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三立把《吃元宵》演成傳世佳作!這位徒孫卻給經典“另類保鮮”


馬三立把《吃元宵》演成傳世佳作!這位徒孫卻給經典“另類保鮮”

  傳統相聲《吃元宵》是段久演不衰的文哏活,如今的相聲藝人多以馬三立大師的表演為範本。怹演繹的孔聖人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為表演始終以一本正經的態度去描述一段荒誕不經的杜撰故事。段子中孔聖人的語言 、行動、神態符合應有的人物氣質。先得讓觀眾覺得可信,才能可笑。就連少馬爺都坦言:“我們家老頭的活我都會,但我不敢使。”

馬三立把《吃元宵》演成傳世佳作!這位徒孫卻給經典“另類保鮮”

  中國有句老話叫:初生牛犢不怕虎。在馬氏相聲的再傳弟子中有這麼一位年輕人,把馬三爺的這本“教科書”大拆大改,二度創作後重新搬上舞臺。雖說與師爺演的《吃元宵》沒法相提並論,但在當時的觀眾中卻著實反響強烈。他就是姜寶林的愛徒裘英俊,一個從小學開始就唱快板說相聲的天津娃娃。馬志明和師勝傑兩位名家前輩都曾對他的表演給予過高度評價。在馬志明眼中,天津說相聲的青年人裡最看好的就是裘英俊。

馬三立把《吃元宵》演成傳世佳作!這位徒孫卻給經典“另類保鮮”

  裘英俊的加工創作整體保留了傳統相聲《吃元宵》的樑子。從孔子師徒周遊六國到改價目表、白吃元宵,最後“十字頭上加一撇,吃一千了”為底,但其中又穿插著大量歪批歪講的新包袱。比如:孔子是“如家”代表人物。相比起馬三爺溫文爾雅的舞臺風格,裘英俊在表演時更多了幾分火爆,也算是文活武使的一次創新性嘗試。這回就來講講“校園版”的《吃元宵》。

馬三立把《吃元宵》演成傳世佳作!這位徒孫卻給經典“另類保鮮”

  裘英俊和搭檔于丹說這段時還都是南開大學的學生,首演的觀眾也是自己同學。為了能與觀眾產生共鳴,他們在作品中適度加入了貼近生活的校園元素。例如孔聖人在南大有個朋友叫艾躍進(南大教授)、下榻在“七宿”、在“三食”門口賣電話卡、走到西南村看見茶食點等等。這些包袱對臺下的南大學子來說顯然是“吃”的。

馬三立把《吃元宵》演成傳世佳作!這位徒孫卻給經典“另類保鮮”

  馬三爺的《吃元宵》使法是典型的“一頭沉”。裘英俊在表演時,則給於丹留有更多翻包袱的餘地。比如其中有這麼一段,裘:“老闆娘來了,一開口就是,‘哎呀媽呀!大爺,你咋這麼摳呢?’”於:“小瀋陽哪個活裡都有,你學他倒有先天條件!”這“二起樓”的包袱一出來,臺下立刻就炸粘子了。

馬三立把《吃元宵》演成傳世佳作!這位徒孫卻給經典“另類保鮮”

  天津觀眾聽相聲都是內行,故而裘英俊在塑造孔聖人蒙元宵吃時加了不少吊坎兒,同樣效果火爆,因為觀眾能聽懂春典說的是什麼。舉個例子,孔聖人要給價目表上一字加一豎時,衝著徒弟說“把和著點,為師我要戳朵了”。師徒進店後聖人告訴夥計要十個元宵,子路攔著不讓。聖人趕緊壓著說:“念短”。別看是行話吊坎兒,這包袱照相能響。

馬三立把《吃元宵》演成傳世佳作!這位徒孫卻給經典“另類保鮮”

  相聲界歷來就有一遍拆洗一遍新的說法。傳統相聲的確經典,這個毋庸置疑。但如何讓傳統活真正活起來就需要演員狠下一番心思琢磨。用新包袱讓老活“保鮮”,才是每個相聲演員都該思考的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