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周之后中国突然姓氏大爆发。而且以姬姓和姜姓衍生出来的姓氏特别多?

歼星舰支队舰长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搞清楚姓氏的由来。

<strong>01 姓氏的由来

1)姓和氏是人类不同阶段的产物

在遥远的母系氏族社会,女子具生育能力,地位高贵。那时,没有什么夫妻制度,因此也没有父亲的概念,生下来的孩子都跟母亲生活,姓也随母亲。那时,一个部落的强大与否更该部落女性的生育能力息息相关。

所以,上古八大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皆包含了“女”字。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的地位越来越高,父系氏族社会逐渐替代了母系氏族社会。随着一夫一妻制普及,子女改从父亲氏族。

这时,该部落的强大就取决于男性的繁殖能力。而后期的一夫多妻制,使得原来的姓无法满足急剧膨胀的人口需要。因此,为了细分一个氏族不同的分支,就产生了氏。

2)氏的命名方式

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据《左传》记载,氏的命名方式大概分为三种。

  • 以地名为氏:例如,韩、赵、魏是以国名为氏,吕、智是以封地为氏,南郭、东门是以居住地为氏等;

  • 以先人的字或谥号为氏:例如,林、皇甫以先人的字为氏,展、胡以先人的谥号为氏;

  • 以官名为氏:例如,司马、司空、司徒等。

所以,姓是族号,而氏是姓的分支。

02 为何周朝出现姓氏大爆发且姬、姜两姓衍生出来的姓氏特别多?

了解了姓氏的渊源,我们大概可以得出姓氏大爆发的条件:父系氏族社会,大规模的土地分封、官职授予。

那么,在秦汉之前且满足上述条件的朝代非周朝莫属,因为周朝的宗法分封制度决定了这一结果。

1)周朝建立后,被周武王册封的诸侯达到1000多家。其中,姬姓诸侯最多,有53家;姜姓也不少,也有齐、吕、申、许、纪等国;

2)姬姓是周武王的姓,而姜姓则是姜子牙的姓,一个是天子,一个是功劳最大的开国功臣;

3)周朝存在了800年,意味着宗法分封制度实行了800年,这也是氏大爆发的原因之一。

因此,姬、姜两姓在周朝宗法分封制度的推波助澜下,衍生出大量的氏。

结语:

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社会渐渐由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当“家天下”的世袭君主制度成为主流,国君们竭尽所能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周朝的宗法分封制度由此而生,800年的统治时间足够让中国的氏来一次大爆炸。

而姬姓为周天子的姓,姜姓为开国第一功臣姜子牙的姓,因此姬、姜二姓又成为了此次氏族大爆炸里的主角。

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所以,周朝的姬姓成为了实至名归的万姓之主。


读春秋思无忌


大家好,我是历史悠悠,我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西周之后姓氏大爆发是因为周朝的分封制度,姬姓为周天子之姓,姜姓为西周第一功臣姜子牙的姓氏,他们的子孙受封多,所以衍生出来的姓氏就较多。


01 姬姓和姜姓的来源

据《国语》记载,少典娶了有娇氏之女,生下黄帝和炎帝,黄帝在姬水边长成,因而姓姬。炎帝在姜水边长成,所以为姜姓。炎帝,也就是神农氏,先统治了500年,后来日室衰微,黄帝就取代其称帝了。炎帝和黄帝其实大概率是两个部落名称。

02 姬姓的第一次衍生

黄帝执政后,后面的几千年王朝大部分都是他的后人。例如,夏朝、商朝、周朝、秦汉等等。

黄帝生了25个儿子,14人建立自己的姓氏,共计12姓:姬、酉、祁、巳、滕、箴、任、荀、僖、姞、儇、依,其中青阳和苍林与自己同姓姬。其中后稷的曾祖父就是青阳,所以就跟了黄帝的姬姓。


03 宗法制及分封制催生姬姓、姜姓的第二次大衍生


后稷是周朝的始祖,所以,等到西周建立之时,周武王就是姬姓。

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诗经《绵》用緜緜瓜瓞开头,来象征着周人延绵不绝、生生不息。


周武王统一天下后,分封诸侯达1000多个,其中姬姓国家分封的最多。而按照周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先祖的姓,庶子别枝按照自己的官职或封地慢慢地发展了许多姓。


按照宗法分封制度,且我大周朝绵延800载,故由姬姓直接演支出的周姓、吴姓、郑姓、王姓、鲁姓、曹姓、魏姓等411个姓,占《百家姓》总数的82%,被誉为”万姓之祖”,代表了华夏民族姓氏的起源。


就拿周公旦来举例,他的后代除了嫡长子伯禽被分封在鲁国仍沿用姬姓,其他几子因为封地产生了很多姓,据《左传》记载:凡、蒋、邢、茅、胙 、祭都是其后裔。


姜子牙作为西周的第一大功臣,周武王的岳父,姜姓的封赏仅此于姬姓。据统计,从姜子牙开始,共计有102个氏衍生自姜姓。其中包括吕、许、章、谢、齐、高、国、雷、易、方、文、申、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申屠、公牛姓等38个复姓。

结语:

姜、姬为炎黄二帝之姓,为我国炎黄子孙姓氏起源。大周朝的宗法分封制度催化了两姓的大繁衍。



史海觅踪


不错,中国姓氏的高产期是在西周之后,我认为归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详细见下。

姓氏的来源十分繁杂,但寻根问祖可追溯到炎黄二帝头上。据传说,炎帝为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以“姜”为姓。而黄帝名轩辕,姓姬,因生于姬水,得以为姓。老祖宗取姓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建立西周的黄帝直系姬姓子孙了。



一、周初分封制推动氏族衍生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母系氏族时期,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早期姓氏大多为女字旁或女子底,如上古八大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早期的姓氏较少,基本以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为主,其作用主要便是为了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

而到了周朝初期,产生了一波“小爆发”的姓氏,其实是“氏”。周天子为控制广大被征服的地区,开始大规模地分封诸侯。于是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以此类推,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地的名称为氏。但只有贵族阶级有姓有氏,平民有名无氏,甚至无姓。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后来氏的数量远远超过姓,至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之后,姓和氏合二为一。

二、礼乐崩坏,阶级不存

西周末期,随着许许多多贵族的没落与崛起,宗法礼乐制度逐步瓦解,等级差别不再森严,平民阶级也开始取姓氏,取姓氏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如:以先人名或字命氏、以兄弟行次顺序命氏、以职业技艺命氏、以祖上谥号为氏等等。

三、百姓迁徙,流离重组

春秋战国时期,兵荒马乱,战事频发,而老百姓流离失所,好多人无法准确地追寻自己的起源,于是开始自立门户,以己为源,造出了更多的姓氏。

我是平常,如果觉得比较满意,请顺手点波关注!谢谢


读耕


歪史人物西周以后姓氏大爆发有这几个原因。

确切的说是氏大爆发,并不是姓大爆发。在先秦时代有的姓并不多,但是西汉以后,姓氏逐渐合并,姓和氏的界限消失。在上古姓氏中大多是女字边,都是母系社会的遗存,姬、姜、姒、嬴、妘、妫、姚、姞等上古八大姓无一例外。

这一些姓自西周之后,大多有远古母系转为父系的社会制度,然后继续想细胞扩散一样的开枝散叶。原来一些姓随着分封制的推广不停的产生出新的氏,但是后来被混合。

第一,人口爆增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古代的扩张必须要有充足的人口。原始母系逐渐过渡到了父系,但是这些表示来自同一始祖的姓都保留,并且发扬光大。自夏商周封分制社会的建立以及巩固,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在华夏族核心地区以外四面扩张,由于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已经完整的制度,使得四方的原居民几乎都被同化融合。

再加上本身的人口自然增长,小国林立的西周初期,不断地开垦新的土地,然后建立新的城池,周而复始的循环。人口的暴增是建立新的封地的必要条件。

于是,人口大爆发,虽然自春秋以来几百年战争不断,但是总体来说,社会都是一直进步,人口也是在增加。显然,原有的姓已经不能满族需要,这是一方面。

第二,胙土命氏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

西周的建立以及宗法制的完善,西周通过完整的封建制度,不停的向四方扩张,于是不停的分封。西周时代,胙土命氏这一制度更加广阔的推行,这一制度直到战国末期被官僚社会制度取代,此后的分封只是爵位,不再是封国,即使刘邦一度回复国,但是随着汉武帝的推恩令使得这一制度彻底走入历史。

之所以姬姓分出来的氏最多就是因为周朝天子的姓就是姬姓。周武王偷袭攻灭商朝以后,大封天下,姬姓诸侯国一下子就53个,也就是说光这几个大宗就衍生出来53个姓,但是并没有在这里停止,这些诸侯国国君又会把自己除嫡长子以外的儿子或者有功的大夫封给他们国内的城池作为他们私人食邑,这些食邑的大夫公子便大多的以自己食邑为氏。

另外,姬姓还是远古黄帝的姓氏,据史书记载,黄帝儿子有25个,这些人得到了12个姓,但是后代,后稷即周人始祖,也被认为是皇帝之后,商汤,以及大禹都是皇帝之后。

姜姓,也是一个上古姓氏,炎帝就是姓姜,后来和黄帝联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后来呢最大一个就是协助姬姓建立周朝的姜太公了,此后被封在齐国,随即演变出齐姓这个大宗,以及其他102小宗。虽然姜姓现在占比不高,但是他衍生出来的姓氏很多。

另外一个氏产生大宗就是商朝国姓子姓,这个姓总共自商朝建立到战国时代宋国灭亡一共产生170多个姓,以上这一些几乎占了现在人口中常见姓氏。


歪史


姓氏大爆发并不是突然性的,这中间有一个积累过程,导致这个积累爆发的诱因是姓与氏的合流,姓氏的数量就骤然暴增了。为什么姓与氏会合流呢?我们从头说起。

姓与氏的分别

今天我们问人姓名,指的是姓氏和名字的组合,姓与氏、名与字在现代是一种东西,但在古代,它们却是指代两种事物。

姓与氏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母系氏族时期,姓从女从生,上古八大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全都与女字有关,这是母系氏族的残留。

姓最初是被作为族号的,并不为一人一家独有,凡是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同有一个姓,用以区分不同的部族,母系氏族时期随母姓,进入到父系氏族社会后,就随父姓,。

氏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随着氏族部落的人口越来越多,不可能所有人还聚居在一处,必然要有人分出去,分出去的这部分姓仍然保留,不过为了标志区分,另取一个称号,也就是氏。

由于人口少,早期的姓与氏都很少,主要来源于地名、首领名号等,其作用也偏向于实用性,是为了便于不同氏族部落之间的通婚,同姓不得通婚。

再接着进入家天下,社会等级越发森严,姓与氏也从当初的全族共有变成少数人的专属,姓为贵族专属,氏是有封地和官职的贵族男子专属,贵族女子有姓无氏,平民和奴隶无姓无氏只有名。

在西周及以前,姓与氏是分的非常清楚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两者的区分日渐模糊,并最终合而为一。

姓氏大爆发的积累阶段:氏的数量增长与功能变化

古姓的数量一直不多,现在认定的不过数十个,普遍认为古姓的数学多于数十,却也远远比不上今天的姓氏数量。可氏的发展却颇为迅猛,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氏的增长速度很快,并且表现出一种下移的趋势。

氏增长快的一大原因就是它来源多,国名、邑名、爵位、官名、住地、血缘关系乃至名字都可以为氏,如宋氏、智氏、司空氏、公孙氏等等。

氏的增长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有很大关系,由于诸侯国之间的连年征伐,同姓不同姓已经无所谓了,曾经的一家人现在可以打生打死,因为分家太久了,各自的特有标志氏的作用更加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氏取代了姓的一些功能。

而且随着礼崩乐坏,贵族群体日渐衰弱,尤其是在战国时期各国历经变法之后,以军功赐爵的秦国为例,从前爵位是贵族的,平民和奴隶没有氏,现在平民和奴隶可以用战功改变身份,他的爵位可能比一个贵族之后还高,取个氏自然顺理成章。有了这个逆袭平民的带头作用,其他平民即便还没逆袭,取一个氏又有何妨,反正没有惩罚。

在这种礼崩乐坏的情境下,曾经用来分别贵贱的时就成了普适品,姓与氏的功能也日渐接近,并最终在秦汉合流,成为姓氏。氏的数量远超姓,合流后就给人一种姓氏大爆发的感觉,其实背后有漫长时间的积累。

姬姓和姜姓的快速衍生:资源累积

姬姓被称作“万姓之祖”,姜姓则是仅次于姬姓的上古大姓,二者衍生出的姓氏几乎不可胜数,背后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强者恒强,二是抱大腿。

姬姓和姜姓是上古大姓之一,而且各自有一个千古留名的始祖,姬姓黄帝,姜姓炎帝,所谓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被尊称为人文始祖,原因就在于在击败蚩尤后,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是最为强大的两个部落,两个姓天然占据发展壮大的巨大优势,人口增长得快,分支多,氏也就多,日后产生的姓氏自然也就多了。

而炎帝部落之后又被黄帝击败,黄帝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资源较姜姓更大,尤其是姓氏发展关键期的周朝,周王室是姬姓,分封的诸侯国中姬姓国众多,尽管多是些小国,但开枝散叶产生的氏也不可小觑。

此外,不同姓的人是可能同氏的,最终也可能衍生出同一个姓氏,那么找祖宗的时候是找名不见经传的不知名人物还是大名鼎鼎的炎黄二帝呢?结果显而易见。


平沙趣说历史



(周原甲骨文)

为什么西周之后中国姓氏大爆发?——因为“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到时候了。 另外,西周实行的制度,必然导致姓氏爆发。

自古的世界史,都是由一小群人逐渐到一大群人这样一个过程。

美国教授塞维斯说,人群从小到大,分了四步——族群-部落-酋邦-国家。

中国学者苏秉琦说,中国国家的形成是——古国-方国-帝国。

英国的汤因比很有名,他说,西方历史上的帝国只有两个——马其顿和罗马——马其顿没几年,罗马也就四百年;他认为,像英国那种松散的殖民帝国不能算。可是,东方的帝国一大堆——亚述、巴比伦、波斯、阿拉伯、奥斯曼、蒙古莫卧儿和中华帝国。

东方大帝国,始终是西方人心中的阴影。现在依然如此。汤因比说,后来的东方帝国只剩两个——俄罗斯和中国。

说到中华帝国,人们会马上想到大秦帝国,以为这是第一个。

李玲教授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如果把“大一统”作为标准,第一个应该是西周。 西周,把夏商周三国原有的领土归拢为一统天下,实现了“三代”的终结。 (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

自然,秦始皇的“大一统”更像帝国,金戈铁马,所向披靡,剪灭六国,横扫寰宇。然后靠冷冰冰的法律及一套书同文 车同轨等的严格政令管理天下。

其实,西周的天下,也是靠真刀真枪,从殷商那里抢过来的。

“禅让”,若是指部落首领的推选制,只会存在于氏族社会时代。进入国家阶段,不论中外,所有国家的出现都是靠武力。商朝代夏如是。所有外国都是。

所以,孟子云:“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不嗜好杀人的圣贤才能实现统一,这个说法太过于理想化了。

不过,西周实现“大一统”后,管理方法上确与后来的秦帝国大有不同——用李零教授的话说,是“靠热乎乎的血缘纽带和亲戚关系”来控制疆域,实行统治的。

“热乎乎的血缘纽带和亲戚关系”是什么?就是西周的族姓制度,这是西周 “大一统”的核心,也即所谓的分封制。

夏朝的情况还不知道。商朝,只知道商族子姓,其他姓氏不详。

从甲骨文看,商代区分族群的方法是“族徽”——甲骨卜辞里,发现了很多这类“字”或者叫图形。

到了西周,族姓制度很完善地建立起来了。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以带女字旁的姓实现的。所以,王国维说,女姓是周人的一大发明。

族姓反应的是血缘关系。其实,不是“老百姓”的血缘关系,而是帝王和贵族的血缘关系。其维护的,一是王权;二是财产。

因此,古代文献中,都把“帝系”和“世本”排在最前面。

说到“百姓”,最早就是见于西周。《尧典》、《尚书》、《诗经》里,还有西周铜器铭文上,都有这个词。最初的“百姓”,不指底层民众,不包含这些黔首黎民,而只指王公贵族。所谓“百”,是个虚数,言其多而已。

具体来说,西周的族姓制度包括三方面内容——封建亲戚、存亡继绝和柔远能迩(ěr)。 (西周大克鼎)

“封建亲戚”,是西周族姓制度中的支柱。

周族姬姓。文献记载,周族先祖弃的母亲姓姜。就是说,姬姓与姜姓通婚。

历代周王通婚的,共有五姓——除西方的姜姓外,还有北方的姞姓,周弃娶姞姓女为妻;东方的任(妊)姓;姒姓和祁姓。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靠分封亲戚,建立起保护周廷的屏障。

“亲”,指周族同姓,即分封姬姓之国。“戚”,指周王室通婚之姓,也分封建国。

文献相关记载很多——说文王封十六子;武王封若干子,等等。

《荀子.儒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五人”——属于同姓“亲”的五十五个;属于通婚“戚”的十六个。

同姓分封国,叫得上名字的有——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邘、晋、应、韩、凡、蒋、邢、茅、胙,祭等等。

通婚的异性国,有申、吕、齐、许(姜姓)等。

西周的种姓制度,还实行了“存亡继绝”的办法。

按照《论语》的说法是——“存灭国,继绝世,举逸民”。

具体讲,第一是保存被灭亡的国家;第二是不让其绝后,使之嗣续香火,以安抚其民众;第三是举用前朝贤臣。

武王克商,未及下鞍,即封神农之后于焦(姜姓),封黄帝之后于蓟(姞姓)和祝(任姓),封帝尧之后于黎(祁姓),封帝舜之后于陈(妫姓),封大禹之后于杞(姒姓),封成汤之后于宋(子姓)。

同时,西周亦实行“柔远能迩”的办法。

《尚书.顾命》和西周铜器《大克鼎》都记载了这句话,意思是怀柔远人,亲善近人。

怀柔远人,对东夷和南淮夷来说,有了风、嬴等姓;对西夷,有了允、戎等姓;对南蛮,有了芈、邓等姓;对北狄和北戎,有了狄、媿等姓。

亲善近人,就是对文武贤臣、太师三公等等予以封地建国。如太公望、南宫括、散宜生、闳夭等等。这也形成了一些族姓。

前面说到,周族姓姬,与五姓通婚。

文献中和青铜器上,发现西周早期的姓,约20个—— 姬、姜、姞、妊(任)、祁、姚、妫、姒、戈、子、允、媿、㛔(风)、嬴、偃、妀(己)、妘、㜖(曹)、孊(芈)、嫚(曼)等。

古代,除了姓,其实还有氏。氏是姓下面的分支,一般以分封所在地的地名为氏。例如,说到大禹,就说姒姓,夏后氏。

西周亦如此。不管是姬姓的五十五个封国,还是通婚或柔远近迩,所封之人皆有姓也皆有氏。 但随着后代繁衍、时事变迁,至战国时,已经姓氏不分——很多氏,成为了姓。于是,看起来,就是姓氏的大爆发了。

这个时候,黔首黎民仍然无姓。凡是能有名有姓的,不是贵族也是没落贵族。 当然,孔老夫子,已经用“百姓”一词称指黎民。

秦汉以后,百姓才真正成为百姓——老百姓才有了姓。


一老沈一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欢迎讨论。

炎黄联盟,姓的第一次集中

首先一点,在上古时期,只有贵族有姓氏,而黄帝、炎帝合力征伐是大部分非炎黄联盟的部落都消失了,所以当时姓不多,到了尧舜禹之后,最主要的就是八个姓,称为上古八姓,别的有没有呢,肯定有,但是他们不在炎黄联盟内,当时的历史靠口口相传,中国大部分是炎黄子孙,自然都吹嘘自己老祖宗。别的姓,基本就被历史所埋没。皇帝,姬姓,炎帝姜姓。这是第一次

西周时期姓的剧烈减少和氏的爆发

到了西周,天下的姓氏应该也还不少,但是,西周执行的分封属于殖民属性,除了几个先王姓氏原封地不动之外,整个黄河流域是当时文明所在,周朝派出周王室子弟或功臣如姜尚,分封到各地。这些诸侯王到各地之后,与当地的原有势力展开激烈交锋,包括姜子牙刚到齐国封地,第二天就收到莱夷的攻击。西周分封的诸侯国是联盟,自己也很能打,打不过的就找周王联合附近的诸侯国跟人家打群架,慢慢的,各诸侯国就把地盘都占起来了,国与国之间就接壤了。周灭商时,号称天下八百诸侯,最后存有几个?可能楚的熊姓算一个,其他还有世代与周结盟的姜姓应该也幸存了。

这时候的大贵族就是各诸侯和有封地的王公大臣,别的姓都消失了。这些诸侯王不外乎,炎黄尧舜禹夏商的后人,姓氏多为姬、姜。周朝王室的姬姓和姜子牙的姜姓都是姬姓和姜姓中的一支。这是其他姓氏第二次集中。

第一次氏的爆发。西周的封国,灭商立周,建立71个诸侯国,其中53个是姬姓。个诸侯国的继承人,都以国为氏。还有一些诸侯之下的其他爵位,以封地为氏。

第二次氏的爆发。

宗法制的完善。为了保持贵族的地位,老祖宗搞了一套宗法制,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爵位,庶子五代之后,另立门户。

这是继承关系,出了五代,也基本就是平民了。但是,当时,贵族掌握者一项别人没有的本事,识字,所以,很多被诸侯聘任的,就最低有了士这一级别。如果都那么多,都跟诸侯王一个姓,显不出他的姓尊贵来,于是,五世之后,就得用自己的氏,不能再用老本家的姓了。比如孔子,祖上是子姓,宋国王族后裔,到了孔父嘉,已经与宋国老大出五服了,得启用自己的氏。孔父嘉,其实是字孔父,姓子,他的后代干脆以‘孔’字作为这一支的氏。当然,当时肯定还有别的孔氏。七十多个诸侯国,可以想见会分化出多少氏。而且,周王此后还在持续分封姬姓子弟,到春秋早期,有记录的诸侯国也有一百多个。可以想见,还有众多氏,没有流传下来。

氏还有一个来源,就是贵族庶子为了避祸,改姓,如智果将自己后代的智氏改为辅氏,这主要东周时期。

到后来,姓氏合兵,不再区分,自然就很多了。


夜航船水手


在当下,姓和氏是一个概念,并且统称为“姓氏”,但是,在历史上并非如此。在先秦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姓,可以理解成一个共同祖先的标识,而氏,则是姓下边的分支。比如战国时代,秦国和赵国,都是是嬴姓赵氏。可以理解成,赢姓下边分出许多氏,而赵国和秦国,都是嬴姓赵氏下边的子孙。此外,先秦时代,还存在男从氏,女从姓的说法。

比如姜子牙是姜姓吕氏。因此,姜子牙的后人,比如齐桓公小白,全名叫吕小白,而女子则只能按照排名并冠以姜姓——比如孟姜。再比如秦国,秦始皇的正确名字叫做赵政,而秦国君主的女儿,则是孟嬴这样的名字。

让人感到惊讶的是,中国历史上,西周之后才出现姓氏爆发现象,并且,大多数现代姓氏,都是由姬姓和姜姓衍生出来的。

个人感觉,原因如下:

时代问题

西周末年,西周天子就对很多势力较大的诸侯无力约束。甚至西周幽王去世以后,周朝出现两个天子并存的状态,而这两个天子,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诉求:既有主张维持原有秩序的诸侯支持周携王,以及主张诸侯兼并秩序的诸侯支持周平王。最终,经过多年的火并,周携王被周平王一方的势力杀死,东周秩序开始。

东周的开始,被孔子视为礼崩乐坏的开始——诸侯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原本的秩序遭到了摒弃和否定。人们的思想也开始混乱。


因此,诸侯们开始重视氏而轻视姓——毕竟,姓意味着大集体,而大集体处于虚无化,而氏则意味着小团体,小团体的利益是一种现实具体的存在。而随着氏的被重视,逐渐的,大量的氏在春秋战国这数百年时间里得以衍生出来,并流传至今。

“国姓”问题

那么,为什么衍生出来的氏里面,以姬姓和姜姓居多?

在我国清朝,满清统治者作为少数族裔,为了能够长期统治庞大的国土,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比如满清皇帝娶蒙古格格为皇后,从而笼络蒙古各部;同时,满清统治者通过尊孔、科举,拉拢汉族地主阶级。

周朝灭亡殷商也是如此。有历史学者认为,姜子牙是羌人的首领。周文王和姜子牙联合灭商,可以理解成周国和羌人的一种结盟。

周朝灭亡殷商以后,西周的很多王后,都来自姜姓:武王的王后是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周穆王的王后是王俎姜,周懿王的王后是姜姓王后;周厉王的王后是申姜;周宣王的王后是姜姓王后后;周幽王的王后也是姜姓王后——这些都可以理解成姬姓的西周和姜姓联盟的一些佐证。



而周朝存在八百年,几乎不断对外分封,甚至在东周后期,周天子还将本来已经处于极小的王畿(天子直辖之地)分给了西周公和东周公两个诸侯。在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的许多诸侯,都是西周宗室(姬姓出身),之后历代周天子分封诸侯过程中,大多新诸侯(比如晋国就是周成王册封的),都是姬姓或者姜姓出身。

这种情况导致姬姓和姜姓诸侯的基数较大,从而导致东周时代,很多新衍生出来的氏,都源自姬姓或者姜姓。


藤树先生


这个问题在别的问答里说过无数回了,道理其实很简单。

为何周代会姓氏大爆发。

第一、古代姓氏原本是指民族,就是说原本姓氏下的群体是集中生活的血亲族群,所以一个族群就是一个姓和一个氏。

之所以会有姓氏是因为族群之外还有别的族群,还互相通婚,姓氏是为了区分族群,为了标注父系和母系的血缘。

第二、姓为母系,氏为父系。

姬姓、姜姓原本也都是母姓,所以所谓由姬姓或姜性衍生出的姓氏,其实只是指原本与这个母姓有关而已,并不是说是同一个父系或者母系祖先。

第三、周代施行分封制,全面推行等级制。这样就导致原本的血亲族群架构被取代,血亲族群被分散开去。原本不是一个分支族群的人被集中生活在一起了。氏族被切割成家族,家族被切割成家庭。这样就导致家族、家庭需要创立新的姓氏来标注自己。所以周代姓氏文化大爆发,个人也开始需要姓氏了。

第四、周代与汉代还是有区别的,汉代名字前一般都冠姓氏,而周代很多时侯只有名字。这是因为姓氏文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习惯使用姓氏。

远古的氏都是双字,后来则多为单字,这是因为需要与名字联系在一起,单字加名更好念。而一些古氏又由于历史原因,后人不敢再使用,所以纷纷拆字变成单字。而少数民族和日本则保留着古制,很多都是双字双音节。

第五、姬姓和姜性衍生的姓氏多,那是因为这两个姓是周代最重要的两个姓。这也使得有关和无关的都会附会它们。


國病


炎、羊、🐍、几

“姬”同音“几”

“姜”同“羌”

来自“女几山”

现在的“修觉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