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代羅馬

愛德華·吉本是18世紀英國最偉大的歷史學家,影響深遠的史學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一書的作者,十八世紀歐洲啟蒙時代史學的卓越代表。

1776年2月17日,英國曆史學家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首卷在倫敦悄悄上市。這部書剛一上市就引起很大的轟動,第一版500冊很快售罄。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羅馬帝國衰亡史》

1794年在《我的作品和生活回憶錄》中,吉本回憶其暢銷盛況:“我不知道應如何來描述這部著作的成功……第一版在幾天內即告售罄;第二版與第三版亦幾乎難以滿足要求;而書商的版權更兩度遭到都柏林盜版商的青睞。我的書出現在每張桌子上,甚至幾乎在每位女士的梳妝檯上。”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羅馬

不朽:《羅馬帝國衰亡史》耗費了20年的光陰寫成!作品出現在倫敦每位女士的梳妝檯上

一夕之間,吉本變成了英國文藝界的名人。在《羅馬帝國衰亡史》出版前,吉本在英國文藝界尚無名氣,倫敦文壇似乎也未注意到他的文才。《衰亡史》寫作過程相當隱蔽,知道吉本在寫一部鉅著的人並不多。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愛德華·吉本

吉本出生於富商家庭,他是家中獨子,10歲時喪母,由姑母撫養,年少時多病,喜歡讀書,在《我的作品和生活回憶錄》中吉本提到他早就發現歷史是自己“特有的糧食”。14歲入讀牛津大學,後因宗教問題退學,16歲被父親送往瑞士洛桑,接受古典文史哲學的薰陶,也受到當時歐陸啟蒙思潮的深遠影響,得以將各種新舊學識融為一體。甚至愛上了一位當地姑娘,遭到父親反對,於是“我作為情人而哀嘆,作為兒子則遵命。”他曾擔任國會議員,也曾服務軍旅,後以著述終身。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476年的歐洲,《繆爾歷史地圖集(1911年)》

由於毫無徵兆,英國文藝界對這部書一致給予好評,一些主要文學期刊都競相刊登。著名文評家華爾波耳讚揚吉本,譽為“一部真正的經典之著”。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羅馬

蘇格蘭歷史學家休謨與羅伯森是當時英國公認的史學大家,前者的《英格蘭史》與後者的《蘇格蘭史》一直被吉本視為歷史寫作的典範。這兩位史學泰斗也都對《衰亡史》大加推崇,令吉本深受鼓舞。

《衰亡史》首卷大獲成功,給了吉本繼續寫作的動力。吉本繼續蒐集材料編寫,1781年《衰亡史》第二、三卷出版。1782年他定居洛桑,繼續書寫後三卷,1787年寫完最後一章,回到英國,1788年所有手稿全部出版,受到亞當·福格森、霍勒斯·渥波爾等知名人士的讚揚,吉本的好友亞當·斯密曾致函說:“凡我認識的品學兼具之人都一致同意,正是這本書使您成為當今歐洲全文學群體的領導標竿。”1788年11月,他被提名為皇家學會的一員,這之後他再次回到洛桑書寫他的回憶錄,直到1793年才回英國,回國不久即在倫敦家中去世。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示意圖

這部光芒萬丈的鉅著前後耗費了吉本20年的光陰,成為18世紀史家的標竿,並獲得“第一個近代歐洲史家”的稱號。

這部書從奧古斯都立為皇帝,將羅馬共和國變為羅馬帝國寫起,直到東羅馬帝國滅亡以後,還寫了羅馬的政變,到教皇重新控制羅馬。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羅馬帝國與西漢帝國疆域示意圖:圖中羅馬帝國疆界為公元117年的界限+西漢帝國的疆界為公元1世紀初

延續將近1500年,包括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如何興起,以及羅馬帝國周邊國家對羅馬的影響,有波斯、阿拉伯、匈牙利 、保加利亞、俄羅斯、蒙古等國家的簡短歷史,甚至還提到了長城和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以及北匈奴的西遷,忽必烈的艦隊對日本不成功的入侵。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漢朝與羅馬的關係

整部著作氣勢恢弘,是一部堪稱鉅著的作品。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羅馬

二戰時期知名的英國首相丘吉爾,更是經常在演說中引用書裡的金句,其政治和戰略思想也深受該書影響。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羅馬

《衰亡史》問世至今,已歷經244年,但吉本其人、其書,及其所提之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熱烈討論的課題。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代羅馬

經過200多年的考驗,《衰亡史》儼然成為近代歐洲歷史與文學的經典之作。1995年,英國某圖書公司將《衰亡史》合成三卷,重新編輯出版,並將之列入深受歡迎的“經典”文庫中。《衰亡史》的列入“經典”系列,相當程度反映了現代人對這部書的歷史定位。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對羅馬帝國的入侵100-500年

緣起:在古羅馬廢墟朱庇特神廟上的沉思

眾所周知,《羅馬帝國衰亡史》一書的寫作,有一個浪漫的起源。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羅馬

1764年秋天,吉本抵達羅馬,繼續他的“旅遊”行程。根據他的回憶,在10月15日的黃昏,他來到古羅馬廢墟,在“朱庇特神廟 (卡比託利歐山)”靜坐沉思:“那是在羅馬,1764年10月15日,我正坐在朱庇特神廟的廢墟上沉思,忽然傳來神殿裡赤腳僧的晚禱聲,我的心中首度浮出寫作這座城市的衰亡的想法。”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朱庇特神廟 (卡比託利歐山)

古羅馬廢墟的景象令他十分震撼,一時靈感湧發,心生寫作羅馬帝國衰亡史的念頭。“不過”,他補充說,“我原本只計劃寫這座城市的衰頹,而非羅馬帝國的衰亡;而且,我的讀書和思考雖開始朝那個目標,但因雜事的干擾,經過數年的蹉跎,我才鄭重地投入這件艱鉅的工作。”吉本《我的作品和生活回憶錄》中這簡短的一幕,因《衰亡史》的成名而留芳,為後世傳誦不已。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羅馬帝國衰亡史》

“朱庇特神廟的沉思”這一段文字,成為諸多討論《衰亡史》問題的一個焦點。在《我的作品和生活回憶錄》中,吉本將羅馬之旅美化成一個朝聖似的旅程,再把“朱庇特神廟的沉思”,描寫成一種近乎宗教改宗般的經驗。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雕像

這一段傳神的表白,曾獲得許多讀者的認同。不過,20世紀曆史學家對此一情節的真實性,提出不少質疑。

《我的作品和生活回憶錄》是吉本有關自身學思歷程的一個自剖。在這部自述中,學界一般認為,吉本對自己如何成為一個“羅馬帝國的歷史學家”,曾經過一番刻意的塑造,其間有誇大之處,細節也不盡翔實。“朱庇特神廟的沉思”一節尤其引發質疑。有學者主張,1764年10月15日這天,吉本其實並沒有到朱庇特神廟。吉本在羅馬寫的書信與日誌中,找不到他在這天探訪朱庇特神廟的紀錄。事實上,根據與吉本同行的吉斯的日記記載:“10月15日早上下雨,吉斯和吉本是到羅馬的一處畫廊看畫。”換言之,“朱庇特神廟 的沉思”一幕,可能是吉本虛構的情節。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羅馬

這一個質疑有一定的說服力。假如朱庇特神廟的經驗屬實,並讓吉本如此震撼,以他勤作紀錄的習慣,按理應會留下文字。但是,吉本的資料中卻找不到相關記載,似乎有違常理。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公元117年羅馬帝國

但是,美國學者柯蕾多為吉本提出辯護。她認為:學者不應隨意否定吉本自述的真實性,她“不相信吉本在其生命中最嚴肅的一刻說謊”。何況,在吉本的自述中,有幾項事實是不容置疑的,包括:他聽到教堂僧侶的晚禱聲、此教堂坐落在卡庇多神殿的遺址等。事實上,吉本相當在意其《我的作品和生活回憶錄》的真實性,嘗言:“真實,赤裸裸的、不客氣的真實,是比較嚴肅的史著的首要美德,也應是我此一個人自述的唯一長處。”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羅馬

質疑:“朱庇特神廟的沉思”是虛構情節?吉本到底有沒有去過卡比託利歐山?

在吉本的敘事中,可以看到,古羅馬的景緻特別容易讓他感動、引發他的歷史想像。1764年10月2日,他踏上米爾維亞橋,面對羅馬古城的心情,就是其中一例。他在《日誌》中記載:“我們在傍晚五時到達羅馬城。從米爾維亞橋上,我陷入一場古代的夢中,直到後來方被關卡官員打斷。”他的《我的作品和生活回憶錄》生動地回憶當時激動的心情:“我的個性不容易受到激動,而且我未感受的激情,我一向不屑於假裝。然而,即使25年後的今天,我仍難以忘懷、也無法表達,我首次接近、踏進這座永恆之城時,內心的強烈悸動。”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中世紀古羅馬

羅馬之旅中,吉本多次露出類似激動的心情。他在抵達羅馬的次日,就迫不及待去造訪羅馬廣場:“經過一夜的輾轉難眠,我踏著高昂的腳步,走上羅馬廣場的廢墟;霎時間,每個值得紀念的地點,無論是羅慕拉斯站立的地方,或塔利演講的地方,或凱撒被刺倒下的地方,全映入了我的眼簾。”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羅馬

這是一次極其震撼的接觸,令吉本心情激盪不已:“經過數日的興奮,我始能冷靜下來,進行仔細的探索。”10月9日,吉本參觀圖拉真廣場,對古羅馬的偉大讚嘆不已。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凱撒銅像

在此,吉本心情的悸動表露無遺,這個遺蹟對他似乎有特殊吸引力。無論1764年10月15日他是否確實來過這裡,這裡的景象讓他印象深刻,從而激發他的靈感,是很有可能的事。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羅馬-大火

1787年6月27日,吉本寫完了《衰亡史》。在書的結尾,他留下一段話:“那是在卡庇多神殿廢墟中間,我的心中首次出現寫一部書的想法,這部書曾經娛我和幾乎花了我生命中的20年光陰。”

經過了近四分之一世紀,他對“朱庇特神廟”的記憶依然清晰。一個靈感竟讓他為之耗掉“生命裡20年的時光”,自然不會是一個普通的靈感,更不是隨便就能憑空虛構。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羅馬

事實上,要<strong>解釋《衰亡史》的源起,我們不能只在朱庇特神廟轉圈。極有可能,吉本是把此一情景過分戲劇化了。但他的靈感絕非只是一道意外的靈光,可以說是他在長期接觸古羅馬典籍與歷史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而來。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羅馬帝國的興衰

首先,吉本自幼接受古典訓練,長期沉浸於拉丁古典,對古羅馬歷史產生一種熟悉感。

其次,在“旅遊”期間,他研讀大量古羅馬人文、歷史與地理的典籍,加深了對古羅馬的認識。

最後,在意大利“朝聖”的過程中,他親身觀察古羅馬遺蹟,被其透露的昔日光輝所感動,遂激發其靈感。他在羅馬寫的家書曾說:“對我這顆因對羅馬人已先有認知,而多少有預備的心靈,這裡提供了這麼豐富的有趣事物,因此我幾乎真如在夢幻中。”換言之,吉本在卡庇多神殿廢墟之會產生如此的感動,是有強烈的心理預期為其基礎的。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羅馬帝國

吉本投入羅馬帝國史,與其整個讀書歷程有密切關係。他的選擇羅馬帝國衰亡史作為其寫作課題,其實是順理成章的發展。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羅馬帝國284年

洞悉: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是什麼?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羅馬帝國的分裂

“羅馬帝國衰亡史,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壯觀,和最驚人的一幕。”在這歷史過程中,吉本觀察,“各種不同的原因與其累積的結果,同許多人類歷史上最有趣的事件,相互交織在一起”。

羅馬帝國何以走向衰亡?吉本說:“對哲學家言,歷史知識就是探討因果的知識。”《衰亡史》的讀者,一定會感到好奇:這個18世紀的歷史家,對此一恆久的歷史課題,會提出什麼真知灼見?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羅馬帝國地圖公元前168-公元476年

關於“羅馬帝國的衰亡”,一個常見的說法是:吉本把它歸咎於“基督教的興起”。《衰亡史》的確提出“蠻族與宗教的勝利”這個論題,來說明導致羅馬帝國瓦解的力量。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羅馬帝國地緣結構圖

然而,深究《衰亡史》,會發現:吉本對羅馬帝國何以衰亡並沒有一貫、系統的解釋。他曾在書中的不同情境,多處陳述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而這些因素之間並無一定的關聯性。他提到羅馬皇帝的失政、軍隊的跋扈、貴族勢力的翦除、公民精神的淪喪、社會的奢靡腐化等。當然,基督教的發展與蠻族的入侵,也是有名的兩項。不過,若用此二因素來概括吉本對羅馬帝國衰亡的解釋,則將過度簡化他的歷史論述。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羅馬帝國示意圖

文治武功壯盛且又疆域廣袤的羅馬帝國究竟因何由盛而衰亡?對於羅馬帝國的衰亡,吉本的基本論點為何?吉本自述《衰亡史》的目的,是要“推尋羅馬帝國衰亡的最重要情節”。《衰亡史》的敘事,起自公元2世紀兩位安東尼皇帝──庇烏斯與奧理留斯──在位時期。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羅馬

在這個時期,羅馬帝國達到鼎盛:羅馬帝國在基督紀元第2世紀,據有地球上最富饒美好的區域,掌握人類最進步發達的文明。自古以來聲名不墜而且紀律嚴明的勇士,防衛著遼闊的邊界。法律和習俗溫和卻能發揮巨大的影響力,逐漸將各行省融合成一體。享受太平歲月的居民,盡情揮霍先人遺留的財富和榮光。

詭異的是,在吉本看來,這個鼎盛時代卻也是此一帝國步上衰亡的開始。何以如此?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羅馬帝國

<strong>01羅馬帝國政治制度的缺陷。根據他的分析,關鍵在於羅馬帝國的政治制度:“奧古斯都體制”。

熟悉羅馬史的人都知道,屋大維在共和末期內戰勝利後,為了重建帝國,建構了一套政治體制。這一套體制,表面上維持共和的形式,實際上是皇帝個人獨裁,如吉本指出:“共和體制的形象,從外表上看來受到尊敬和推崇:國家主權似乎仍舊掌握在羅馬元老院手中,而執政治國大權則已全部授給皇帝。”奧古斯都摧毀共和貴族,壓抑平民力量,去除了傳統羅馬政治中的制衡力量。如此一來,皇帝大權獨攬,沒有任何機制可加以制衡。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奧古斯都:羅馬皇帝

在獨裁體制下,帝國的命運繫於皇帝一人,其素質的良窳經常影響帝國的發展。賢明的皇帝固然帶來安定繁榮,奠定“羅馬和平”時代。早期的皇帝,如聶爾瓦、圖拉、哈德良和兩位安東尼皇帝,均能以才治國、以德服人,造成羅馬帝國的盛世。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羅馬-辛辛那提斯

可是,吉本提醒,歷史經驗顯示,羅馬皇帝的素質“可以看到極端的兩極:邪惡與美德、高潔完美與低劣敗德”。奧理留斯之後,皇帝或來自繼承,或由軍隊擁立,率皆才智平庸、專斷殘暴,其統治是依賴“專制”與“軍隊”。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羅馬皇宮

<strong>02“禁衛軍”弄權干政,是奧古斯都體制衍生的另一嚴重問題。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羅馬禁衛軍

奧古斯都深知,他的專制統治必須依靠武力維繫,乃決定建立一支“禁衛軍”,以備“隨時保護皇帝,威嚇元老院,或在第一時間撲滅叛亂”。到提比流斯,禁衛軍被允許在羅馬設置永久軍營。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早期羅馬突擊隊

這個作法,吉本認為,不啻是“幫國家套上鐐銬”。就他看來,“羅馬禁衛軍的跋扈,是羅馬帝國衰亡的第一個徵候和原因”。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羅馬軍團

羅馬帝國擁有紀律嚴明的龐大軍團,但強大的軍事力量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軍人干政,軍人不僅介入帝位繼承,造成動亂,“幾乎每個朝代的替換,都起於篡奪者之叛逆與謀害”。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羅馬戰士

<strong>03經濟和人口也是衰亡的主要原因。戰爭和瘟疫使得人力不足,蠻族於是大量遷入。羅馬帝國既無法同化日耳曼等蠻族,當這些蠻族構成羅馬帝國官兵,進而成為皇帝時,帝國已名存實亡。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羅馬帝國兒童

經濟衰退來自於水土流失和奴隸制度致使農業破產,奢侈的生活方式造成貴重金屬流向東方,貨幣貶值。資本因重稅而公有,生產力下降,無法負擔帝國生活時,羅馬也就隨之崩潰。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羅馬居民

物必自腐而後蟲生。羅馬帝國的衰亡,吉本認為,導因於內部問題:“羅馬的敵人在其內部:暴君與軍人。”

依照他的觀察,在奧古斯都建立獨裁體制之時,羅馬帝國就埋下了衰亡根源。兩位安東尼皇帝在位時,羅馬展現的盛世景象只是一種假象。就此角度言,在吉本的討論中,“基督教”與“蠻族”兩大因素,只是加速羅馬帝國瓦解的力量,並非導致其衰亡的根本原因。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歐洲民族分佈圖

<strong>04基督教會的負面影響和蠻族入侵。

吉本對基督教會的不友善,是眾所皆知的事。他在《衰亡史》中對基督教有嚴厲的批評。他曾指責教會的出世精神、修院制度與獨身主義,認為這些精神顛覆了羅馬人傳統的公共德行;他更批判教會的神學爭論、教士的腐化與宗派的內鬥,讓原已紛亂的帝國進一步撕裂。不過,在吉本的認知裡,教會的負面影響是在公元4世紀後才顯現。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基督教與羅馬帝國

實際上,基督教雖然早在帝國境內傳播,但是到313年才被尊為國教。同樣地,蠻族也是到4世紀後期才對羅馬形成嚴重壓力。378年,哥德人擊敗皇帝華倫斯於亞得里亞那堡,正式在帝國境內立足。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基督教在古羅馬的傳播

406年,勃艮地人、阿拉尼人與汪達爾人成功渡過萊茵河。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三大蠻族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凱爾特人

吉本評論此事說:“這一次著名的渡河之舉……可視為是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羅馬帝國的淪亡。自此致命的一刻,長久以來分隔地球上文明與野蠻國家的障礙,被夷成平地。”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羅馬鬥獸場

自此以後,羅馬帝國搖搖欲墜。410年,哥德人入侵意大利,攻陷了羅馬,蹂躪此一“永恆之城”。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羅馬帝國的分裂和西羅馬的滅亡

綜合而言,吉本基本上主張:羅馬帝國的衰亡導源於奧古斯都獨裁體制的建立。這個論斷看似宏觀,事實上並無特殊的原創性。這裡,他只是重述古典“共和主義”的一些概念。觀念上,吉本偏向羅馬共和。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羅馬

在這方面,他深受羅馬史家塔西陀與啟蒙哲士孟德斯鳩的影響。這一古一今兩位人物都稱頌“共和體制”,認為羅馬共和的制衡精神,造就了羅馬的偉大。相對地,奧古斯都的專制體制刻意摧毀共和精神,使羅馬人民變成政治侏儒。一群政治的侏儒如何能夠支撐一個偉大的帝國?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羅馬元老院

吉本有關羅馬衰亡原因的論斷,許多已經流為歷史常識。從現代學術的角度評斷,吉本的歷史敘述長於道德化的修辭,而短於嚴密的分析式論證。他經常下格言式的論斷,修辭的力量掩蓋了論證的空泛。《衰亡史》第38章這一段文字,可說是典型的“吉本式”論述:“羅馬帝國的衰亡,乃是毫無節制的擴張帶來的自然而無可避免的後果。繁榮埋下了衰敗的伏筆,而隨著征服的擴大,其毀滅的因子也倍增;而一旦時間或災難移走其人為的支柱,其龐大的構造遂被其自身的壓力所壓垮。”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羅馬歷史發展線索(羅馬帝國約500年)

羅馬帝國的衰亡,吉本說,其原因“既簡單且明顯”。在他看來,這個帝國的走向衰亡乃是勢所必然。反倒是,它“能存在如此長久,才令人感到驚訝”。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羅馬

構建:一世代人史學雄心與探索的完成,敘事縱橫1250年,全書共使用超過8000個以上註腳,引用近代古典學者人數多達409人!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羅馬

19世紀以來,隨著史學的專業化,羅馬史的研究有進一步發展。新一輩羅馬史家的研究愈趨嚴密、精緻,無論在研究的廣度或解釋的深度上,都已經超越吉本《衰亡史》的成就。德國的莫姆森是19世紀的羅馬史大師,所著《羅馬史》五卷,甚至獲得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20世紀更是名家輩出,俄國曆史家羅斯托夫茲夫《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兩卷與英國曆史家瓊斯的《羅馬帝國後期史》三卷,都是體大思精的傑作,堪為羅馬史研究的新典範。儘管如此,吉本的《衰亡史》在近代史學的經典地位仍然難以取代。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羅馬

《衰亡史》全書分為71章,6大卷;其敘事縱橫1250年,涵蓋西歐、伊斯蘭與拜占庭3大文明。吉本耗費20年的光陰,才完成此一大作。從任何角度看,《衰亡史》都是一部巨構。假若吉本對羅馬帝國的衰亡,沒有提出具原創性的解釋,那麼,這一部史著的價值何在?在近代史學史上,這部鉅著應如何作學術定位?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安東尼和克麗歐佩特拉的會面。

吉本寫作《衰亡史》,有學者指出,“《衰亡史》的史學成就,不在於提出羅馬帝國衰亡的創新解釋,也不在於新歷史事實的發現。吉本的史學雄心,是在以一個啟蒙的敘事架構,來統整近世學者的考證成果,將其建構成一個創造性的大綜合。吉本細膩的構思與卓越的文采,使《衰亡史》的寫作空前的成功。”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代羅馬奴隸

在吉本的心裡,他想做的是一個<strong>從理性、批判的角度去建構歷史系統的人,“運用修辭的力量,只為了把歷史事件間的關係環節講清楚”。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羅馬基督教堂

一部縱橫千年的史著,必須構建在無數的歷史事實上面。根據一項統計,吉本的《衰亡史》一共使用超過8000個以上註腳。這8000多註腳,就如8000塊磚頭,疊出一座羅馬大廈。在這些註腳裡,我們可以看到吉本閱讀的廣闊與治學的堅實。根據同一統計,《衰亡史》引用到的近代古典學者,人數多達409人。書籍800餘種,有數千冊之多。除此之外,像是各種地方誌、編年記、法典、地圖、碑文等更是不勝枚舉。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歐洲

這些作者幾乎涵蓋所有的18世紀能夠接觸到的羅馬史專家。在歷史寫作史上,吉本旁徵博引的功夫是空前的,很少有史家能夠企及,更不用說超越了。

吉本自述:“我的敘述乃萃取自最後這一時期的古典閱讀。”《衰亡史》一書的知識基礎,主要有二類:古代拉丁歷史家的著述與近代古典學者的研究論著。拉丁古典是吉本自幼熟悉的知識領域。在寫作《衰亡史》時,他更“不知不覺投入奧古斯都時代浩瀚的歷史大洋中”,深入“原始史料,包含希臘文與拉丁文者,從笛翁到馬塞利努司的著作,從圖拉真皇帝時代到西羅馬皇帝的末期為止”。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歐洲主要語言分佈圖

吉本更大量徵引近代學者的古典研究成果。從文藝復興以來,經典考據與古史考掘變成為歐洲歷史研究的主流。經過300年的努力,歐洲學者對希臘、羅馬作了廣泛的研究,累積了豐富的古史知識。在這方面,17、18世紀法國古典學者的貢獻尤大。吉本寫《衰亡史》時,廣泛地應用了他們的論著。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歐洲莊園

吉本自幼接受拉丁古典訓練,並長期沉浸於近代的古典學術,但是本人卻不曾真正從事古典考證工作。他承認自己雖研究過“考證理論”,卻“未學到如何應用這門技藝”。

在氣質上,吉本是一個典型的“紳士學者”。他不是皓首窮經的學究,不屑投入博學式的瑣細研究。他對史學工作的本質,有相當現代的看法:歷史工作不只在考訂瑣碎的史實或編纂枯燥的年鑑,歷史家的目標是要把複雜的史實建構成一個可以理解的“系統”。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薩賓部落的威脅羅馬的早期敵人是薩姆尼人

一個理想的歷史家,既不是考古家或博學家,也不是編纂家或年鑑家,而應是一個能夠構建出“哲學的”歷史敘述的“歷史家”。吉本的雄心是要讓史學還複本來面貌,而《衰亡史》的寫作即是此一願望的實踐。

吉本雖然不認可“經典考據”與“古史考掘”是真正的史學,但卻瞭解到“考古家”或“博學家”著作的價值。這一種認知是吉本的史學終究能超越時代的原因。歷史寫作的風格,吉本認為,固然要避免淪為“枯燥的編年體”,但也不能墮入“誇飾的議論”。羅伯森曾查證《衰亡史》的內容,發現:<strong>“他有努力研究的功夫,缺乏此一功夫,無人當得歷史家之名……我曾核對過其多處引文……發現他引注的文字,無一不是其親自查過的。”

迄今,《羅馬帝國衰亡史》依然是羅馬歷史的最權威著作,吉本的史學思想也將永遠在世界史壇熠熠生輝。

英國曆史家崔弗羅普說:吉本的《衰亡史》代表“一整個世代人的史學雄心與探索的完成”。這是一個具有歷史眼光的評價。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羅馬戰船

啟示:歷史就呈現在那裡,關鍵是要有所思

通史的編撰,通常會本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責任感——中國西漢的司馬遷如此,10世紀英國的愛德華·吉本也是如此。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戰場

羅馬帝國的衰亡,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驚人的一幕。這個壽命橫跨千年的龐大帝國,深遠地影響了後世。

它繁盛時的疆域廣闊無比,越過英吉利海峽西進英國,東伐敘利亞、埃及;它豐美的文化跨越國界線,以壓倒性的強勢姿態,改變了各地的飲食習慣、建築、藝術,甚至是宗教。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地圖

一個帝國的崛起、昌盛與衰亡,羅馬世界的禍福安危,除了天時與地利,皇帝的個人素質更是最為人矚目的重要影響;凱撒、奧古斯都、圖拉真、君士坦丁……這些聲明鑠金、驍勇善戰的帝王,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但羅馬帝國的偉大不只在光明面,它晦暗的歷史也成為提點後世的珍貴教材;暴君圖蜜善、喀利古拉、尼祿,他們的殘虐無情、善變與揮霍,暴露了人性最原始邪惡與暴虐,與偉大君王的光輝相襯托,成為人們需時時警覺的暗影。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古羅馬帝國

歷史不僅是紙上書寫,而是人類活生生的軌跡。在光明燦爛的文明成果之外,爭奪的激情、落敗的絕望、對過去傷害的記憶,以及對未來危險的恐懼,都是榮耀勝利顛峰後註定走上的衰亡命運。

歷史如河,不論是多麼有名的人物死去,多麼雄偉的建築物倒塌,過不了多久就會被沖刷殆盡、不復痕跡,而唯有掌握其中的高峰與低谷、湍流與漩渦,才能真正明瞭流竄在我們血脈裡,從古到今從未更變的人的本質。

《羅馬帝國衰亡史》:來自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耗費20年光陰著成

鬥獸場

確實,歷史都是已經發生過了的人和事,無論如何,它就呈現在那裡,關鍵是要有所思,才有更大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