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到底是不是被凌迟?据说明朝的档案里没有记载,只是明史里这样说,但明史是清人写的,又不能全信?

a_nuo_1996


应该是被凌迟处死的,至于什么皇帝中皇太极的反间计这些就是胡扯的了。喜欢吹牛排除异己害了他自己,骗谁都可以骗皇帝的人下场一般都不好,而这个皇帝还是个老实人


蓝色魔魚


你说不信明史,那我就从《明实录》来给你推断,袁崇焕一生污点也有很多,更多的是杀毛文龙,《明实录》记载“庚戌, 袁崇焕至双岛, 毛文龙进谒慰劳甚。 至戊午 矫制杀文龙”可以看出文龙还是比较天真的,文龙就开始诉苦和建议了,然后就GG了,是什么原因让袁崇焕杀毛文龙呢?

本来朝廷想设置监察官员,毛文龙就不情愿了,我在这好好的,打打游击,突然你就给我塞个人,管着我,文龙就上书说不希望有这制度。

老袁就去找文龙,本来喝酒看军营,虽然中间袁崇焕说出了朝廷的意思,但也挺好的,文龙也有点心动了,然后就袁崇焕接着说几件毛文龙违法做的事,毛文龙与其争辩,袁崇焕厉声斥责毛文龙,下令将毛文龙的冠服去除并捆绑起来,毛文龙表示不服,袁崇焕于是列数毛文龙的十二条罪状,拿出尚方宝剑,将毛文龙斩杀。

《明实录》是这样写袁崇焕的意思,崇焕自出都门至宁远,专主款;於宁远捷后,即令番僧往清军中唁问,意欲议和。会罢归,未就。迨再出,陛见日,许上五年复辽;既而惧上责效,欲复修款议。恶文龙扰之,乃决计斩文龙。

意思就是老袁想议和,文龙老阻碍他,然后文龙就死了,而袁崇焕写给崇祯杀文龙的意思是,文龙突至登州想谋反,还有文龙不听指挥。文龙的作用就是按兵不动,打打游击。

鬼才相信什么想要进攻三岔河,结果被风吹到黄县。八月开洋,傻子都知道,辽东适合航海的时间,一年之内只有一月,八月已属秋季,海风狂暴,片帆不敢入海,他毛文龙借这个机会出兵三岔?有病?

所以这是袁崇焕想弄死毛文龙,他想议和,毛文龙一死,辽东直接全面崩,满清家里没人了,这不就嗨起来呗。

你说好好的辽东最后一条底线了没了,崇祯什么想法。袁崇焕本来说是五年平虏,没说怎么攻,怎么守,然后你就想议和?就这个议和,死时也不会多好。

偏偏凌迟死后,百姓争抢吃他的肉,就知道这哥们做的好不好。

所以我认为他是死于凌迟




听雨落雕檐


虽然《明史》是清朝人写的,但并不代表就会特意抹黑明朝,其主编者为四代帝师张廷玉,出身于“以科第世其家,四世皆为讲官”的桐城张家。

一门四杰,张廷玉为其中的佼佼者,乃清朝汉臣配享太庙唯一一人

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是康熙朝进士,以性情温和,不屈身讨好著称,深得康熙皇帝重用,著名的《六尺巷诗》就是他写的。其母亲姚氏也是当地有名的贤妻,照顾还没发迹的丈夫和四个儿子十分得当,即使是张英做了文华殿大学士后,姚氏依旧勤俭持家,康熙皇帝就对其很赏识:“张廷玉兄弟,母交之有素,不独父训也”。

而张廷玉本人也是刚正不阿,深得雍正皇帝器重,即使做到了军机大臣、大学士后,他还是保持着一贯低调避嫌的作风,像其子张若霭在雍正十一年科举时中了探花,张廷玉却执意不让儿子享有名次,原因就是:张若霭是我儿子。即使是雍正皇帝多次劝说,张廷玉还是不许,搞到雍正最后只能把张若霭降为第四名,开除出了三甲,才算是让这位刚正的重臣勉强接受了。

所以以这样一个正直的汉人大臣来说,靠着在前朝史料中抹黑前朝皇帝和武将来取悦皇帝,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而且就算张廷玉这样做了,他在皇帝面前攒足了面子,难道民间的汉人势力会放过他吗?可张家的名声却一直享誉了一百多年,评价也是一片倒的叫好,这未免奇怪了点吧!

《郎潜纪闻初笔》——自祖父至曾玄十二人,先后列侍从,跻鼎贵,玉堂谱里,世系蝉联,门阀之清华,殆可空前绝后矣。

而且《明史》中其实并没有对明朝过于抹黑:

  1.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兄弟妻子被流放,“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这相当于说袁崇焕是真正的忠臣,是极高的评价了;
  2. 前一个同样是“天下冤之”的则是千古名臣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这待遇可是连打下大明江山的蓝玉等名将都没有,反倒是出自这两位文官身上;
  3. 对于皇帝,《明史》也没有过多的抹黑,造成大明由盛转衰的明英宗朱祁镇,是公认的昏庸之君,无才无能,可《明史》也没过于放大其土木堡之变、杀于谦等污点,而是写他“在位二十四,无甚稗政”(没啥大过错),还赞美他废除殉葬、释放建文帝次子,其盛德之事可让后世效法等。
  4. 同样的,对爱玩的明武宗朱厚照、对暴戾恣睢的明世宗朱厚熜的评价也还算公正,只是在对四十年不上朝的明神宗朱翊钧,有一句“明之亡,实亡于万历”之语,虽然有点牵强,但也是还有一定道理的。

以张廷玉个人的人品,以及《明史》的记载而言,它对袁崇焕之死的记载是可信,袁崇焕确实是被凌迟处死,家人流放三千里的。



明朝档案没记载?

其实是有的,明末清初的史学家张岱,在其著作《石匮书后集》中就明确提到袁崇焕是被凌迟的,而且其肉还被百姓分食,死状极度凄惨:

四月,磔袁崇焕于市,京师百姓争啖其肉,顷刻立尽。
  • 张岱此人出身于官宦之家,崇祯八年乡试失利,终一生不思做官,游历山水,诗词歌赋都有很高的造诣,被誉为“明代范仲淹”;
  • 张岱所写《石匮书》和《石匮书后集》,分别记录了朱元璋至天启年间、崇祯年间及南明那些不入正史的边角料,可靠性比较高,可用作正史辅助,在明亡后受谷应泰邀请编纂《明史纪事本末》一书,是很重要的研究明朝历史书籍;
  • 张岱此人不喜欢做官,也不喜欢钱,为人随心所欲,明朝灭亡后隐居山中,拒绝朝廷征辟,康熙朝开设的鸿学博儒科名单里应该就有他的名字,所以他的著作自然就不存在献媚清朝帝王的可能,是可以相信的。

除此之外,根据南明弘光朝所编《崇祯实录》来看,袁崇焕是在崇祯二年被捕入狱,次年八月处死,其中并没有详细提到袁崇焕的死法:

癸亥,杀督师兵部尚书袁崇焕,处以殊死。……今特流其妻子、兄弟,余不问。

《崇祯实录》和《明史》都记载了袁崇焕的妻子、兄弟被流放的情况,不同的是《明史》明确说明是“流放三千里”,而《崇祯实录》没写明流放多少里。可是《大明律例》里写得很清楚了:

《刑律》:凡谋反谓谋危社稷及大逆谓谋毁庙卜陵及官阙,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知而不首告官者杖一百,流三千里。


袁崇焕之所以被杀,其原因为:

  • 《明史》所记的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两事,指的是崇祯元年,袁崇焕镇守辽东时,期间为了拖延清军进攻的时机而和皇太极私下议和,然后才把这事告诉了皇帝;以及次年袁崇焕以尚方宝剑杀了违法乱纪、但同样也有尚方宝剑的皮岛都督毛文龙;
  • 崇祯口喻所记:托付不效,专事欺隐,指袁崇焕夸下海口“五年复辽”一事;市粟谋款不战,散遣援兵,指毛文龙死后,袁崇焕为了稳定其部下,向朝廷要求增加军饷,可这样还是有不少人逃跑,其中最出名者莫过于毛文龙的义子孔有德和耿仲明,这两人可是清初四大异姓王;潜移喇嘛僧入城,指袁崇焕保卫北京勤王之时,引西藏喇嘛僧侣入城商谈,有引间谍的嫌疑。
  • 此外还有:勤王时要求率军入紫禁城驻守,朝野不从,百姓甚至认为皇太极军是袁崇焕引来的,要里应外合拿下紫禁城了;为了解决朝廷拖欠军饷问题,袁崇焕上书要崇祯动用小金库劳军,崇祯不得已才拿出一点等。


这上面随便拿出一条都是死罪了,仅擅主和议一条,朝廷就能打袁崇焕一个“谋逆”的罪名,何况是要带兵入城,开大明以来未有之例,明朝庭连藩王带兵勤王都信不过,更别说袁崇焕这个外姓人,他要带兵入城,那大明可能就亡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史书上血淋淋的武将谋反案例屡见不鲜,崇祯自然是不敢和袁崇焕打这个赌了。

袁崇焕之死引发的连锁反应

  1. 朝廷进行了一次洗牌:首辅韩爌、刑部尚书乔允升、左都御史曹于汴“引咎辞职”,大学士钱龙锡被杀,接任毛文龙的皮岛都督沈志祥投降满清,袁崇焕最得力的部下祖大寿开始背弃大明,“闻袁崇焕下狱,毁山海关出,远近大震”,给他后来投降满清埋下了伏笔,上下离心,大明雪上加霜;
  2. 太监重新掌权,崇祯杀了魏忠贤后,本来已经压制住了嚣张的宦官气焰,可袁崇焕事件又让崇祯帝对武将猜忌起来,祖大寿毁关后,崇祯又开始起用太监为监军,监督前线的军队。此安排造成最严重的一个后果:天雄军卢象升,被西北闯军称为“卢阎王”,就由于监军太监高起潜的陷害(没行贿赂之事)而全军覆灭;
  3. 袁崇焕被下狱之事,严重打击了各地赶来勤王的军队的士气,他们害怕重蹈袁崇焕后路,好一点的就故意出工不出力,严重的直接解散军队回家,其中最严重的山西和陕西两路,这些士兵解散后直接就加入了当时正在西北蜗居的李自成队伍,袁崇焕死的当年,正是李自成出山之时。

总之袁崇焕之死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冤案,对此造成的影响更可以说是压倒大明的一根极重的稻草。

总结:我们可以确定,袁崇焕是被凌迟处死的,不但清朝人记,就连明朝人也记,而且明朝人的记载还比清人的要残酷得多,张廷玉还算是对前朝忠臣袁崇焕有点美化了,将他和西湖三杰之一的于谦并排,明确表明袁崇焕是个忠臣、名臣和民族英雄,比起明人来要厚道不少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满清历史中,对明朝确实做了许多的抹黑工作,所以正史中对于明朝的诸多记录,并不真实可信。

但是,综合历史史实,我觉得袁崇焕被凌迟,可能并非虚言,毕竟在民族危亡时刻,被诬陷为卖国贼,从而被凌迟处死,很合情合理。


那么,为什么袁崇焕会被凌迟处死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情况。

一、擅自作主杀了毛文龙。

话说毛文龙也不是个好鸟,尽管名义上受明朝节制,但是实际上却是一方霸主,土皇帝。但是,这个人的存在确实一定程度上给满清入关造成了牵制,由于害怕腹背受敌,满清始终不敢下定决心入关作战,对大明始终做不到放手一搏。

但是,袁崇焕看不上毛文龙,于是找借口将毛文龙杀了。没有了毛文龙,满清就没有了后顾之优,因此可以放心入关了。因此,袁崇焕杀毛文龙,确实间接帮助了满清。

二、满清灾荒之年,袁崇焕以粮资敌

话说袁崇焕这个人,说聪明也确实聪明,也确实有能耐,但是他做的有些事情,却是让人很看不懂。

为了让蒙古王族站在大明一边或者保持中立,袁崇焕许诺资助蒙古钱粮。此时,恰逢满清雪灾严重,满清不说入关了,一时间生存都成了大问题,这个时候蒙古也以雪灾之名向袁崇焕要钱要粮,且树目明显超出了蒙古自身需求,然而,袁崇焕还是一一允诺。


可是,袁崇焕并没有料到,蒙古索要的钱粮全部都是资助满清的。所以,袁崇焕又再一次成了满清的救世主。

三、袁崇焕上任前,说五年内平满清

袁崇焕上任前曾许诺,五年内平满清,好吧,大家看到了,五年内他不仅没有平了满清,还屡屡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帮助了满清。作为前线主帅,袁崇焕确实有通敌嫌疑。

好吧,恰好,我们崇祯皇帝本身也并非一代雄主,空有一身报复,但是御下能力确实不怎么突出,和大臣的矛盾也一度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加之满清造谣,说袁崇焕是满清在大明的奸细,于是便造就了袁崇焕的悲剧。

史书记载,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时,大明百姓争食其肉,个人觉得这可能是真的而非满清瞎编。


史海钩沉


袁崇焕是不是被凌迟处死,明朝档案里设有记载,据说是明史里说的,但明史是清朝人写的,应该不是杜撰吧。也应该是清乾隆时期所写,对记载前朝历史史实应当公正。凌迟之刑在满清后期最多,是清廷对太平天国将士使用的最残酷的刑法,也是一种对敌人最憎恨的一种手段。据记载翼王石达开被清军凌迟处死剐了二千多刀,其它重要将领全部都是处以凌迟之刑。。。明初蓝玉以谋反罪处以剥皮之刑,算是悲惨。袁崇焕被崇贞以通敌卖国罪处以凌迟之刑,怕明朝并无先例,是崇贞别具心裁?总共剐了三千五百四十刀,极其凄惨,百姓争相抢购生啖其肉。有模有样有数记载,不是剐了又怎能生啖其肉呢?把明末的钢铁长城,中流砥柱当成汉奸、卖国贼,使英雄无泪。袁崇焕是历史上最悲催最无辜的英雄人物!





刘坤忠120


依照惯例,前朝历史后朝修!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很多时候史书记载时往往会有利于胜利方,甚至故意抹黑失败方,让一些历史史实模糊不清,出现让后人争议的情况。

回归到题主所问,袁崇焕被崇祯皇帝下令凌迟处死是可信的。因为袁崇焕在“北京保卫战”中的种种表现,让崇祯皇帝认为袁崇焕勾结皇太极,通敌叛国。仅凭这一条,就足以让袁崇焕遭受凌迟这样的极刑。

备受争议的边防统帅袁崇焕。

袁崇焕是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也是一个备受争议之人。有的人认为他坚守宁远城,守护着明朝在关外的最后一道防线,堪称名族英雄。而有的人则认为他通敌叛国,乃是名族罪人。



袁崇焕一生最大的功绩莫过于提出修筑宁远城,并且接连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让后金努尔哈赤至死都未攻破宁远城,抑郁而终。《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就有相关记载:

“帝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遂大怀忿恨而回。”

让努尔哈赤这样征战沙场数十年、经验丰富的英雄人物都含恨而终,可见袁崇焕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他对于明朝边防做出的贡献是显著,不可磨灭的。



之所以让袁崇焕背上“叛国通敌”罪名的还是因为那场“北京保卫战”。袁崇焕进京勤王并击退了后金皇太极的军队,原本乃是有功之臣。然而后金退兵后袁崇焕却被崇祯皇帝治罪。而罪名就是袁崇焕故意放皇太极的军队入关,勾结后金皇太极,通敌叛国。加上袁崇焕之前擅自斩杀毛文龙,两罪并罚,被处以极刑。



被凌迟处死的袁崇焕。

崇祯皇帝出了名的疑心重,听信了朝中大臣们对袁崇焕的诽谤,最终下令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

所谓凌迟: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凌迟用于死刑名称,是指处死人时将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是一种肢解的惩罚,即包含身体四肢的切割、分离。

就袁崇焕所背负的罪名,结合当时明朝末年所处的境遇,被凌迟处死也是极为正常的。据说袁崇焕所受凌迟之刑,身上割了3543刀,创造了大明律的纪录,之后再未被打破。



一代爱国将领、名族英雄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可见明朝末年的崇祯皇帝之昏庸、政府之腐败已经深入骨髓,大明朝注定离退出历史舞台已近在咫尺。


月关略萌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统一一下史学观。研究历史,就是要研究以各类历史文献为基础的材料,包括正史,野史,考古发现和各类史学论文等,而正史是最主要的研究材料。当其他材料记载与正史记载相吻合时,我们即可认定这段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当然,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史书记载是否就是史实,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毕竟太史公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当其他材料记载与正史记载不吻合时,我们就要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也就是历史研究领域和考古研究领域有学术冲突的根源所在。简单地说,研究三国史,我们首先要研究的就是《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肯定不可能是《三国演义》这类连野史都算不上的小说。

回到本题,要研究袁崇焕是不是被凌迟处死,首先去看明史中的记载。明史是清人所编不假,但也是正史,如果不从正史着手,就会感觉无从下手,还会被庞杂的支线材料剥离得离史实越来越远。明史中记载,袁崇焕是被凌迟处死,我们再去找其他的辅助材料,如果没有能够充分证明袁崇焕不是被凌迟处死的历史材料,那么我们宁可相信,这就是史实。

最后,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研判,或者说是幻想。袁崇焕是忠,是奸,是忠君爱国,还是佣兵自重,是沉冤未雪,还是罪有应得,就留在自己的心底吧!


鼠眼观世界


首先说明,明史是中国最不可信的,满清本就名不正言不顺,篡改历史那是不惜余力,所以明史必须得分析着看,结合其他明朝书籍,但是,关于袁崇焕,反间计不可信,凌迟处死倒是也很有可能,因为诛杀毛文龙是他擅自作主,让满清没有后顾之忧,对后来满清入侵中原埋下伏笔,而且这段历史清朝史官没有完全否定,以隐喻的方法进行了表达,袁崇焕的传记里面一堆人,鱼目混珠,说明清朝初期没人把他当回事,人家孙承宗可是自己单独立传,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后来乾隆这货为了证明崇祯犯二(崇祯有血性能力也缺失一般,注定不是救世之君)才编出反间计。


西域贵族


先說你後面的問題,《明史》是清人寫的,就不能相信,那麽清人给岳飛立為英雄,你們为什么相信呢?史實能不能相信,不是根據誰寫的來判斷!


明朝的档案沒記載,就去找記載“不是凌迟”的記載去否定《明史》說法,找不到,就相信着,不是根據喜好先否認了。


先定位屁股,再论述事實,這是最要不得的思想論。“實事求是”四字,是以事實為依據,實際如何,就得承認(所求是與否)。你認為清人必定诋毁明朝而已,纵然他們有說的對與不對,都應該客觀求解,不是因為他們是清人就一切信不过的。敵人也有正面说话的時候,誰說敵人的話就必定是假的?如果治学可以凭誰说话來定对错,那岂不是太简单了?


TonyDeng


明史被修改的面目全非,关键细节更是离谱,比如袁崇焕被杀是因为崇祯中了反间计,可是这个反间计是一百多年乾隆皇帝提出来的,也就是说假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因为他还在修明史的时候出主意,改改改,那明史里的细节多少会是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