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乡村校长罗承业:阻止订下娃娃亲女孩结婚,改变其命运


“凉山州收费最少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 “凉山州少有的民办学校” ……礼州镇一座小山脚下,四川凉山州喜德县李子乡爱心小学书声朗朗。从第一届73个孩子到现在的1100名学生,这个“16岁”的民办小学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山里孩子,也收获了一个又一个标签。

创办者罗承业今年35岁,初中成为孤儿的他,靠每月70元的教师子女补助费和两个哥哥相依为命。尽管生活贫苦,受曾是教师的父亲影响,罗承业对上学却很坚持。考上中专后,两个哥哥卖掉了家里仅有的一头水牛帮他筹集学费,直到中专毕业时,罗承业还欠着学校两年的学费,最后是卖掉了家里的房子,学校又减免了一部分,才勉强把毕业证拿到手。

毕业后,罗承业回到老家,成了当地一所小学的代课老师。2003年,在同样是教师子女的陈晓莉建议下,两人开始联手办学。找人出面担保贷了3000块钱,把村民们免费提供的房子进行简单维修后,李子乡爱心小学成立了,19岁的罗承业是学校的校长,也是第一个老师。图为爱心小学的第一间教室。


但由于当时村民对教育普遍不重视,为了招生,罗承业和陈晓莉挨家去跟附近村民们沟通,劝家长把孩子们送来上学,跑了一圈招来73个孩子。今年25岁的阿尔五各是这73个孩子之一。从小被订娃娃亲的她,按当地习俗,17岁要换裙子然后出嫁。在罗承业的劝说下,阿尔五各退掉了娃娃亲,一路从小学读到大专。从李子乡爱心小学毕业的花花2017年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曾经,花花一度辍学在家放羊,是罗承业把她从羊圈带了出来。

16年下来,罗承业的爱心小学已经在当地有口皆碑,学生人数从最开始的73人增长到了1100多人,学生数在全乡排第六。为了送孩子来上学,条件稍微好点的家长宁可从山里搬出来,到学校附近买地安家。条件不允许的家庭,宁可多过一条河,也要送孩子来这里上学。办学质量起来了,新的问题却也困扰着罗承业,用他的话说,“以前,担心的是学校能不能办下去;而现在担心的,是孩子们能不能好好学,现在学生太多。”

已经有16年的李子乡爱心小学现在共有19个班级,2016年,学校新建了一幢教学楼,学生们有了6间在楼上的新教室。但是,全校的19个班级中,还有11个班级依旧在板房和旧的平房中,平房是用了10多年的旧教室,夏天板房里上课太热,老师们宁可把学生带到户外上课。楼上原本计划容纳50个孩子的教室里,每个班都坐了70多个孩子。


容纳不下就只能收紧招生,一年开学季,有家长为了让孩子入学在学校门口连着坐了3天。学校的1100多个孩子中,光留守儿童就有300多个, 另外还有单亲孩子和孤儿近百个。冬天天不亮,有的孩子6点多就得出门打着手电筒来上学。

恰是这样,罗承业和老师们压力也越大。山里孩子身体素质好,加上彝族本身能歌善舞,但全校19个班级只有1个兼职音乐老师,体育、音乐、绘画等专业老师都严重不足,“埋没了很多人才”,罗承业说。虽然学校的老师待遇远远比不上公办学校的老师,但老师们的热情却很高,他们之间互相鼓励时有句常用的话——“我们要对的起孩子这双脚。”

2017年,首届马云乡村校长奖评选揭晓,罗承业是首批20位获奖校长之一,同时,1984年出生的他,也是所有获奖校长中最年轻的一个。图为罗承业与马云乡村校长在美国游学照片,在马云的牵线下,校长们第一次走进了联合国安理会大厅。不过,最让罗承业开心的,还不是拿奖,他更希望孩子们能走出大凉山,学到本事能回来建设家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