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末日X戰機之-日本愛知B7A“流星”轟炸機

日本海軍在偷襲珍珠港行動中的三大主角是三菱公司的“零式”戰鬥機、中島B5N 97式魚雷轟炸機、愛知D3A 99式俯衝轟炸機。這三種飛機在美國參戰後有了強有力的對手。尤其是兩種攻擊機很快顯出老舊,在盟軍的新銳戰鬥機面前顯得毫無還手之力。愛知公司的B7A“流星”攻擊機就是在這個背景下開始研發的。


二戰末日X戰機之-日本愛知B7A“流星”轟炸機

愛知公司的“流星”轟炸機是是一款性能凌駕於盟軍同類飛機之上的攻擊機。

愛知公司的“流星”轟炸機是是一款性能凌駕於盟軍同類飛機之上的攻擊機。


二戰末日X戰機之-日本愛知B7A“流星”轟炸機

愛知99艦爆在太平洋戰場大顯神威,有“東方斯圖卡”的美譽,但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已顯老態,亟待更新。

愛知99艦爆在太平洋戰場大顯神威,有“東方斯圖卡”的美譽,但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已顯老態,亟待更新。


二戰末日X戰機之-日本愛知B7A“流星”轟炸機


儘管中島公司在97式艦攻後拿出了自己的換代產品,“天山”攻擊機,這也算一種性能比較出色的攻擊機,基本保持了97式艦攻的魚雷轟炸和水平轟炸功能,但是航程和速度上更快。不過受到發動機和超重等問題的困擾,也是遲遲無法上艦形成戰鬥力;而空技廠也為海軍設計的換代的俯衝轟炸機“彗星”。

二戰末日X戰機之-日本愛知B7A“流星”轟炸機

中島公司的“天山”魚雷轟炸機也是一種先進的攻擊機,但是飽受發動機可靠性和超重的困擾,也沒有發揮應有的威力。

中島公司的“天山”魚雷轟炸機也是一種先進的攻擊機,但是飽受發動機可靠性和超重的困擾,也沒有發揮應有的威力。


二戰末日X戰機之-日本愛知B7A“流星”轟炸機


二戰末日X戰機之-日本愛知B7A“流星”轟炸機

空技廠的D4Y“彗星”俯衝轟炸機性能出色,但是毀在了性能先進而不穩定的山寨德國貨“熱田”發動機手裡,譭譽參半。

空技廠的D4Y“彗星”俯衝轟炸機性能出色,但是毀在了性能先進而不穩定的山寨德國貨“熱田”發動機手裡,譭譽參半。


二戰末日X戰機之-日本愛知B7A“流星”轟炸機


“流星”項目被稱為海軍十六式艦攻,採用下單翼,單發前置,後三點可收放起落架,由一具最大功率1800馬力的中島NK9B譽11型發動機四葉變矩螺旋槳,起飛重量接近六噸。升限達到11250米,航程超過2600千米,速度能夠達到566公里/時,這個時速接近了零戰52型的速度,相當優異,有力踐行了日本海航“速度超過戰鬥機,航程超過轟炸機”口號。


二戰末日X戰機之-日本愛知B7A“流星”轟炸機


得稱道的是,“流星”在設計時充分考慮了飛機的飛行和起降性能,機翼採用了類似美國海軍F4U“海盜”戰鬥機的倒海鷗型機翼,這種機翼能讓飛機的中心掛在大型的炸彈或武器,同時起落架不至於太長而造成強度不足,還能保證氣流不至於受到太大幹擾。與此同時,“流星”還有空戰襟翼的設計,雙重機翼不僅在俯衝轟炸式能夠減速,還能夠在起降和格鬥時與副翼聯動,大幅度提高起降和格鬥性能。


二戰末日X戰機之-日本愛知B7A“流星”轟炸機


火力方面,“流星”被賦予強大的攻擊力。愛知公司不希望它在美軍戰鬥機面前是任人屠殺的弱者,兩翼配備了20毫米99式ll型機關炮,配合空戰襟翼,“流星”可以在遭遇美軍戰鬥機不得已時放手一搏。同時20毫米機炮也給予地面目標更大殺傷。後座的自衛火力升級為一挺13毫米航空機槍(日本稱為機關炮)。原有的攻擊機大部分使用7.7毫米機槍。但這種火力面對美軍帶有裝甲板的戰鬥機,即使命中多發也只是隔靴搔癢,但升級後大大加強。

二戰末日X戰機之-日本愛知B7A“流星”轟炸機

“流星”轟炸機基本武器為一枚800公斤的的91式航空魚雷。

“流星”轟炸機基本武器為一枚800公斤的的91式航空魚雷。


“ 流星”的本行是魚雷攻擊,因此主要武器是機腹下掛在一枚800公斤的魚雷。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避開機腹的炸彈艙門,魚雷的掛在位置不在正中心,而是偏左80公分。機腹的彈倉可以掛在250公斤炸彈兩枚。


二戰末日X戰機之-日本愛知B7A“流星”轟炸機

注意掛在的91式魚雷為能在淺水區攻擊艦艇加裝了木質的穩定尾鰭。

注意掛在的91式魚雷為能在淺水區攻擊艦艇加裝了木質的穩定尾鰭。


最重要的是,這種飛機在設計是考慮到了大規模生產的便捷性,工時消耗相對早期的零式及99艦爆要更短。


在定型投產的“流星”稱之為B7A1,但初期遇到了一些問題,主要是中島提供的“譽”型發動機存在過熱和振動的問題,機體強度也不足,因此反覆修改。此時,“流星”也錯過了上艦的最好機會。等到修改了機體的問題,換裝了可靠的“譽”21型發動機的B7A2型定型時,已經到了43年年底,海軍在中途島損失了大部分航母,珍珠港事件時精銳的轟炸機飛行員也基本都消耗殆盡了,新銳的攻擊機很難發揮出本身的優越性能!


二戰末日X戰機之-日本愛知B7A“流星”轟炸機


海軍滿懷希望排產的時候,日本發生了東海大地震,大量的設備和半成品材料毀於一旦,少量的“流星改”(B7A2)服役後,只能作為岸基航空兵攻擊越來越近的美軍,但是飛行員素質每況愈下,因此戰果乏陳。少量的“流星”後期被改裝成“神風”自殺飛機撞擊美軍艦艇,但是也沒有像樣的戰果。


二戰末日X戰機之-日本愛知B7A“流星”轟炸機


“流星”作為一種攻擊機,可以說是在二次大戰時期性能最為優越的型號之一,遠好於美國的“復仇者”魚雷攻擊機和SBD俯衝轟炸機,而且在通用化和生產標準化的設計理念是很大的進步。但是“流星”出現的太晚了,即使工廠全力生產也只裝備了114架。它出現時海軍已經丟掉了主動權,攻擊部隊很難得到戰鬥機的掩護髮動攻擊,此時海軍最重要的是如何攔截鋪天蓋而又飛得又快又高的“重爆”同時,美軍的雷達以及帶有無線電近炸引信的高炮等新設備使得日本攻擊機部隊接近艦隊的機會大大降低,而且日本引以為豪的夜戰奇襲也由此揹負越來越高的損失率。


因此這款攻擊機從技術上無疑是相當先進的,但是生不逢時的節點和它背後代表的非正義的一方註定它只能是黯淡劃過夜空的“流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