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农村人鸡鸣而起,日落而息,你怎么看?

五常大米惠惠


鸡鸣而起,日落而息。这句话的出处被很多人误解了。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尽心上》)

意思是,孟子说:“鸡鸣就起身,不知疲倦地行善的人,是与舜同一类的人;鸡鸣就起床,一刻不停地牟利的人,是盗跖的同类。想要知道舜与跖的分别,没有别的,就在利与善中间。”

鸡鸣而起的,原本论述利和善的关系。和农村生活没有很大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孟子时代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乡村环境中。

后来,为了对称,为了强调规律的生活,便有了日落而息的对句。古代没有电,缺乏娱乐生活,这八个字反应的是一种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是绝对的环境友好型生活。

但现代社会,即便对农民也不可能那么要求了,何况,很多农村对养鸡也有严格的规定,早晨鸡不打鸣的农村也有。


姚耀1188


农村就是这样啊,永远有干不完的活。



我小时候,就是天天看着我妈妈从清晨忙到半夜。小时候在农村,我爸爸为了挣点给家里贴补家用,基本上长年都不在家,都在外面干活赚钱。家里就是我、我妈妈、还有我弟弟,妈妈每天都有做不完的活,家里养了几头猪,每天要出去打猪草,还养了牛,还得割草喂牛。还种了田,种了地。


我妈妈是每天天还没亮就起来了,要是春秋天,就是不热的天,她起来就给我们准备早饭,给猪准备猪食,然后她自己草草吃了就出去干活了。一直要到中午一两点才回来,回来做好饭吃了就匆匆出门干活了。晚上是很晚,天黑了都看不见了才回来,回来也歇不下来,做饭,煮猪食,喂猪,在吃饭打扫卫生,这样弄弄就估计十二点了。干活累了,倒下床就睡着了。如果是夏天,早上一起来就出门了,干活干到十点左右,太阳很晒的时候才回来,回来才做早饭吃,中午很晒可以休息会。


那时候不理解妈妈,不知道她一天到晚都在忙啥,也不知道她到底多累多辛苦。现在才知道妈妈都是为了这个家,让我们有吃,能生活得好一点。在农村,要是懒,不想干活的话,像那时候,又没钱,肯定要被饿死,不种菜就没得吃,不养猪就没肉吃,不养牛,就没东西耕田……所以什么都要自己去种。

虽然很累,但日子有盼头,日子会越过越好,也许那时候我妈妈就是这么想的。


彦群姐姐


对农村人鸡鸣而起,日落而息发表言论!

首先对这个句子,可能更适合于古代,在当代而言,过于夸张,鸡鸣代表是三更的时晨,而现在农村人再早也要五六点起床,冬季更晚。

鸡鸣而起,日落而息,代表的是一个作息时间观念,人类文明了几千年历史,从奴隶到封建,再到如今,勤劳的古代人们从早做到晚可依然无法填饱肚子,衣食不得周全,不早起做工,更会沒得吃,长期以往,便形成了自然为习惯。

我们80后的那时农村,也是一样,父母一天从早忙到晚,依然也没改变什么,种的粮食也就是够吃而已,好像没有什么余粮,自从水稻之父的袁老研究出杂交水稻,开始推广实施种植后,这才有了粮食的增产,有了多余的粮食。

反观现在的农村,又有几人种地种粮的,大地一片荒废,更别说鸡鸣而起,日落而息了,至早不睡到六点,是不会起床的,下雨天就三五人坐着打牌,天气好点,勤快的就会种些菜自供,至于晚上看电视、玩手机,不玩到十一二点是不会睡觉的,这离日落已久远!


阿里淘小铺运营团队长


因为过去低下的生产力水平,贫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条件的限制,鸡鸣而起,日落而息,就成为了农村人最形象的比喻。现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资料的日渐丰富,劳动条件的改善,这种现象在大多数的农村家庭已逐渐消失,所以才会解放出了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都外出去打工(当然了这也不排除谷贱伤农等其他类问题带来的影响)。


就拿我们地区来讲,现在的农业生产,基本上已经完全抛弃了那种牛耕马拉的传统模式。因为国家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每年都在加大,现在最高的可以补助到总经额的40%以上,所以每家每户几乎上都添置了各种各样的农机设备,从耕田到犁地,从撒肥到喷药,从种植到浇水,从收获再到入库,都使用上了机械化或者是半械化的设备,大大地降低了农民种地的劳动强度,而且每一次农忙时的劳动时间集中在几天内就可以完成,因此就节省出了很多的劳动时间,每年总的劳动时间最多也就是三四个月。


但是这也并不排除一些长年坚守在农村,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一部分农民,还在继续着鸡鸣而起,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模式,特别是家畜、家禽养殖户和大棚蔬菜的种植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他们每天休息的时间总共加起来,绝不会超过八九个小时的,这也是我最近深入到这些农户中作调查研究时发现的。虽然现在他们所从事行业的现代化和机械化水平也大幅度的提高了,但是只降低了他们的劳动强度,而并没有降低他们的劳动时间,但是值得可喜可贺的是也增加了他们的劳动收入,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生活和生存的条件和环境。



骆驼草的吟唱


对于目前的情况,农村里面的生活,农村人的生活并没有鸡鸣而起,日落而息。时代在改变,农村的生活也在改变,所以对于农村里面的劳作,也是逐渐的改变。


有电的生活更加自在。

就是针对于这个闻鸡起舞,鸡鸣而起,日落而息这个看法这个问题来说,可能是由于之前农村里面没有电,那么一般早上都起的比较早,鸡叫的时候就开始起床做家务,然后准备外出干活。

那么晚上,太阳一旦落山了就不再干活了,基本上就回去收拾好之后就开始睡觉了。

但是现在不同,现在有电,电影比较方便,用电比较方便,所以在农村里面,基本上现在晚上一般都要到10点或者说晚一点的,像我们这种年轻人在农村里面,基本上到晚上一两点才睡觉。


干农活的也渐渐减少了。

我记得我小时候家里面种田种地很多。那么父母每天早上很早都要起来,晚上呢,基本上天黑才回家。干农活干的比较多。

现在干农活逐渐的减少了,现在对于农村里面来说,种地种田的可能还有,但比较少,基本上种个一两亩,两三亩就已经算多了。

所以干农活渐渐减少了,白天可能在农忙的时候父母可能会早一点去干农活,但是对于干完了农活之后基本上就每天懒洋洋的七八点钟才起床煮早餐。

有时候白天如果没有什么活干,基本上都在家里面,甚至不出去,所以这种情况而言,对于现在农活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人们不再是鸡鸣而起日落而息的状态。


时代在改变了。

确切的说时代真的在改变了,对于以前父母们种田种地才能足够温饱,想要赚钱那么几乎是一种奢望。

对于我们现在来说农村里面的时代也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了。就连我们现在农村里面很多年轻人在农村里面创业也能赚钱,在农村里面养殖也能赚钱,种植也能赚钱。

上次和我们一样的新媒体频道的创作者,在农村里面凭着电脑和手机在家里面就能够赚钱。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来看,我们现在对农村的生活习惯并不赞同,鸡鸣而起日落而息的看法。

因为往往我们基本上都处于晚上11:00 12:00才开始睡觉。早上可能到8:00 9:00才起床,所以基于这个问题来看,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做法,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做法,所以基于这个问题而言,我们并不能够一概而论。


农人莫小道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农民的作息时间。没有人督促、没有人安排,一切都是自觉自愿的行为。



农民这每天十多个小时的劳动时间,他们无怨无悔,甚至都是心甘情愿的延点干活。天亮是农民的起床上工号角、天黑也是迫不得已的收工。至于问到我的看法,我认为有以下几个“责任”最能说明问题。



对家庭的责任

农民的身后有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农民父母需要赡养;有希望用上学来走出农村的子女需要供养;日后生活中的婚丧嫁娶、盖房置家的都需要在农民的劳动来获取,他们不敢停下来、不敢偷懒,也容不得他们停歇身后那几张嘴在等着吃饭、身后好多事都需要钱。天不完一个个都醒来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年四季都这么重复的工作着。



对庄稼的责任

“抢收抢种”,与节气争时间、与天气争收成。农民朋友将地里的庄稼看作是希望,将不但是全家人的口粮,更是生活中的经济来源。

从庄稼种下的那一刻起,从发芽看着成长、从结穗到成熟,这中间的农活多得就干不完,有一项工作没做在他们心中都是“疙瘩”,只能是起早贪黑的尽量多干点,生怕人亏对庄稼、庄稼到最后亏了农民。



对身份的责任

农业是农民有生俱来的工作。农民就是种好地、产好粮,种地是农民的社会分工,也是本职工作。

同样是地连坢,别人家地无杂草、产量拔尖,而自家地里草比庄稼高、产量不及人,这会招来闲话、会让人笑话的。

农村是熟人社会,大家的唾沫星子都会让你不甘不落于人后,逼得你都不敢耍奸。虽说粮食不值钱,但农民朋友将粮食更多是看成是自己的作品,仅量充其完美。



农民当然知道粮食不值钱,他们也知道冬天冷、夏天热,也能体会到种地的辛苦,但是农民的责任让他们必须要努力,挣一点、算一点,都不种地吃饭问题谁来解决,粮食安全谁来保证。大家说是吗?


鹿塬农事


农村人鸡鸣而起,日落而起,感觉是很正常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只不过随着科技的发达,城市的快速化发展,这种正常的生活方式反而成为了不正常的一种习惯!

个人认为城市化是好的,但是城市不断的盲目的扩大是破坏环境的毒手!城市高楼林立,动辄都是三十层的住宅,家家几乎都是两台甚至三台空调,一到夏天,空调全都开放,用电量大不说空调外机排放的热气真的是避之不及,感觉正常36度的气温,因为大量空调热气的排放整整能上升五六度,再加上城市人口密集,绿化再多一平均就少之又少,汽车多,排放的汽车尾气等严重污染空气,城市环境自动净化能力很弱!同时为了环保,城市的大型器械工作都是在夜里十一点以后,可是十一点以后,到处都是大型器械的声音,根本没办法睡觉,即便你想要日落而起也是不可能的。

农村现在发展也非常快,但是大部分人即便农闲时也都已经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再加上农村人口没那么密集,到了夜里相对来说非常安静,睡眠质量也很好,所以很容易早起!

所以感觉现在一些所谓的新一些城市,不停的盲目扩大城市,想要发展成为超级大城市,感觉还是不太靠谱的!


摄灵魂影


做为农民,从来未曾深思过这个问题。今天谈一下我怎么看的,勿笑呀!

农村人的鸡呜而起,曰落而息。从有农业以來,就顺理成章的形成了。也是不可争议的,自然的,必然的产生了。

例一,夏天小麦成熟了。那时,天可不待时,时不待人啊!天气变化无常。如果你不鸡呜而起,日落而息的抡收,你就不能完全的收获你精心费力而种植己成熟了的麦子!会遭受到不期而遇的暴雨,洪水,冰雹,毁灭性的灾害,最终一场空。

例二,节气不待人,如不按节气种植上该节气所及时应种的,

某种农作物,也就不会很好的出苗,不会好好的生长或不成熟,就会空劳而无获。

例三,现在正当摘花椒时期。你不鸡呜而起,日落而息。时不待人,节气不待人,天气变化不待人,成熟了的椒粒就会跌落于土中。使你一年耕作,细心的做务,劳而无获。

例四,秋收,秋播时,不鸡呜而起,日落而息。冬天的严寒不会等待你收,播种完,会将大地封冻,就会种不上,收不回。影响当年生活与来年的收成。

俗话说——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啊!

天待时吗?时待人吗?节气待人吗?天气待人吗?农村人为了生存,发展,生活,不得不鸡呜而起,日落而息的与天,地,时,节,气——大自然作斗争!

这就是我对农村人鸡呜而起,日落而息的看法。实不叫看法,它是自然的,必然的,必须的!大家说呢?

欢迎批评,指正!


liujianweng


对于农村人鸡鸣而起,日落而息,你怎么看?

农村人自古以来就是“勤奋”二字,“闻鸡起舞”是农村人最好的写照。

在农村,一般的情况下,家家户户都是听到鸡鸣四五遍后,就立即起床,男人下地干活,女人洒扫庭除,洗衣做饭。只要是农村人,基本上很少有人睡懒觉,睡懒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没有斗志的单身汉,或者是一些年级较大,身体不便的老头子。

农村人受传统教育影响,总是把“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一生之际在于勤”的古训铭记于心,这不是故弄玄虚,你看,凡是富裕之家,大多是靠勤奋得来的,可以说没有谁是睡在床上捡钱,坐在家里发财的。

农村人白天忙活了一整天,太阳落山的时候,就在田地里扛起锄头回家。说到日落而息,意思是天黑了,人们就睡觉。这句话是形容古时农民的生活方式,因为古时农民到了晚上没有什么消遣工具,也没有消遣条件,不睡觉干嘛呢?如今,我们这里农民傍晚收工后,早早洗澡,快快吃饭,收拾停当就直奔村广场而去,男人打球,女人跳舞,欢声笑语彼此起伏,只有走不动路的老人坐在家里看电视。

新时代,新农村,新气象;新农民,新风尚,新思想。这就是社会主义旗帜下的农村人民的生活方式,值得讴歌,值得颂扬!





湖北大老方


"鸡鸣而起,日落而息",是生活在农村里的农民为了生存,也为了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而辛勤劳作的形象画面,字面上听起来似乎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美好田园生活,实际上呢,并没有那么多的诗意,更多的是劳累。



我是农村生长的,十分清楚农民在田间地头劳动的艰辛,即使是烈日当空,为了抢节令,那是顾不了这些的,挥汗如雨也得坚持啊。

时至今日,农民进城打工的越来越多了,留在老家的中青年农民虽然不多,但盘地种粮那一样都得靠双手一件件去完成,做不到一点点,那收成就会打上一点点的折扣,这那行呢。

我的哥嫂养育了四女一儿,在他们60岁的时候,一儿一女还在省城读大学,即使是农闲季节,大嫂天麻麻亮就要上山把落在地上的树叶松针背回家堆积成农家肥。为了儿女读书,家里喂了很多鸡猪和一头牛,都需要人力去忙碌的。太阳落山后从地里回来,首先要把鸡猪牛喂饱,才轮到做自己吃的晚饭,往往天黑了还吃不上饭。

近些年来,虽然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赶集串门闲聊的时间多了些。但是,在抢种抢收农忙季节,在找到打零工的活计时,鸡鸣而起日落而息仍然是农村农民的常事。前不久,我在老家建一个太阳能洗澡间,并外包出去,来这里做零工的农民每天六点半就到现场,晚上七点半才收工,实打实的起早贪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