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代、人物、主題剖析《流浪的尤萊克》的獨特魅力與現實意義

《流浪的尤萊克》又名《二戰男孩逃生記》是以色列現實主義作家尤里·奧萊夫的暢銷作品,該作品於2001年出版,一經問世,便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作為大屠殺的倖存者。奧萊夫將自己在隔離區中的生活經歷作為創作素材,“現身說法”真實再現了大屠殺背景下猶太人的生存境況。 著名影評人評價他“

作為一個成長在飽受戰爭之苦的波蘭的 猶太男孩,奧萊夫的作品同他的童年生活緊密相關。無論他作品的背景是在華沙的猶太人隔離區還是在以色列,他從未失去他的童真。奧萊夫讓我們看到,在艱難的環境下, 孩子們依然能夠帶著幽默感度過困境。”

從時代、人物、主題剖析《流浪的尤萊克》的獨特魅力與現實意義


《流浪的尤萊克》,這部帶有自傳性的小說,以其細膩、真實的手法,再現了戰爭下,人們悲慘的命運。這部具有濃烈的悲情色彩以及批判主義精神,這是小說暢銷世界的一個主要因素。

2013年,德國導演、奧斯卡得主佩波·丹科瓦特執導了這部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作為紀錄片導演出身的他,所執導的影片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特點,《非舍爾先生》、《妓女的榮耀》等都極具個人現實主義風格。《流浪的尤萊克》最為突出的特徵就是殘酷且真實,它極大地還原了小說中人物人格和時代特徵,因而在豆瓣上獲得8.4分的高分,但因其受眾較小,而成為經典電影中的一顆遺珠。

今天,我就從這部影片的時代背景、人物塑造、主題表達三個部分來分析一下這部作品帶給我們的反思與啟示,讓我們回到那個戰爭下,悲慘世界的人們的生存狀態,以此來警醒世人。

從時代、人物、主題剖析《流浪的尤萊克》的獨特魅力與現實意義


時代背景:20世紀40年代,二戰時期,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的瘋狂迫害,以尤萊克為縮影,展現了戰爭下,人們殘酷生存的現狀,同時讚頌了猶太民族頑強不屈的精神


小說問世於2001年,可以說是新舊世紀之交。以色列作為猶太唯一的主體民族的國家,自1948年5月14日正式獨立以來,經濟、人口、文化、宗教經過漫長的發展,逐漸取得了輝煌的進步。甚至進入21世紀後,以色列以僅800萬人口,成為獨霸中東的軍事新型強國。

這部小說的問世,可謂意義非凡,在揭示猶太人二戰時悲慘命運的同時,又讚頌了猶太民族的頑強不屈、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正如新世紀的猶太民族,正憑藉著自身的民族精神在世界舞臺熠熠生輝。

《流浪的尤萊克》中尤萊克最後是幸運的,因為他比作為同為反映二戰時期猶太民族的生存現狀的影片《穿條紋睡衣的男孩》中猶太男孩施穆爾幸運,他存活了下來;但,尤萊克又是不幸的,他丟棄了民族信仰。但我們又怎麼忍心去評價一個為了生存而背棄民族信仰的八歲男孩呢!

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說過:“居於一切力量之首的,成為所有一切的源泉的是信仰。而要生活下去就必須有信仰。”

父親告誡尤萊克:

“你必須要忘記你的名字,但就算你忘掉一切,忘掉你的名字,你媽媽還有我,但你決不能忘掉,你是猶太人”


但為了生存,尤萊克不得不對他人聲稱自己不是猶太人,在一次次地謊言背後,我看到的不是尤萊克地民族信仰的背叛,而是為了生存不得已的悲哀的舉動。

有趣的是,《流浪的尤萊克》的導演佩波·丹科瓦特是德國導演,這一舉動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進入21世紀後,德國和以色列關係趨於正常化,德國是一個善於反省的國家,並且戰後德國就在很多的公共場合對自己犯下的錯誤表示道歉。

從時代、人物、主題剖析《流浪的尤萊克》的獨特魅力與現實意義


根據德國法律,德國有義務保證以色列的存在權,這是德國外交最基礎的方針。德國承認對以色列的存在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以及維護猶太人國家和平安全的權利是德國國家原則的一個固定組成部分。何威脅以色列存在的行為,德國有義務去制止,或給與以色列必要的援助。

影片雖然以二戰德國納粹對猶太民族的迫害為背景,但影片不僅僅揭露了當時背景下猶太人個人悲慘的命運與未知的民族命運,更表達了對和平的嚮往對民族復興的讚頌。

從時代、人物、主題剖析《流浪的尤萊克》的獨特魅力與現實意義


人物塑造:以小男孩尤萊克的視角刻畫出了其他人的善與惡的人物形象,而堅強不屈、堅定意志、有著頑強生命力成為尤萊克最顯著的特點


《流浪的尤萊克》被冠以“值得觀看的催淚的電影”,之所以如此標榜,我想離不開影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某著名影評人說“文學是人學,電影藝術也是人學”。作為電影作品的核心,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極其重要的。人物即角色,其主要構成是性格、行為和思想狀態。另外,觀眾觀影最感興趣的是人物。銀幕上角色的喜、怒、哀、樂,他的成功、失敗……無不牽動著觀眾的情緒變化。因此,我們說:人物形象在電影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人物欣賞的重要性。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與否,往往直接決定了一部電影作品的藝術價值。

導演選取特殊背景下特殊的人群來進行刻畫,表現殘酷的戰爭對人心理的影響。影片運用了多種手法來塑造影片中的人物形象。

從時代、人物、主題剖析《流浪的尤萊克》的獨特魅力與現實意義


  • 對比手法:揭示了戰爭中人性的善與惡。影片多處運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如,在影片開始不久,遇到的第一個善良的中年婦女,她將暈倒在地的尤萊克接到家裡,給他關切的照顧,還教他如何擺脫德國納粹的盤問,即使在後面村子被喪心病狂的德國納粹燒燬,她仍舊極力保護著尤萊克;再如,
    流浪時遇到的其他善良的人,他們無不關切著尤萊克,這是人性善的揭示。


有善必有惡。德國納粹對尤萊克的追捕,貫穿著全片,以至於尤萊克一直在流浪逃亡的路上。“連個小孩子都不放過”,這是每個觀眾在觀影是最一致的想法,可見納粹的殘忍與人性的泯滅。救死扶傷本是醫生的天職,但中年醫生在發現尤萊克是猶太人時,拒絕為他動手術,最終導致尤萊克右手壞死被截肢。而醫院院長在發現奄奄一息的尤萊克後主動為他動手術,從而保住了尤萊克的性命。同為醫生,中年醫生的惡與院長的善,更加彰顯人性中的善的一面

從時代、人物、主題剖析《流浪的尤萊克》的獨特魅力與現實意義


  • 細節描寫:塑造了立體、生動的人物形象。中年婦女不厭其煩地教尤萊克如何逃避納粹的盤問以及獲得他人的憐憫,通過兩人角色扮演不斷地重複著,直到尤萊克通過考驗為止。這一細節表現了中年婦女對尤萊克的同情與關愛,同時也是母愛的泛濫,更是人性光輝的釋放。


“那個軍官肯定是故意放走尤萊克”“怎麼可能放走尤萊克?”


這是尤萊克在逃脫德國納粹軍營後觀眾的爭議。不少觀眾就連我也認為尤萊克的逃走並不是德國軍官故意的,但直到一個鏡頭:尤萊克藏在水中枯木的後面,軍官讓獵犬下水尋找尤萊克行蹤,但緊接著讓獵犬上岸,讓士兵朝著水面開槍,這時觀眾察覺到軍官一個眼神:

他知道尤萊克藏在枯木後面。

“那個保護安全的軍官換了人,沒人保護的了你”這是一個莊園工人在催促尤萊克趕緊逃走時對尤萊克說的話。這一細節的描寫,從側面烘托出戰爭下,即使是侵略者,也是有善意的人,他們的善意並不會因民族、國籍而改變,這種善,是性本善,根植於內心的。

從時代、人物、主題剖析《流浪的尤萊克》的獨特魅力與現實意義


  • 鏡頭語言:灰暗色調的運用,將尤萊克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最為成功。導演將主角定為八歲的尤萊克,是有深意的。八歲我們在幹什麼?無憂無慮。但八歲的尤萊克卻是顛沛流離,為了生存而流浪。

影片色彩大部分是灰暗色調的,正如曹雪芹所言“一年三百六十日,風霜刀劍嚴相逼”,尤萊克所生存的環境有過之而無不及,寒風凜冽、雪花紛飛、電閃雷鳴、大雨滂沱……,凡此種種,幾乎都是灰暗色調。有一個印象十分深刻的鏡頭:寒風中,尤萊克揮手道別收留他的中年婦女,深一腳淺一腳地踩在雪地裡,在這個遠景中,只有尤萊克一人此時的他孤獨、弱小、無助。

但即使生存環境千般萬般的惡劣,尤萊克也從沒有放棄。高曉松曾說:“為什麼猶太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北大教授周其仁也說過:“猶太人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民族,我們應該學習”這不僅是在說猶太人善於經商的頭腦,也揭露了猶太人的不屈不撓、堅強的民族意志。

正如關漢卿《南呂——一枝花·不伏老》中所言“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尤萊克小小身軀裡表現出來的正是這種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

從時代、人物、主題剖析《流浪的尤萊克》的獨特魅力與現實意義


在影片最後,戰爭結束後,一個猶太人孤兒院的負責人來接收尤萊克時,此時的鏡頭是有色彩的,生機盎然的綠色,象徵著希望,正如負責人對尤萊克所說“我們需要你這樣的人,你是民族的未來

而此時的尤萊克在一番內心的掙扎後,坦然接受了自己是猶太人的事實。在即將跟隨孤兒院負責人走的時候,鏡頭隨著尤萊克定格在了一條野草叢生的路上。這是一條漫長逃亡的路、是尤萊克流浪數年的路。回望即是告別,尤萊克的堅強、勇敢最終戰勝了不堪的悲慘的命運。

主題表達:以兒童的視角強烈地表現出了戰爭的殘酷,而尤萊克的堅強的意志與不屈的精神,成為其民族的時代精神,昇華了反思戰爭、追求和平的主旨。

尤萊克身處險境,但卻時時刻刻散發著不屈的精神,影片描述的尤萊克通過善良的人群以及自身的頑強的生命力,一次次地得以倖存下來。小說的作者尤里·奧萊夫,身為大屠殺的倖存者,他將親身的經歷,注入小說,通過文學作品來再現民族歷史以及對當下社會的鞭撻,而尤萊克最終的倖存,也揭示了人們對和平追求的步伐越來越堅定。

從時代、人物、主題剖析《流浪的尤萊克》的獨特魅力與現實意義


尤里·奧萊夫筆下的尤萊克無論是從出身,還是經歷,與他如出一轍,尤里·奧萊夫於1931年出生於華沙,二戰爆發後,其父親被迫害,母親被隔離,兄弟二人躲過追捕,後藏身於波蘭人家裡,這其實就是尤萊克故事的發展。

影片中尤萊克經歷的社會環境和尤里·奧萊夫親身經歷的都是真實發生的,影片中的尤萊克與現實世界的尤里·奧萊夫精神實質趨同,正是真實發生的,影片中一切才會顯得如此真實。

無論是影片中的尤萊克還是現實中的尤里·奧萊夫,他們的倖存都是因為對生存的追求,對活著的渴望,即使影片的基調是灰暗色調的,人物命運是悲催的,但仍舊擋不住戰爭下,人們對和平、對生存的無限追求。

尤萊克的故事猶如一面鏡子,映射出作者的命運走向和生命意義,不得不說,尤萊克追求和平、渴望生存的過程是殘酷戰爭下的典型悲劇,影片基於小說,描寫出了一位與天鬥、與人鬥、與命運作鬥爭的八歲小男孩的命運,而其背後卻是對戰爭殘酷的批判與反思。

從時代、人物、主題剖析《流浪的尤萊克》的獨特魅力與現實意義


結語:


《流浪的尤萊克》中尤萊克,在面對重重險境、生命受威脅的巨大危機時,他憑藉著堅強的意志與不屈的精神活到了最後。對於他來說,民族、信仰亦或是宗教,在面臨生存的境地時,或許早已不重要。作為八歲的小男孩,他又懂得什麼是民族?什麼是信仰呢?

有人說《流浪的尤萊克》是猶太版《活著》,誠然,二者都有共同之處,都是小人物在戰爭下,力求自保、頑強生存的縮影。但不同的是,前者以小男孩視角,而後者以大人為視角,前者是民族的縮影,後者是家庭的縮影,相比之下,前者的電影內涵更為深刻。

《流浪的尤萊克》不僅揭示戰爭的殘酷,也給予了人們對和平的追求、對戰爭的反思,更給予了我們現實的思考。不管在遇到任何苦難,四個字“堅持到底”,唯有堅持、堅強、堅韌,才能擺脫困難,尋求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