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人才上“超配”,能否解老闆人才困境?

民企人才上“超配”,能否解老闆人才困境?


最近走訪不少中小民企,其中一個突出的探討共性問題,就是人才問題。

比如:優秀的人才找不到?


原以為是人才,但經過半年一年後發現這個人才達不到預期?


設計研發人才招了半年還沒有?


想發展電商,有關人才找不到,即使接觸到優秀人才,他們也願意自己去創業?


營銷人才花了不少市場推廣費用但沒有效果?


想物色一位總經理但總覺得沒有合適的人?等等。

當我在調研訪談中提出人才上要“超配”時,老闆主要表現出幾種類型:

第一種是不以為然。覺得自己企業條件不具備、時間不成熟,總之找各種理由認為不可信。

第二種是似乎有點感覺。認為說得有道理,但總還有那麼一點顧慮,思想上認可,但行動上遲緩。

第三種是十分認同。老闆會從自己角度反思自己,認識上積極,行動計劃明確。

民企人才上“超配”,能否解老闆人才困境?


我之所以提出“超配”策略,確實看到了企業人才瓶頸問題的突破點在於此,與此同時也看到了優秀企業在這個方面敢於嘗試敢於踐行,結果還是十分有效的。方太廚電、顧家家居、世友地板、阿里巴巴等都是這方面的典範。

所謂“超配”,就是同個行業同個崗位配置人才時要花常規薪資的3-5倍,比如說常規一個運營總監年薪50萬,超配人才時就得至少花150萬年薪去找。

這至少有兩大好處:一個是大大過濾掉“泡沫”型人才,現實是不少人才只有50萬年薪的本事,偏要給自己定100萬年薪的價格。

另一個就是可以大大拓寬優秀人才來源的數量,不僅是同一行業,還可以跨界行業物色等。

民企人才上“超配”,能否解老闆人才困境?


人才上“超配”,有那麼多好處,中小民企老闆為何不用或者用不起來?主要有五個方面原因:

一是老闆野心不夠大。

野心不大,不需要更多超配人才。

二是老闆認識不夠通透。

總以為花大價錢請人才,也未必有好結果。用人上,總以為人才是成本而不是資本。

三是老闆自身管控人才水平不足。

經常出現兩個極端:一個是完全放手人才去做,但結果不如意;還有一個就是對人才管控過嚴,人才特長髮揮不出來,處處受到制約,結果也不好。

四是企業管理基礎不紮實。

基本的管理體系、制度、流程不完善或不健全,即使人才進來了,也很難發揮作用。

五是企業變革程度不強。

變革必然帶來利益調整,也必然引發一定衝突,如老闆變革意願不堅定,引進超配人才,也將可能出現孤掌難鳴的窘境。


民企人才上“超配”,能否解老闆人才困境?

綜合來看,中小民企要實施人才“超配”策略,建議重點需要把握“六個一”:

其一、一個有野心的戰略。

無戰略,無人才。無野心的戰略,也就沒有超配的人才。

聚集天下超配人才,唯有戰略為先。沒有年均至少35%以上覆合增長率的戰略目標,人才超配就缺少豐厚的土壤。

其二、一個有遠見的人才投資價值的理念。

超配人才策略,確實短期看要花費不少費用,但如果老闆只將超配人才作為一種成本,那投資的價值理念發生偏差。

超配人才,不是成本而是資本,真正的人力資本創造企業持續價值。

其三、一個有面對失敗但敢於擔責的魄力和勇氣。

有魄力有擔當的老闆,即使在面對使用超配人才上不如意,也不會將責任全部歸咎於別人,而是自己勇敢承擔這個責任,並且反思自己不足,以便於下次使用超配人才時更得心應手。


其四、一個有雙方都認同的體系或規則。

超配人才常常來自於大型企業相對規範有體系的企業,如引進使用這類人才,缺少必要的體系是很難讓這類人才安心。如目標計劃體系、預算體系、授權體系、績效薪酬體系、股權激勵體系等。

其五、一個足以讓超配人才發揮才能的空間。

老闆不能找個超配人才,只是做自己的一個簡單執行,這就大材小用了,浪費了人才,也浪費企業資源。

企業真正可取做法是,在底線之上,充分給予人才以空間和權限,發揮出人才專業的價值。

其六、一個足以使超配人才持續增加職業價值的幫扶。

超配人才也不是全能,也有不足,也需要改進提升,這時候老闆需要有幫扶的姿態。

不幫扶,人才難以服水土;不幫扶,人才難以知恩情;不幫扶,人才難以共患難!

老闆幫扶的重點在於給予樹立威信、快速融入到企業各業務、知曉理解企業價值準則等。

可以採取單獨、團隊等方式,也可以採取正式或非正式溝通方式。

總之,民企若膽大心細,則超配人才就是真正的“大熊貓”;民企若顧慮計較,則超配人才就會遠離你,想找都找不到,想用也用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