因小兒或口不能言,或言而不確,加之小兒脈氣未充而難憑,故萬全臨證注重望診。

3.謹守病機,發展五臟證治學說

(1)五臟分證統病,詳究病因病機。

4.預防為先,注重胎養蓐養鞠養

“夫男女之生,受氣於父,成形於母”,胎兒孕在母腹,受母體五臟之氣濡養,若母體一髒受損,則胎兒一髒之氣失養而易出現不足。只有先天發育充足,才能確保後天生長健壯。因此,萬全強調孕中胎養之道。

5.施治靈活,力戒膠柱鼓瑟

萬全一生治學嚴謹,無論是前賢之論還是祖傳之法,他都在反覆臨證實踐後,方下評斷,決不輕易盲從。

(二)婦科學術思想

1.調經注重情志、體質與痰溼,主以理氣補心脾。

(1)病歸三因,執簡馭繁

月經不調,前人多強調寒熱所致、氣血之因,而萬全則認為婦人經候不調主要有三大原因。一因心脾兩虛。二因衝任損傷,多由“女子之性,執拗偏急,忿怒妒忌,以傷肝氣。肝為血海衝任之系,衝任失守,血氣妄行……為崩為漏,或一月再行,不及期而行者矣”。三因脂痰凝塞,萬氏說:“膏脂充滿。元室之戶不開,挾痰者痰涎壅滯,血海之波不流,故有過期而經始行,或數月而經一行,及為蝕為帶為經閉,為無子之病”。


(2)辨證三要,獨闢蹊徑

在病機上,萬氏十分重視情志、體質、痰溼對月經病的影響。萬全認為,婦人疾病,多與情志有關,醫者處方用藥時必得考慮在內。


(3)對證辨治,以平為期

萬氏提出,調經之法大抵為“熱則清之,冷則溫之,虛則補之,滯則行之,滑則固之,下陷則舉之,對證施治,以平為期”。

2.妊娠強調擇時、優生與養胎,主以清熱益脾胃

(1)種子有法,倡導優生

萬氏認為:“男女配匹,所以廣嗣,厥系匪輕,勿謂無預於人事”。所謂配匹,是指年齡相當,身體健康,血緣不親。因為只有男女婚配適當,身體健康,才能優生。


(2)注重胎養,定法數條

所謂胎養,主要是指婦人在懷孕期注意自身保養、宜忌,以對腹內胎兒加強護養。


(3)熱養胎,治重脾胃

3.產後分辨虛實、敗血與聚散,主以行滯補氣血

(1)失血致虛,敗血成瘀

(2)血虛宜補,敗血宜除

(三)傷寒學術思想

1.闡述六經形證。獨具慧眼

2.詮釋六經傳變,多有發揮

(四)溫病學術思想

1.論溫病病因,著眼火與溼

2.論溫病傳入途徑和傳變規律,對後世多有啟迪。

3.敘小兒瘡疹,屬伏邪溫病

4.言癧氣可以防備

5.對溫病治療學的形成與發展有一定貢獻

(五)養生學術思想

1.節食寡慾,固護脾腎

2.動靜適度,養心益肝

3.法時應天,調攝陰陽

4.防病卻疾,要在中宜

臨床應用

萬氏以兒科及婦科見稱。兒科宗錢乙,重小兒護養和疾病預防,辨證強調四診兼顧,治方重視脾胃。家傳方中的牛黃清心丸、玉樞丹、安蟲丸等,有良效,有些至今為臨床習用。

後世影響

萬全的著作與學術思想源清流潔,本盛末榮,涉及兒、婦、內科及優生、優育、延齡、廣嗣、養生、保健,堪稱博大精深。回溯過去,因其承前啟後,發皇古義,務實求是,頗多創見,對明清臨證醫學發揮了深刻的影響;瞻望未來,因其以人為本,方藥齊備,施治靈活,實用性強,對當代中醫藥理論研究與臨床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故值得深入研討,發揚光大,以為全人類造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