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读《资治通鉴》前要弄清楚这几件事

《资治通鉴》是一部很伟大的史书。我们熟知的二十五史等正史无一例外都是纪传体,而且除了《史记》之外,其他都是断代史。在《资治通鉴》之前也有编年体史,比如《春秋》、《左传》,但是《资治通鉴》的地位与意义是更高的。要读《资治通鉴》就要先确立历史观,要读什么,要学习什么。在分析之前,先澄清几件事。

司马光砸的不是缸

要说到司马光,砸缸这事是绕不开了,这个故事流传广泛,但是司马光砸的并不是缸,而是瓮。在司马光那个时期,制作工业还不到位,制作缸需要达到1300~1400摄氏度,那时候是做不出来缸的。司马光砸的是瓮,这点是要澄清的。

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读《资治通鉴》前要弄清楚这几件事


通读《资治通鉴》是很艰难的

《资治通鉴》从三家分晋开始,写到宋朝建立之前,跨度为一千三百多年,十分庞大,要想通读是十分艰难的。难读到什么程度呢?在这本书问世后的17年里,只有一个人通读过。司马光曾说,很多人都夸我这部书写得好,一问好在哪,他们就露馅了,因为他们没读过。所以,承认通读之困难,这是事实。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读了,而是可以长期阅读,读上几年是很正常的,不要着急读完,可以慢慢地品读。或者可以先挑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来读。

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读《资治通鉴》前要弄清楚这几件事


帝王之书,人人可读

稍微了解《资治通鉴》的人都知道,司马光写这本书是为了让皇帝读的,是教导皇帝治国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书中只有国家层面的大道理,普通人就没必要读。此书包含了修身的基本道理,尤其是注重品德,其中的道理是普适的,人人可读。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做事不足以垂后”。 胡三省

这是著名学者胡三省在给此书作注释的时候写的,足以说明此书是适合任何一个人读的,并且是十分有必要读的。

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读《资治通鉴》前要弄清楚这几件事


为什么从三家分晋开始写

司马光是很守礼的,秉承着圣人之书不可续的原则,并没有接着孔子的《春秋》来写,而是选择了从三家分晋开始写,这也是战国时代与春秋时代的分水岭。因为司马光认为此事是周天子做错了,坏了礼法。春秋战国时期都是诸侯不尊奉天子,诸侯以下犯上,而这次,周天子也坏了礼法。此书的目的是教导皇帝,所以开篇就写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是天子自坏礼也。同时,三家分晋背后不得不提智伯,从智伯的失败,司马光引出了他的中心思想,他认为智伯亡在不仁,是无德之人。

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读《资治通鉴》前要弄清楚这几件事




下面开始分析此书好在哪里。

书名由来

此书刚编成的时候,叫《通志》,司马光上书神宗皇帝,作此书意欲“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神宗取“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改名“资治通鉴”。

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读《资治通鉴》前要弄清楚这几件事


学不了成功,可以借鉴失败

读历史,我们会发现,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每个人的成功尤其是帝王的成功是有着很大运气成分的,这就是古人认为的天命,的确如此,不是读了就能学到如何成功的。这点历史观是要有的。那么我们读历史为了什么,能学到什么?我们可以借鉴古人的失败。

故论鉴者,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必思易其迹而何以亦得;其失也,必思救其偏而何以救失;乃可为治之资,而不仅如鉴之徒悬于室,无与照之者也。

这是王夫之的原话。《资治通鉴》不仅仅是是一部史书,它还告诉你如何辨别善恶好坏。司马光写了119篇评论,把他的思想写在了书中,这些评论是值得读的,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先读历史部分,不是很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把这119篇评论找出来,学习其思想。

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读《资治通鉴》前要弄清楚这几件事


仁德为中心思想

司马光认为“仁”包括两个部分,其中“修政治、兴教化”

是指领导者把握政治方向的能力,用理想信念动员群众的能力,“育万物、养百姓”是指在国家建设中,做到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能力,要为人民群众谋幸福,让他们看得见增长实惠。这是“大仁”,即人君之仁。这种仁政,给老百姓带来的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小康,还有礼乐文明的精神富足,社会治理的和谐美好。

明断决策,明眼识人

知道义,识安危,别贤愚,辨是非,此人君之明也。

借鉴历史上的各种失败,防微杜渐,在自己面临抉择时,做到明断。

明是一种战略决策,规划将来时要执行的准则,比如韩信的“汉中对”,邓禹的“榻下对”,在做战略决策时,明断极为重要。

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读《资治通鉴》前要弄清楚这几件事


明的第二层意思是明眼识人。司马光也不是顽固保守,不愿变法,而是他反对用人不明,执行不到位,甚至执行错误。王安石变法除了一些政策不靠谱以外,即使有些好政策,下面执行的人不行,也最终导致了百姓负担加重。没有识人之明,终究会葬送好的决策。

自己感悟

因为每个人的身份,职业不同,需要读的领域,需要学习的道理自然也不同。所以,以我的角度品读此书并不是适合每一个人的,所以我只写主要的思想,主要是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此书好在哪,有哪些误区要澄清一下,以便大家以后的阅读。读史重在自己感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理和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