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气溶胶传播?

艾布凡的春天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那就是新冠病毒可能会通过

气溶胶传播。关于这个消息,我们要先说明一点,无论是之前爆出来的粪口传播,还是这次爆出来气溶胶传播,其实都还需要专家学者们进一步地进行研究才能证实,目前还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可以证明。

那到底什么是气溶胶传播?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气溶胶

其实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搞清楚气溶胶到底是什么?

这听起来很高大的名词,实际上是一个物理学领域的名词,但却是我们每天都能见得到的东西。我们想象一下这么一个画面,一天清晨,一束阳光照进了森林里,就像下图这样。如果我们仔细观测光线,就会发现这当中有许许多多的小颗粒。

不仅如此,在做饭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如果仔细观测这烟雾,也会发现这当中有许多小颗粒。

还有,天上的云和雾,其实也是由许许多多细小的颗粒构成的。这些小颗粒十分的小,比头发的直径还要小的,它们就被我们称为气溶胶,这些小颗粒的直径大概分布在1纳米~100纳米之间。虽然都叫做气溶胶,但实际上也分成两类,一类是液态小颗粒,我们看到的云就属于这类;还有一类是固体小颗粒,上面说到的炒菜产生的小颗粒就属于这类。

气溶胶传播

我们都知道,病毒非常小,有一些病毒就会混入到气溶胶当中。这么说可能太抽象了,我们可以来想象一下,假设有个病毒携带者打了一个喷嚏,这个时候就有病毒就会进入到空气当中,混入到气溶胶的大部队当中,这时候这个带有病毒的气溶胶也被称为生物气溶胶。

然后病毒就会跟着气溶胶在空气当中漂,要好一会才慢慢落地。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和病毒携带者在一个封闭的房间内,即使他没有和你有任何的接触,你都有可能会被感染到,这就气溶胶传播。

那你可能要问了,这和飞沫传播有什么区别呢?

有一位科普作家(网名:小风老师)就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我在这里引用一下。

我们常见的飞沫传播有点类似于下面英雄的技能,只有你在这个技能施放的路径上才会感染。

而气溶胶传播,病毒携带者走到哪,哪就会有,长时间不会散去,只要你接触到就有可能感染上病毒。

所以,这种传播方式常会给人一种防不胜防的感觉,有点像是我们在玩扫雷一样,你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不仅如此,由于在气溶胶传播过程中,病毒是可以跟着空气移动的。在2003年就发生了一件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当时SARS病毒流行,在香港有一位SARS的病毒携带者在公寓中腹泻,他在冲马桶的时候,SARS病毒通过管道、风扇、排风系统进入到各个楼层,感染了其他楼层的人。在这起事件中,病毒就是混入了气溶胶当中,最终造成了其他楼层一共329次人感染了SARS。

那我们如何应对呢?

首先,我们还是要强调一下,目前是否存在气溶胶传播还没有石锤,还需要科研团队进一步地研究。其次,假设真的存在,也没有必要太担忧。这是因为只有当空气中的带有病毒的气溶胶达到足够的浓度才能感染别人,并不是说只要空气当中有病毒就会中招。而我们要知道的是,在自然环境中,空气中带有病毒气溶胶的浓度很低,所以并不容易致病。之所以会有相关的报道,主要是提醒一线人员,因为他们长时间与病患接触,因此,就有可能会接触高浓度的病毒气溶胶。

那我们普通人应该如何去应对呢?

其实关于这件事情,还是最基本的三步:首先,没事少出门,尽量隔离;其次,即使出门也要正确佩戴好口罩;最后,要勤洗手。只要能够做好自我的隔离和防护工作,就会大幅度降低被病毒感染的概率。


钟铭聊科学


关于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是气溶胶。

在空气中,如果分散着一些尺寸很小的液体或者固体微粒,它们的直径在微米级别,不会快速沉降下来,而是会比较稳定地悬浮在空气中,这就是气溶胶。在生活中,常见气溶胶包括云、雾霾等等。

病毒携带者通过说话等方式会排出带有病毒的飞沫,其中的水分很快会蒸发掉,留下悬浮在空气中的飞沫核,主要由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飞沫核通过气溶胶方式可以长期悬浮在空气中,而且也能随风转移到远方,最远或可传播成百上千米。

通过气溶胶方式传播,即便没有与病毒携带者近距离接触,也有可能会感染病毒。这与直接传播不同,在直接传播的情况下,其他人需要直接吸入带有病毒的飞沫才会造成感染,这需要与病毒携带者近距离接触才会发生,因为较重的飞沫很快会沉降到地上。

据目前所知,有几种病毒会通过气溶胶传播,例如,导致急性胃肠炎的诺如病毒、导致非典的SARS病毒。

但只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气溶胶传播也并不可怕。气溶胶微粒的尺寸并不小,医用口罩可以挡得住。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不容易聚集,所以在户外等地方被感染的可能性很小。但在电梯等通风环境较差的地方会长时间停留,这会增加感染的风险,所以乘坐电梯一定要戴口罩。在家要做好通风,避免接触传染源。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表示,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会通过气溶胶传播。


火星一号


气溶胶(飞沫核)

飞沫和飞沫核的有什么区别呢?我重新梳理了关于气溶胶传播的相关研究进展,尤其是它的空气动力学特征。气溶胶的定义中有一个关键的信息:悬浮。

气溶胶是什么概念呢?

飞沫我们可能会联想到咳嗽,而气溶胶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呼吸。

事实上,飞沫的粒径范围相当广泛,而通常意义上我们默认飞沫的径范围大于5微米,而一般定义的气溶胶已经涉及到飞沫核。飞沫核的粒径小于5微米。

重点来了。一般认为空气传播的强度更高。气溶胶(飞沫核)传播已经属于空气传播了。但是,从概率意义上来说,空气传播一般局限在室内空间,室外空旷的地方,空气传播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一般认为飞沫核是指人体呼出的飞沫,进入空气中,水份迅速蒸发,变成飞沫核。飞沫核很小,进入气流而后悬浮于空气中。携带着某些病毒或细菌的生物微粒,或是一些带有病原体的飞沫核,浮游在空气中,然后被寄主吸入或沉降在寄主的粘膜上,最终使寄主感染。通过空气传播的微生物最典型的是风疹、结核分支杆菌、和水痘病毒。

此外,微生物可以从污染的物体上重新雾化而经空气传播。像抖动衣服、布单等都可能使含有微生物的颗粒扬入空气中。

在非典爆发的时间里,一项关于 SARS 病毒传播途径的研究课题,在中日友好医院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合作展开,最终结果认为:除媒介传播,近距离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这三种熟为人知的传播途径以外,SARS 病毒还存在着第四种传播途径,那就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

因此,气溶胶(飞沫核)长距离传播是可能的。但是,概率极低。

生物气溶胶

此外,新型冠状病毒气溶胶传播已经对人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再进一步推广开来,一个我们目前了解甚少的一个领域——生物气溶胶对人类以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呢?

空气气溶胶是由空气与悬浮于其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共同组成的一种多相体系。悬浮于空气的无数固体和液体微粒中,有一些是由陆地和水生环境的生物活动产生的,这些含有微生物或生物大分子等生命活性物质的微粒称之为生物气溶胶。

生物气溶胶种类很多,包括空气中的细菌、真菌、病毒、尘螨、花粉、孢子、动植物碎裂分解体等具有生命活性的微小粒子。这些有生命活性的物质通常都附着在大气中的非生物颗粒上,如细菌等微生物;也有一些可以单独悬浮于大气中,如粒径很大的花粉颗粒。生物气溶胶粒子的粒径范围很广,粒径可以从0.001微米变化到 100微米。粒子形貌有简单的球体、圆柱体等,也有复杂的不规则形状等。

生物气溶胶中没有固定的微生物种类,它主要通过土壤尘埃、地面水 、植物、动物和人员活动等方式被带入空气,以液态和固态粒子的形式存在,在适宜条件下可以直接在大气中繁殖,也可以在沉降基质上繁殖。由于微生物能产生各种休眠体,故可在空气中存活相当长的时间而不致死亡,并可以借助空气介质扩散和传输,引发人类的急、慢性疾病以及动植物疾病。除了人体健康效应外、生物气溶胶还可以作为冰核和云凝结核, 导致云滴和冰晶的形成,从而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并且对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有着潜在的重要影响。

1943年美国开始实施气溶胶感染计划,60年代全面展开了生物气溶胶的各项研究,70年代其研究从军事领域扩展和深化到了环境保护、卫生防疫、畜牧业和工农业生产等各领域。近年来,由于公众对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主义的关注,生物气溶胶领域的研究发展很快, 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我国关于生物气溶胶的研究工作开展于80年代,主要集中于空气中微生物种类、数量的调查,但是目前对生物气溶胶的性质、环境效应、分布和传输等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

小结

虽然目前对生物气溶胶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充分认识,但生物气溶胶的来源有时难以识别,主要是由于其来源多而分散并且难以鉴别,另外还受到气象条件的明显影响。生物气溶胶的性质研究主要集中于颗粒所含微生物的调查,但对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导致的动力学机理还不了解,尤其是其来源,转化,传输和流行疾病传播机理和气候效应作用机理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


最后,因为病毒对温度🌡️比较敏感,少出门,戴口罩,多读书。病毒的逻辑其实是很单一的,我们只需要耐心等待。待到春暖花开,病毒传染力极速降低,疫情自然会消逝。


科学荟萃


有些人将“气溶胶”传播理解成“空气传播”,其实这个说话不甚准确。直接传播是将患者通过口鼻将病毒喷出,然后直接被人吸入体内导致被感染;而接触传播则是人把病毒留在物体上,然后被另一人接触到后进入身体组织导致感染;“气溶胶”则是一种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大小为0.001~100μm,病毒分散在气溶胶中被人吸入后导致感染。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气溶胶”传播难防吗?如果按照之前所说的只有直接传播和接触传播,那么大家只要隔离在自己房间里,病毒是绝没有办法传播的,甚至只要相隔一定的距离,病毒就无法传播给另一个人。但是如果能通过气溶胶的方式传播,那么病毒的传播距离就很远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可以利用“通风系统”进行传播,比如说中央空调。飞沫是无法飞跃那么远的距离的,而气溶胶则可以。

气溶胶的传播距离之远可能超过我们的想象。一个相关的研究证据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地区涉及437个马场的马流感传播事件。这些马场间距平均距离约为1公里,最远达13公里。马流感开始时,隔离政策的宣传和执行都很到位,没有马与马的近距离直接接触,但仍发现很多马被感染。原来,感染区域与风向也密切相关!这些证据说明马流感在气溶胶模式在固定风向的作用下可能具备公里级的超长距离的传播能力。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极高,因此具有长距离传播能力的气溶胶不容忽视。



界首农村身边事


很高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气溶胶传播,顾名思义就是可以通过气溶胶进行传播!而最近说新型冠妆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指的是冠妆病毒可以依附在气溶胶这些介质中进行传播!

而气溶胶一般有哪些呢?

气溶胶

定义1: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粒子或液态小滴物质的统称。

定义2: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粒子或液态小滴物质的统称。

定义3:空气中的液态或固态微粒悬浮物。

气溶胶是液态或固态微粒在空气中的悬浮体系。它们能作为水滴和冰晶的凝结核(见大气凝结核、大气冰核)、太阳辐射的吸 收体和散射体,并参与各种化学循环,是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雾、烟、霾、轻雾(霭)、微尘和烟雾等,都是天然的或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大气气溶胶。

气溶胶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又称气体分散体系。其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其大小为10-3cm~10-7cm,分散介质为气体。天空中的云、雾、尘埃,工业上和运输业上用的锅炉和各种发动机里未燃尽的燃料所形成的烟,采矿、采石场磨材和粮食加工时所形成的固体粉尘,人造的掩蔽烟幕和毒烟等都是气溶胶的具体实例。 分类 气溶胶按其来源可分为一次气溶胶(以微粒形式直接从发生源进入大气)和二次气溶胶(在大气中由一次污染物转化而生成)两种。它们可以来自被风扬起的细灰和微尘、海水溅沫蒸发而成的盐粒、火山爆发的散落物以及森林燃烧的烟尘等天然源,也可以来自化石和非化石燃料的燃烧、交通运输以及各种工业排放的烟尘等人为源。

一般说来,半径小于1微米的粒子,大都是由气体到微粒的成核、凝结、凝聚等过程所生成;而较大的粒子,则是由固体和液体的破裂等机械过程所形成。它们在结构上可以是均相的,也可以是多相的。已生成的气溶胶在大气中仍然有可能再参加大气的化学反应或物理过程。 液体气溶胶微粒一般呈球形,固体微粒则形状不规则,其半径一般为 10-3~102微米。粒径在10-1~101微米的气溶胶在大气光学、大气辐射、大气化学、大气污染和云物理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小粒径气溶胶的浓度受凝聚作用所限制,而大粒子的浓度则受沉降作用所限制。微粒在大气中沉降的过程中, 受的阻力和重力的作用达到平衡时, 各种粒子的沉降速度不同。

比较合理的原则是照顾到分散相的特点和制备条件,常将气溶胶分成三大类:①雾,指液体粒子的凝聚性气溶胶和分散性气溶胶;②尘,指固态粒子的分散性气溶胶;③烟,指固态粒子的凝聚性气溶胶。




一只可爱的医学狗


什么是气溶胶传播,举个简单例子!

如果有人在一个地方吸了口烟,过一小时,你也到了这个地方,并且还能闻到烟味。

那有病人在一个地方咳嗽了一下,过一小时,你也到了这个地方,闻到的就是病毒。

如果这个地方是电梯等密封空间,病毒浓度大,你很可能就这么被感染了。

这就是气溶胶传播,非常强大的传播方式,大家真的要尽量不外出!



守望者的家园


气溶胶,简称气胶、烟雾质,是指固体或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其中颗粒物质则被称作悬浮粒子,其粒径大小多在0.01-10微米之间,根据其生成原因可分为自然源及人为源两种。

天然气溶胶的例子有雾,灰尘,森林渗出物和间歇泉蒸汽。人为气溶胶的例子是霾,颗粒空气污染物和烟雾。液体或固体颗粒的直径通常小于1微米;气溶胶的其他技术应用包括农药散布,呼吸系统疾病的医学治疗。疾病也可以通过呼吸中的小飞沫传播(有时也称为生物气溶胶)。

根据物理形式及其产生方式将各种类型的气溶胶分类,包括灰尘,烟雾,烟雾,烟雾和雾气。几种类型的大气气溶胶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重大影响:火山,沙漠尘埃,海盐,这些源自生物源和人为来源。

尽管所有的固态和液态水凝物都可以描述为气溶胶,但通常区分包含活化液滴和晶体的这种分散体(即云)和气溶胶颗粒。在地球的大气层中含有不同类型和浓度,其中包括大量的气溶胶。

天然无机材料:细粉尘、海盐或水滴。

天然有机材料:烟,花粉,孢子或细菌、病毒。人为燃烧产物,例如:烟雾,灰烬或灰尘可以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各种形式发现气溶胶,例如:灰尘、香烟烟雾、雾喷雾罐、汽车尾气中的烟尘或烟雾有效直径小于10μm的气溶胶颗粒可以进入支气管,而有效直径小于2.5μm(可能混有病毒,口罩难以挡住)的气溶胶颗粒可以进入肺部的气体交换区域,这对人体健康有较大危害。


科技时分


气溶胶(aerosol)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又称气体分散体系。其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其大小为0.001~100μm,分散介质为气体。液体气溶胶通常称为雾,固体气溶胶通常称为雾烟。

当气溶胶的浓度达到足够高时,将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尤其是对哮喘病人及其他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空气中的气溶胶还能传播真菌和病毒,这可能会导致一些地区疾病的流行和爆发。


蔚蓝讲坛


气溶胶传播,相信了解这个的大家都会感到害怕,这是关于新型冠状肺炎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那么什么是气溶胶传播,当肺炎通过气溶胶传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接下来我给大家做一下解释!我是一名从事皮肤诊疗的医生,在白癜风疾病诊疗领域已经有30年的时间了,刚刚加入到头条,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大家,另外如果你们出现皮肤问题,可以直接评论或者是私信我,有空都会回复的!

<strong><strong>

怎么解释气溶胶传播这个事情?

气溶胶通俗的讲,就是悬浮在空气当中的非常小的颗粒。大家可能都有过体验,在空气当中,如果在阳光下,非常干燥的情况下,就会看到空气当中有些非常小的颗粒在飞来飞去。气溶胶实际上就是空气中悬浮的颗粒,可能是胶体性或者液体性的。大小约0.01微米到100微米这样的大小。

我们这次发现的新冠病毒是大于0.7微米的,而我们的口罩对这样的病毒大小了是完全可以过滤的,因此不用担心会通过气溶胶的这种传播途径导致感染。

如果病毒在空气中悬浮着,理论上来讲对人体是有可能存在危险的,因为人要呼吸,而眼睛、嘴巴都有粘膜,如果一旦发生这样的接触就可以可能会引起感染。但是气溶胶内病毒含量非常小,另外在通风的地方,空气通透的地方,它会短时间内会消失掉,会被空气吹走,这样就没什么危险了。

另外,病毒、细菌的感染,除了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以外,还要看它的密度、浓度,也就是说单位体积内它的密度高不高,如果它的浓度不够高,也不会对我们人体造成感染的,也就是说它的剂量不够大是不会引起感染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预防?

首先,之所以让大家避免不必要的聚集活动,除了飞沫传染,也同样适用于杜绝气溶胶传染。像商场、超市这种使用全空气系统中央空调的地方,能少去就尽量少去。其次,个人防护要从居家做起,只有家里是安全的,我们才能放心的在家抗击疫情。

要做好日常家庭消毒:对门把手、桌椅、马桶坐垫等重点部位用 75% 酒精或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而以卫生间为例,除了马桶坐垫外,其实还有一个我们平常非常容易忽略,但却经常被使用的物品,那就是毛巾。在发布会提到的几项建议中,其中的“家庭成员要避免接触可疑症状者身体分泌物,不要共用个人生活用品”,其实就与毛巾有关。保证毛巾的绝对清洁,也是我们日常防护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哪怕没有此次疫情,毛巾本身也是细菌、真菌滋生的高发地,长期在卫生间保持潮湿阴冷的毛巾十分容易滋生细菌,而这些细菌恰恰是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针对这种情况,一种名为电热毛巾架的产品出现在市面上,并在几年的时间里广为流通,其目的就是为了杀灭毛巾上的细菌,保持毛巾的干爽、整洁。作为国内电热毛巾架的领军品牌,艾芬达电热毛巾架能够做到65°恒温,通过低温灭菌法依靠整架一体发热技术360°杀灭毛巾上99%的细菌,保证毛巾在日常生活中的清洁和安全。


专业祛白皮肤医生


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将气溶胶定义为空气中微小颗粒或液滴的悬浮物。通俗点就是小液滴或者小颗粒飘在空气中,而且能很长时间不沉下来的那种。气溶胶的传播被定义为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可通过附着在颗粒或液滴上,以吸入的方式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尺寸达100μm的颗粒被视为可吸入。也就是说,这些气溶胶颗粒足够小的时候(<100μm),就可以通过耳鼻喉。如果再小一点(例如<10 μm)就能深入到气管和肺里了(图)。气溶胶不仅可通过一些喷射装置喷射出来(比如我们用的气雾剂),而且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或呼气时,也可能形成气溶胶传播。病原体通过气溶胶传播的距离具体取决于气溶胶颗粒的大小和形状、初始喷射速度(例如咳嗽与呼气程度)和环境条件(例如湿度、气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