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中,最仁慈的皇帝是宋仁宗皇帝嗎?為什麼?

騎蝸牛走高速


序言:宋仁宗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天禧二年,被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我認為古代歷史中,宋仁宗是最仁慈的一位皇帝。或許很多人比較陌生,宋仁宗是誰?其實我們小的時候,通過影視劇已經有所瞭解,《少年包青天》中的狸貓換太子,這一段大家是否還有印象?當初執政的皇帝,便是宋仁宗趙禎。

一、寬容的明君


宋仁宗寬容仁厚,對於大臣的批評意見,也虛心接受,甚至有些臣子,曾干涉宋仁宗的生活,然而他也從不私下報復,這一點是明君具備的特點。


在他的治理之下,官員皆可暢所欲言,不用擔心頂撞輕視,臺諫官和士大夫,也能有言論自由,單論這一點,宋仁宗又豈能不算是明君呢?比如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之治”的時候,重用姚崇和宋璟兩位賢相,待到了“開元后期”,寵愛楊玉環,輕易重用奸人,以至禍亂朝綱。相比唐玄宗,宋仁宗趙禎,真可謂是一位明君,甚至縱觀史書,都找不到他的“汙點”,足見宋仁宗寬容大度,愛民如子。

如此聖賢的明君,手下必定俊才如雲,范仲淹、包拯、韓琦、狄青等等,而其中的包拯,就是我們所說的包青天。而國家在宋仁宗的治理之下,大宋百姓安居樂業,呈現太平祥和的景象。


二、變革與諫臣


宋仁宗乃是明主,范仲淹和富弼提出的十項改革,基本予以採納,其中減徭役、厚農桑、均公田,都是極為有利的。其實我認為宋仁宗除了寬容大度之外,最主要的是忠臣諫言,他從不厭煩,甚至後人看來,有些“低聲下氣”。

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古代皇帝的寵妃,一旦受到恩寵,自己家的“七大姑和八大姨”,也都可以混個一官半職。宋仁宗的寵妃溫成皇后,她的伯父張堯左想為官,宋仁宗欲任命他為三司使,遭到包拯的極力反對,而後改為節度使,七位言官和包拯,更是激烈地反對。


宋仁宗認為任命張堯左的節度使,算不上什麼大官,包拯和言官,未免有些小題大做,然而言官唐介直言太祖趙匡胤和太宗都任命過此官職,這並非“芝麻大的官”。宋仁宗聽完言官們的直諫,也感覺到言之有理,故而採納了眾人的建議。

咱們可以試想一下,宋仁宗在愛妃張氏面前,肯定感覺丟了面子,可是他依然聽從包拯等人的建議,這是相當難得的。我們回顧歷史,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唐玄宗為了楊貴妃,不惜修千里貢道,反觀宋仁宗,他能聽取諫臣的肺腑之言,又怎能不算是明君呢?若換做其他君主,想必會荒淫無度,以至怠於朝政,終日玩樂不思進取。可是從宋仁宗的十項改革主張,足以看出他的過人之處,懂得聽信忠義之言,在用人方面,也重用賢臣。


文史居士


這個可以從政治外交大局環境以及政治派別因素來分析。

美化是春秋史筆,我們很容易看一點資料就神迷。

細細來品:如《邵氏聞見後錄》記載,仁宗趙禎去世後訃告送至遼國,時為遼國君主的遼道宗耶律洪基抓住宋國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國葬時互致哀悼,在訃告時掉幾滴眼淚本就是外交慣例,要說這裡有什麼真情實感就太天真了。如仁宗的父親宋真宗,崩逝消息傳到遼國,遼聖宗同樣是:

“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同樣的,遼聖宗去世,仁宗接到訃告也是下令綴朝七日,汴梁城中禁止娛樂,百官穿喪服哀悼,因為宋遼至少在名義上還是兄弟之邦。

然後遼帝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這話話細想也有問題。仁宗在位確實是42年,但宋遼之間沒打仗的時間可不是42年,如果從澶淵之盟開始算應該是59年了。

其次像《邵氏聞見後錄》這類美化仁宗的書,在熙豐變法時期出現了很多,大量美化仁宗的事蹟就此流傳,原因很簡單:

宋神宗和王安石的熙豐變法,針對的就是仁宗在位42年期間的弊政,而反變法派為了打擊變法,就必須美化仁宗在位時期的政策。

總的來說為什麼講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相對明君聖主?

他性情寬厚,對人仁慈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包青天”其實是政治清明的產物?如果皇帝不清明,就不會有包青天產生的政治環境?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是宋仁宗的善於納諫還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拯。

宋仁宗一朝不僅出現了包拯,還出現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以及倡導文章應明道?致用,領導北宋古文運動的歐陽修?還有,柳永“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他好不容易通過了考試?但在宋仁宗看來,他不適合做官,還是填詞的好,就給畫掉了?宋仁宗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於是反唇相譏,說是“奉旨填詞”?譏諷宋仁宗的柳永不但沒被殺頭,填詞也沒受影響,而且填得更加放肆,這就非同尋常了?一個懼怕大臣的皇帝,一般來說會贏得人民的熱愛的,這個王朝的天也會比較清亮。





潘安哥哥


想知道的歷史,不得不說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驛站x,感謝關注與點評。

歷史上廟號‘’仁宗‘’的皇帝屈指可數,這並非是偶然,對於過世皇帝的廟號,繼位皇帝是根據其統治時期的政績來衡量的,很有考究的,‘’仁‘’就是仁愛厚德的意思,沒有良好口碑的皇帝,是無法享受這種稱呼的。

從秦始皇開始,中國封建社會一共出現了500多位皇帝,一般來說,建立基業的皇帝廟號為‘’祖‘’,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明太祖朱元璋等,守業建功的皇帝為‘’宗‘’,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等,唐朝以後,除開國皇帝廟號稱‘’祖‘’之外,其他的皇帝廟號基本上都被稱為‘’宗‘’。但歷史上廟號被稱為‘’仁宗‘’的,只有宋仁宗趙禎、西夏仁宗李仁孝、西遼仁宗耶律夷列、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明仁宗朱高熾等幾個皇帝,後人也有把清朝嘉靖皇帝稱為‘’仁宗‘’的,嘉靖的‘’仁宗‘’廟號其實是沒有的,是後人配送的,得名不正。

在不少皇帝的廟號稱呼裡,有“哀”、“殤”、‘’煬‘’等字的,一般來說有這些字的廟號,都是亡國之君,國亡了,那就是換代朝廷皇帝封賜的,多少帶有侮辱的成分。如漢哀帝、隋煬帝等。如果用“文”和“武”這兩個字來做廟號的皇帝,那就代表這個皇帝文治武功相當了得,在位期間很有作為,如漢文帝、漢武帝、隋文帝等。那要是用“仁”做為廟號的皇帝,可就更不一般啦,肯定在位期間實行的是仁政。

西夏仁宗李仁孝,大量起用漢臣,推行科舉取士,同各國之間友好往來,同臨國金和南宋之間幾乎沒有戰爭,國家安定,國力強盛,人民安居樂業,他統治時期,非常符合仁政的標準。西遼仁宗耶律夷列和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也是比較仁慈的皇帝,在他們統治時期,人民幸福指數相對較高。明仁宗朱高熾,雖說父親朱棣不怎麼待見,但繼位後卻是個有道的仁君,可惜的是在位不到十個月就去世了,不過他短暫的統治並不影響他仁宗的廟號。

當然這些仁宗皇帝,在位期間都有不錯的口碑,但要跟宋仁宗比起來,還是要差一些。

宋仁宗趙禎(1010~1063年),北宋第四位皇帝,1018年立為太子,1022年繼位登基,1033年親政。在位期間與西夏發生了戰爭,後簽訂“慶曆和議”,緩和了同西夏的矛盾,安撫了西夏,卻又被遼朝施壓,被迫增加歲幣,這也就是史稱的“重熙增幣”。當時的北宋也沒有想象中的強大,宋仁宗感到壓力山大。不改變就要捱打亡國,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推行“慶曆新政”,但新政在一片反對聲中,很快就廢止了。宋仁宗由於實施仁政,處事優柔寡斷,沒有魄力,因此統治期間沒有驕人的政績。

不過宋仁宗統治時期,宋朝非常繁華,面對外敵的入侵,宋仁宗基本上都是破財消災,採取安撫的政策,他在位42年,國家相對安定,人民生活安定。對於‘’仁‘’,他也做到了極致。對身邊的宮女太監,也從不擺皇帝架子。親政後,體恤民情,善於納諫,從不以勢壓人,發現自己不足,也會及時改正,誠懇恭謙。

正因為有這樣的政治環境,才有包拯這樣鐵面無私的清官。宋仁宗身為皇帝,卻非常節儉,他的以身作則,為百官樹立了典範。宋仁宗統治時期,北宋經濟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宋仁宗善待百官,虛心聽取身邊人的意見,就算是包拯情緒激動,與他爭辯,把口水都噴到他臉上,宋仁宗也是一笑了之。1063年,宋仁宗趙禎去世,享年54歲。

關於宋仁宗的故事很多,他的仁德也一直被後人推崇。因此說,在古代歷史上,宋仁宗是最仁慈的皇帝一點都不為過,因為他心裡有仁德,眼中有百姓。


史道驛站x


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史,出了五百多位皇帝。以仁為廟號的,有宋仁宗、明仁宗、清仁宗。

宋仁宗趙禎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是第一以“仁”為廟號的皇帝,不僅如此,他確實也是三位帝王中最能更完整的顯示出“仁”本質的帝王。

宋仁宗也是一個注重節儉的皇帝,在位期間,歷經宋夏戰爭,深感戰爭的殘酷性,後來一直致力於國家和平事業,終於取得成果,宋仁宗時期實現了與遼朝數十年間,邊塞在不曾聽聞金鼓之聲的和平氣象,使得宋朝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日子。

宋仁宗對待臣下也十分寬厚,善於納諫,正是如此,宋仁宗時期才出現了包拯這樣的敢於諫言的大清官,包拯的名氣可以說是仁宗賦予的,要是包拯碰到隋煬帝的話,估計10個腦袋也不夠砍

宋仁宗的節儉,從他的一床被褥,就可以看出,被褥都是一些樸素舊物,最多洗洗就用,卻捨不得更換新的。

仁宗實行寬厚政策,深得百姓愛戴。仁宗駕崩後,大宋上下,上至王公宗親,下至百姓,乃至落魄乞丐,都是失聲痛哭,就連遼朝的百姓和皇帝知道仁宗駕崩的消息後,都放聲大哭,這是個罕見的現象


凱哥哥220746743


皇帝沒有絕對仁慈的,都是相對的。要看看你有沒有對他的權力構成威脅。如果構成威脅,就不可能對你仁慈。


文史夜話


不一定,歷史過了這麼久了,誰也不能敢確定


紅帆葉


歷史上政治漩渦之內,沒有一滴水是平靜的,史官也是官!


紅鬍子老王


是不是最仁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趙禎在位期間是宋朝最鼎盛的時候,包拯就是出在那個年代!


港城雖小五臟俱全


綜合素質第一帝還是非宋仁宗莫屬!沒有其他人選。


魯兀瓜


不管是歷史上還是以後,都沒有絕對的仁慈!只是相對的,位置、時間等不一樣,所產生的觀念也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