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羲之與鵝的關係,看一代書聖的自我修養

王羲之在魏晉的文壇赫赫有名,但他更多被後世所銘記的是他在書法上的造詣。

其代表作《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自問世起便飽受世人的讚歎,更是在唐代因太受唐太宗的喜愛而被隨葬入墓,從此世間唯有其摹本。但即便如此,那些按照王羲之原作品筆跡臨摹的偽《蘭亭集序》依舊令人歎為觀止,由此便不難看出王羲之書法水平之高。

從王羲之與鵝的關係,看一代書聖的自我修養


但這樣一位被世人尊稱為書聖的書法大家,卻與鵝之間有著深厚的不解之緣。在《晉書》中就記載了王羲之“寫經易鵝”,“悲嘆鵝死”的軼事。今日,就讓我們從王羲之與鵝的關係入手,一探這位書聖的自我修養。

1.究愛鵝之原因,知書聖之善思


王羲之對於鵝的喜愛可在晉書中一尋端倪。

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息彌日 。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指會稽有一個老嫗,養的鵝叫聲十分好聽。王羲之知道了後便暗中派人想要買下這隻鵝,但老嫗說什麼也不肯把這個鵝賣了。王羲之沒辦法,只好帶著朋友親自前往觀賞這隻奇鵝,結果老嫗一聽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來自己家,一激動就把鵝給殺了拿來款待王羲之。王羲之知道後悲傷難以自抑,連續好多天都不停地嘆氣。能夠派人花錢買一隻鵝,甚至放下身價親自拜訪只為一睹鵝之面容,最終還因為鵝的死亡而悲傷嘆息。王羲之對鵝的喜愛便可見一斑了。

從王羲之與鵝的關係,看一代書聖的自我修養


一代書聖為何如此偏愛於小小的白鵝呢?後世的書法大家們一致認為這是因為王羲之從鵝的游泳、行走、轉頸等姿態之中琢磨出了書法的技巧,從而對鵝厚愛有加。

宋代陳師道《後山談叢》如此評價。

“逸少非好鵝,效其宛頸爾,正謂懸手轉腕。”


此處意指王羲之從鵝轉頸的姿態之中遷移了悟出了手腕在書寫時的姿勢,從而練就了一副懸空寫字的本事。

由此便知王羲之對鵝的喜愛,本質上掩藏著他的善思精神。能從鵝的身上得到有關於書法技巧的啟發,使他對鵝喜愛有加。而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善於思考的精神

,在古代養幾隻鵝當然不是什麼難事,而在這麼多養鵝的家庭中,偏偏只有王羲之一人從鵝的身上發現了書法的技巧,這與他善於思考的優點是難以分開的。

從王羲之與鵝的關係,看一代書聖的自我修養


而這一特點不僅體現在他與鵝的關係之中,還集中分佈在他早年學習書法的歷程之中。王羲之早年師從衛夫人,在那裡學到了鍾繇之法及衛氏數世習書之法,於是他早期的書法作品之中,女性的柔美之態盡顯其中,而他也將衛夫人的筆法練就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紅蓮眏水,碧沼浮霞。書法大成的他並沒有固步自封,而是從衛夫人的藩籬之中走出,開始遊覽天下的名勝古蹟。

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梁鵠書; 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


王羲之在遊覽各地名山大江的途中,看遍了前代書法大家的碑文。也幸好王羲之善思,沒有因之前的成就而驕虛自大,而是仔細地琢磨起這些碑文的筆法來。於是他恍然明悟,從衛夫人書法的柔美之中走出,古代篆刻的大氣磅礴賜予了他新的思路。於是他中和衛夫人之柔和與古筆法之剛毅,納兩家之長而自成一派,實現了自我書法風格的轉變。

從王羲之與鵝的關係,看一代書聖的自我修養


可以說,深究王羲之愛鵝的原因,便不難看出一代書聖始終保持空杯心態,堅持思索琢磨的自我修養。

2.以經易鵝,足顯淡泊名利


王羲之本人信奉道教,一生淡泊名利,而這一特點也在其以經易鵝的故事之中有所體現。


又山陰有一道士好養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雲:“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其任率如此。


山陰縣的道士擅長養鵝,王羲之為了買下他養的不惜自己親手謄寫一本《道德經》贈予他。要知道那時候王羲之已經名滿天下,就連隨便在老婦人賣的扇子上題幾個字,都能令扇子身價暴漲,更不要說完整地抄了一本《道德經》了。這樣的價值,難道是幾隻鵝就能與之劃上等號的嗎?

從王羲之與鵝的關係,看一代書聖的自我修養


王羲之就是這樣的瞧不起他的作品,對他來說不是鵝的價值彌足珍貴,而是自己的作品實在不值一提,於是拿自己感覺毫無價值的書法作品換回幾隻令自己心滿意足的大白鵝就成了天底下最划算的買賣。

王羲之這樣淡泊名利的心態恰恰是他能成為書聖必不可少的影響,一個人越急於求得功名利祿,就越急於拋出些舉世震驚的大作來成就自我。王羲之本有這個能耐,但他滿不在乎。因為他深諳書法的根本意義所在,他王羲之研究書法,不是為了日後博得一個書聖的大名來千古流芳,他是在筆寫我心,在一筆一劃中磨礪自我心志,在筆走龍蛇之中展現意趣。本就不是為功名為寫,其作品富含的感情與意蘊則更加純粹與自然。

從王羲之與鵝的關係,看一代書聖的自我修養


也正是如此,其酒醉後肆意而為的《蘭亭集序》反而成為天下第一行書,因為在《蘭亭集序》裡,他的那份淡泊體現的淋漓盡致。醉酒後熾熱的感情急需宣洩,而文人的儒雅氣質又讓他在醉酒之餘保持著一份剋制,於是行書成了最好的載體。他將所有的感情拋諸筆尖,於是每一個字都飽含著深情。倘若王羲之一開始就抱著要寫出天下第一行書的功利想法去寫,世間則未必會有這般行雲流水,無比自然的《蘭亭集序》了。

3.愛鵝之深,方顯個人情趣


王羲之對於鵝的熱愛是如此之深,以至於光是他養鵝的“鵝池”遺蹟就有好幾個。

從王羲之與鵝的關係,看一代書聖的自我修養


當年王羲之與眾友聚會修禊,寫下《蘭亭集序》這篇大作的紹興蘭亭有鵝池;他晚年隱居的嵊州金庭有鵝池;曾讓他留住攬勝,風景秀麗的嵊州獨秀山鄉主廟也有鵝池。可以說,王羲之對於鵝的喜愛已經到了寸步難離的地步,有王羲之處,必有白鵝。而他的這般熱愛也讓“王羲之愛鵝”與“陶淵明愛菊、周茂叔愛蓮、林和靖愛鶴”並稱,是為“四愛”。

在四愛中,菊象徵陶淵明隱逸田園的隱士情懷;蓮代表周茂叔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風亮節;鶴則使林和靖翩然君子的形象躍然紙上。所以,白鵝對於王羲之,一定還富有更深層次的意義。王羲之對於白鵝的熱愛,一定也是其個人情趣的體現。

從王羲之與鵝的關係,看一代書聖的自我修養


白鵝通體潔白,毛髮一塵不染,於王羲之而言恰好也是其保持品節,寧折不彎的體現。王羲之的從政生涯雖然順風順水,但在政壇崇尚“清談”的背景下,他始終難以幹出一番大的事業,實現自我的抱負。當時王羲之的朋友殷浩主張北伐,王羲之認為目前國內經濟形勢不好,北伐百害而無一利,應該養精蓄銳。結果殷浩置若罔聞,最終於353年遭受了失敗。深知黑暗的官場非自己一人可以改變的王羲之,最後辭官而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無法兼濟天下的時候,王羲之看見了陪伴一生的白鵝,於是他出官場淤泥,不染一塵而去。

白鵝經常出現於河流溪澗,在道教中有著追求幽靜無塵,隱逸山野的意味。王羲之信奉道教,晚年隱居,對白鵝的喜愛自然更深。所以也難怪白鵝可以陪伴王羲之一生,因為他代表著王羲之人生不同階段的追求。出仕則潔身自好,隱居則悠然靜心。

從王羲之與鵝的關係,看一代書聖的自我修養


王羲之身為一代書聖,其功成名就之處大概也就在於此吧。平日裡勤加思考,甚至可從鵝身上學會運筆之法;以經易鵝,保持淡泊名利的創作心態;一生對鵝熱愛不減,當年初心始終未變。

從王羲之與鵝的關係便可一窺書聖全貌。越是偉大的人,往往越於平凡之處見真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